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收集的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相关图片资料,运用景观生态学及其Google earth图片和View-GIS软件,结合实地调查,采用景观多样性指数、斑块特征指数和景观空间构型评价等指标,对其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惠州西湖风景区总面积为713.878 hm2,各类绿地占风景区总面积的67.8%,其中水体占总面积的19.7%,非绿地面积占32.2%,硬质景观占有较高的比例,用地结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2)斑块总数量为458个,绿地斑块主要是以大、中型斑块为主,其斑块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42.7%和35.6%,斑块面积却只占绿地总面积的3.0%和7.5%,绿地特大型斑块数量上虽然仅占绿地斑块数量的5.0%,但其总面积却占到绿地总面积的89.2%;(3)研究区域内的景观具有较高的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为1.852,优势度指数为0.451,均匀度指数为0.709;整体景区的破碎度指数为0.001,斑块密度为64个/km2,廊道密度为3.211 km/km2,道路系统发达,核心景区被城市道路分割,对景区的整体性有一定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昆明市1990年和2000年2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GIS和统计软件,对昆明市10年间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0年昆明市各景观要素之间变化显著,景观要素面积增加的有建设用地、城镇居住用地、草地和旱地,增加最大的是城镇居住用地,增加了10.92 km2,比1990年增加了5.5%;面积减少的有水田、林地和湿地;各景观要素之间相互转化,其主要特征:①城区外水田、旱地等生产用地向城市居住用地和建设用地转移,其中水田在10年间向城镇居住用地转化了1 134.25 hm2,占1990年水田的5.81%;②林地、旱地和草地之间相互转化,林地向草地转化的面积最大,为1 694.19 hm2.对昆明市景观格局分析结果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用地景观破碎度减少,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林地、草地和旱地景观破碎度增大、斑块形状复杂化;景观总体格局趋向于多样化、复杂化.  相似文献   

3.
景观格局是由自然或人为形成的一系列大小、形状各异,排列不同的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2005年MODIS卫星数据,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得到湖南省景观图.利用决策树分类法将研究区分为5种景观类型:水、自然植被、耕地、城镇用地、其它用地.选取斑块数、斑块密度、破碎度、斑块分维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聚集度、分离度等景观指数,从斑块、斑块类型和景观3个层次上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景观斑块共39357块,总面积为21.1984万km2;在5种景观类型中,植被和耕地是主要景观类型,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38%;湖南省景观多样性程度低,且斑块空间形状简单.  相似文献   

4.
梁晖 《福建林业》2023,(4):21-25
基于永泰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选取景观指数分析研究永泰县森林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林地景观面积为184433.02 hm2,占总面积的82.72%,其中乔木林地在林地景观类型中占明显优势,占林地景观面积的84.27%。(2)乔木景观平均斑块面积最大,破碎度最小;竹林地和宜林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小,破碎度最大;乔木林地和竹林地斑块形状复杂,迹地的斑块形状简单;各类林地景观的聚集度高,均在90%以上。(3)研究区多由大的景观斑块构成,林地景观破碎程度较高,多样性较高,但林地景观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5.
天然林森林资源的景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天然林森林资源的景观变化,文章使用了景观空间格局分析软件包FRAGSTATS,主要计算了景观形状指数、平均形状指数、面积加权斑块平均形状指数、双对数破碎度、斑块平均分维度、面积加权斑块平均破碎度、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均匀度指数、修正辛普森均匀度指数、修正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面积加权斑块平均形状指数、双对数破碎度、斑块平均破碎度略有下降,也就是说,斑块(小班)形状变化不大。森林景观的变化要滞后资源的变化。各种斑块的多样性指数变化不明显。斑块丰富度和斑块丰富度密度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6.
选取山东西部的聊城市为研究区,以Sentinel-2和Landsat-8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多尺度影像分割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聊城市城区不同绿地,并选取计算了景观聚散性、景观多样性、斑块密度及差异性、邻近度等多个评价指数,分析聊城市城区绿地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多尺度影像分割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在效率、处理速度及结果精度方面均优于传统绿地信息提取方法;(2)基于Sentinel-2的绿地提取总体精度为96.48%,Kappa系数为0.95,均显著高于Landsat-8的结果,尤其在城市道路绿地提取方面优势明显;(3)Sentinel-2的结果显示,除去耕地后的城市绿地面积为81.08 km2,占城区面积的40.92%,其中林草地占比最高为52.47%,道路绿地为47.53%。绿地的景观连通性较强,破碎度不高;(4)总体上聊城市城区绿地空间分布较合理,但面积占比较小,建议继续加强公园绿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基于3S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卫星影像,在对北京城区绿地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选取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离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及景观分维数等对北京城区绿地的景观格局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城区绿地总面积12 934.405 4 hm2,斑块18 730个,多样性指数1.03;居民区绿地、街头绿地和公园绿地的破碎度分别为332.32个·km-2、69.34个·km-2和1.75个·km-2,分离度分别为0.72、1.90和7.32,分维数分别为1.58、1.49和1.22;内环和外环居民区绿地多样性指数0.54,破碎度分别为450.39个·km-2和296.20个·km-2,分离度分别为0.90、2.00。北京城区绿地景观格局分布不合理,景观多样性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宁德市东湖湿地公园景观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水库、潮间淤泥海滩和浅海水域是宁德市东湖湿地公园的主要景观类型,其面积约204.870 hm2、170.270 hm2、165.910 h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038%、26.627%和25.945%。斑块密度(PD)、破碎度(FN)和分离度(I)所反映的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基本一致,其中潮间盐水沼泽(PD=1.890、FN=1.893和I=3.651)破碎化程度最高,其次是草本沼泽湿地(PD=0.760、FN=0.762和I=4.310),而水库的破碎化程度最低(PD=0.005、FN=0.005和I=0.062)。分维数(D)和平均斑块形状指数(F)结果显示,草本沼泽湿地(D=1.221、F=1.7185)和农用泛洪湿地(D=1.132、F=1.8474)的斑块形状较为复杂,而水产池塘(D=1.026、F=1.3248)的斑块形状最规则,但潮间盐水沼泽(D=1.345、F=1.4395)和水库(D=1.120、F=2.699)分维数的结果与平均斑块形状指标测定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及破碎度分别为2.2901、0.7634、0.7100和0.0876,与其他景观类型相比较,闽东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布局合理,保护良好。  相似文献   

9.
《林业资源管理》2017,(5):108-113
根据收集的白鹭湾生态湿地公园的相关图片资料,运用景观生态学及其高德图片和Arc GIS软件,结合实地调查,采用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斑块特征指数等指标,对其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鹭湾生态湿地公园总面积为200.04hm2,草地和湖泊是湿地公园的主要景观类型,其面积为123.52hm2和26.31hm2,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分别为61.75%和13.15%;斑块数量(NP)和斑块密度(PD)所反映的湿地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基本一致,其中道路(NP=85个、PD=42.49个/100hm2)和草地(NP=48个、PD=24.00个/100hm2)破碎化程度较高;湿地公园的平均斑块形状指数(MSI)和平均斑块分维数(MPFD)的结果显示,河流(MPFD=1.43,MSI=12.21)的斑块形状较为复杂,灌丛(MPFD=1.07,MSI=1.50)的斑块形状最规则;湿地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为1.31,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值为0.63,说明研究区域景观水平多样性相对较高,但斑块空间分布不均匀,优势斑块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木兰林管局八英庄林场拐磨沟流域森林景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资源管理》2015,(6):104-110
以木兰林管局八英庄林场拐磨沟流域的林相图、遥感影像及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Arc GIS10.0进行图形及数据处理分析。一级景观分类中,总斑块数为8个斑块,景观总面积为342.76 hm2,其中有林地占景观总面积比例最大;斑块形状指数和分维数最大的为未成林地,较小的是裸沙滩;斑块密度最大的为有林地,最小的是未成林地和裸沙滩;破碎度最大的是裸沙滩,最小的为有林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57,最大多样性指数为0.92,相差较大,均匀度为0.62,一级景观分类斑块分布较不平衡。二级景观分类中,斑块总数合计为19块,其中在有林地中,占总景观面积最大的为落叶松林;斑块形状指数和分维数较大的为桦树林,较小小的为山杨林;斑块密度最大的为落叶松林,最小的为山杨林;破碎度最大的为山杏林,最小的为桦树林;二级景观分类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79,最大多样性指数为0.89,两者相差不大,而且均匀度为0.89接近1,因此该流域二级景观分类斑块分布比较平衡。  相似文献   

11.
南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可持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泊湿地,也是世界上唯一的由3个国际重要湿地组成的湖泊。文章分析了南洞庭湖湿地的形成原因及演替规律,研究了其生态系统结构特征,评价了动物栖息地、植物基因库、生态改善、湿地生产、科教基地、旅游度假等湿地功能,指出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湖泊面积缩小、湿地功能衰退、动物种群衰减、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加剧,提出扩大湖泊面积、重视湿地资源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湿地生态农业、加快湿地污染治理的南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南洞庭湖湿地景观特征的研究 ,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林业分类经营图为基本资料 ,引用景观的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等景观生态学指标 ,分析了南洞庭湖湿地景观的结构及多样性特征 ,提出了南洞庭湖湿地退化及保护的景观生态学指标 ,以及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0~2015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GI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从景观整体格局和景观单一格局两个方面探讨了普者黑岩溶湿地不同时空尺度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25年来林地、农地、建筑用地面积增加,湿地、未利用地面积逐年减少,其中,2005~2010年湿地面积减少速度最快,减少率达到39.2%;整体景观类型破碎度降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减小,蔓延度指数增加,景观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4.
退田还湖工程对西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影响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IS和RS技术,对西洞庭湖湿地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前(1996年)和工程实施后(2004年)2期TM遥感影像进行了解译、分析和处理,并探讨了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退田还湖工程效果明显,西洞庭湖的湿地面积增加了8 657.82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7.81%。其中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湿地面积分别增加了548.55 hm2,368.46 hm2,2 331.9hm2;同时核心区泥沙淤积严重,泥滩面积增加了1 540.35hm2,占核心区湿地总面积的16.38%。实验区一些林地主要转化为建筑用地、旱地和芦苇滩地,一些泥沙滩地和苔草滩地主要转化为人工湿地。但总体上,西洞庭湖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直接驱动力为退田还湖工程。  相似文献   

15.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以江苏盐城海岸带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江苏盐城海岸带湿地近15a来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探讨了其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2~2006年,盐城海岸带自然湿地呈萎缩状态;湿地斑块数量亦在减少,由1992年的748个减少到2006年的466个;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分别由1992年的1.8085和0.8231降至2006年的1.5806和0.7194,而优势度呈上升趋势,由1992年的0.3887增长为2006年的0.6165。在盐城海岸带,大规模围垦养殖和米草的入侵是其海岸湿地景观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①斑块特征指数分析表明:各景观类型的密度、分维数指数都较小,植被景观的深展指数都不高,扩散比较均匀,没有极端复杂的形状产生,植被景观在演替系列中还没有普遍达到演替的顶级,斑块之间自相似程度较高。②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总体多样性程度高。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的结果所包含的意义一致,这种一致性充分说明了各植被景观类型分布均匀,各景观类型地位相差较小。③空间构型指数分析表明:保护区的斑块密度为1.001,即1 km2上有1.001个斑块。这说明斑块数目较少。各景观类型分布也较均匀。保护区景观破碎度指数为0.007,这表明该区植被景观在研究期内所表现的生境破碎化程度是很低的。每一植被景观类型破碎度指数最高的是灌丛和灌草丛景观,其次为栲林景观,其余的破碎度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内部生境破碎化指数以灌丛和灌草丛景观、栲林景观为最低,它们的单独斑块面积较大,故破碎化指数较低。其它景观类型的破碎化指数相差不大,这与植被顺向演替是相关的。景观分离度指数的排序结果与斑块密度的排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西洞庭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了西洞庭湖湿地资源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湿地受胁迫因子,提出了保护湿地资源的具体建议,对洞庭湖湿地实现可持续经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基于RS和FRAGSTATS的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基于1987,1997和2008年夏季的Landsat卫星影像,在RS和GIS支持下利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分析了南四湖湿地1987—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情况和景观指数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湿地景观格局的总体特征是:景观格局变化显著,自然景观面积减少,人工景观面积增加;景观斑块破碎化加重,其中芦苇地、荷田和养殖水面景观格局变化最为剧烈。2)从景观指数方面看:类型水平上,不同景观类型的指数变化规律不同,体现不同的变化特征;景观水平上,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持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和蔓延度指数不断减小,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是先增大后减小。3)从转移矩阵看:1987—1997年景观格局变化相对和缓;1997—2008年景观格局变化相当剧烈;各种地类相互转化的比例较高,特别是芦苇地和荷田两种湿地自然景观面积转出的比例很大;并且转化更多的是自然景观转化为人工景观,体现了湿地明显的人为扰动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实现八英庄林场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八英庄林场2010年和2015年2期地形图、遥感图像及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10.0和Fragstats4.2软件,对砬沿沟流域森林景观变化进行分析。砬沿沟流域按一级景观分类划分,斑块类型共5类,有林地斑块面积由473.95hm~2增加为500.88hm~2,其他斑块面积相对减小;有林地的景观形状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减小,分别由3.008 1、59.106 6降为2.481 6、49.060 4;景观多样性由0.426 9减小为0.233 4,说明各斑块的聚集程度有所增加,各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有所提高。砬沿沟流域按二级景观分类划分,在有林地类型中,2010年和2015年斑块类型都为5类,到2015年山杏林斑块消失,新增云杉林斑块;2010至2015年华北落叶松林斑块面积、斑块景观形状指数均增加,山杨林斑块面积、斑块景观形状指数均减小。砬沿沟流域森林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由1.602 7降为1.389 2。除去一级景观分类中有林地斑块破碎度减小,其他无论是一级景观分类还是二级景观分类,各斑块破碎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近5a一级、二级斑块在总数上有所增加,并且增加的斑块相对独立,并不连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