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淡水养殖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评述(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淡水池塘养殖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正蓬勃兴起以鱼-菜共生模式为代表的原位修复技术和以循环水养殖模式为代表的异位修复技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该研究从水体富营养化的角度,以池塘氮循环为切入点,评述了这2种养殖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模式的优缺点,并对其涉及的面积配置关系进行了探讨。评述结果认为,只能通过鱼-菜共生模式降低池塘养殖的产排污系数,但通过推广该模式实现全国池塘养殖生态收支的平衡是困难的。虽然循环水养殖模式无法避免产生额外的经济成本和土地资源,但在局部地区,特别是富营养化严重的区域,其零排放的特点使其推广应用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2.
池塘水产养殖通常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而种养结合等生态修复方法是解决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举措。现对水产养殖池塘"稻-鱼"共生条件下的水稻栽培模式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并对其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析,以促进该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池塘富营养化成为制约水产养殖的一个瓶颈重庆市推广的池塘鱼菜共生养殖技术,有效地缓解池塘富营养化的问题。池塘鱼菜共生技术简单,操作方便,其传达的理念对我国水产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期《特别关注》栏目向广大渔业养殖户介绍这一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6月被FAO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山区,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著名的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名人之乡、田鱼之乡。青田稻田养鱼具有2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先民利用种植水稻,同时养殖鲤鱼(俗称田鱼),培育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鱼种"青田田鱼",创造了稻鱼共生技术,并诞生了"尝新饭"、"祭祖祭神"、"青田鱼灯"等独具特色的稻鱼文化。青田稻田养鱼是典型的稻鱼共生,以稻养鱼,以鱼促稻。  相似文献   

5.
稻鱼共生系统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志  陈菁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9):162-164
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面源污染面广、量大、不易控制。稻鱼共生系统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具有突出的生态、经济等多方面价值,已被确定为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得到保护。总结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阐述稻鱼共生系统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中的作用,提出在稻田养鱼的基础上优化稻田种养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中文名称及其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闵庆文 《古今农业》2007,(3):116-120
2002年以来,在全球环境基金等的支持下,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了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并在世界各地选择了5个不同类型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首批试点,我国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名列其中。本文介绍了该项目概况、中文名称的由来、以讹传讹的几个错误以及我国项目执行情况,并呼吁应当重视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尽快制定国家农业文化遗产标准,尽快建立农业文化遗产清单。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情况,介绍了GIAHS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现状,总结了10年来浙江省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和发展的经验,提出GIAHS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从江县林粮共作模式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从江县的稻鱼鸭共生系统于2009年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鸭系统是当地居民世代经营的传统农业方式。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本地居民执行着林粮共作的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生态效益且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9.
稻田养鱼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田养鱼,属于淡水养鱼的组成部分,为区别于淡水养鱼,有时将在稻田生产的鱼类简称为“稻鱼”或“田鱼”,是将池塘养鱼技术引用到稻田,利用稻田水体开展稻鱼兼作互养,发挥稻鱼互利作用,夺取稻鱼双丰收的一项生产技术。稻田养鱼是人工的稻鱼共生生态结构,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个生产场所重叠在一起,充分利用这个生态环境,发挥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被FAO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这一世界级的品牌对当地农村社区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区龙现村为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当前龙现村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不断完善保护和发展规划、加强宣传教育、平衡传统农业保护与产业化发展、适度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以及加强遗产地政策和资金保障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山西农业科学》2016,(11):1723-1728
稻鱼共生作为我国传统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其生态和经济效益广为人知,但是作为地方文化之一的社会效益却很少受到学者重视。社会效益作为EES系统(经济、生态和社会)中重要一环,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EES系统为基点,分析贵州省黔东南州L县的稻鱼共生农业生产方式,从而探讨这一具有经济生态价值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得以长久传承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循环视角的池塘稻作模式效益分析及示范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高产导向的耕作方式导致了化学农药以及化学肥料的普遍滥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包括鱼塘养殖环境在内的持续恶化,寻找环境友好型的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刻不容缓。基于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养殖户调研数据,运用数量方法从生态循环视角比较分析,采纳池塘稻作技术养殖户的满意度、池塘稻鱼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而探讨池塘稻作技术的邻里效应及示范推广可能性。结果表明,池塘稻作作为一种新型的稻鱼共生养殖模式,水产品的经济效益较常规渔业养殖模式、稻鱼养殖模式均高一些,池塘稻米价格和效益也比普通水稻高,对环境污染更小。但由于水产养殖技术受重视的程度较低、水产养殖前期投入较大等因素,池塘稻作模式的推广速度较慢,技术的示范推广仍须政府发挥基础性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浙江青田县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青田县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得以长期延续的历史渊源、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原因。同时,指出了这种稻鱼共生模式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如市场问题、产业化问题、旅游业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农业文化消失问题等。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措施,如加强全村生态规划,建立稻鱼共生自然保护区,打造稻鱼生产品牌,适度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的现状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合理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方法;并就如何利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带动全县稻田养鱼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5.
有一种遗产和土地有关,翻译过来称为"农业文化遗产",提醒着我们的乡愁,我们离土地越来越远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其中传统稻鱼共生系统以其"独特的、重点的、巧夺天工的"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6.
青田县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及其发展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5月浙江省青田县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这对具有优良农业传统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喜讯。就如何管护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并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和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有一种遗产和土地有关,翻译过来称为"农业文化遗产",提醒着我们的乡愁,我们离土地越来越远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其中传统稻鱼共生系统以其"独特的、重点的、巧夺天工的"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水产养殖业“产品增质、渔民增收、产业变绿、水域生态优化”的政策目标,应用定性与案例分析法,从中国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历程、养殖面积、养殖结构出发,阐述了质量安全问题,以大水面、池塘养殖以及“稻鱼共生”“虾稻共作”养殖模式为例,剖析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淡水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养殖结构持续优化、养殖收入不断增加,但水体环境和产品质量问题阻碍了中国淡水养殖业的绿色发展。以典型的淡水养殖模式为例,分析了未来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推动3种典型模式“提质增效”,给出了未来绿色发展的路径:(1)大水面养殖需要尽快实现大水面功能分区、建立规范准则与加快产业融合;(2)池塘养殖模式需要加强池塘标准化改造、应用现代机械化设备与推广复合生态型与循环池塘养殖模式;(3)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需要强化特色品牌、完善基础养殖设施与建设科技推广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随着蛙类养殖的发展,池塘鱼蛙立体养殖也成为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池塘鱼蛙立体养殖技术是在常规池塘养鱼的基础上,通过在池塘中设置网箱,实行石蛙的无陆地养殖,建立池塘鱼蛙共生系统,实现鱼蛙共生,优势互补,综合提高池塘养殖效益,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从池塘资源利用的角度看,池塘以养鱼为主,塘内设置网箱养蛙,不占用耕地,技术方便;从饲料利用角度看,池塘设置网箱养蛙,建立了池塘鱼蛙共生系统,池  相似文献   

20.
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日前,农业部公布了19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我国传统农耕技术的使用正在萎缩,农业文化遗产也面临消失的危机。危机面前,我们不禁要问:农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