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干热河谷区清代洪涝灾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四川省汉源县清代洪涝灾害特征及成因,为防灾减灾等工作提供科学支持。[方法]通过对大渡河干热河谷区汉源县清代洪灾等资料的搜集整理,运用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了该地区清代洪灾的等级、频次、周期以及成因等问题。[结果]清代汉源县洪涝灾害共计发生55次,平均4.87a发生1次。轻度洪灾、中度洪灾、大洪灾和特大洪灾各占洪灾总数的14.55%,60.00%,21.82%和3.64%,以中度洪灾为主。从清代早期到晚期,洪灾呈波动增加的趋势且有明显的阶段性,1644—1739年和1770—1809年是洪灾少发期,1740—1769年和1810—1911年是洪灾高发期,并出现了5次重大洪灾事件。清代汉源县洪灾存在约5a,10a的震荡周期。[结论]在太阳黑子极值年、印度夏季风强盛期及南方涛动(ENSO)事件年前后出现洪灾的机率极大。清代中期以后的人口快速增长、农业垦殖、森林破坏等人为无序开发加剧了洪灾频次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1深刻认识水土保持是整治江湖、防御洪灾的根本性措施面对1998年洪涝灾害暴露出来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举国上下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注。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上就强调“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流...  相似文献   

3.
1998年我国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尤其是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中游河道普遍超历史最高水位050~178m。其水位之高、历时之长、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可谓百年不遇,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因洪灾直接损失1...  相似文献   

4.
1998年洪灾后的重建工程和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正在全国大规模地展开的同时,国务院又批准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这一跨世纪的宏伟工程。水土保持作为整治江湖的重要措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工程,在全国已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建设热潮。可以预见,在...  相似文献   

5.
1998年7-9月,乌力吉沐沧河流域降了100a不遇的特大暴雨,造成该流域严重的洪涝灾害。洪水过后,在巴林左旗和阿鲁科尔沁旗选择典型小流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治理较好的小流域各项水保措施皆发挥了显著作用,蓄水保土和防洪效益明显,极大地减轻了洪水危害的洪灾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洪水胁迫因子对千岛湖水质的影响与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1996年洪灾中千岛湖总体水质在多年走势图中出现“污染峰”现象,表明外来面源污染是主要污染源。对比分析洪灾前后水质变化表明,千岛湖水体受洪灾的影响仅局限于当年,通过水体的缓冲和自净能力的恢复,各项污染指数在灾后均能迅速恢复至正常状态。洪灾年中其水质污染指数排序及负荷比均为百亩畈>航头岛>街口和三潭岛,4断面总负荷占全湖的72%。洪灾年中综合污染指数对全湖分担率最高为大肠杆菌(高达46.6%,为洪灾年中水质最大污染因素)和总N,其他各项目分担率很低,对洪灾年中总体水质几无影响,而总Cd、氨氮和总Pb该年上升偏离正常年份中的变化趋势,尤其是总Cd和总Pb指数灾年过后仍不能回落,显示出洪灾对水质影响带来重金属污染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7.
'98特大洪水灾害后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998年我国特大洪水灾害的损失和成因、洪灾与水土保持的密切相关性分析,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形势下的意义和紧迫性,并就今后防治水土流失的具体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石城县的特大洪灾看水土保持效益谢鹏燕(江西省石城县人民政府,342700)1994年5月2日,石城县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受灾面之广、灾情之重、损失之大,是该县自咸丰3年(公元1853年)以来所没有的。6月15日,该县再次遭受特大洪水的...  相似文献   

9.
刘乐  岳大鹏  赵景波    赵艳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6):284-289,297
鉴于洪涝灾害对陕西黄土高原中南部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基于洪灾历史文献记录,结合数理统计、距平分析、连续小波变换及湿润指数等方法,对唐代(公元618—907年)陕西黄土高原中南部地区洪灾发生规律与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洪灾发生频次可分为4个阶段:618—637年与728—847年为洪灾高频期; 638—727年与848—907年为洪灾低频期; 受夏季风影响,洪灾发生频次整体变化趋势呈波动下降趋势; 洪灾等级具有2~5 a,5~9 a,20~30 a及52~80 a的周期,推测洪灾的发生与ENSO及PDO正负相位存在一定联系; 空间上,崂山以南的黄土高原沟壑区为洪灾多发区; 气候干湿特征表现为618—637年气候偏湿,638—837年整体偏干但存在10 a及20 a尺度气候偏湿的时期,838—907年以约10 a尺度进入干湿交替状态。唐代陕西黄土高原中南部地区较大洪灾年份与降水持续时间较长、暴雨这类极端降水事件及气候波动频繁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世纪洪水后的理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人们惊魂未定地面对1998年特大洪灾历史时,再也不能把忧虑的目光仅仅滞留在司空见惯的气象和洪峰流量关系上,而形成洪涝灾害的巨大潜在因素—水土流失,成为全方位分析这次世纪洪水的瞩目焦点,它第一次引发人们如此广泛的关注,对水土保持历史和现实意义的理智思...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文物保护单位的洪灾风险,为提升遗产防洪减灾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四川省成都市311处文物保护单位为例,通过构建PSR-SPA模型研究文物保护单位洪灾风险的分布规律,并通过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确定洪灾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洪灾风险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城市高于郊区、平原高于山地。洪灾风险等级与遗产级别呈正相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遭受洪水灾害的风险高,中等风险以上文保单位以古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主,年代多为宋元明清时期,洪灾风险高发区域为青羊、武侯和锦江等主城区。文保单位洪灾风险在空间分布上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性。[结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灾后易损,应针对性地提高遗产自身抵御灾害的能力;应关注古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建筑、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洪灾风险防治问题,发挥文物预警防控功能;受洪灾威胁较大的区县应进一步加强防汛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建设在防洪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年长江发生了继1954的以来又一次流域性大洪水,其水位之高,持续时间之长,洪峰次数之多,抗洪抢险投入之大,都是历史上罕见的,分析了此次洪灾,除气候异常、降雨集中外、长江中上游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加重了洪水造成的险情和灾情。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10年成效论述了水土保持在长江防洪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新邵县2005年“5.31”特大山洪灾害着手,分析了“5.31”特大山洪灾害的成因,指出降水强度、强降水持续时间、降水时间间隔是形成“5.31”特大山洪灾害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通过对“5.31”特大山洪灾害的成因分析,提出了防治山洪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学会记事     
’98国际山区资源开发与保护研讨会时间:1998年10月17~20日地点:石家庄会议概况:会议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联合主办,来自美国、德国、法国、印度、韩国、日本、巴基斯坦、尼日利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4...  相似文献   

15.
吕厚荃  娄秀荣 《中国农业气象》1998,19(3):52-53,F003
1998年度冬季(1997年12月~1998年2月)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吕厚荃娄秀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冬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东部冬作物区降水偏多。本季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南方地区的阴雨渍涝。全国大部农区前冬不冷,隆冬寒,后冬暖;...  相似文献   

16.
2010年入汛以来,长江流域在降雨量仅比常年同期偏多14.7%的情况下发生了严重的洪水灾害。为了进一步认识水土流失与长江流域洪灾的关系,从源头和根本上综合防治洪灾,分析了人为因素对长江流域洪水的影响。结果发现: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系统受损,蓄水拦洪能力减弱;土壤侵蚀严重,土壤水库功能弱化;水库蓄水能力低,河系湖泊失调;开发建设项目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剧了河道淤积等都与洪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江流域洪灾综合防治的对策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水土保持通报》1982,(2):58-61
1981年夏、秋之际,四川省遭到多年未遇的特大暴雨,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洪灾,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造成巨大损失。遵照省委、省政府对洪灾进行科学总结的指示,我们先后在一部分县对森林植被与洪灾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和初步分析。一、森林植被在滞洪减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981年四川省发生的特大洪灾,原因是复杂的。直接起因是大气环流形成暴雨所致。但是暴雨笼罩地区,森林植被长期遭到严重破坏,到处童山秃岭,大面积土地上没  相似文献   

18.
1998年9月16日,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文,授予全国100名科技人员“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我校副研究员冯家勋博士是广西唯一获此奖项者。冯家勋博士是我校生物技术实验中心农业分子遗传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植物...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开发建设项目迅猛增加,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非常突出,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开发建设项目具有破坏区域和强度大、土壤侵蚀量迅速增大、土壤侵蚀成分复杂、土壤侵蚀具有突发性和土壤侵蚀危害程度大等特点,不仅造成土地严重退化,恶化生态环境,污染土壤水体,而且可加剧旱涝洪灾,引发地质灾害。应采取加大法制宣传、强化监督管理、重视水保设施竣工验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河南省洪灾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区域洪灾风险评价是洪水灾害管理的基础。以洪灾频发的河南省为研究区,在综合分析洪水致灾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洪灾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易损性两个角度出发,选取绝对高程、坡度、年均降水量、河网分布、人口密度和GDP密度6个指标构建了河南省洪灾风险评价体系。借助ArcGIS平台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获得了河南省洪灾风险评价图。结果表明:(1)河南省洪灾风险呈现明显地带性,总体来说从南到北逐渐降低;(2)从行政区划上来看,信阳市大部分地区和驻马店中南部处于洪灾高风险区,三门峡、焦作、新乡、鹤壁和濮阳处于低风险区,其他地区皆处于中度风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