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蒙古栎次生木质部解剖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木材解剖图像分析系统和显微照相的方法对蒙古栎次生木质部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栎的次生木质部由导管、环管管胞、木纤维、木射线及轴向薄壁细胞组成;蒙古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树根和树枝的管状分子明显较树干窄小,在分布规律和形态上,也有显著差异。对蒙古栎次生木质部离析发现,蒙古栎为单穿孔,管间纹孔式互列,导管分子类型多为两端具尾,长度大于宽度,这种现象表明蒙古栎在进化过程中是不同步的。  相似文献   

2.
对沙枣茎次生木质部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沙枣茎的次生木质部为环孔材,导管分子穿孔板为单穿孔,导管有具缘纹孔,多为互列式,大多数导管分子短而宽。木射线为异形射线Ⅱ-B。侵填体多。轴向木薄壁组织为离管型的星散薄壁组织和傍管型的稀疏傍管薄壁组织。木薄壁组织发达,易产生不定根和不定芽。轴向木射线薄壁组织丰富、纹孔大是侵填体形成的原因。沙枣胶大多分布于径向木薄壁组织即木射线中。木纤维壁厚度与纤维腔宽度之比小于1,是上好的造纸材料。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连香树叶为异面叶,气孔仅分布于下表皮,栅栏组织发达,茎的次生木质部为散孔材,导管端壁倾斜,具梯状复穿孔,木薄壁细胞甚少,表明连香树在进化中是较原始的树种、老根的次生皮层和射线薄壁细胞都分布有较多的颗粒物质。  相似文献   

4.
笃斯越桔茎次生维管组织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笃斯越桔茎的次生维管组织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笃斯越桔茎次生韧皮部中的筛管分子属于双子叶木本型,筛管分子周围无伴胞的存在;次生木质部中的导管为具梯状穿孔板或单穿孔板的梯纹导管;管胞为普通管胞和环管管胞二种;木射线属异形Ⅰ和异形Ⅱ型;木薄壁组织为傍管薄壁组织和离管薄壁组织并存。  相似文献   

5.
研究辽东楤木1年生实生苗根及不定芽的结构,发现其根进行次生生长,次生韧皮部分化较多,其内有两轮排列整齐的树脂道,次生木质部中早晚材明显,导管分子穿孔板为单穿孔板、梯状穿孔板、网状穿孔板。维管射线发达,周皮发育明显。根上发育大量的不定芽,不定芽起源于次生韧皮部细胞。  相似文献   

6.
杏李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对杏李9个品种的茎的次生维管组织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杏李果树次生木质部中导管类型多属螺纹,网纹导管型,其导管端壁倾斜具梯状穿孔板;经观察统计分析,其导管分子长度杏平均为322.7μm,李平均为338.9μm;导管分子最大直径杏为36.5μm,李为37.8μm。同时我们将杏李9个品种与苹果中红星品种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杏李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之长度均较红星苹果短,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导管分子之最大直径较红星苹果小。次生木质部中纤维分子杏李9个品种均较红星苹果长而尖细,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这些解剖特征为杏李较苹果次生木质部致密并较抗旱提供了解剖学依据,也为研究果树茎次生维管组织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对蓝靛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 L.)茎次生木质部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茎的次生木质部结构为环孔材;射线属异形Ⅱ射线;导管分子的穿孔板为单穿孔板,根据穿孔板的位置和数量,确定导管分子具有3种形态,即一端只有1个单穿孔板,另一端为螺纹增厚;一端具有2个单穿孔板,另一端为螺纹增厚;两端各具1个单穿孔板,且侧壁具螺纹增厚。  相似文献   

8.
对楠木及其4种相似树种(钓樟、埃梅木、火力兰、槭木)宏观及微观构造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木材宏观特征主要区别表现在气味、颜色、花纹。楠木有淡淡的清香,而钓樟木湿切面(或烘烤)有药味,埃梅木有樟脑气味,其他木材均无气味。楠木和钓樟轮间均为深色带状,弦切面山峰状花纹轮廓线深色,其他木材均为浅色,其中埃梅木最明显。木材微观构造特征主要区别表现在轴向薄壁组织、导管分子、油细胞。楠木木材的轴向薄壁组织为环管状,导管分子单穿孔及少数梯状复穿孔,管间纹孔式互列;轴向薄壁细胞和射线细胞内均含丰富的油细胞。槭木、火力兰和埃梅木的轴向薄壁组织与导管分子的构造特征均与楠木区别明显;楠木与钓樟瘿木显微构造特征区别明显,但与其正常材区别不明显,与正常材主要区别表现在油细胞,楠木射线和轴向薄壁细胞内含油细胞均多,而钓樟射线和轴向薄壁细胞内含油细胞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9.
陈树思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613-3615,3624
运用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及显微照相的方法,观察研究鳄梨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结果发现,鳄梨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样式,并且导管分子穿孔板存在着6种类型:①两端均为一个单穿孔板;②一端为一个单穿孔板,另一端为梯状穿孔板;③两端均为梯状穿孔板;④一端为梯状穿孔板,另一端为奇特样式穿孔板;⑤两梯状穿孔板分别位于同一导管分子相对的侧壁互相对应;⑥一单穿孔板和一梯状穿孔板分别位于同一导管分子相对的侧壁互相对应;还存在一些过渡类型。管间纹孔式为互列纹孔式,导管射线间纹孔式为横列、纵列刻痕状纹孔式。部分导管分子侧壁具有纹饰。分别对其进行了描述,并从导管分子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以华盖木木材为研究对象,利用体视显微镜和生物显微镜对华盖木宏观构造和微观构造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经打磨后的华盖木犹如丝缎般光滑,木材颜色为紫褐色带绿。华盖木为散孔材,生长轮明显;管孔组合主要为单管孔及少数短径列复管孔2~3个,具侵填体;导管分子穿孔板为梯状复穿孔,管间纹孔式为梯状,导管—射线间纹孔式为水平的刻痕状及单侧复纹孔,螺纹加厚贯穿整个导管分子;轴向薄壁组织量少,主要为轮界状,少数稀疏傍管状;木纤维类型主要是纤维状管胞,有少量的分隔木纤维,木纤维上具有螺纹加厚;木射线非叠生,少量单列木射线,多列木射线多数宽2~3个细胞,射线组织多为异型Ⅱ型及异型Ⅲ型。  相似文献   

11.
珙桐与喜树茎次生木质部解剖构造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对珙桐与喜树茎次生木质部的比较解剖学观察,发现两种植物次生木质部结构中导管的穿孔类型虽然都属于梯状穿孔板,但穿孔的长短和穿孔上的横隔数却存在明显的差别.珙桐的导管梯状穿孔板上的横隔有77条,而喜树只有26条.表明两者在系统发育上可能不是处在一个水平上.  相似文献   

12.
对刺玖蔷薇根和茎的木材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根的木材为散孔材,导管多具梯状穿孔板;而茎的木材为环孔材,导管多具单穿孔板,二者存在明显差异。在根和茎的次生木质部中均具有丰富的木薄壁组织。  相似文献   

13.
木藤蓼次生木质部解剖及其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藤蓼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镜和电镜对其次生木质部进行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木藤蓼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主要为:生长轮不明显;散孔材;复空率高;单穿孔;管间纹孔互列;具有宽窄两种类型导管并成组;窄导管具有附物纹孔和螺纹加厚,并叠生。射线主为多列,高达8 mm;射线细胞内具簇状和菱形晶体。木藤蓼与蓼科木本种类具有较为接近的结构,对旱生环境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以蔷薇科花楸属单叶的2种植物水榆花楸、棕脉花楸和复叶的1种1变种植物黄山花楸、少叶花楸为研究对象,对其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解剖构造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1变种花楸的次生木质部构造和次生韧皮部横切面细胞组成较为相似;木质部细胞形态和韧皮部细胞排列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差异。花楸属2种单叶植物的导管长度和木纤维长度均显著大于复叶种类,横切面上,2种单叶花楸属植物的韧皮纤维呈细带状分布而复叶的花楸属植物韧皮纤维则呈团状分布,单叶种类韧皮纤维的径向间隔远小于复叶种类。同时这3项指标的种间差异显著,为花楸属下类群划分及种间区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三种松干锈病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对3种松干锈病的组织解剖研究.发现由Cronartiumflaccidum和C.ribicola引起的松疱锈病组织病变发生在寄主的皮层、韧皮部.菌丝也可沿木射线薄壁细胞进入木质部、但木质部薄壁细胞未发生增生。管胞的长宽和木质部木射线高度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不显著。由C.quercuum引起的松瘤锈病组织病变.主要发生在木质部.也可发生在寄主皮层、韧皮部。与健康组织相比.其管胞的长、宽和木射线高度均差异显著。兴凯湖松健康组织和由C.quercuum引起的寄主瘤部增生组织的年轮生长模型分别为Y_健=61.9714(1-e ̄(-0.0155x)) ̄1.061和Y_瘤=254.2977(1-e ̄(-0.0102x)) ̄1.0708.  相似文献   

16.
以‘早熟’龙眼、‘紫娘喜’荔枝及其属间杂种(1、2、4、9、10、18号)单株为试验材料,采用徒手切片法和组织离析法观察其枝干木质部解剖结构,测定其形态特征、有机营养成分及光合速率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杂种的树皮率、射线宽度和导管密度均小于亲本,杂种的导管分子长度大于亲本;除9号单株外,杂种的导管分子内径、一端具尾频率、株高、茎直径、叶面积、节间距均显著大于亲本,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生长势强的杂种单株叶片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高于生长势弱的单株;株高、叶面积、节间距与树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茎粗与树皮率呈显著负相关;光合速率和导管总面积与木质部面积的比值、导管分子内径和一端具尾频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导管分子两端具尾频率呈显著负相关;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和导管总面积与木质部面积的比值呈显著正相关,氨基酸含量与导管分子内径、导管分子长度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与导管密度、射线宽度呈极显著、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AnatomicalStructureofRootandRootNoduleofAlnussibirica-HostofBoschniakiarosicaHuBaozhong,LiJing,GuiMingzhu,LiGuiqinandXuLijun(...  相似文献   

18.
以伞形科柴胡属植物银州柴胡(Bupleurum yinchowense)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结合组织透明法对银州柴胡茎和叶的结构发育进行研究,以期为柴胡属植物的分类和鉴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银州柴胡茎的发育可分为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生长以及次生生长4个阶段,茎尖顶端分生组织分为原套和原体;茎的初生分生组织包括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原表皮发育为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发育为皮层、髓射线和髓,原形成层发育为维管束(由初生韧皮部、形成层和初生木质部组成);茎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维管柱包括维管束、髓射线和髓;银州柴胡茎有微弱的次生生长,髓射线位置细胞的细胞壁常明显加厚。叶的发育分为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和初生生长3个阶段;叶为异面叶,上下表皮由一层细胞组成,有气孔分布,为无规则型;栅栏组织由1层细胞组成,海绵组织由6~8层细胞组成;叶脉维管束为外韧维管束,其上下方均未观察到纤维分布;茎棱角的皮层、初生韧皮部、髓周围以及叶脉韧皮部均分布有分泌道;叶脉维管束木质部上方的组织中,分泌道有或无;银州柴胡茎和叶分泌道均为裂生型。结果表明,银州柴胡茎和叶的结构特点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