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苦皮藤素V引起粘虫兴奋的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皮藤素V是从杀虫植物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根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对昆虫有毒杀活性的一种新化合物。通过对该化合物引起粘虫产生类似神经毒剂兴奋症状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苦皮藤素V对昆虫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轴突动作电位(AP)无显著影响;试虫经苦皮藤素V处理后,抽搐期和失水期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分别下降33.9%和39.6%,谷氨酸(Glu)含量分别升高28.44%和49.18%,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分别降低42.11%和44.47%。抽搐期体内谷氨酸脱羧酶活性降低了8.67%。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细胞色素P450含量及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活性与苦皮藤素Ⅴ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选择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对照组小地老虎中肠细胞色素P450含量及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粘虫.苦皮藤素Ⅴ处理后,小地老虎和粘虫中肠细胞色素P450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粘虫中毒抽搐期及失水期中肠细胞色素P450含量分别比对照升高1.46和2.26倍,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活性分别比对照升高1.26和2.56倍;处理组小地老虎中肠细胞色素P450含量比对照升高0.39倍,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活性略高于对照.由此认为,中肠细胞色素P450含量及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活性与苦皮藤素Ⅴ对粘虫和小地老虎产生选择毒杀活性有着重要的关系.并且苦皮藤素Ⅴ对细胞色素P450酶系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但对不同昆虫以及同一种昆虫中P450酶系的不同组分诱导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3.
苦皮藤素V引起粘虫失水的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苦皮藤素 引起粘虫失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中毒试虫经消化道流失的液体与对照试虫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 ,但比对照试虫肠液中蛋白质含量高 47.97%。认为 ,试虫经消化道丧失的液体主要为昆虫的血淋巴 ;试虫经苦皮藤素 处理后 ,抽搐期中肠 Na+ / K+ - ATP酶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而失水期酶活性升高了 10 .0 7% ,并且苦皮藤素 引起中毒试虫中肠环腺苷酸 (c AMP)的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细胞色素 P4 5 0含量及 NADPH-细胞色素 P4 5 0还原酶活性与苦皮藤素 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小地老虎 (Agrotisypsilon)选择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对照组小地老虎中肠细胞色素 P4 5 0含量及 NADPH-细胞色素 P4 5 0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粘虫。苦皮藤素 处理后 ,小地老虎和粘虫中肠细胞色素P4 5 0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 ,粘虫中毒抽搐期及失水期中肠细胞色素 P4 5 0含量分别比对照升高 1 .4 6和 2 .2 6倍 ,NADPH-细胞色素 P4 5 0还原酶活性分别比对照升高 1 .2 6和 2 .5 6倍 ;处理组小地老虎中肠细胞色素 P4 5 0含量比对照升高 0 .39倍 ,NADPH-细胞色素 P4 5 0还原酶活性略高于对照。由此认为 ,中肠细胞色素 P4 5 0含量及NADPH-细胞色素 P4 5 0还原酶活性与苦皮藤素 对粘虫和小地老虎产生选择毒杀活性有着重要的关系。并且苦皮藤素 对细胞色素 P4 5 0酶系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但对不同昆虫以及同一种昆虫中 P4 5 0酶系的不同组分诱导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植物源杀虫活性物质苦皮藤素V在植物体内的穿透与输导作用。【方法】以蚕豆苗、小麦苗为供试植物材料,用苦皮藤素V处理植物根系及叶片,定期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植物中的苦皮藤素V含量。【结果】苦皮藤素V可以穿透蚕豆苗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处理12 h后蚕豆苗根系中苦皮藤素V含量为0.20μg/g,48 h后达到1.72μg/g;苦皮藤素也可以穿透叶片进入植物体内,处理12 h后,蚕豆上层叶片苦皮藤素含量为0.34μg/g,48 h后达到0.77μg/g。水体中的苦皮藤素V可以穿透小麦苗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处理8 h后,植物中苦皮藤素V含量为0.29μg/g,36 h后达到2.94μg/g,但由于土壤对苦皮藤素V的吸附作用,小麦根系难以吸收到施于土壤的苦皮藤素V。【结论】苦皮藤素V可以穿透植物根系或叶片在植物体内输导。  相似文献   

6.
应用电生理技术研究了苦皮藤素 对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EPSP)和神经 -肌肉接头兴奋性接点电位 ( EJPs)的作用。甘露醇间隙法对美洲大蠊 ( Periplaneta americana)中枢神经离体标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EPSP)的测定表明 ,质量浓度为 0 .1 g/L的苦皮藤素 在用药后 72 min阻断了 EPSP。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法对果蝇 ( Drosophila melanogaster)运动神经 ,即腹纵肌离体标本的神经 -肌肉兴奋性接点电位 ( EJPs)的测定表明 ,0 .1 g/L的苦皮藤素 作用 1 9.5min可阻断 EJPs。  相似文献   

7.
苦皮藤素对果蝇幼虫神经肌肉兴奋性接点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研究了杀虫植物苦皮藤中的麻醉成分苦皮藤素 和毒杀成分苦皮藤素 对果蝇3龄幼虫腹纵肌神经-肌肉兴奋性接点电位(EJPs)和自发电位(SP)的作用。结果表明,苦皮藤素 可使自发电位发放频率明显降低,而苦皮藤素 可使发放频率先增加,后降低,并且在某些标本中记录到明显的重复簇状发放;苦皮藤素 和 对神经-肌肉兴奋性接点电位(EJPs)的影响表现为逐渐抑制、最后阻断,其阻断时间与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高浓度下短时间内就能被阻断,而低浓度下则需较长时间才能被阻断。  相似文献   

8.
对苦皮藤素V引起粘虫失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毒试虫经消化道流失的液体与对照试虫血淋中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比对照试虫肠液中蛋白质含量高47.97%,认为,试虫经消化道丧失的液体主要为昆虫的血淋巴:试虫经苦皮纱V处理后,抽搐期中肠Na /K -ATP酶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失水期酶活性升高了10.07%,并且苦皮藤素V引起中毒试虫中肠环腺苷酸(cAMP)的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9.
苦皮藤素Ⅳ杀虫机理电生理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应用电生理技术研究了苦皮藤素Ⅳ对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神经-肌肉接头兴奋性接点电位(EJPs)的作用。甘露醇间隙法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中枢神经离体标本兴奋性突触后一(EPSP)的测定表明,质量浓度为0.1g/L的若皮藤素Ⅳ在用药后72min阻断了EPSP。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法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运动神经,即腹纵肿离体标本的神经-肌肉兴奋性接点电位(EJPs)的测定表明,0.1g/L的苦皮藤素Ⅳ作用19.5min可阻断EJPs。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解毒酶系在苦皮藤素V代谢中的作用。【方法】利用UV-Vis分光光度计,研究了苦皮藤素V对6龄5日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a的中肠及脂肪体细胞色素P450(包括P450、NADPH-P450还原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诱导作用。【结果】粘虫幼虫的细胞色素P450与CO完全结合后,逐渐失活变为细胞色素P420;经苦皮藤素V处理后,粘虫幼虫的中肠P450含量较未经苦皮藤素V处理的对照增加了2.4倍,NADPH-P450还原酶活性、GST活性均低于对照,而脂肪体P450含量、NADPH-P450还原酶活性、GST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32,1.30和1.13倍。【结论】苦皮藤素V对粘虫中肠P450具有较强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苦皮藤素 (CA)分别采用混合酸酐法和碳化二亚胺法合成的苦皮藤素 人工抗原CA-BSA1,CA-BSA2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合成的人工抗原都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可诱导家兔产生抗苦皮藤素 的特异性抗体,但产生的抗体浓度较低,用琼脂双扩散法不能检测到产生的抗体,而ELISA法可检测到苦皮藤素 的特异性抗体,且检测结果表明,随免疫次数的增加,家兔体内抗苦皮藤素 特异性抗体浓度也随之增加,但增加幅度并不为指数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天然杀虫活性物质苦皮藤素 分子结构含有C6-OH的特点,采用常规方法合成了苦皮藤素 的酯、酮及醚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确认。采用叶碟饲虫法,测定了合成衍生物对粘虫(Mythimnasepirata)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苦皮藤素 、酯、醚衍生物的LD50值依次为197.86,156.43和17.86μg/g,酮衍生物没有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13.
苦皮藤素V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天然杀虫活性物质苦皮藤素 分子结构含有C6-OH的特点,采用常规方法合成了苦皮藤素 的酯、酮及醚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确认。采用叶碟饲虫法,测定了合成衍生物对粘虫(Mythimnasepirata)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苦皮藤素 、酯、醚衍生物的LD50值依次为197.86,156.43和17.86μg/g,酮衍生物没有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天然杀虫活性物质苦皮藤素Ⅴ分子结构含有C6-OH的特点,采用常规方法合成了苦皮藤素Ⅴ的酯、酮及醚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确认.采用叶碟饲虫法,测定了合成衍生物对粘虫(Mythimna sepirata)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苦皮藤素Ⅴ、酯、醚衍生物的LD50值依次为197.86,156.43和17.86 μg/g,酮衍生物没有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研究植物源类杀虫剂苦皮藤素乳油对茶尺蠖等害虫防治效果。【方法】应用0.2%苦皮藤素乳油,500倍、1000倍和1500倍3个浓度,分别处理茶鲜叶放入果酱瓶中,接上茶尺蠖二龄幼虫,进行室内防效评价实验;应用1500倍进行大田防效试验;应用500倍、1000倍和1500倍3个浓度进行防治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小区对比试验。【结果】应用500倍、1000倍和1500倍3个浓度的0.2%苦皮藤素其结果表明;室内:0.2%苦皮藤素500倍,药后3天死亡率98.67%,1000倍的死亡率85.33%,1500倍的死亡率73.33%;大田防效:0.2%苦皮藤素1500倍药后10天防治茶尺蠖,防效为88.13%~90.69%;0.2%苦皮藤素500倍药后8天防治小绿叶蝉,防效为63.66%~80.11%。【结论】试验显示了该药剂对茶尺蠖有较好的防效和持效期,可作为植物源类杀虫剂在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植物杀虫剂苦皮藤素Ⅳ和Ⅴ混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粘虫为试虫,采用载毒叶碟法,根据不同症状指标研究了苦皮藤素 和 的互作毒力。结果表明,苦皮藤素 与 混用(体积比)比例在3∶1~1∶3时,苦皮藤素 对苦皮藤素 的毒杀作用具有增效作用,苦皮藤素 对苦皮藤素 的麻醉作用无明显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研究在症状学指标上有显著差异的杀虫剂间的相互作用时,应用"互作比值"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1%高渗苦皮藤素微乳剂对小菜蛾和菜青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开书  陈军  张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578-5579
采用室内生测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秋季甘蓝进行了1%苦皮藤素微乳剂防治小菜蛾和菜青虫的生物活性研究。室内生测采用药浸法,结果表明:用1%苦皮藤素微乳剂对小菜蛾和菜青虫的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0.980、.39 mg/L;而1%苦皮藤素乳油对小菜蛾和菜青虫的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1.811、.01 mg/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苦皮藤素微乳剂稀释800~1 000倍防效较好,且药效持久,与1%苦皮藤素乳油相比,可减少原药用量的35%~40%。  相似文献   

18.
以粘虫为试虫,采用载毒叶碟法,根据不同症状指标研究了苦皮藤素Ⅳ和V的互作毒力。结果表明,苦皮藤素Ⅳ与V混用(体积比)比例在3:1~1:3时,苦皮藤素Ⅳ对苦皮藤素V的毒杀作用具有增效作用,苦皮藤素V对苦皮藤素Ⅳ的麻醉作用无明显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研究在症状学指标上有显著差异的杀虫剂间的相互作用时,应用“互作比值”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0.15%苦皮藤素微乳剂防治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0.15%苦皮藤素微乳剂(ME)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剂型对小菜蛾具有良好的持久性,与0.23%苦皮藤素乳油(EC)相比较,可减少原药用量的35%~40%.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植物病毒-介体昆虫-寄主植物三者之间的互作关系,以前期经携带/未携带大麦黄矮病毒(BYDV)PAV菌株的禾谷缢管蚜危害的小麦为材料,研究后期取食的禾谷缢管蚜体内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和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乙酰胆碱酯酶(AchE)等解毒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取食健康小麦(对照组)相比,取食前期经无毒禾谷缢管蚜危害后的小麦(蚜虫诱导组)后,禾谷缢管蚜体内POD、CAT、SOD、ACP、AKP活性均显著升高,分别升高206.9%、138.9%、161.7%、190.8%和138.9%,说明小麦受蚜虫危害后,对后期禾谷缢管蚜产生不利的影响,后期蚜虫通过升高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来适应这种影响;与取食健康小麦(对照组)相比,取食前期经有毒禾谷缢管蚜危害后的小麦(病毒和蚜虫诱导组)后,禾谷缢管蚜体内SOD、AKP活性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27.8%和34.3%。且与蚜虫诱导组相比,病毒和蚜虫诱导组禾谷缢管蚜体内POD、CAT、SOD、ACP、AKP活性均显著降低。说明大麦黄矮病毒存在条件下,不仅抵消前期蚜虫危害导致的酶活性上升,还降低部分保护酶和解毒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