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油茶林地夏季高温干旱,土壤板结,生草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为了探讨生草对油茶林地土壤特征的影响情况,选择人工种植的百喜草和自然生长的马唐草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草种生草区生草根际和油茶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p H值的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生草区根际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也高于非根际土壤;(2)土壤养分含量,根际区土壤有机质、有效P、有效K、有效N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根际区(P0.05),根际区全N、全P、全K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区,但其含量差异不显著,p H值的变化也不明显;(3)有机质、全N、有效N、有效P含量与脲酶、蔗糖酶活性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有效K含量与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间呈显著正相关,有效P含量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细菌、真菌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与细菌和放线菌间均呈正相关,蔗糖酶与细菌间呈正相关;(4)生草对土壤养分、有机质均有较大的积累和转化作用,土壤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根际区非根际区;从土壤肥力的综合水平来看,百喜草马唐草对照,百喜草可以作为油茶林地生草草种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关系的影响,试图了解不同间伐强度作用下土壤恢复的过程和机制,为人工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4种间伐强度TS0(未间伐(0.0%),1 800株·hm-2)、TS1(轻度(16.7%),1 500株·hm-2)、TS2(中度(33.3%),1 200株·hm-2)和TS3(重度(50.0%),900株·hm-2)下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特点,探讨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间伐3年后,林下土壤层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显著提高,不同土层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差异显著;间伐显著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除过氧化氢酶(15 30、30 45 cm)、碱性磷酸酶(0 15、30 45 cm)以及脲酶(30 45 cm)以TS3处理的酶活性最高外,其他酶活性在各土层和不同间伐强度下均以TS2处理的酶活性最高;土壤各层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其次是放线菌,硝化细菌最少,且TS2处理的微生物数量最多。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均与细菌、真菌和硝化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氨化细菌数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负相关,而与脲酶活性呈正相关;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细菌、真菌和硝化细菌数量呈正相关,与氨化细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放线菌数量呈负相关;蔗糖酶活性与细菌、真菌和氨化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硝化细菌数量呈正相关,与放线菌数量呈负相关。[结论]间伐改善了林分环境、光照、温度以及林下植被的发育,提高了林下土壤酶活性并增加了微生物数量。间伐3年后的综合表现表明,中度间伐最利于杉木人工中、近熟林阶段的经营,对于改善土壤性质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总结合理的锥栗林下多花黄精复合经营模式与技术,在锥栗林下开展不同整地强度、不同覆盖物、不同套种药材的L_9(3~3)正交试验,并对林地耕作层土壤吸湿水含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氮含量、速效磷含量、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增幅进行评价,并筛选最佳复合经营组合。结果表明:整地强度对锥栗林耕作层土壤9项理化性质指标均造成显著或极显著性影响,其中整地40%对提高吸湿水含量、速效磷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效果最为显著,增幅分别达36.32%、27.34%、22.51%、26.10%、67.40%,而整地60%对提高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氮含量、脲酶活性效果最为显著,增幅达23.13%、26.80%、36.33%和31.33%。覆盖物对锥栗林耕作层土壤吸湿水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造成显著影响。覆盖稻草对提高吸湿水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效果最显著,增幅达35.59%、25.71%、26.75%;覆盖竹屑对提高脲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效果最显著,增幅分别达29.11%、22.42%、61.55%。套种药材均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锥栗林耕作层土壤9项理化性质指标,其中套种多花黄精对提高速效磷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效果最显著,套种多花黄精和三叶崖爬藤对提高吸湿水含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氮含量、脲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效果最显著。"整地40%+覆盖稻草+套种多花黄精和三叶崖爬藤"、"整地60%+覆盖竹屑+套种多花黄精"、"整地60%+不覆盖+套种多花黄精和三叶崖爬藤"、"整地40%+不覆盖+套种多花黄精"为优选出的组合,均能显著改善锥栗林耕作层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4.
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根际与根外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研究表明,根际与根外细菌和放线菌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都表现为秋季显著高于冬季,而真菌数量季节之间差异不显著;巨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的根际效应(R/S值为1.40),各季节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高于根外;巨桉人工林根际土壤好气性细菌、真菌数量显著高于毗邻青冈次生林,根际土壤有效养分指标大多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青冈次生林;根际土壤微生物与根际土壤养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根际土壤有机质、水解N、速效P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南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纯林、枫香木荷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马尾松、枫香先锋树种成林后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差异,从土壤改良的角度,为南方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先锋树种选择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研究发现:(1)以马尾松纯林为对照,枫香木荷混交林根际、非根际土壤p H值和养分含量升高;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非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升高,非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降低;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2)以非根际土壤为对照,马尾松纯林、枫香木荷混交林根际土壤p H值降低,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均增加。前者p H值和有机质的变化幅度更大,后者速效磷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幅度更大。此外,马尾松纯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增加,磷酸酶活性降低;混交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增加。因此,枫香木荷混交林改善林下土壤微生态环境效果更为明显,土壤p H值和磷酸酶活性是影响马尾松林下土壤微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毛竹鞭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毛竹鞭根区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提高231.7%、116.7%、8.3%,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表现为随毛竹竹鞭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根际土壤真菌数量表现为随毛竹竹鞭年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毛竹鞭根区根际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水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43.7%、268.3%、37.4%,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细菌对土壤有效养分的积累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草甘膦对油茶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甘膦为除草剂,研究其对油茶林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处理60天后,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均受到极显著的抑制,分别比对照减少了44.7%、58.2%和54.7%;草甘膦处理150天后,土壤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仍极显著少于对照,但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草甘膦处理60天后均显著低于对照;草甘膦处理150天后,土壤脲酶的活性则由抑制转变为激活,高于对照7%;土壤磷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有所缓解,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则有所增加。草甘膦处理60天、150天后,土壤、油茶果实、叶片中均未检测出有草甘膦残留。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樱桃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反应机制和其生长需水规律,在日光温室内采用盆栽的方法对樱桃品种为‘红灯’的实生苗进行干旱胁迫试验,研究不同干旱胁迫时间(分别持续干旱0d、10d、20d、30d和40d)对樱桃根际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光合特性及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时间的增加,根际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呈现单峰变化规律,其中细菌在干旱20d时数量最多,蔗糖酶和脲酶在干旱10d时活性最高;真菌数量逐渐降低,磷酸酶活性表现出减弱趋势。3大功能微生物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SPAD值均以干旱10d时最大,胞间CO_2浓度在干旱40d时值最大。SPAD值与干旱时间呈极显著指数负相关关系,其拟合方程为y=54.583e~(-0.005x)。研究认为,土壤含水量保持在76.35%-61.83%(干旱10-20d)范围内,既利于节水灌溉又可使樱桃幼苗保持健壮生长。  相似文献   

9.
利用平板计数法和氯仿熏蒸法分别对生草覆盖管理模式下枣园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物候期内生草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对照显著差异,其中萌芽期内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生物量C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新梢停长期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生物量C、N含量均高于对照,且生物量C呈极显著水平;落叶期内细菌和真菌数量与对照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生物量C、N含量高于对照,且生物量C呈极显著水平。枣园生草对增加土壤中微生物含量和生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江汉平原杨树林下土壤肥力因子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的分析,研究江汉平原上游10个县(市)杨树林下土壤肥力因子之间时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无论是林下相对于林外,还是生长季相对于落叶季,细菌数量与磷酸酶活性、真菌数量与蛋白酶活性总是正相关;而在杨树的生长季节,土壤AA含量与各类微生物数量均呈正相关;土壤NO3--N、有效Ca含量与各类微生物数量均呈负相关;Mg/K与真菌数量显著正相关;土壤NO3--N含量与有效B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Ca含量与有效M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Mg/K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不同套种模式核桃根际丛枝菌根(AM)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菌根形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核桃根系中丛枝菌根真菌(AMF)定殖状况和根际土壤中AMF的孢子密度,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核桃AMF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核桃根系能与AMF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不同套种模式之间核桃根系中...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猕猴桃果实发育,提高果实品质,以中华绿肉猕猴桃为试验品种,叶面喷施0.5%磷酸二氢钾铵,研究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铵对猕猴桃果实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铵可促进果实果梗长度、粗度以及果实横径、纵径的发育;显著提高猕猴桃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但对猕猴桃果实重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可滴定酸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The authors presented the enzyme characteristics of catalase, sucrase, ureas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under agroforestry systems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il enzyme activities reduce gradually from top to bottom layer of the soil profile, and the fluctuations of catalase and urease are smaller than those of sucras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Soil enzyme activities differe significantly in different samples, and the order is arranged as poplar-crop intercropping segment (A, D) > paulownia-crop intercropping segment (B, C) > CK. Furthermore, soil enzyme activities increase with intercropping age.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same plot, there are clos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zymes in the soil samples. Catalase,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urease are negatively related, while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urease are positively related (except in samples B and C). In addition, the enzyme activitie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fertilizers. Catalas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oil pH value (r = 0.854, 0.804, 0.078 and 0.082, respectively), and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N (r = –0.201, –0.529, –0.221 and –0.821, respectively), total P (r = –0.143, –0.213, –0.362 and –0.751, respectively) and available P (r = –0.339, –0.351, –0.576, and –0.676, respectively). Sucrase, ureas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H value, whil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ther fertilizers (r 1).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enzyme activity will be a great potential as an indicator of soil quality.  相似文献   

14.
毛竹竹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样分析了毛竹竹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表明:毛竹竹根区土壤细菌数量明显多于林间土,其R/S值(土壤酶活性比值)平均为1.53;从不同年龄竹来看,Ⅰ、Ⅱ度竹竹根区细菌数量多于Ⅲ度竹。毛竹竹根区土壤真菌数量也明显多于林间土,R/S值平均为2.05;其中Ⅱ度竹竹根区真菌数量显著多于Ⅰ、Ⅲ度竹根区,差异达显著水平。放线菌数量无论是毛竹竹根区与林间土之间还是不同年龄毛竹竹根区土之间均无明显不同。毛竹竹根区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林间土,R/S值分别平均为1.28、1.48、和1.94,但在Ⅰ、Ⅱ、Ⅲ度竹竹根区之间这3类酶的活性无明显差异。毛竹竹根区土壤蛋白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也明显高于林间土,其R/S值分别平均为2.00和1.82,并且蛋白酶活性Ⅱ度竹竹根区明显高于Ⅰ、Ⅲ度竹竹根区,磷酸酶活性Ⅱ度竹竹根区也显著高于Ⅲ度竹竹根区,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苹果苦痘病与果实品质及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苹果果实品质及果实中主要矿质元素含量与苦痘病发生的关系,从而为其生产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测定了'长富2'苹果苦痘病不同发病等级果实的外观与内在品质指标及果实中主要矿质元素N、P、K、Ca的含量与比值,分析了其与苦痘病发生的相关性。测定结果表明:果实硬度、糖酸比、果形指数与苦痘病病级均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93、-0.89;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的含量与苦痘病病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6、0.97;单果质量、横径、总糖与苦痘病病级均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2、0.90。果实中的Ca含量,苦痘病病果低于正常果;而果实中N、P、K的含量,苦痘病病果却高于正常果。苦痘病病级与果实中N、P的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C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N/Ca、K/Ca、P/Ca之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K/P、N/P之值均呈显著负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苦痘病的发生会影响苹果的单果质量、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滴定酸含量等果实品质指标;而且果实中较低的Ca含量和较高的N、P、K含量及较高的N/Ca、K/Ca、P/Ca之值、较低的K/P、N/P之值,都是导致或者加重苦痘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大鹤国有防护林场3种不同林龄(15、23、34 a)的湿地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湿地松林土壤酶活性及其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H值随着林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有机质先增加后降低;土壤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逐渐降低。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林龄的增长逐渐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仅在表层土随着林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而随着土层的加深表现为先增长后降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均存在显著性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均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酚氧化酶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滨海地区湿地松在林龄较低阶段土壤养分较为充足,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肥力逐渐下降,不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5种密度的湿地松人工林标准木平均生物量为44.32~94.92 kg,单株材积为0.083~0.161 m3。无论0~20 cm土层,还是20~40 cm土层,pH值和放线菌含量都和林木的材积、生物量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容重、水分含量与林木材积、生物量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保证林地土壤充足的水分和定期翻土有利于林木的生长。下层土壤中的过氧化酶、脲酶活性和湿地松的材积、生物量、树干生物量均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而蔗糖酶活性却与湿地松针叶生物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氮、磷、钾养分含量与湿地松材积、生物量、树干、树枝相关性不显著,全磷含量与针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速效磷与针叶生物量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的深层次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 ,揭示了不同发育阶段落叶松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磷形态和磷酸酶活性的演变规律 ,阐释了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与林龄的关系 ,建立了土壤磷形态、有机质、速效钾、水解氮与林木生长量关系的逐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 :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变化存在着明显的规律 ,有效磷含量、O -P含量、全磷含量、有机磷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随林龄的增加而下降 ,无机磷总量、Ca -P含量、Fe-P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非根际土壤Ca -P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酸性磷酸酶活性随林龄增加而明显下降。各年龄阶段间除非根际土壤酸性、中性磷酸酶活性和Al-P含量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外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其它成分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中龄林土壤Fe-P含量、近熟林土壤有效磷含量、Fe -P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成熟林土壤有效磷、Ca -P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出现非根际土壤大于根际土壤 ,其它成分均为根际土壤大于非根际土壤。不同发育阶段影响林木生长量的主要土壤磷形态是全磷、有机磷、有效磷、无机磷总量、Ca -P和Fe -P。  相似文献   

19.
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是集营养保健和特殊风味为一身的野生高档蔬菜之一,也是 南方传统中药材,但人工栽培尚存在较大的技术障碍。以紫背天葵为研究对象,对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 区贺州市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生植株根际土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孢 子、菌根侵染率和土壤营养元素等开展研究,以期对后期的菌根化栽培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紫背 天葵根际土中AMF 种类丰富,孢子密度大,菌根侵染率较高,共统计真菌孢子26 种,主要属为球囊霉 属(Glomus)、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盾孢囊霉(Scutellospora)和巨孢囊霉属(Gigaspora);根际 土孢子密度和菌根侵染率在不同采样点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均与土壤的全K 含量呈负相关,与交换 性Ca 含量呈正相关,另外,AMF 孢子丰富度与速效K 呈负相关,菌根侵染率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可见紫背天葵野生根际土的真菌孢子在K 含量较低时,多样性较高,主要为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的种 类。  相似文献   

20.
大棚草莓重茬栽培土壤根际菌物和线虫数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大棚重茬草莓的幼果期、盛果期和采果后期及不同土壤处理(太阳能处理、原美草莓重茬病防治剂处理、溴甲烷熏蒸处理)的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变化,证实了原美防治剂的生态安全性及土壤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大棚草莓根际土壤中真菌数量随着草莓发育进程的推进有增大趋势,细菌数量先升高后降低呈单峰曲线分布,放线菌数量盛果期有所上升,到采果后上升幅度较大.不同土壤处理后比对照土壤根际中细菌富集,真菌、放线菌受到抑制,土壤由"真菌型"土壤向"细菌型"土壤转化.用原美草莓重茬病防治剂处理过的土壤比对照土壤真菌少,约为对照的1/10,且与其他处理无差异;在盛果期放线菌数量太阳能、原美草莓重茬病防治剂、溴甲烷处理分别比对照减少85.9%、84.0%和71.1%;细菌数量在盛果期比对照土壤高2~3倍.同时,通过淘洗法测定了土壤处理对根际线虫数量的影响,其数量变化与土壤处理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