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AA级绿色食品大米生产中稻鸭共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对水稻纹枯病、稻飞虱、叶蝉的防除效果显著;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就防治稻飞虱和杂草而言,稻鸭共育可以替代药剂防治。对天敌虽然有一定程度损伤,但主要天敌蜘蛛的总量仍比常规药剂防治田高1.37~3.10倍,天敌优势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常规防治田。表明生态治理害虫的效果明显。稻鸭共育还可提高水稻分蘖数,比常规防治区增产8.67%。稻鸭共育生态防治技术是生产AA级绿色食品大米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试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水稻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具有高效、广谱、残留较低等特点,但由于其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毒性高,以及可能导致稻飞虱再猖獗等原因,我国禁止其在水稻田使用。本文论述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稻田使用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稻飞虱再猖獗、害虫抗药性和天敌的影响,并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水稻田中使用的可行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施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的常规管理稻田和充分发挥天敌自然控害作用为主要防治害虫措施的稻田生态系统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其天敌的发生消长动态,以明确不同稻田生态系统对稻区内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结果显示,生态调控区稻田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最大高峰期虫量仅分别为常规管理区的0.51倍和0.63倍;生态调控区稻周植被上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发生数量几乎为0,而常规管理区最大高峰期虫量分别达到 23.61头/10网和82.03头/10网.生态调控措施还可以显著增加天敌数量,生态调控区稻田内最大高峰期天敌数量为常规管理区的3.72倍,其稻周杂草上最大高峰期天敌数量为常规管理区的5倍以上;同时,天敌与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发生高峰期吻合度远高于常规管理区.说明生态调控措施能充分发挥稻田及周边非稻田生境的保益控害功能.  相似文献   

4.
害虫再增猖獗与天敌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害虫再增猖獗可以分为三类:(1)靶标昆虫的再增猖獗;(2)兼治害虫的再猖獗;(3)次生性害虫的大发生。三者造成原因是一样的,都是由于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的削弱。 再增猖獗的现象实际上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就有人注意到。Massee(1929)报道了用煤馏油作为休眠喷洒后,引起苹果红蜘蛛的大发生。早在1922年英国东南部用这种药剂之后,苹果红蜘蛛就逐年增加,因为煤馏油休眠喷洒并不能杀死红蜘蛛的卵,而对许多天敌却是致死的(包括瓢虫、捕食螨、花蝽等)。因此,春季孵化出来的红蜘蛛失去了自然控制而大发生。  相似文献   

5.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我市每年早晚稻发生面积80万余亩,造成粮食产量损失1920万公斤以上,成为水稻生产的严重障碍.目前,使用的常规农药中多数是高毒、广谱、高残留品种,大量、大面积、连续地使用这些药剂,严重地杀伤了稻田天敌,导致稻飞虱的再猖獗.因此,寻求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残效期长且对稻田天敌安全的新型杀虫剂甚为必要.为此,1991年我们用朴虱灵作为供试药剂,以桥圩乡永梧村为主,进行防治稻飞虱试验田及示范.现将结果总结如下.试验设计与方法一、田间小区试验 计分25%扑虱灵可湿性粉(江苏淮阴电化厂产品)25克/亩、20%叶蝉散乳油(广东江门农药厂产品)  相似文献   

6.
浅谈棉铃虫的化学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希武 《植物保护》1999,25(4):35-37
现在棉田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属广谱性的。它们对靶标害虫、非靶标害虫和益虫不同程度地具有致死性的影响,使靶标害虫种群在短期内大幅度下降,害虫的天敌由于承受药剂的直接杀伤和食物缺乏的双重影响,损伤更为严重。其结果造成害虫再猖獗,引起对作物的更大危害。通常在...  相似文献   

7.
化学农药的“扰乱”作用是指化学农药对农田生态体系中生物群落生态平衡的“扰乱”。这种“扰乱”的直接结果是造成害虫再增猖獗现象的发生。这种现象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据Ripper(1956)统计,全世界已有50余种害虫发生再增猖獗。在大多数报导中,作者们都认为这种现象是滥用化学农药杀伤害虫天敌的结果。 1979年晚稻期间,我们在广西贵县八圹公社对害虫和天敌的系统调查中,也发现化学农药的这种“扰乱”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绿色稻米生产中,采取农业防治的各项措施,避开或减轻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药剂防治的减少和科学用药,保护了害虫的天敌,减轻了害虫尤其是中、后期稻飞虱的发生,从而根本上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形成良性循环。药剂防治作为应急防治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但应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使用,以尽可能地减少农药污染。  相似文献   

9.
以大量化肥和农药投入为特征的高度集约化生产方式导致我国稻田(尤其是单季晚稻)生态系统失衡、害虫猖獗、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超标等一系列问题。自2009年起,本课题组在浙江省宁波市单季晚稻区开展应用生态工程技术修复稻田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害虫种群、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的研究与实践。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一是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土著天敌数量;二是种植蜜源植物增强天敌控害功能;三是生物诱集减少害虫虫源基数;四是调整农药使用策略减少天敌杀伤;五是控肥降低害虫自然增长速率;六是集成简便、高效、省本生态控害技术。2013—2014年连续2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应用生态工程丰富了单季晚稻稻田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增加了天敌种群数量,稻田生态功能得到良好修复,害虫被持续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杀虫剂的使用减少93.75%,比农民自防区平均减少12.42%氮肥量的情况下水稻产量增产9.99%,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该技术体系对环境友好、简单易行,已成为国家主推技术,应用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害虫综合防治中生物防治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防治是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一种重要措施。但有些地区偏重于用化学农药杀虫,用药时又不注意保护天敌,造成了某些害虫的再猖獗,环境被污染的恶果。如1993年美洲斑潜蝇在海南再猖獗。1999年,原在黄瓜等作物上危害的白粉虱,却在水稻制种田上大量发生。近年,瓜...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由新的抗虫材料‘中9A 07/WH1462’与控氮、晒田和天敌保护等措施有机结合的环境友好集成技术体系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该技术体系在未施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使稻飞虱等害虫种群数量得到有效控制,较好地保护了天敌,使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得到一定优化。集成技术稻田的害虫所占比例比对照田降低了57.6%,其天敌所占比例比对照田增加了19.6%,同时集成技术稻田的水稻产量比对照田增加了10.9%。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不同药剂处理水稻种子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以期筛选出对稻飞虱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的药剂及其配套使用技术,为稻飞虱的省力化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噻虫嗪、呋虫胺、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胺和氟啶虫胺腈6种药剂分别按照有效药量2、4、6 g/kg进行拌种,测定不同处理对室内及田间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同时将噻虫嗪与复合肥混合施用,验证药肥混施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及时长。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以噻虫嗪4 g/kg拌种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最好,有效控制时长为45 d左右,防治效果为90.6%;田间条件下,机插秧、直播稻以及旱育秧3种种植方式下,仍以噻虫嗪防治效果最好,有效控制时长分别为65、80、65 d。噻虫嗪与复合肥混合施用,有效药量为240 g/hm~2以上时,药后20 d,防治效果在85%以上,与常规茎叶喷雾防治效果无差异。利用噻虫嗪有效药量4~6 g/kg进行拌种,在稻飞虱发生较轻年份,可有效降低田间稻飞虱种群数量;在稻飞虱发生较重年份,水稻抽穗前采用噻虫嗪药肥混施,控制稻飞虱的持效期为20 d左右,能有效减少稻飞虱的防治次数,实现稻飞虱的省力化、轻简式防控,可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15.
Being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and species‐rich groups of natural enemies occurring in all agroecosystems, spiders are variably affected by pesticide applications. Here, a review is given of research on spider ecotoxicology. More than 40 species of spiders and almost 130 pesticides (acaricides, insecticides, fungicides and herbicides) have been tested so far in the field or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Field studie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population reduction following pesticide application is a function of a number of factors inherent to pesticides, crops and spider species (guilds). These studies also revealed indirect effects via habitat and prey disruption. Among laboratory studies, a number of papers have investigated only the direct lethal effect. A meta‐analysis of these data reveals that spiders are mainly affected by acaricides and insecticides, particularly neurotoxic substances. Currently, ecotoxicological research on spiders is focused more on direct sublethal effects on a variety of behavioural traits (locomotion, predation, web‐building, re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physiology. Yet a standardised approach to the evaluation of sublethal effects is lacking. A few studies have provided some evidence for hormesis in spider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more concentrated on sublethal effects and the estimation of long‐term changes in spider populations as a result of pesticide treatment. Copyright © 2012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6.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17.
农药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两栖动物在农业区域及附近的水体中活动和繁殖,其个体发育和种群生存易受到农药的威胁,因此评估农药对两栖动物的生态风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几年来不同国家和组织关于农药对两栖动物的暴露评估、效应评估以及风险表征领域的研究进展。其中,美国和欧盟的两栖动物农药风险评估方法体系相对较为完善,在暴露模型研发及毒性 效应测试等方面更加科学化,评价工具更为模型化,评估方法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且已进入到大尺度空间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估阶段。我国的两栖动物生态风险评估还处于初级阶段,慢性评估基础数据资料匮乏,评估方法尚不完善,定量评估模型研发还有待加强。因此,我国应积极完善两栖动物生态风险评估体系,以满足未来生态风险评估的发展趋势,为保护两栖动物种群的健康发展以及农药的合理应用和有效管理提供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南稻区白背飞虱,褐稻虱的迁飞和发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西南稻区的地理位置、地势、地形、气候和水稻种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的迁飞和发生情况与我国东部稻区相比较,有其不同的特点: 迁飞特点有:贵州东南部迁入期较早,全区迁入虫量大,白背飞虱为春季迁入的优势种;云南境内,从南向北地势逐步抬升,迁入期和主要为害时期亦逐渐推迟,虫种由褐稻虱较多而变成白背飞虱为优势虫种;四川盆地迁入始期和主要迁入期由东向西推进;主害代的迁入虫源路径多;夏季短、中距离的迁飞频繁,有的年分在中稻上常造成两次主害时期等。发生特点有:常年三省的东、南部地区发生程度重,三省的西、北部地区发生程度轻;近期迁入虫量是中稻或晚稻上主害代的主要虫源;虫量相应集中,加重为害程度;另方面天敌种类多,数量较大,对飞虱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上述迁飞和发生特点可作为拟定西南稻区对两种稻飞虱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