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2 毫秒
1.
在田间用4个小麦品种接种白粉病菌,并使其成为一定的病情梯度。利用每一品种各小区的全程加权病指与对应的产量损失率,以及千粒重损失率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对各品种产量损失当量(方程的斜率B值)显著性测定结果:豫麦13(1.0514)与津丰1号(1.553)、豫麦2号(1.6254)和豫麦11(1.6388)有显著差别。豫麦13为耐病品种,豫麦2号为中等抗病品种,豫麦11和津丰1号为感病品种。产量损失当量值高的品种,千粒重损失当量也高。  相似文献   

2.
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甘肃甘谷对供试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不同抗性水平的3个当地主栽小麦品种进行了不同比例混合种植,结果表明,除感病品种兰天6号与抗病品种天选46以等比例混种处理外,其余各处理的相对防效均在60%以上,尤其是感抗比例在1∶3、1∶5混种组合下的相对防效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大豆灰斑病流行变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大豆灰斑病流行强度变化受两个主要因素支配,一是气象因素,二是品种因素。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气象因子决定灰斑病流行强度;大面积种植抗病品种,抗病品种对灰斑病的流行起到遏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滴滴丰植物生理机能剂对玉米病害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植物生理机能剂滴滴丰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感病品种上,种子和滴滴丰以400∶1的比例包衣,结合4叶期喷洒滴滴丰600倍液对苗枯病、顶腐病防效分别为38.40%、40.91%;对成株期黑粉病、顶腐病、锈病的防效分别达41.24%、39.75%、6.02%。在抗病品种上使用后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对SMV抗性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在接种SMV-a株系后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同功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侵染的早期(接种后3d),抗病品种科丰1号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急剧上升,出现了新的PI为4.40和9.73的同功酶;感病品种徐豆1号和1138-2的变化则相对较小。侵染的中后期(接种后6d和9d),感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迅速上升,且徐豆1号也出现了PI为4.40和9.73的同功酶;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略有下降,PI为4.40和9.73的同功酶消失。SMV侵染早期,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急剧增加以及PI为4.40和9.73的同功酶的出现可能与抗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枯萎病菌对不同抗性黄瓜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抗病品种中农13号、津优3号、津优30号和感病品种中农6号、津研4号、秋棚4号接种黄瓜枯萎病病原菌,测定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具有周期性,抗病品种出现3次与抗性相关的峰值,感病品种出现两次与抗性有关的峰值。PAL酶活性与抗病性呈正相关关系。PAL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不仅与抗性有关,而且与感病与否有关。发病植株的PAL酶活性高于未发病植株。  相似文献   

7.
黄瓜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Schl.)f.sp.cucumerinum Owen]能诱导黄瓜几丁酶的积累,但在诱导的速度和强度上,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有明显的差异.抗病品种"津杂四号"积累的幅度远大于感病品种"津研四号",升高的幅度是"津研四号"的2.8倍.因此我们可以初步认为几丁酶与黄瓜对枯萎病的抗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5个水稻品种对美国稻瘟病小种IB-1、IE-1k和IG-1的抗性遗传,于2008―2009年在美国阿肯色大学潘布拉夫分校和水稻研究推广中心,用中国水稻品种特青和4个美国水稻品种Katy、Mars、LaGrue和Newbonnet组成完全双列杂交。一代、杂交二代和亲本在温室,用美国稻瘟病(Magnaporthegrisea)3个主要菌原小种IB-1、IE-1k和IG-1进行接种鉴定,进行完全双列杂交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特青抗所有的小种;Katy抗IB-1和IG-1,但感IE-1k;Mars抗IE-1k和IG-1,但感IB-1;LaGrue感所有小种;Newbonnet抗IG-1,但感IB-1和IE-1k。抗病品种特青与感病品种Newbonnet对小种IB-1,抗病品种特青与抗病品种Mars对IE-1k,抗病品种特青与抗病品种Katy,抗病品种特青与抗病品种Newbonnet对IG-1,其正反交二代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比例为63∶1,说明,这些抗病品种对相应的IB-1、IE-1k和IG-1分别存在3对独立遗传的显性抗病基因,出现重叠作用的遗传关系。抗病品种特青与抗病品种Katy,抗病品种特青与感病品种LaGrue,抗病品种Katy与感病品种Newbonnet对IB-1,抗病品种特青与感病品种Mars和感病品种Lagure,抗病品种Katy与感病品种Mars和感病品种Lagure对IG-1,其正反交杂交二代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15∶1的比例,说明,这些抗病品种对相应稻瘟病小种存在两对独立遗传的显性抗性基因,出现重叠作用的遗传关系。抗病品种Mars与感病品种Katy、感病品种Lagure和感病品种Newbonnet对IE-1k,其杂交一代表现感病,正反交杂交二代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的分离符合7抗︰9感的比例,说明,品种Mars存在两对隐性抗病基因,感病品种Katy、Lagure和Newbonnet与抗病品种Mars的后代出现两对显性感病基因互补作用的遗传关系。抗病品种特青与感病品种Mars,抗病品种Katy与感病品种Mars及LaGrue对IB-1,抗病品种特青与感病品种Katy、LaGrue和Newbonnet对IE-1k,抗病品种Katy、Mars和Newbonnet与感病品种LaGrue对IG-1,其正反交二代的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比例为3︰1,说明,这些品种对IB-1、IE-1k和IG-1的抗性分别存在1对显隐性基因遗传关系。感病品种Mars、La-Grue、Newbonnet对IB-1和感病品种Katy、LaGrue、Newbonnet对IE-1k,其正反交二代全为感病植株,说明,这些感病品种分别对IB-1、IE-1k的感病基因是等位的。  相似文献   

9.
对黄瓜枯萎病抗病品种长春密刺、感病品种津研四号的幼苗伤根接种后根、根-茎、茎3个部位病菌生长及组织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病菌从伤口进入导管后菌丝向上扩展的速度在抗病品种中较感病品种中慢,原因可能在于导管分子类型不同;抗病品种的皮层薄壁细胞间隙未观察到菌丝,表明抗病品种能抵抗病菌通过表皮的入侵。两品种都观察到木质部导管中出现侵填体、壁的覆盖物、褐色物质及皮层薄壁细胞木栓化,但这些反应在抗病品种中出现较早,表明抗病品种较早形成保卫反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土壤中黄瓜枯萎病病原物的Real-time PCR监测方法,该方法能准确快速反应环境中的病原物数量变化,且检出限为2 ng·g-1.进一步研究黄瓜枯萎病感病品种津研4号和抗病品种中农10号根分泌物对土壤中黄瓜枯萎病病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根际的枯萎病菌数量变化趋势明显不同.抗病品种的根分泌物抑制枯萎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第14 d已不能检出.而感病品种的根分泌物却能延长枯萎病菌的存活时间,第21 d,LgQ为2.32±0.07.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碳氮比(C/N)营养条件对棉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主要生物学性状及致病力的影响。为调整碳氮比例减少大丽轮枝菌的为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不同致病类型的2个大丽轮枝菌菌株在不同碳氮比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测定大丽轮枝菌的微菌核形成、产孢量、菌丝量、孢子萌发率及致病力。【结果】 不同碳氮比营养条件明显影响大丽轮枝菌落叶型菌株微菌核的形成,在低碳氮比(25∶1~30∶1)中形成的微菌核明显多于在高碳氮比(45∶1~50∶1)中形成的微菌核。25∶1的碳氮比最有利于大丽轮枝菌产孢和菌丝生长,碳氮比高于35∶1大丽轮枝菌产孢量和菌丝生长量明显减少。40∶1的碳氮比最有利于大丽轮枝菌的孢子萌发。在感病品种上,25∶1的碳氮比最有利于大丽轮枝菌致病,碳氮比高于35∶1大丽轮枝菌致病力明显减弱;只有35∶1的碳氮比才有利于大丽轮枝菌致病,过高或过低的碳氮比都不利于大丽轮枝菌致病。【结论】 不同碳氮比营养条件对两种不同致病类型大丽轮枝菌的生长、繁殖及致病力都有影响,低碳氮比(25∶1)有利于大丽轮枝菌的菌核形成、分生孢子产生和菌丝生长,在感病品种上表现出较强致病性;高碳氮比(高于40∶1)不利于大丽轮枝菌生长、繁殖和致病。  相似文献   

12.
育苗基质中氮磷钾配比对番茄穴盘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含有不同氮磷钾养分的育苗基质(草炭∶蛭石=2V∶1V)中,进行番茄穴盘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基质中氮磷钾不同配比对番茄幼苗生长及质量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在氮用量为500 g/m3、磷(P2O5)为1 000 g/m3、钾(K2O)为1 000 g/m3的育苗基质中,番茄幼苗茎粗、地下干重的增加明显加快,根系活力和根系吸收面积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的幼苗。在本试验条件下,培育优质番茄穴盘苗的育苗基质中氮磷钾养分比例为N∶P2O5∶K2O=1∶2∶2,养分量为N 500 g/m3,P2O51 000 g/m3,K2O 1 000 g/m3。  相似文献   

13.
左艳春  杜周和  朱永群  周晓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633-3634,3637
[目的]探讨紫花苜蓿与鸭茅混播效应以及最佳混播比例。[方法]设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紫花苜蓿与鸭茅的混播比例不同。测定混播后各个处理组混播草地的产量,相总生物量以及紫花苜蓿与鸭茅在混播草地的竞争率。[结果]处理A3组的总产量最高,为4 827.67 kg/hm2,与其他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且与处理A1组差异极显著(P〈0.01)。3个混播处理组的RYT值均大于1,2种草能够互补共存。在混播草地中,紫花苜蓿的竞争力强于鸭茅,在竞争中占有优势。[结论]为进一步研究紫花苜蓿与鸭茅混播草地以及建立高产优质的人工混播草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大田条件下,选用典型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和典型弱春性品种偃展411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种时期和播种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在推迟播期情况下,适当增大播量,可明显提高叶面积指数,10月5日播种产量提高幅度达20.73%,...  相似文献   

15.
在含有不同氮磷养分的育苗基质中进行甜椒穴盘育苗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基质中氮磷养分和氮磷比例极大影响了甜椒幼苗生长;在试验条件下,培育优质甜椒穴盘苗的育苗基质中氮磷养分的适宜比例为N∶P2O5=11∶.5,养分量为N600 g/m3和P2O5 900 g/m3。  相似文献   

16.
优质玉米杂交种晋单36号的选育与推广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晋单 36号由山西省农科院作物所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于 1993年合作育成。 1994~ 1996年参加各类试验 ,表现优质、高产、多抗 ,适宜春播中晚熟区水地推广种植 ,公顷留苗密度 4 5 0 0 0株。制种时父母本行比 1∶4种植 ,母本播后 7d播父本  相似文献   

17.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及其混配剂对香栓孔菌(Trametessuaveolens)的抑菌毒力。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对香栓孔菌的菌丝生长都表现出抑制作用,代森锰锌、退菌特、石硫合剂、可杀得、多菌灵和百菌清的EC50分别为16.91、26.83、118.49、365.38、412.29和1 556.76mg.L-1;退菌特和代森锰锌按1∶1、1∶3和3∶1比例混配都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按1∶3比例混配增效作用非常明显,共毒系数高达415.90,EC50仅为4.48mg.L-1。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高(H)、低(L)粗饲料分级指数(G I)混合粗饲料与不同比例精料(9∶1、8∶2、7∶3与9∶1)组成的日粮对绵羊饲料转化效率的影响。从饲料转化效率看,自低到高的排序为:H9∶1>H8∶2>L7∶3>L9∶1,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由高G I混合粗饲料组成的日粮不用增加精料即可获得好的增重效益,由低G I混合粗饲料组成的日粮只有增加精料才有可能达到高G I混合粗饲料日粮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丛枝菌根(AM)真菌能诱导植物抗病性,而且已有迹象表明该真菌在植物根内形成的丛枝结构与降低土传病害有关。为了进一步探索丛枝发育在AM真菌诱导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作者于温室盆栽条件下播种大豆(Glycine max)"鲁豆11号"同时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G.e)、大豆胞囊线虫(SCN,Heterodera glycines)3号生理小种、并在其丛枝发育初期、盛期和消解期分别接种SCN二龄幼虫(4000个/株),同时设置对照。重点测定AM真菌不同发育阶段丛枝对SCN和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m或G.e丛枝发育初期、盛期和消解期均能有效地降低根上或根围土壤中的胞囊数量、根内线虫数以及病情指数,其中,G.e的效果优于G.m,其丛枝发育的3个阶段的病情指数分别为37.9、25.4和31.1,显著低于对照53.7。表明AM真菌发育盛期的丛枝抑制SCN、降低病害程度、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小菜蛾性诱剂的田间诱捕效果,在大白菜地进行不同人工合成引诱剂对小菜蛾的诱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增加0.01%的顺-9-十四碳烯乙酸酯能够提高目前诱芯的诱蛾效果.三元组分,顺-11-十六碳烯醛、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和顺-11-十六碳烯醇在7∶3∶1比例下的诱蛾能力显著优于其它三元组分比例的诱蛾力.比例为70∶30∶10∶0.01的四元组分,顺-11-十六碳烯醛、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顺-11-十六碳烯醇和顺-9-十四碳烯乙酸酯,诱芯含量为10 μg时在田间的诱蛾效果最好,因而建议在中国使用这种诱芯诱捕小菜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