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中国野生葡萄抗黑痘病基因的RAPD标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葡萄种间杂交组合 90 3(毛葡萄商 - 2 4×欧洲葡萄龙眼 )的F1群体为试材 ,运用RAPD技术 ,采用集群分离分析 (BulkedSegregantAnalysis ,BSA)方法进行中国野生葡萄抗黑痘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 ,获得了与抗病基因相连锁的RAPD标记OPV0 2 6 0 0 ,并在杂种后代中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中国野生葡萄种间杂交F_1代抗黑痘病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原产我国野生葡萄5种11个株系和9个欧洲葡萄品种杂交,组合成抗病×抗病和抗病×感病两类,获F_1代杂种1238株,采用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了亲本抗黑痘病及其在F_1代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黑痘病在F_1代表现为极强的显性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野生葡萄抗黑痘病基因RAPD标记OPS03-1300进行了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标记实际长度是1354bp,因此更名为OPS03-1354,其GenBank登录号为DQ350885。该标记序列与99条来自欧洲葡萄的EST有同源性,其中与1条来自赤霞珠叶片感染葡萄皮尔斯病病原菌后获得的EST同源性为82%,与2条来自赤霞珠果实在不同发育期获得的EST同源性分别为80%和85%。该序列与1条来自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叶片接种霜霉病病原菌后获得的EST同源性为67%。该序列编码葡萄的一种假定蛋白。此外,应用该标记对中国野生葡萄与欧洲葡萄的种间杂交广西-1×京可晶F1代339株、白河-35-1×佳利酿F2代207株进行了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国野生葡萄果实抗白腐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以感病×抗病的葡萄种间杂交组合白玉霓×塘尾的F1 代17 个单株及塘尾自交一代16 个单株为试材, 采用BSA 法和RAPD 技术, 通过对155 个随机引物的筛选, 获得了一个与中国野生葡萄抗白腐病基因连锁的RAPD 标记OPP09-760 , 并在中国野生葡萄8 个种的32 个株系及欧洲葡萄16 个品种中得到验证。进一步将该DNA 片段克隆并测序, 根据两端序列, 设计了一对长26 bp 的特异引物分别扩增供试材料, 获得了与该RAPD 标记相同大小的DNA 片段, 成功地将RAPD 标记转化为SCAR 标记, 可以用作抗白腐病基因的分子辅助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华  程玉文  李佩洪  王华 《果树学报》2007,24(5):595-599
为培育短副梢葡萄品种,对中国野生葡萄副梢长度性状进行调查,以葡萄短梢×长梢的葡萄种间杂交组合(燕山-1×河岸葡萄)F183个单株为试材,采用BSA法和RAPD技术,通过369个随机引物的筛选,获得了1个与中国野生葡萄副梢长度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OPB07-2000,并在中国野生葡萄17个种46个株系中得到验证。这就为葡萄短副梢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葡萄生产上夏季副梢生长过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野生葡萄抗霜霉病基因RAPD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抗病的中国野生华东葡萄(Vitis pseudoreticulata)白河-35-1(Baihe-35-1)与感病的欧洲葡萄佳利酿(Carignane)杂交F2代为试材,从5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1条可以扩增多态性DNA片断的随机引物,从中获得了6个抗霜霉病基因的RAPD标记,对这些标记回收、克隆、测序后,将得到的6个标记分别记录为:S294-369,S202-527,S382-615,S221-677,S416-1224和S390-725。通过分析这6个RAPD标记在F2代植株中的表现,证明这些标记都与霜霉病抗性的基因有连锁关系。这将为葡萄抗霜霉病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7.
葡萄黑痘病是葡萄的重要病害 ,能否控制葡萄黑痘病的危害 ,是南方葡萄栽培成败关键因子之一。1 997年我县平水乡五峰村 ,投资近 3万元 ,从浙江金华引进藤稔葡萄 1 .6 7hm2 ,由于黑痘病的危害 ,1 998年全园被毁 ,一株不剩。以后其它乡镇农户陆续零星引种栽培 ,因此病危害 ,不是半死不活 ,就是毫无收益。笔者通过几年的摸索 ,找到了适合我县的有效防治方法。 2 0 0 1年农业局经作站 ,种藤稔葡萄0 .87hm2 ,按笔者的方法进行防治 ,葡萄生长良好。2 0 0 2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防治葡萄黑痘病 ,必须牢牢树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思想。具…  相似文献   

8.
葡萄叶片中有机酸和糖与抗黑痘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5~1986年对原产我国的葡萄野生种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游离有机酸的含量与抗黑痘病的关系分别进行了探讨性研究。结果表明,叶片中游离有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与抗黑痘病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葡萄黑痘病(Spheceloma ampelinum deBarg)是为害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 L.)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国内外的研究认为,绝大多数欧洲葡萄品种不抗黑痘病,而对黑痘病的抗性与叶片中的游离有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有关,从而将其作为指标对许多欧洲葡萄品种进行筛选,淘汰感病品种,扩大抗病品种栽培。现代育种实践证明,抗病的基因大多蕴藏在栽培植物的近缘野生种中,引进野生种质是解决抗性基因贫乏的关键措施。我国拥有丰富的葡萄野生资源,如何加速研究利用这些野生资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收集了大量的葡萄野生资源,并在对其进行抗病性鉴定基础上,研究了这些野生葡萄的叶片中游离有机酸和可溶性糖与黑痘病的关系,试图为葡萄抗病育种中亲本的选择和杂种苗的预选提供简便、快速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葡萄黑痘病是我国葡萄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主要病害 ,以菌丝在叶、果等部位越冬 ,5~ 6月产生新的分生孢子 ,借风雨传播侵染。感病严重的年份易造成叶片早期大量干枯脱落 ,果实失去商品价值。从近几年的药剂防治效果来看 ,常规防治药剂 ,如甲托、多菌灵和代森类农药防治效果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为此 ,进行了 1 0 %世高水分散粒剂防治葡萄黑痘病的田间药效试验。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 1 999年春在昌黎县后营村葡萄园进行 ,试材为 6年生棚架红地球葡萄 ,面积约 1 2 0 0m2 ,株行距为 2m× 5m ,分 1 2行定植 ,共 1 2 0株 ,行均 1 0株。采用随…  相似文献   

10.
冬季清园防治葡萄黑痘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痘病是南方多雨地区葡萄生长前期的主要病害,特别是随着树龄增加,病菌逐年增多,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葡萄品质和产量。为了摸索葡萄冬季清园防治葡萄黑痘病的最佳药剂和喷药时间,笔者1998年3月至2000年5月开展了本试验。1 材料与方法试验设在桐乡市梧桐镇梧桐果园,选择4年生树势较旺、比较一致的180株巨峰葡萄供试。10株一小区,3次重复。调查发病率时,每个处理中每次重复随机抽取30个新梢,并以新梢第一、第二片叶为统计对象。病叶分级标准:0级———全叶无黑痘病斑点;1级———病斑面积占25%以下;2级———病斑面积占全叶25%~50%;3级—…  相似文献   

11.
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旱基因的分子标记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葡萄属种间杂交组合燕山葡萄×河岸葡萄的F_1代群体为试材,采用BSA法构建抗旱植株DNA混合样,从300个随机引物中初步筛选出7个可以扩增出多态性DNA的随机引物,用于对供试材料扩增分析,获得了与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旱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S226-1100、S271-550、S1165-1500、S264- 1300、S195-1000、S1345-1400和S513-1700。并将7个RAPD标记在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欧洲葡萄、美洲种的冬葡萄和沙地葡萄等18个株系或品种中做了进一步分析。对与目标性状连锁较紧密的RAPD标记S226- 1100进行了克隆测序,转化成专一性的SCAR标记DR-760。经JoinMap 3.0软件分析表明,RAPD标记S226-1100、S271-550、S1165-1500与目标基因位点处于同一个连锁群上,其中以S226-1100与目标基因位点距离较近,为21.8cM。  相似文献   

12.
白菜抗霜霉病基因的RAPD标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与抗霜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分子标记, 利用白菜抗病品种014和感病品种010杂交的F2群体144个单株为材料, 通过人工接种鉴定, 采用高抗单株和高感单株分别构建抗、感病池, 利用BSA法筛选了560条RAPD引物, 其中引物AY12在抗感病池中扩增出多态性片段AY121238 , 通过F2单株验证后证明AY121238与抗霜霉病基因紧密连锁, 其遗传距离为6.7 cM。  相似文献   

13.
牛茹萱  张剑侠  王跃进  翟焕  赵凯 《果树学报》2012,(5):825-829,965
【目的】为了培育抗病抗寒无核葡萄新品种,【方法】以2个种子败育型无核品种‘波尔莱特’、‘红无籽露’作母本,以抗病抗寒的中国野生山葡萄株系‘黑龙江实生’、‘双优’及欧山杂种‘北醇’、‘00-1-10’(‘玫瑰香’ב黑龙江实生’)分别作父本杂交,授粉51 d后将胚珠分别接种于ER和MM4培养基上进行胚挽救,培养60 d后在WPM+BA 0.2 mg.L-1培养基上诱导成苗。【结果】结果表明,2个母本品种胚挽救的适宜培养基不同,‘波尔莱特’作母本适合于ER培养基,‘红无籽露’作母本适合于MM4培养基。2个母本基因型对胚珠的发育率和成苗率的影响差异不大,‘波尔莱特’略优于‘红无籽露’;但4个父本基因型对胚挽救效果影响较大,以欧山杂种‘00-1-10’和‘北醇’作父本的杂交组合胚株的发育率和成苗率明显高于山葡萄‘黑龙江实生’、‘双优’作父本的杂交组合。共获得无核葡萄胚挽救新种质50个株系。【结论】在胚挽救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的无核葡萄适宜于不同的基本培养基,欧山杂种比山葡萄更适宜于作杂交的父本。  相似文献   

14.
Anthracnose caused by the fungus 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 is the most destructive disease of cowpea. Field-type cowpeas show various levels of resistance, whereas pole-type vegetable cowpeas are highly susceptible. Transfer of resistance available in field types to vegetable types is a major breeding objective in cowpea. This paper details the development of an F2 mapping population by crossing field-type cowpea variety Kanakamony (Vigna unguiculata ssp. cylindrica) with pole-type vegetable cowpea variety Sharika (Vigna unguiculata ssp. sesquipedalis), screening this population with artificial inoculation and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 with random marker systems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and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 (ISSR); the objective is to identify the markers linked with major resistance-contributing genes. RAPD primer OPA02 has yielded marker at 850 bp in susceptible genome, whereas ISSR primers UBC810 and UBC811 have yielded markers at 1.4 kb and 1.5 kb respectively in resistant genomes. These markers were reproducible and their linkage with resistance and suitability in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 were confirmed through co-segregation analysis in F3 population. UBC811 marker was eluted, cloned on pGEM-T, and sequenced. The sequence had shown that this marker is anchored on LRR receptor-like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gene which could be involved in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5.
番茄抗晚疫病基因Ph-3的RAPD标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番茄抗晚疫病材料CLN2037和感病材料T2-03杂交的F2分离群体的147个单株为试材, 通过抗病性鉴定, 选择高抗单株和高感单株分别建抗、感病池。采用BSA法筛选了230条RAPD引物, 其中引物CCPB272-03 (序列为GGTCGATCTG) 在抗、感病池扩增出多态性片段CCPB272-03740 , 通过F2单株验证后证明CCPB272-03740与抗晚疫病基因Ph-3紧密连锁, 遗传距离为518 cM。  相似文献   

16.
黄瓜抗炭疽病相关基因AFLP标记的SCAR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黄瓜抗炭疽病相关基因的一个共显性AFLP标记成功地转换成了简单实用的SCAR标记。对AFLP标记片段进行序列测定,根据序列特点设计了特异的SCAR引物,引物长18~21 bp。PCR结果表明,引物对(1)可以扩增出131 bp和125 bp两条带,引物对(2)可以扩增出178 bp和172 bp两条带,分别为抗炭疽病的特征带和感炭疽病的特征带。将该两个标记命名为SCEM131/125和SCEM178/172,两对引物在F2单株和抗感病材料验证中符合率高达97.27%,可以用于黄瓜炭疽病的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野生葡萄抗葡萄根瘤蚜的特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离体根系接种鉴定法对12份中国野生葡萄、4份砧木品种、2份栽培品种和1份葡萄属近缘植物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中国野生葡萄,仅有燕山葡萄与砧木品种沙地葡萄、SO4、5BB相同,对葡萄根瘤蚜表现为高抗,接种后葡萄根瘤蚜迅速死亡或停滞在1、2龄幼虫阶段;复叶葡萄对葡萄根瘤蚜表现为低抗,接种28 d时其平均单雌产卵量为6.5粒,种群增殖倍数为1.1;而其他中国野生葡萄与栽培品种赤霞珠、巨峰相同,对葡萄根瘤蚜均表现为易感,并且刺葡萄、葛藟、华东葡萄万县株系、华东葡萄福建株系更容易感染葡萄根瘤蚜,在接种28 d时总产卵量均超过293粒,平均单雌产卵量在15.0粒以上,种群增殖超过15.8倍。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原产中国的野生葡萄不抗葡萄根瘤蚜,但不同种类之间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燕山葡萄表现为高抗,在抗葡萄根瘤蚜砧木育种中应重视使用原产美国的野生种和燕山葡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