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对刀鲚幼鱼生长、存活和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对用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喂养178 d的刀鲚幼鱼的生长、存活和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以及抗氧化酶活性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最终体长、体质量、成活率、鱼体肥满度和肝指数(分别为125.17 mm、6.27 g、65.73%、0.31 g/cm3和1.4%)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150.66 mm、12.39 g、85.59%、0.36 g/cm3和1.9%),两组鱼的肠长和体长比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5.3%和23.6%);两组鱼的肝脏中均未检测出蛋白酶,配合饲料组的幽门盲囊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43.49 U/m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86.37 U/m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胃中酸性蛋白酶和肠道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均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肠道和幽门盲囊中的淀粉酶活性(分别为196.63和575.93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928.91和1 755.90U/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肝脏和胃中的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两处理组鱼的肝脏和胃中均未检测出脂肪酶,配合饲料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23.55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14.39 U/g prot),但两处理组幽门盲囊中脂肪酶活性(分别为17.90和13.23 U/g prot)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103.44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58.20 U/g prot),而配合饲料组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GOT)活性(20.38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32.51 U/g prot);肝脏中其余被检测的5种酶活性(ACP、ALT/GPT、SOD、GSH-PX和CAT)和血清中被检测的代谢酶(ALT/GPT和AST/GOT)及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性在两处理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刀鲚能摄食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组和活饵料组的大多数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配合饲料组的刀鲚生长和成活率远低于活饵料组,建议今后研发和改进刀鲚配合饲料,逐步替代活饵料。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配合饲料完全替代鲜活饵料对翘嘴鳜生长和消化的影响,将初始体质量为(27.3±2.4)g、经过驯化的翘嘴鳜分别用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喂养90 d,比较不同饵料对翘嘴鳜生长、体成分和消化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配合饲料组翘嘴鳜的终末体质量(74.0 g)和特定生长率(1.34%/d)均显著低于鲜活饵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翘嘴鳜的体蛋白含量(质量分数为67.3%)显著高于鲜活饵料组,但其体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鲜活饵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翘嘴鳜的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鲜活饵料组,但其肠道淀粉酶活力则显著高于鲜活饵料组(P0.05)。结果表明:翘嘴鳜摄食配合饲料可维持一定的生长,其体内的消化器官也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饵料向饲料的转变,但若要用配合饲料完全取代鲜活饵料,还需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杂交鳜摄食非鲜活饵料鱼的生长情况,分别用冰冻饵料鱼和配合饲料饲喂杂交鳜10周,并以鲜活饵料鱼作对照,比较不同饲料对杂交鳜生长、成活率及体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鲜活饵料鱼组的杂交鳜生长最快,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但与冰冻饵料鱼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杂交鳜的成活率在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配合饲料组杂交鳜的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鲜活饵料鱼组和冰冻饵料鱼组,而蛋白质含量则显著高于鲜活饵料鱼组和冰冻饵料鱼组(P0.05)。冰冻饵料鱼组杂交鳜的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鲜活饵料鱼组(P0.05),但脂肪含量则高于鲜活饵料鱼组。试验结果表明,可用冰冻饵料鱼替代鲜活饵料鱼来饲喂杂交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杂交鳜对鲜活饵料鱼的依赖。摄食配合饲料的杂交鳜虽然生长速度较慢,但其体成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脂肪含量相对较低,鱼肉品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不同饵料对瓦氏黄颡鱼稚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uachelli)稚鱼分为活饵料组(L)、驯化组(D)和饲料组(MP),分别对3个组进行牛长和消化酶活性的监测.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稚鱼在整个试验期间的特定牛长率,活饵料组>驯化组>饲料组,且3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个组蛋白酶的比活力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活饵料组的蛋白酶比活力高于驯化组和饲料组(P<0.05).活饵料组的淀粉酶比活力在试验期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而驯化组和饲料组的淀粉酶比活力则呈现增加的趋势.活饵料组、驯化组和饲料组的脂肪酶比活力在45日龄以前基本维持在一个特定水平,饲料组的脂肪酶比活力高于驯化组和活饵料组(P<0.05),在45日龄以后,驯化组、饲料组的脂肪酶比活力呈增加的趋势,活饵料组的脂肪酶比活力则呈现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941810 用微膜饲料代替活饵料饲养鲷鱼仔鱼;鳔充气为指标=Substitution of livefoods with a microcoated diet in the feedingof lavae silver bream,Sparu sarba,(Forska-l):Note on swim bladder inflation[刊,英]/Lea M Y,Liou C H//Nutr.Abst.Rev.(Se-ries B).—1993,63(8).—4187用含有100%活饵料(轮虫和/或卤虫);50%活饵料和50%用胆固醇——卵磷脂微膜饲料(MCD);25%活饵料和75%MCD 或  相似文献   

6.
<正>糠虾(Mysis)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Malacostraca)、糠虾目(Mysidacea)。糠虾是鱼类良好的天然饵料,在某些水域是海洋生物链中的重要部分。近几年来,随着大黄鱼、牙鲆、东方!、石斑鱼、海马等名贵鱼类人工养殖的大规模开展,糠虾作为活饵料来源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尤其在育苗期间,它是鱼苗重要的活饵料,对提高苗种的成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糠虾的养殖水体盐度的调节,观察其对糠虾成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珊瑚对型轮虫和丰年虫无节幼体的捕食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珊瑚对生物活饵料的捕食机制,选取美丽鹿角珊瑚(Acropora formosa)和佳丽鹿角珊瑚(Acropora pulchra)为实验对象,以轮虫(SS-type Rotifer)和丰年虫(Artemia salina)无节幼体为生物活饵料进行投喂。通过对投喂饵料量、残余量,以及差值进行统计,从而探讨珊瑚的摄食情况及摄食偏好。结果表明:超小型轮虫平均剩余量8.16×104个,P=0.012(P0.05),实验前后轮虫密度有显著差异。丰年虫无节幼体平均剩余量2.3×103个,P=0.01(P0.05),实验前后丰年虫密度有显著性差异。超小型轮虫和丰年虫无节幼体可以是珊瑚的生物活饵料。  相似文献   

8.
以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为实验对象,设计了3种不同的投喂模式,分别是鲜活饵料组、饥饿3周后饱食投喂组和人工饲料组。鲜活饵料组投喂冰冻赤子爱胜蚓;饥饿后饱食组是指饥饿3周后,以人工饲料饱食投喂2周;人工饲料组作为对照组。淡水养殖,水温(25±2)℃。研究奥利亚罗非鱼在3种投喂模式下某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情况,并将指标变化情况与增重率做相关性分析,试图找出能够反映奥利亚罗非鱼生长性能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奥利亚罗非鱼在饥饿3周后出现补偿生长,补偿生长时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P<0.05),高于鲜活饵料组,但差别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血清总蛋白、胆固醇与增重率极显著相关(P<0.01),血红蛋白与增重率显著相关(P<0.05),其他指标与增重率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建议将血清总蛋白、胆固醇和血红蛋白作为反映生长性能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9.
一、大规格鱼种的培养 1、条件:水质清新无污染,pH值6—8,溶氧5.0mg/L,鱼种池面积300—500平方米,水深1.0m左右。 2、放养密度及管理:鱼种培育池每平方米放养3cm鱼种200尾,经过15—20天的培养可达10cm,成活率70%以上。每天投活饵料(水蚯蚓)4次,投饲量为鱼种体重的20%左右。注意分级培育,至少7天分一次塘,把规格基本一致的放在一起养,避免互相残杀,提高成活率。 3、技术关键:适口活饵料(水蚯蚓)一定要充足,池中随时有活饵料存在。保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北鲆2号”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在实际养殖中生产性能的优劣,选用“北鲆2号”和普通牙鲆各10万尾进行大规模工厂化养殖对比实验,两个品种分别设置投喂鲜活饵料和配合饲料实验组,在其它养殖环境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经过1年的养殖,对生长速度、饵料利用及成活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投喂鲜活饵料还是配合饲料,“北鲆2号”的生长速度均具有显著优势(P<0.05),生长速度比普通牙鲆快约50%;两者在饵料利用和成活率方面基本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1.
以初始体长16.61±2.33 mm的半滑舌鳎仔鱼(孵化后第20天)为实验对象,在室内进行为期25d的摄食生长实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和0.1%的胰蛋白酶配制3组微颗粒饲料,同时,以活饵料(卤虫)作为对照组,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消化酶对半滑舌鳎仔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胰蛋白酶组的仔、稚鱼体重明显高于未添加组(P<0.05),但是低于活饵料组(P<O.05),添加胰蛋白酶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活率的结果显示,活饵料组明显地高于微颗粒饲料组(P<0.05),但是3个微颗粒饲料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酶分析结果表明,除了碱性磷酸酶以外,不同饵料对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均没有影响.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外源性消化酶可以显著地提高半滑舌鳎仔、稚鱼的生长,对于体内消化酶的影响却不显著,其中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臂尾轮虫的饵料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Ito (196 0 ) [1] 发现褶皱臂尾轮虫 (Brachionuspli catilis)是海水鱼类育苗的活饵料以来 ,它就作为鱼类和甲壳类的重要的开口饵料在生产中应用。目前已报道轮虫可作 6 0种海水鱼类和 18种甲壳动物育苗的活饵料[2 ] 。由于轮虫具有营养丰富、适口性强、繁殖速度快等特点[3 ] ,所以 ,开展轮虫批量化养殖是近年来广大水产养殖工作者普遍感兴趣的重要研究课题。影响轮虫生长繁殖的生态因子很多 ,但从批量生产来考虑 ,关键是轮虫的饵料供应。近年来 ,对轮虫的饵料组成、饵料密度和营养成分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为开…  相似文献   

13.
水生动物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微型胶囊饵料制备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生动物苗种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随着养殖业的发展,育苗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传统的水产养殖育苗主要用轮虫、微藻和卤虫无节幼体等活饵料或蛋黄、豆浆等饵料。活饵料的生产易受环境影响且投资较大;而蛋黄、豆浆等饵料易污染水质且浪费较大;这些都严重制约水产育苗的发展。若能开发出适宜水生动物摄食和消化,营养全面、价格较低、可大规模生产的人工微型饵料来全部或部分替代活饵料 (或蛋黄、豆浆等 ),则可缓解育苗中饵料供应的困难。 微型饵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微粘合法、微包膜法及微胶囊法。微粘合法是将原料超细粉碎后用粘合剂…  相似文献   

14.
魏彦生 《齐鲁渔业》2006,23(12):9-10
轮虫是一种在鱼虾蟹人工育苗阶段被大量用作活饵料的小型浮游动物之一。尤其近几年,随着虾蟹育苗业及养殖业的发展,轮虫作为优质活饵料用量越来越大。培养轮虫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不少养殖户或育苗场家也把目光投到轮虫培养上来,但在轮虫培养过程中总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轮虫产量不够稳定且增加了成本。笔者通过几年的轮虫(格皱壁尾轮虫)培养  相似文献   

15.
熊瑛 《水产科技情报》2005,32(5):203-207
本文综述了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作为海水鱼虾幼体活饵料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其生物学特性和培养方法。该溞是欧亚非大陆上唯一得到认可的盐水裸腹溞,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迅速,用作海水鱼虾活饵料适口性好.营养成分较全面.且可高密度培养,有望成为今后海水和半咸水经济动物幼体培育中的优质活饵料。  相似文献   

16.
人工配合饲料饲养长吻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养殖单位一般采用活饵料饲养长吻鮠,由于活饵料的资源及培育数量有限,长吻鮠的养殖规模也受到了限制,因此,采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长吻鮠,是发展长吻鮠商业性养殖的关键.本文根据三年来长吻鮠营养与饲料研究结果和人工养殖实践,探讨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长吻鮠的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7.
亚甲基蓝等药物控制双齿围沙蚕育苗期病害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建新  邵营泽 《齐鲁渔业》2003,20(12):27-28
沙蚕(Nereid)是生长在海边滩涂的多毛类环节动物。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经济种类,世界上只有中、韩、日等少数国家有分布,经济价值极高。首先,肉肥体大,属上乘饵料,有“万能钓饵”之称,也是出口创汇的好品种,每吨1万美元左右;其次,它是鱼类和虾蟹类等的优质鲜活饵料,  相似文献   

18.
<正> “生物胶囊(Bio—capsule)”就是利用鱼虾喜欢摄食的活饵料如卤虫、轮虫、枝角类等作成各类药饵,经强化后喂养鱼虾,药物随之进入鱼虾体内,以而起到生物胶囊的作用,达到高生长率,高成活率的目的。本试验将生物胶囊首次应用于斑鮰苗种培育中,在上浮吃食  相似文献   

19.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n rosenbergiir)溞状幼体的天然饵料是小型浮游动物。人工育苗是以丰年虫无节幼体作基本饵料。由于丰年虫卵资源紧缺,价格昂贵,研制人工饵料代替活饵料,对发展种苗生产、降低成本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从事对虾幼体微粒饵料研究的报道很多,  相似文献   

20.
59 内陆盐碱地南美白对虾养殖能否投喂鲜活饵料? 内陆盐碱地养殖南美白对虾必须注重养殖前期的基础饵料生物培育,在养殖中后期,全部投喂人工合成的全价颗粒饵料,不提倡使用鲜活饵料.已有研究表明,鲜活饵料如白虾、毛虾、糠虾、卤虫是HHNBV病毒的中间宿主,而蓝蛤是HPV病毒的主要携带者.其它鲜活饵料虽未检出,但不能否定.所以,为防止病从口入,应慎用鲜活饵料.再者,鲜活饵料在炎热的夏天易变质、腐烂,败坏水质,从而影响对虾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