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我国土壤科学正处在大革命的时期一九五八年是我国土壤科学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土壤科学得到空前繁荣的一年。这一年农业生产的大跃进,特别是群众性的深翻和土壤改良运动以及土壤普查鑑定运动,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土壤科学。同时也给土壤科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而土壤科学没有能给予很好的问答。这一事实,振动了土壤学界,人们强烈地感到土壤学的研究方向、观点、方法都必须加以改变。于是,土壤科学进入了大革命  相似文献   

2.
土壤真菌多样性对土传病害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土壤生态功能的基础,也是决定土壤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并且被认为是土壤抑制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土壤真菌是土壤微生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阐述土壤真菌的生活史、真菌在土壤系统中的角色、土壤真菌多样性、土传病原菌、土壤真菌病原体之间的互作等了解土壤真菌多样性对土传病害影响,探讨土传病害和土壤真菌多样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 一、绪言土壤是自然界的客观实体,也是人们劳动的产物。它是在历史自然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综合影响下发生与发展的。因此,承认土壤和成土因素相统一是研究土壤的基本观点。在重视成土因素及其作用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土壤的具体属性,只有以成土条件为前提,以成土过程特别是土壤属性为依据,才能使土壤分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也才能使土壤分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4.
评价土壤质量的微生物指标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土壤质量评价是土壤质量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之一。在众多的生物学指标中,土壤微生物指标的应用为最多,同时也是最早用于反映土壤质量的指标。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对微生物指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土壤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宏基因组学技术是近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新方法,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基础,也是获是土壤中各种基因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介绍了土壤宏基因文库的构建、筛选及土壤宏基因组研究现状和这一技术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和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以及土壤可持续生产力中占据主导地位,土壤微生物也在草原生态系统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在土壤微生物在草地生态系统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及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因子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土壤的演变肥力水平及一些土壤的共同属性有密切关系。土壤有机质含有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分解后可直接为作物生长提供各种营养。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影响和制约土壤的结构形成,还与土壤的通气性、渗透性、缓冲性、交换性能和保水、保肥性能密切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与否是衡量耕地土壤是否肥沃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耕地质量优劣、判定耕地生产力大小  相似文献   

8.
镉、铬、汞是环境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它们进入土壤后,通常难以随水淋滤,也不易被微生物所降解,而往往残留于土壤耕作层被生长的植物吸收,影响人体健康。因此重金属污染物对植物的残留积累巳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研究报道也较多。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它们常常改变土壤中的一些化学过程和物理状况,对微生物发生影响,从而影响土壤肥力和土壤营养元素的转化。真菌是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之一,它的变化情  相似文献   

9.
农业土壤和自然土壤是有联系的,是統一的,又是有差別的。自然土壤是农业土壤的前身;农业土壤是自然土壤在社会因素影响下发展到更高級、更复杂的阶段。因此,农业土壤与自然土壤有它們的共同性,也有它們的特殊性。农业土壤和自然土壤都是独立的历史自  相似文献   

10.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是由丛枝菌根真菌分泌到土壤中的蛋白质,是碳元素和氮元素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真菌、土壤三者之间联系的的桥梁,其变化与土壤碳、氮动态密切相关。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可以调节土壤理化性质,保持土壤中有机碳、氮元素的稳定性。在生态系统中,土壤酶不仅参与物质循环,在能量转化过程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土壤碳氮与土壤酶、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都有很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正>污染性土壤是指土壤中的污染物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或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量超过土壤基准值,给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污染性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农药、化肥、重金属和有机物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也就成为目前乃至未来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土壤污染防治的原则土壤污染的防治体现在"防"与"治"两方面,针对土壤一旦  相似文献   

12.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根本,土壤肥沃还是贫瘠直接决定了可提供给植株的养分、生长环境等。生产中如何判断土壤肥力的高低?看土壤颜色肥沃土壤颜色较深,贫瘠土壤颜色较浅。土壤颜色与土壤中的有机质、水分、腐殖质、浅色矿物(如氧化铝、二氧化硅、碳酸钙等)、暗色矿物(如氧化铁、黑云母、氧化锰等)等含量紧密相关。因此,土壤颜色是土壤物质组成及其性质的反映,也是判断和研究成土环境、土壤类型及其肥力特征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超过40%的耕作土壤为酸性,养分效率低是酸性土壤限制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根系是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也是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互作的主要界面。挖掘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和利用的遗传潜力、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及活性是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染和提升土壤健康的重要策略。此外,豆科作物与根瘤菌共生所固定的氮素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清洁氮源,也是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组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大豆为代表,系统总结了酸性土壤中,豆科作物养分高效根系遗传改良、根系与根际微生物互作提高养分效率和土壤健康的研究进展。此外,本文还概述了应用养分高效大豆品种,通过接种高效根瘤菌剂并与玉米、茶树间套作的生态效益,为豆科作物养分高效遗传改良及推动其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4.
土壤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直以来,环境污染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土壤是各种污染物在环境中主要的汇,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是构建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污染物土壤修复技术为治理污染提供了有效手段。相较于土壤异位修复技术,土壤原位修复技术可不经挖掘,直接在污染场地就地修复污染土壤,具有成本低廉,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优点。本文从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方面,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现代常用的土壤原位修复技术进行了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许黎龙 《福建农业》2013,(10):15-15
土壤有机质既是作物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也是土壤保肥供肥的基础物质。同时,土壤有机质还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土壤保肥供肥性、结构性、通气性、渗透性、缓冲性和耕性等,是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棚室蔬菜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分析1.土壤的影响土壤是棚室蔬菜越冬的场所,也是各种病原菌的滋生地。一般来说,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7.
国文 《吉林农业》2006,(2):25-25
良好的土壤条件是果树丰产的基础。如何培肥果园土壤,特别是如何培肥具有盐渍、瘠薄、质地过重或过轻、缺肥等不良性状的土壤呢?客土具不良性状的土壤,不但土壤养分含量低,养分不平衡,而且土壤水、气、热状况也不协调,土壤状况也差。要给果树特别是幼树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酸碱性是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也是土壤的基本属性之一,其不仅影响土壤的肥力,还影响土壤养分及有害物质的产生,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产质量。为土壤酸碱性在生产应用及同类研究提供参考,从土壤酸碱性产生的机理、土壤酸碱性对植物养分有效性及其生长的影响和土壤酸碱性的改良等方面进行概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正同一作物或者同一科作物在同一块地上进行连续种植,会造成病害加重、土壤状况恶化、产量及品质下降。蔬菜作物也不例外,通过科学轮作,利于充分利用土壤养分、抑制病虫害、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蔬菜轮作也是培肥的重要环节,轮作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不同蔬菜轮作能够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1.1充分利用土壤中的不同种类养分。不同的蔬菜生长需要不同的肥料,对土壤中不同养分的吸收能力和数量也  相似文献   

20.
吴江 《中国农资》2014,(34):15-15
<正>土壤生物学障碍是指在自然或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土壤的相互作用导致土壤生物种群发生不利于某种植物生长和发育改变的现象。连作障碍是土壤生物学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连作使土壤有害微生物增加,土传病虫害严重,引起土壤微生物种群和数量发生变化。此外,土壤生物学障碍因素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连作障碍可使花生、烟草以及蔬菜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下降,经济效益降低等。土壤调理剂的应用是修复退化土壤的主要措施之一。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