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寄主专化性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以东北地区取食4种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为研究对象,选取其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作为分子标记,通过序列比对分析,研究了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水平及分子变异。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线粒体基因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COⅠ和COⅡ基因总寄主植物种群Fu’s Fs检验结果分别为-1.82和-2.04,种群历史呈扩张趋势,基因流Nm分别为6.38和3.24,说明各种群间基因交流水平较高;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亚洲玉米螟的单倍型在BI树和NJ树上的分布拓扑结构与寄主植物间无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多态性较高,基因交流频繁,且尚未发生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2.
入侵种西花蓟马与本地近缘种花蓟马的双基因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准确的害虫种类识别是有效筛选天敌昆虫开展靶向性生物防控的关键。入侵种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与本地种花蓟马F.intonsa常同域同期同种寄主上发生,因体型小、形态相似,难以快速准确鉴定。本研究以mt DNA COI与r DNA ITS2基因为标记对我国10个采样点的西花蓟马和花蓟马开展分子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当以COI或ITS2基因为靶标时,西花蓟马与花蓟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221和0.113,是种内遗传距离的22.1和18.8倍,且种内、种间遗传距离间无重叠,并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独立的分支,表明2种基因均可准确区分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此外,基于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西花蓟马的各单倍型聚为了2个亚分支,并分别对应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表明COI基因还可用于西花蓟马品系的识别鉴定。研究结果对近缘种花蓟马的快速鉴定、专食性天敌昆虫的筛选,及其生防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花蓟马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害虫之一, 为了解其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 测定了云南6个地理种群141个个体的mtDNA-COⅠ基因片段。结果表明:在比对的433 bp基因片段中, 变异位点19个, 共检测出5个共享单倍型, 单倍型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 证实了云南西花蓟马为一个复合种群。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较低,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各地理种群西花蓟马的遗传分化指数 Fst 为-0.021 19, 种群间变异多为负值, 表明云南西花蓟马种群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 种群间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4.
辣椒开花对西花蓟马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寄主植物开花与否对西花蓟马种群增长的作用,研究了辣椒是否有花对不同密度下西花蓟马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开花辣椒上的西花蓟马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无花辣椒,在接入30头/株密度下,7 d、14 d、21 d和28 d 4个时间段开花辣椒上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分别是未开花的2.3倍、1.5倍、1.8倍和2.5倍;15头/株密度下,开花辣椒上种群数量是未开花的2.0倍、1.3倍、1.5倍和1.7倍。结果表明,开花的辣椒植株对西花蓟马种群数量的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比较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性,本研究采用罩笼法观察了西花蓟马对8种不同蔬菜寄主植物(茄子、甘蓝、辣椒、黄瓜、莴笋、番茄、芹菜、香菜)的选择性,并使用“Y”形嗅觉仪评价了西花蓟马对不同蔬菜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8种不同蔬菜寄主植物中,西花蓟马对茄子、甘蓝的选择性最高;对芹菜和香菜的选择性较弱,表明西花蓟马对芹菜和香菜表现出忌避性。本研究结果为了解西花蓟马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西花蓟马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世界性害虫。通过对其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成虫繁殖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寄主植物上饲养西花蓟马,其发育历期长短顺序为辣椒>四季豆>茼蒿。寄主植物的不同部位对西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成虫繁殖力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取食果实和叶片相比,西花蓟马取食花朵时生长发育速度、存活率及繁殖力明显提高。茼蒿花朵是西花蓟马最嗜好的寄主,用其饲养的西花蓟马成虫产卵期长、平均产卵量高;西花蓟马的未成熟期在茼蒿花朵上最短,为11.07 d,而在辣椒叶片上长达14.78 d。  相似文献   

7.
西花蓟马是危害蔬菜、花卉等植物的世界性入侵害虫,本文研究了西花蓟马入侵后银川设施辣椒上的蓟马种群动态,为深入了解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种群竞争关系及其发生态势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大量采集银川设施辣椒蓟马、制作玻片标本进行显微镜观察鉴定,以及通过室内西花蓟马与花蓟马两个种群混合饲养和单种群饲养研究,明确了银川设施辣椒上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发生分布情况、种群竞争及发生趋势。结果表明:银川设施辣椒上西花蓟马种群数量明显占优势,占总量的73.62%,极显著多于花蓟马种群数量;两种群单独生存并经过一个世代,两种群的虫口数量和雌性比均无显著差异;两个种群混合饲养条件下,西花蓟马种群虫口数量和雌性比均略高于花蓟马。分析表明,共存时西花蓟马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对银川设施辣椒本土蓟马种群造成较大威胁,为做好该虫的预测预报及有效控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西花蓟马对不同花卉寄主的产卵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不同寄主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产卵的影响,采用非自由选择法研究了其对黄花美人蕉、黄花槐、凤尾兰及夹竹桃4种寄主的产卵选择性。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单雌总产卵量在黄花美人蕉的花上最大为77.65,凤尾兰的叶上最小为19.00;日均产卵量在黄花槐的花上最大为2.58,凤尾兰的叶上最小为0.91;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子代雌性比均在黄花美人蕉的花上最大,分别为46.07、0.136和0.74,在凤尾兰的叶上最小,分别为5.94、0.065和0.55。西花蓟马在花上的产卵量等参数显著高于叶,表明其对花的产卵选择性高于叶,对花的产卵选择性依次为黄花美人蕉黄花槐凤尾兰夹竹桃,对叶的产卵选择性为黄花美人蕉≈黄花槐夹竹桃凤尾兰。表明西花蓟马对不同寄主有不同的产卵偏好,对寄主不同部位也有不同偏好。  相似文献   

9.
蓟马是一类个体微小的昆虫,形态学特征观察困难,种内遗传多样性高,且部分害虫类蓟马寄主广泛,繁殖能力强,为害严重,已成为重要的农林类害虫。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蓟马进行物种鉴定,可以解决传统形态学鉴定困难、局限性较大等问题,能提高物种鉴定的效率与准确性。目前,关于蓟马分子生物学鉴定的研究较多,其中,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 I cytochrome oxidase I,COI)基因片段的DNA条形码技术被广泛用于蓟马的快速准确鉴定、属内近缘种的区分及不同品系或生物型的鉴别。此外,开展蓟马类害虫种群遗传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全面了解其遗传分化、适应性、入侵来源和扩散路径,还可为制订合理有效的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多种蓟马的种群遗传学研究表明地理隔离、寄主植物和微生物等因素影响其种内和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蓟马的DNA条形码鉴定与种群遗传学研究进展,对目前蓟马物种鉴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月季上微小花蝽种群的发生特点及其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在昆明月季种植区,微小花蝽每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4~5月份和8~9月份,其中,以4~5月份种群发生量最高;露地月季田块上的微小花蝽种群密度明显高于温室大棚;微小花蝽在不同月季品种上的种群密度也有所差异,月季艳粉品种上的蓟马种群密度高于超级品种。微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Na=1.2330N/(1+0.02333N),1天内1头微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6.9头和7.7头。  相似文献   

11.
分布在新疆境内的蟾蜍在长期适应性进化中,其表型差异较大。为了解新疆蟾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采集了新疆26个地区254只蟾蜍,对其线粒体Cytb基因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得到长度为880 bp的片段序列,群体单倍型多样度为0.900,核苷酸多样性为0.005 5,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695 61,基因流Nm为0.35,254条序列共定义了55种单倍型,其中H23、H15是群体共享最多的单倍型,分子变异分析(AMOVA)发现,种群间遗传变异为68.55%,种群内遗传变异为31.45%。26个地理种群中乌苏群体和尉犁群体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扩张时间约为10~22万年前。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与地理距离呈低度正相关,系统发育树显示55种单倍型分为2个支系。新疆蟾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很大,各地种群间的基因流较小,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间,而非种群内,单倍型H23、H15可认为是新疆蟾蜍的原始单倍型,天山在各地理群体之间不但起屏障作用,在冰期还提供了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西花蓟马和花蓟马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机制,分别选取四季豆、茼蒿和辣椒寄主,分析不同CO_2浓度对2种蓟马成虫体内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蓟马的羧酸酯酶(Car E)、乙酰胆碱酯酶(Ach E)、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MFO)、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随着CO_2浓度的升高而增强。与对照相比,高CO_2浓度下西花蓟马取食四季豆时Car E和POD活性分别升高了21.70%和40.16%,取食茼蒿时Car E、MFO和POD活性分别升高了40.11%、6.73%和43.85%,而以辣椒为寄主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了57.56%;在800μL/L高CO_2浓度下,花蓟马的Car E、Ach E和MFO活性均略有升高;四季豆、茼蒿和辣椒饲养的花蓟马SOD活性分别下降了26.84%、52.16%和53.71%。研究表明,2种蓟马均能通过调节体内的生理酶活性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且西花蓟马的适应能力强于花蓟马。  相似文献   

13.
寄主植物对二斑叶螨解毒酶活性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蔬菜寄主对二斑叶螨解毒酶活性的诱导影响,为叶螨的寄主适应性及叶螨对寄主的抗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将饲养在菜豆上的二斑叶螨分别转移到黄瓜、甘蓝和茄子上饲养3代后,测定包括菜豆在内的4种不同寄主植物对叶螨体内解毒酶系活性的诱导影响.[结果]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二斑叶螨体内解毒酶系活性差异显著.从菜豆寄主转养到黄瓜、甘蓝和茄子上后,后3个寄主上叶螨种群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显著下降,茄子上种群活性最低,菜豆种群是茄子种群的2.75倍;而后3个寄主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比活力显著上升,茄子种群最高,是菜豆种群的6.03倍.4种供试寄主植物的二斑叶螨种群中,在黄瓜寄主上羧酸酯酶(CarE)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种寄主植物,CarE活性的高低顺序为黄瓜>菜豆和甘蓝>茄子,而MFO活性为黄瓜>茄子和菜豆>甘蓝.[结论]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可诱导二斑叶螨体内的解毒酶系活性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这可能是二斑叶螨对寄主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辣椒田蓟马及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类和发生规律?于2019年和2020年对昆明市盘龙区辣椒田的蓟马及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及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 并进行了时间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 辣椒田蓟马种类共有10种, 优势种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黄蓟马Thrips flavus?八节黄蓟马T. flavidulus和花蓟马F. intonsa, 其中西花蓟马的优势度最高, 两年分别为0.593和0.551; 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有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二叉小花蝽O. bifilarus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其中南方小花蝽优势度最高, 两年分别为0.759和0.728?两年中, 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波动幅度最大, 在7月中上旬数量最高值两年分别为66.5头/m2和61.5头/m2, 而捕食性天敌昆虫活动高峰时间滞后于蓟马?2019年黄蓟马时间生态位宽度最高, 为0.80; 2020年八节黄蓟马时间生态位宽度最高, 为0.87?黄蓟马和八节黄蓟马同其他优势种蓟马的生态位重叠指数高, 两种蓟马在时间序列上活动情况相似?3种捕食性天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相近, 在辣椒田存在一定的竞争作用?辣椒田蓟马发生量大且种类呈现多样性, 其中西花蓟马种群数量较高, 应着重对其进行防治?南方小花蝽?二叉小花蝽?异色瓢虫是控制辣椒蓟马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 在辣椒花期前以及各种农事操作时尽可能保护其种群数量, 增强天敌对蓟马的自然控害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情况,通过测定19个地理种群214头老熟幼虫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利用MEGA 6.0和Dna SP 5.0软件对不同地理种群间序列变异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14条408 bp的COI基因序列中发现46个变异位点,获得49种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度为0.8277,固定系数为0.59,基因流为0.17。总群体Tajima’s D检验结果不显著,说明在较近时间内大豆食心虫未经历群体扩张。大豆食心虫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交流较少,贵阳种群、都安种群与其它地理种群分化明显,整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地理距离是影响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距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西花蓟马寄主选择性与寄主物理性状及次生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西花蓟马对6种蔬菜寄主(甘蓝、莴苣、黄瓜、茄子、芹菜和大蒜)的选择性,及其与寄主物理性状(颜色、叶毛数和叶片厚度)和次生物质(单宁酸、黄酮和总酚)的关系,采用非自由选择法,以每雌每天所孵化的子代若虫数为选择性指标,探讨其与寄主叶毛数、叶片厚度和次生物质的关系;采用叶碟法观察西花蓟马成虫对颜色的自由选择。以每雌每天所孵化的子代若虫数为选择性指标表明,西花蓟马对6种寄主的选择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甘蓝>莴苣>黄瓜=茄子>芹菜=大蒜,而西花蓟马对叶片颜色的选择趋性为甘蓝>莴苣>芹菜>黄瓜>大蒜>茄子。相关分析表明,西花蓟马的选择性与寄主的叶毛数(R=-0.073,p=0.890)、叶片厚度(R=-0.683,p=0.135)和总酚含量(R=-0.023,p=0.966)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寄主的单宁酸和黄酮的含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28(p=0.042)和-0.820(p=0.046)。单宁酸和黄酮的含量对西花蓟马的寄主选择性有很大的影响,其含量越高越不利于西花蓟马的寄主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在不同辣椒品种上的发生及为害规律,以5个辣椒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组建西花蓟马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从西花蓟马各个虫态的发育历期来看,‘杭椒五号’和‘太空辣’比较适合蓟马生长繁殖,其次为‘洋大帅’,‘娇龙’、‘74-82’最不适合西花蓟马生存。西花蓟马在5个品种上的存活曲线类型不同,在‘杭椒五号’上的存活曲线偏向A型;在‘洋大帅’、‘太空辣’品种上偏向B型;在‘娇龙’、‘74-82’品种上则偏向于C型。通过种群参数分析表明西花蓟马比较喜好取食‘洋大帅’、‘太空辣’、‘杭椒五号’3个品种,‘娇龙’和‘74-82’品种则不利于西花蓟马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8.
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在中国长时间学名误用为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是我国小麦的主要害虫,为小麦蚜虫优势种。该蚜虫因繁殖速度快、发育历期短、适应能力强且能随着气流远距离迁飞等特性,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关于蚜虫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主要基于线粒体基因开展。然而,初级共生菌布赫纳氏菌Buchnera aphidicola几乎存在于所有蚜虫中,其在研究蚜虫种群遗传结构多样性方面的潜在作用报道很少。本研究基于前期收集的荻草谷网蚜6个不同地理种群(苏州、武汉、昆明、廊坊、泰安、银川),对其线粒体COⅠ基因与初级共生菌B.aphidicola的两个单拷贝基因gnd与trpA进行PCR扩增、测序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根据对3个遗传标记基因聚类分析,荻草谷网蚜6个不同地理种群分为3组,分别为银川种群、苏州种群和其他种群(COⅠ: FCT= 0.364 2,P <0.05;gnd:FCT= 0.403 3,P <0.05;trpA:FCT= 0.222 9,P <0.05),3组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银川种群和泰安种群间有相同的稀有单倍型H8(trpA),苏州种群和武汉种群也有相同的稀有单倍型H2与H23 (COⅠ),3组之间仍存在基因交流。因此我们推测在4、5月份东南季风盛行的情况下,银川种群迁入了外来虫源。蚜虫线粒体基因和初级共生菌基因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共生菌基因在研究蚜虫种群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具有潜在应用意义。综上所述,基于线粒体和共生菌基因序列的荻草谷网蚜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解析可为蚜虫的迁飞提供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北京地区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ey-Bienko的迁飞来源,选取包含完整线粒体DNA的ND6、tRNA-Thr基因及侧翼ND4L、CYTB基因部分序列作为目的片段,采用DNA序列法分析来自北京及周边省市9个地理种群155个亚洲小车蝗样本的序列碱基组成、种群遗传多样性、种群结构及单倍型网络进化等。结果表明:在目的序列中共检测到多态性位点16个,鉴定出单倍型20种,分别占碱基总数和总样品量的1.88%和12.90%;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2,单倍型多样性为0.66,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绝对值≤0.51,种群内个体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86.88%,各种群遗传变异与空间距离间无显著相关性,供试样本总体上遗传变异程度相对较低。北京密云种群鉴定出的独享单倍型H14由单倍型H10经2次突变获得,H10被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种群共享;北京密云与河北滦平、围场及内蒙古乌兰察布种群间基因流Nm绝对值分别为3.749、1.387和0.912,均高于密云种群与其它种群间的Nm绝对值;结合亚洲小车蝗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出现的先后时序可知,内蒙古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及河北滦平、围场是北京地区亚洲小车蝗的最主要迁飞来源。  相似文献   

20.
入侵安徽省草地贪夜蛾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9年5月17日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春玉米,首次证实草地贪夜蛾入侵安徽。本研究采集安徽省7市13县(区)草地贪夜蛾样本共167份,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以及位于Z染色体上的磷酸甘油醛异构酶基因(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两个分子标记对样品的群体遗传特征进行分析。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草地贪夜蛾样本中86.23%是水稻型,13.77%是玉米型,而且安徽地区样品COⅠ序列特征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种群高度一致。针对水稻型和玉米型的Tpi基因序列10个差异单倍型位点进行分析,发现安徽草地贪夜蛾样品Tpi基因的第3和4位差异单倍型位点有3种不同类型。其中118个样本为玉米型(AT),20个样本为水稻型(GA),29个样本为杂合型(AT/GA),但根据差异单倍型位点的数量判断,所有样品仍属于玉米型。草地贪夜蛾在原产地的多种寄主,如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在安徽省均有种植,该虫对安徽省粮食生产构成巨大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