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的多发病之一,产后子宫感染是一种非特异性感染,主要致病菌有分泌型化脓菌、埃希氏大肠杆菌及其他多种革兰氏阴性厌氧菌[1]. 1 临床诊断 急性子宫内膜炎和慢性子宫内膜炎都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患牛一般体温升高,食欲下降,精神沉郁,产奶量下降,有时弓背、举尾、努责,常作排尿姿势,经常从阴道内流出多量黏性分泌物,结合情期变化和黏液性质,可以建立初步诊断,尤其是在奶牛产后20~26 d检查,其结果将更为准确.如量多而稀薄,形如蛋清样,就可视为卡他性子宫内膜炎;如量少而浓稠,形如脓痰样,就可视为脓性子宫内膜炎[2].  相似文献   

2.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主要由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子宫黏膜炎症,是奶牛最常见的产科疾病之一。其特点是:子宫黏液量多而不洁,甚至含有脓汁;阴道内流出灰白的脓汁状液体,有时混有红白相间的脓状物质;直肠检查子宫收缩无力和子宫角粗大;有的奶牛不发情、  相似文献   

3.
母牛产后恶露不尽的症状可分为气虚和血瘀两型: 气虚型表现为从母牛阴道内流出淡红色污浊液体,量多而稀,无臭味。患畜精神不振,四肢无力,口色淡白,脉象细弱。 血瘀型表现为从母牛阴道内流出暗紫色污浊液,或带黑色的血块。患畜有轻微腹痛,若是血瘀化热,则恶露量少,颜色紫红粘稠,有臭味。母牛患病后,全身发热,食欲、反刍减少或停止,口色赤红,脉洪数。母牛产后恶露不尽,可采用下方治疗: 气虚型以"补气摄血"为主。用归脾汤加减:党参45g、黄芪40g、当归45g、白术30g、茯苓30g、熟地30g、生姜30g、白芍30g、木香15g、大枣10枚、…  相似文献   

4.
猪肺炎是由肺组织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异物的刺激引起的一种疾病。猪得了肺炎病初精神沉郁,食欲明显减少或消失,脉搏增快,咳嗽,呼吸困难明显加剧。体温增高达40℃以上。呼吸音变粗,肺部听诊有罗音。鼻流出粘稠液体,呈白色、黄白色或铁锈色。胸痛,咳嗽加剧,呼吸音减弱;呼出有腐败气味脉搏快而弱,食欲废绝。异物性肺炎,病初咳嗽,体温常升高,继之咳嗽增剧。食欲不振,鼻腔有粘液流出,呼吸困难,精神沉郁,窒息而死.  相似文献   

5.
此病主要发生在奶牛产后,主要表现有食欲明显降低,瘤胃蠕动音减弱,在左侧腹壁肋弓区听到真胃的蠕动音,产奶量急剧下降。一、症状该牛产后第二天发病,食欲下降,瘤胃蠕动音减弱,左侧腹壁肋弓区听到有断续、高亢的“叮吟”音,粪便稍干且量少,体温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左侧腹壁肋弓处未见明显膨大。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30日,本中心救治一头患有子宫内膜炎的奶牛,现报告如下. 1 病史 该奶牛为初产奶牛,产后12h胎衣不下,采用了人工剥离胎衣.剥离胎衣后的15d内奶牛精神、食欲及体征均表现正常.但15d后见奶牛阴门处不断流出白色或乳黄色的炎性分泌物,当地的兽医按子宫内膜炎进行了全身抗生素治疗后,未见好转,且出现了高烧现象,遂转到我院进行诊治.  相似文献   

7.
重庆南川区一养殖户.一头3月龄犊牛于2007年9月16日出现不食,精神沉郁,眼窝中度脱陷,腹围稍大,烦躁不安,口流粘涎,不时大声哞叫。听诊心率快,瘤胃蠕动音弱;瘤胃有少量积气;未见排粪,体温40.6℃。初步怀疑为异物性胃肠堵塞。  相似文献   

8.
新方法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临床症状患病奶牛多为弓背,举尾,努责或频繁排尿,阴道分泌物由灰褐色变为灰白色,由稀变浓,量由多变少、有臭味,卧地后常见阴道内流出分泌物,患慢性  相似文献   

9.
<正>某农户饲养的绵羊产后3天胎衣不下,经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1临床症状病羊体质瘦弱,毛焦吊肷,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阴门外有30厘米左右长的胎衣垂下,呈灰白色,恶臭,阴道内流出褐色的恶臭液体,内含脓汁及腐败的胎衣碎片,体温41℃,该羊奶少而稀。听诊胃肠音减弱,据畜主讲,该羊于3天前产下双羔,至今不见胎衣排出。  相似文献   

10.
大庆市和平牧场六队职工宋某家饲养的一头中国荷斯坦奶牛,于1999年7月2日分娩.在产奶15 d后发现其乳房肿大下垂,乳汁分泌减少,行走时自乳房部发出响音.于是邀笔者进行诊治,经触诊发现肿大的乳房热、痛不明显有击水音,穿刺放液流出橙黄色透明液体确诊为乳房淋巴外渗.  相似文献   

11.
<正> 2006年2月初,河北省涿州市东城边坊镇某养牛户饲养的一头高产奶牛产后经过一天一夜的时间胎衣还是未产出,用一部分药不见效果,后来本处就诊。1 临床症状此牛发生胎衣不下时,表现为弓背、努责,并从阴道内排出淡红色恶臭液体,体温升高;脉搏呼吸加快,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瘤胃弛缓,腹泻,产奶量下降等。经上述症状确诊为奶牛胎衣不下。  相似文献   

12.
母猪产后发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产科疾病 ,一般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 ,笔者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屡次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母猪产后发热2 7例 ,治愈 2 4例 ,治愈率 89%。病例  1 995年 6月 2 7日 ,太湖县李贵户饲养的一头母猪产后发病就诊。主诉 :该猪产仔后第二天不食。症见 :T 41 .3℃ ,大便呈粟状 ,磨牙 ,小便茶黄色、量少 ,精神极度虚弱 ,喜卧 ,饮欲正常 ,乳房萎缩 ,无乳汁。遂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用熟地、当归、干姜、甘草、玄参、生地、白芍、黄芪、地骨皮、党参、丹皮、建曲、川芎等份 ,水煎灌服 ,1剂 /天。西药 :氨基比林…  相似文献   

13.
<正> 肠套叠属奶牛急腹症,监床上不多见,若诊治不及时易造成损失。笔者在实践工作中曾遇到一例,并成功地进行了手术,现介绍如下:1 病例资料合肥市蜀山镇刘岗村个体奶牛专业户刘某饲养一头4岁的黑白花育成母牛,于1989年1月25日早晨开始不食,肚胀,不见大便,小便多而黄。精神萎顿,站立不安,头朝地,体温39.3℃,心率80次/分,听不到瘤胃蠕动音,曾灌肠2次,  相似文献   

14.
奶牛产后发热为产后常见病,若治疗不当延误病期可造成经济损失.产后发热是指产后持续2d以上发热不减,或产后突然高热,并伴有其它症状.常见的有感染发热,血淤发热,外感发热,血虚发热,也有气虚发热等.自2001年以来,笔者采用加减生化汤,治疗血淤型产后发热4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奶牛生产后,有多种产科疾病,产后热属其中之一,笔者治疗此病牛持续高温78天,听不到瘤胃蠕动音达32天,如果不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将有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6.
积石镇马某家一头八岁黄色奶牛,2007年3月21日就诊.该牛于一个月前产犊,生产后吃草少,反刍差,饮水与排粪正常.  相似文献   

17.
利用16SrDNA结合PCR-DGGE技术分析比较了产后45d健康奶牛和患子宫内膜炎奶牛阴道内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差异,并通过切胶、克隆测序等步骤分析了奶牛阴道细菌种类。研究结果表明,患病奶牛DGGE图谱的条带数量、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奶牛;健康奶牛阴道优势菌主要有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 subsp.)、魏斯杆菌(Weissella koreensis sp.)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而患病组奶牛阴道内此3种优势菌含量显著降低或缺失,且也无其他明显优势菌存在;从健康和患病奶牛阴道内均分离出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溃疡拟杆菌(Bacteroides helcogenes)、无乳支原体(Mycoplasma agalactiae)、普氏菌(Prevotella dentalis)、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str.)和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等常见病原微生物,在患病奶牛阴道内分离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str.K-12 substr.)、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subsp.)等特定致病菌。研究结果提示,子宫内膜炎奶牛阴道内菌群结构比健康奶牛更为复杂,且无优势菌,阴道菌群结构失衡可能是奶牛发生子宫内膜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子宫脱出 :是指子宫部分或全部翻转 ,脱出于阴门之外。为奶牛多发病 ,尤以年老与经产牛为多 ,初产牛较少 ,笔者曾收治初产奶牛子宫全部脱出病例 ,多发生于产后不久。子宫脱出 ,治疗不及时 ,将继发感染 ,引起全身症状 ,影响泌乳 ,或脱出时久 ,不能整复 ,只能切除时 ,奶牛将结束使命 ,给奶牛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现介绍于后 ,仅供参考。1 病 因1 1 经产或年老奶牛怀孕期营养不良 ,饲料单纯 ,特别是怀孕后期除保证胎儿快速增长的营养需要外 ,自身沉积少 ,造成孕畜体弱乏力 ,产后 ,在有关激素的作用下 ,造成子宫强烈收缩。1 2 接产无方是…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笔者用中药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43例,均治愈,其中继续繁育的42例,失去繁殖能力的1例。中药治产后恶露不尽,灌服1~2剂可复常。例1 1976年5月24日,黄羊滩农场一头黑白花奶牛,9岁,营养中下等。半月前经助产生犊,现仍由阴道流出棕褐色混浊物,渐变稀薄,呈灰白色,气味腥臭,粘污  相似文献   

20.
1 子宫内膜炎 2002年3月某日上午,鲁沙尔镇海马泉村马某的一头黑白花奶牛与当地一头种公牛本交,第3天发现该牛阴道内流出脓性分泌物,诊为急性子宫内膜炎.治疗:蒲公英100 g, 红花30 g, 桃仁40 g, 醋香附50 g, 苍术30 g, 川芎30 g,当归30 g,赤芍30 g,败酱草50 g ,益母草100 g,黄柏40 g,研末灌服,3剂即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