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汕优63号(源限型品种)和盐粳2号(库限型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两类型品种籽粒灌浆生理差异。主要结果:以淀粉积累来表示籽粒灌浆过程,源限型品种强、弱势粒淀粉积累是异步的,而库限型品种则是同步的;两类型品种强、弱势粒的淀粉合成酶、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和呼吸速率的变化与淀粉积累速率曲线基本吻合;内源激素ABA(Abscisicacid)参与籽粒灌浆过程调节,内源ABA水平高,强、弱势粒灌浆速率慢,反之则快。  相似文献   

2.
密穗与疏穗型小麦强、弱势籽粒淀粉积累及库强度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小麦强、弱势籽粒淀粉积累与库容量、库活性间的关系及不同穗型间的差异。【方法】以密穗型小麦品种鲁麦21、济麦20和疏穗型小麦品种山农1391、山农12为材料,对籽粒发育过程中强、弱势粒淀粉积累、胚乳细胞数目及相关酶活性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两种类型小麦强势粒直、支链淀粉积累量均高于弱势粒,密穗型小麦籽粒直、支链淀粉积累量在强、弱势粒间的差异幅度高于疏穗型小麦。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淀粉积累进程表明,强势粒淀粉积累量较弱势粒高的原因是其积累启动时间较早和淀粉积累速率较高;密穗型小麦强、弱势粒淀粉积累速率的差异幅度较大,是造成其籽粒最终淀粉积累量在强、弱势粒间的差异幅度大于疏穗型的原因之一。小麦强势粒胚乳细胞数目显著高于弱势粒,与疏穗型小麦相比,密穗型小麦强、弱势粒胚乳细胞数目的差异幅度较大。4个小麦品种弱势粒蔗糖含量在灌浆期均高于强势粒,说明籽粒蔗糖含量即淀粉合成底物的供给并不是造成强、弱势粒淀粉积累存在差异的限制因子。小麦强势粒蔗糖合酶(S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可溶性淀粉合酶(SSS)和颗粒结合态淀粉合酶(GBSS)活性均高于弱势粒,密穗型小麦强、弱势粒上述酶活性差异幅度均较疏穗型大。【结论】小麦库容量(胚乳细胞数目)和库活性(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是制约强、弱势粒淀粉积累的主要因素。密穗型小麦强、弱势粒间的胚乳细胞数目和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差异较大,这可能是造成密穗型小麦籽粒淀粉积累量在强、弱势粒间的差异幅度大于疏穗型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辽优1052及其亲本灌浆特性与源库关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直立大穗型杂交稻辽优1052及其母本105A、父本C52做减源、减库处理,研究了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3个品种均属于源限制型品种,都存在明显的两段灌浆现象,同一品种强、弱势粒间灌浆过程差异较大;源、库处理对籽粒灌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弱势粒上,对强势粒的灌浆影响较小;与双亲相比,辽优1052在籽粒灌浆方面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4.
水稻不同库源类型品种灌浆特点及库源协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对不库库源类型的水稻品种汕优63(源限制型)和泗稻8号(库限制型)不同蘖位,不同花位的籽粒灌浆特点和器官库源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蘖位同灌浆时间顺序与分蘖发生效人序一致,不同花位灌浆时间顺序是开花次序一致;(2)开花越早,灌浆强度越大;(3)汕优63和泗稻8号弱势花均有明显的阶段灌浆现象,第2阶段灌浆干物质积累量大于第1阶段灌浆干物质积累量;(4)泗稻8号和汕优63籽粒干特重中。  相似文献   

5.
超级稻籽粒灌浆特性及其生理生化基础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大穗型的3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组合)NPT-22、培矮64S/E32、Ⅱ优86为材料,研究水稻籽粒灌浆特性及其有关生理生化活性变化。结果表明,3个水稻品种(组合)的强势粒都因为起始生长势高、进入灌浆盛期早、籽粒灌浆前期ADPG焦磷酸化酶及淀粉合成酶活性强、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而使得其籽粒灌浆强于弱势粒。在3个水稻品种(组合)中,NPT-22的弱势粒因生理生化活性较低,其籽粒充实最差、结实率最低。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赣化7号、W6154s/早特青(简称W/早)、汕优63的源库特征及类型,以及不同部位籽粒的灌浆结实特性。结果表明,库容/有效群体指数较好地反映了源库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其作为判断源库关系的指标是适宜的。另外.水稻结实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部及下部二次枝梗籽粒(弱势粒),以弱势粒结实率作为判断源库关系的指标能大大提高灵敏度。  相似文献   

7.
灌浆期低温对离体培养玉米强弱势粒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巽  郝建平  王璞  张萍  陈璐洁 《中国农业科学》2018,51(12):2263-2273
【目的】通过对玉米灌浆过程中籽粒干物质、淀粉的积累,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及淀粉积累相关酶活性的研究,揭示低温对灌浆过程中玉米强、弱势籽粒灌浆生理过程的影响规律,为生产上抗御低温冷害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用郑单958为试验品种,采用玉米籽粒离体培养的方式,将大田人工授粉后3 d的玉米果穗按照弱势粒和强势粒进行取样,无菌环境接种到人工培养基培养,低温处理和对照分别设置培养平均温度为16℃及25℃。自授粉后每10 d取样一次,分别测定灌浆过程中玉米强、弱势粒干物质积累量、内源激素、籽粒淀粉含量及淀粉积累相关酶活性。【结果】低温胁迫下强、弱势粒灌浆后期粒重分别比对照低47.58%、50.95%,强、弱势粒灌浆高峰期的平均灌浆速率较对照分别显著降低55.39%、54.72%。低温胁迫下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前期提升和后期减小的速度明显减缓,活跃灌浆时间延长5-7 d。授粉后10 d低温处理显著降低玉米强、弱势粒生长素(IAA)、玉米素(ZR)和脱落酸(ABA)含量,显著提高玉米籽粒赤霉素(GA3)的含量。授粉后30 d低温处理显著降低了弱势粒的IAA、ZR含量,增加了强势粒的ABA含量。低温胁迫显著减弱了灌浆前期和灌浆中期的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蔗糖合酶(SS)、淀粉合酶(SSS)及ADPG焦磷酸化酶(APGase)的活性,低温下弱势粒SAI活性降幅大于强势粒,对SS、SSS及APGase活性的降低幅度表现为强势粒大于弱势粒,导致玉米籽粒淀粉含量降低。【结论】受低温胁迫影响,灌浆前期玉米籽粒的IAA、ZR、ABA含量减少,GA3含量增加,SAI活性降低,导致籽粒库容量减少,库活性不足。在灌浆中期,低温降低SS活性,造成淀粉合成底物供应不足,影响淀粉的合成,降低籽粒淀粉含量。低温处理降低玉米强、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导致籽粒干物质积累减少。低温对玉米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都造成较大的影响,且对弱势粒的影响大于强势粒。  相似文献   

8.
张萍  陈冠英  耿鹏  高雅  郑雷  张沙沙  王璞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1):2061-2070
【目的】灌浆期高温会对玉米籽粒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是影响玉米稳产和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比较灌浆期高温对不同耐热型玉米品种籽粒形成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寻找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避免和缓解高温胁迫伤害。【方法】采用玉米籽粒离体培养技术,以耐热型品种郑单958和热敏感型品种德美亚1号为材料,研究了籽粒灌浆期(授粉后17—28 d)高温对玉米籽粒发育的影响机制。【结果】高温加快了两品种玉米强势粒前期的灌浆速率,但降低了强、弱势粒中后期灌浆速率,总体导致灌浆持续时间缩短,籽粒千粒重下降。在授粉后40 d,郑单958强、弱势粒的干重分别比对照低10.58%和18.95%,德美亚1号强、弱势粒的干重分别比对照低24.78%和28.08%。德美亚1号籽粒干重下降幅度大于郑单958,且差异显著。籽粒灌浆期高温显著降低了玉米籽粒淀粉合成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两品种玉米籽粒的淀粉含量。在授粉后40 d,郑单958强、弱势粒的淀粉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5.20%和6.46%,德美亚1号强、弱势粒的淀粉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13.68%和16.39%,均差异显著。德美亚1号强、弱势粒淀粉合酶的活性较对照分别降低了19.67%和30.03%,均差异显著,郑单958强、弱势粒的淀粉合成酶的活性分别较对照降低了13.70%和11.26%。高温处理后,两种品种玉米籽粒的ABA和IAA含量均上升,ZR含量均下降,而强势粒的GA3含量均上升,弱势粒的GA3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籽粒灌浆期高温对德美亚1号强、弱势粒发育的影响均显著高于郑单958,对两品种弱势粒的影响显著高于强势粒。  相似文献   

9.
 采用#+(14)C示踪方法对源库调节与晚播小麦籽粒灌浆期光合物质分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晚播小麦在籽粒灌浆期旗叶的光合物质主要用于穗部籽粒生长;倒二叶光合物质亦主要供给籽粒,但向茎秆和根系中的分配增多;倒三叶是标记的三叶中光合物质向根系分配比例最大,向籽粒分配比例最小的叶片。研究表明,源库调节能影响到晚播小麦籽粒灌浆期的光合物质分配。穗库容降低,各叶片光合物质向穗部籽粒分配比例减少,向根系、茎叶中分配增多;叶源量减少,一般则向穗部籽粒分配比例增多。不同类型品种叶片光合物质在植株各器官间的分配受源库调节的影响程度不同。晚播小麦源库调节对穗粒数、粒重及其它穗部性状的影响因不同类型品种而异。相对减少源对鲁215953、鲁麦5号、鲁麦7号和鲁麦14号的穗粒数、粒重影响较小,但使鲁麦15号和辐63的穗粒数和粒重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高产氮高效型籼稻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关系,选用高产氮高效型(HYHNE)、高产氮中效型(HYMNE)和低产氮低效型(LYLNE)杂交籼稻品种,在相应最适氮肥水平下,研究3种类型水稻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差异及其与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灌浆特性在不同类型品种间和不同粒位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强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GRmax)、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米粒重(W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Rmean)均表现为HYHNE>HYMNE>LYLNE,起始生长势(R0)、活跃灌浆期(D)和有效灌浆时间(T99)均表现为HYHNELYLNE>HYMNE, R0、D和T99均表现为HYHNE相似文献   

11.
采用2个水稻大粒种质(千粒重超40g)与2个常规水稻品种(千粒重25-30g)进行了籽粒蔗糖合成酶(ss)和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灌浆前期强势粒的SS和SPS酶活性高于弱势粒,而灌浆后期弱势粒的SS和SPS酶活性高于强势粒;2)常规水稻品种强、弱势粒灌浆前期SS酶活性高于大粒种质,而大粒种质强、弱势粒灌浆后期的SS酶活性高于常规水稻品种;常规水稻品种强势粒灌浆前期SPS活性高于大粒种质;3)常规水稻品种强、弱势粒SS酶活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粒种质,供试材料强、弱势粒SPS酶活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10~15d和30~35d。4)SS酶平均活性和最大活性与淀粉含量、淀粉积累最大速率(Gmax)、达到淀粉积累最大速率时间(tmaxG)和平均速率(G)呈正相关;SPS酶平均活性和最大活性与淀粉含量和tmaxG呈负相关,与Gmax和G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水稻品种(组合)籽粒灌浆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不同籽粒充实度的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品种间杂交稻汕优63和常规稻武育粳3号为材料,用Richards方程分析它们灌浆特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籽粒充实度好的武育梗3号的强、弱势粒的起始生长势、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差异不明显,表现为强、弱势粒灌浆接近同步;籽粒充实度差的两优培九、汕优63的强、弱势粒的起始生长势、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差异显著,表现为典型的异步灌浆型.籽粒充实度差的品种(组合),灌浆前、中期弱势粒中蔗糖含量高于强势粒,表明同化产物供应量不是限制籽粒充实的主要因子,充实度差可能与其本身的库活性或其他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不同温度型小麦强势和弱势籽粒物质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温度型小麦强势和弱势籽粒灌浆期干物质、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积累规律的差异,为不同温度型小麦的利用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3个冷型小麦品种"RB6"、"陕229"、"小偃6号"和3个暖型小麦品种"9430"、"偃师9号"、"NR9405",从扬花3d开始到灌浆后期,取6个小麦品种的强势和弱势籽粒,分别测定干质量、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较不同温度型小麦籽粒物质积累规律的差异。【结果】在小麦扬花-灌浆后期,冷型与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的干质量呈增长趋势,且冷型小麦强、弱势籽粒的干质量在灌浆期均较暖型小麦增长快;冷型与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曲线一致,均呈单峰曲线,扬花后7d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下降,21d以后趋于平稳,最终二者可溶性糖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冷型与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增长趋势,从灌浆初期开始,冷型小麦各个品种籽粒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暖型小麦。【结论】灌浆期冷型小麦强、弱势籽粒物质积累速度较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快,最终积累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4.
对直立大穗型杂交稻辽优1052及其母本105B和父本C52做减源和减库处理,研究大穗型水稻品种籽粒灌浆特点。结果表明:三品种均为源限制型,都存在着两段灌浆现象。同一品种强弱势粒间灌浆过程差异较大。母本105B最终粒重较小,且强弱势粒间粒重差异较小;而杂交稻辽优1052及父本C52强弱势粒粒重差异较大。说明大穗小粒型品种源库矛盾较小。对于源限制型品种,减源能明显的缓和源库矛盾,尤其对最终粒重的提高有一定作用;而减库能加剧源库矛盾,使最终粒重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的成因及其与激素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阐明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特征及籽粒充实不良的成因与激素机理。【方法】采用结实特性差异明显的两系杂交稻为材料,测定籽粒中蔗糖和淀粉含量、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吲哚-3-乙酸(IAA)和脱落酸(ABA)含量、乙烯释放速率、蔗糖合成酶(SuSase)和淀粉合成酶(StSase)活性以及籽粒灌浆充实指标,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稻结实率低,主要归咎于弱势粒的秕粒率高、充实度差。籽粒充实度差的组合,灌浆前、中期弱势粒中蔗糖含量高于强势粒,表明基质浓度不是两系杂交稻弱势粒灌浆速率慢和籽粒充实度差的主要限制因子。灌浆前期强势粒中的Z+ZR、IAA和ABA含量明显高于弱势粒,Z+ZR、IAA和ABA的最高含量和平均含量与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谷粒充实度和粒重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灌浆前、中期弱势粒中的乙烯释放速率明显高于强势粒,籽粒充实度差的组合高于籽粒充实度好的组合,乙烯的释放速率与灌浆速率、谷粒充实度和粒重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在灌浆初期喷施乙烯合成促进剂(乙烯利),弱势粒的乙烯释放速率增加,ABA含量减少,SuSase和StSase活性降低,谷粒充实度和粒重下降;喷施乙烯合成的抑制剂(硝酸钴),结果则相反。表明籽粒中激素含量及其平衡对籽粒灌浆和酶的活性起调控作用,部分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与其弱势粒中Z+ZR、IAA和ABA含量低、乙烯浓度高有密切关系。【结论】激素对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起重要作用,通过调控激素含量,可以提高籽粒充实。  相似文献   

16.
源库调节对水稻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剪叶和剪颖花进行源库调节试验,研究了水稻品种“吉农大3号”和“吉农大13号”的灌浆特性。结果表明:“吉农大3号”籽粒干物质积累,灌浆速率,千粒重变化不明显,而“吉农大13号”籽粒干物质积累,灌浆速率,千粒重的变化较大;两品种均为异步灌浆,即存在2次灌浆高峰,“吉农大3号”第1次灌浆高峰大于第2次灌浆高峰。“吉农大13号”第1次灌浆高峰小于第2次灌浆高峰;“吉农大3号”为库限制型品种,“吉农大13号”为源限制型品种。  相似文献   

17.
源库关系对水稻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遮光、剪叶与疏花措施。应用Richards模型研究了源库关系对水稻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和剪叶降低水稻籽粒的灌浆速度和终极生长量,导致结实率低。籽粒充实度差,千粒重小而减产,而疏花(剪穗)则相反。得出提高灌浆速度是增产的主要途径;源库关系主要影响的是弱势粒的灌浆特征,对强势粒的影响相对较小.用弱势粒的灌浆参数更能反应水稻的源库状况;用强弱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差来划分同步异步灌浆类型较适宜。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两优培九生育后期籽粒灌浆的生理基础,揭示水稻品种间叶片和籽粒灌浆的生理学差异。方法:以两优培九为实验材料,以汕优63和其父本9311为参照品种,测定了三品种生育后期籽粒灌浆期间叶片光合速率和籽粒中相关能量和物质代谢酶活性变化。结果:三品种强势粒的各项生理活性指标变化趋势一致,两优培九在灌浆前期,叶片生理和强势粒灌浆具有一定的超亲活性优势;灌浆的中后期,剑叶叶片中的光合速率,特别是弱势粒生理活性下降较快。与其他两品种相比,叶片和籽粒中的ATP酶活性、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蔗糖合成酶(SS)活性、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差异显著;从变化曲线上看,其弱势粒的灌浆启动较慢,按先后次序依次为9311,汕优63和两优培九。相对强势粒,弱势粒灌浆能量和物质不足。结论:两优培九叶片和籽粒中与能量和相关物质合成代谢的酶活性相对较低是其籽粒空瘪率相对较高的重要原因。加强生育后期剑叶叶片功能的调控,提高其生理活性,增强弱势粒能量代谢是解决高产杂交稻籽粒充实度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灌溉与旱作条件下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研究,阐明不同灌溉制度下小麦淀粉积累的酶学机制。【方法】在灌溉和旱作两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两个小麦品种蔗糖代谢、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旱作栽培有利于增加小麦灌浆前中期淀粉积累速率、ADPG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和淀粉分支酶(SBE)的活性,表明旱作栽培能提高小麦籽粒灌浆前期生理活性、促进籽粒淀粉的合成与积累。通过比较淀粉积累速率与蔗糖和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淀粉积累速率与蔗糖合成酶(SS)、AGPase、SSS和GBSS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这些酶在淀粉合成中起重要作用,而源器官制造的光合产物的减少并不是抑制籽粒淀粉积累的因素。【结论】旱作栽培能提高小麦灌浆前、中期的淀粉积累速率和淀粉合成酶活性,在籽粒灌浆后期则显著降低淀粉积累速率及其酶活性,表明旱作栽培能使库活性增强,促进籽粒淀粉的合成与积累。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灌溉与旱作条件下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研究,阐明不同灌溉制度下小麦淀粉积累的酶学机制。【方法】在灌溉和旱作两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两个小麦品种蔗糖代谢、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旱作栽培有利于增加小麦灌浆前中期淀粉积累速率、ADPG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和淀粉分支酶(SBE)的活性,表明旱作栽培能提高小麦籽粒灌浆前期生理活性、促进籽粒淀粉的合成与积累。通过比较淀粉积累速率与蔗糖和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淀粉积累速率与蔗糖合成酶(SS)、AGPase、SSS和GBSS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这些酶在淀粉合成中起重要作用,而源器官制造的光合产物的减少并不是抑制籽粒淀粉积累的因素。【结论】旱作栽培能提高小麦灌浆前、中期的淀粉积累速率和淀粉合成酶活性,在籽粒灌浆后期则显著降低淀粉积累速率及其酶活性,表明旱作栽培能使库活性增强,促进籽粒淀粉的合成与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