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插秧机是把规格化的秧苗移栽到大田的机具。保证和提高机插质量是高产栽培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水稻插秧机在进行田间作业时,必须达到作业质量指标:漏插率不大于5%,伤秧率不大于4%,相对均匀度合格率不小于85%;移栽作业的秧苗密度合理适宜,秧苗翻倒少,漂秧少,秧苗稳、直;株  相似文献   

2.
正一、基本要求机械化插秧总体上要做到插深一致,达到不漂不倒,深浅适宜。插秧机作业常用指标有:全漂率不大于4%,翻倒率不大于4%,漏插率不大于5%,勾秧率(指机插后茎基部有90%以上弯曲的秧苗)不大于4%,伤秧率(指茎基部有折伤、刺伤和切断现象的秧苗)不大于4%,均匀度合格率(指所测各穴秧苗株数与平均株数的接近程度)不小于85%。一般插秧深度在10mm左右(以秧苗土层表面为基  相似文献   

3.
机插秧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关键技术与关键环节。机械插秧的质量要求是:漏插率小于5%,伤秧率小于4%。均匀度合格率大于85%以上,每穴(蔸)一般插3—5株,插秧深度约10mm,做到不漂不倒,越浅越好。插秧前1~2天.要检查秧苗长势及大田的耕耙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并对插秧机进行全面的技术状况检查。基本苗由田块地力、水稻品种和种植习惯来确定。一般每亩为5~8万株。  相似文献   

4.
VP6型水稻插秧机作业质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水稻插秧机的作业质量,加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根据GBT6243—2003《水稻插秧机试验方法》和GB/T20864—2007《水稻插秧机技术条件》及当地农业技术要求,在辽宁省辽中县六间房乡淮海农场对洋马VP6型水稻插秧机的作业质量进行检测与分析。在对秧苗和水田作业条件检测分析的基础上,测试分析该机的主要工作性能,并提出改用秧苗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与90°之比表示秧苗直立度的方法。结果表明,每穴株数合格率为80.0%,每穴株数相对合格率为90.9%,穴距变异系数为4.38%,秧苗直立度合格率为86.0%,伤秧率为5.07%,漏插率为2.0%,这些主要工作性能指标符合当地农业技术要求;但插秧深度偏大(34.0mm),变异系数较大(27.5%),且漂秧率偏高(5.64%)。为此建议提高农艺水平,按照机插秧的技术要求培育秧苗,保证秧苗盘根充分且有合适的株高;在保证地表平整的同时,注意耕深一致、沟底平整;泡田用水和沉淀时间要适当,保持地表水层深度在0~30mm条件下插秧。研究成果将为水稻插秧机推广应用和人员技术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秧苗培育及标准 机插秧苗与手插秧苗不同,秧苗是否台乎机械插秧的要求,将直接影响插秧的质量和工作效率,甚至影响机插的成败。培育好秧苗是推广使用插秧机的关键问题,必须要求农艺和农机相结合,培育出合格适用的秧苗。具体要求: 1.秧片规格视插秧机秧箱宽度而定,常用规格为:长50cm,宽27.5cm。整个秧片要求秧根相互交叉盘结、不松散,呈絮状,土层湿度适宜、一致;秧苗均匀度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6.
插秧机插秧质量的好坏商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其衡量指标主要是每穴株数、机械伤秧率、钩秧率、漏插率、插秧均匀度合格率等:影响插秧质量的因素主要有育秧与整地情况、插秧机的制造质量、调整与操作等。  相似文献   

7.
水稻插秧机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插秧机常见故障主要有:秧苗姿势不好,产生浮苗,田土插秧困难,插植叉带回秧苗,产生倒苗,插秧株数过多,产生漏穴现象,株数不均匀,苗箱上秧苗起拱,秧苗不滑动,秧针碰秧门,各行秧苗减少量不均匀,各行插深不一致,浮板浮动不良,插秧及行驶速度慢,秧门处积秧,插深调节失灵,某组栽植臂不工作,秧箱跳槽,秧箱不工作,送秧抬把后端过高,送秧齿轮不转,送秧轴工作转角小,送秧轴不工作,送秧轴间歇工作,定位离合器手柄卡滞,定位离合器分离不彻底,主离合器分离不彻底。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以便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8.
水稻插秧机作业调整及操作要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插秧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关键技术与关键环节.机械插秧的质量要求是:漏插率小于5%,伤秧率小于4%,均匀度合格率大于85%以上,每穴(蔸)一般插3-5株,插秧深度约10mm,做到不漂不倒,越浅越好.  相似文献   

9.
水稻机插秧的秧苗质量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插秧机推广的成败.机插秧壮秧(质量)指标:秧龄15~20天,株高12~17cm,叶龄3.5~4叶,苗基部茎宽> 2mm,单株白根量10条,苗齐苗均;根系盘结、提起不散,才不会造成机插卡滞、断秧或漏插. 在大面积推广时,有些农户育秧时总出现僵苗、烂秧、弱苗及完整率低等现象;使用这些秧苗机插作业时势必造成漏秧、漂秧、断秧等情况,增加农户补秧难度,降低工作效率,从而打击了农户使用插秧机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第四讲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续2) 第四节水稻机械化摆秧技术一、机械化摆秧技术的产生和特点在推广机插秧、机抛秧技术之后,人工摆秧苗技术和摆秧机应运而生。所谓摆秧技术就是将水稻带土规格化育秧秧苗,按规定行距和株距抛摆在水田表面的一种浅裁技术。它兼有插秧和抛秧的优点,并克服了其缺点。摆秧机与插秧机工作机构不同,插秧机的栽插机构需模仿人手取秧插入土中,机构复杂,造价高,钩秧、伤秧率高,返青迟,难以达到水稻生育前期的农艺要求:摆秧机又区别于抛秧机的无规则抛撒秧苗,影响水稻生育后期的农艺要求。摆秧机吸取抛秧机抛落秧苗的优点,达到浅植早扎根,立苗快,分蘖早,适应水稻生  相似文献   

11.
插秧机插秧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其衡量指标主要是每穴株数、机械伤秧率、钩秧率、漏插率、插秧均匀度合格率等.影响插秧质量的因素主要有育秧与整地情况、插秧机的制造质量、调整与操作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农机部门多年的努力,水稻插秧机推广数量及机插秧实施面积逐年扩大.而机插秧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秧田(秧苗运输)、秧苗质量和水稻品种等条件的影响,目前市场上插秧机种类繁多,不同机型对使用条件要求有所不同.用户在选购插秧机时,既要关注插秧机性能质量(生产效率、漏插率、漂秧率和伤秧率)、配套动力(汽油机、柴油机)、技术参数(行距、株距和单株取秧量)、结构形式(两轮手扶步进式、三轮拖板乘坐式和四轮高速乘坐式)等,更应注重所选机型适合当地使用条件,在此前提下再考虑性价比优势.如何根据自己的使用条件选购插秧机?可从6个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3.
针对300mm行距插秧机在南方双季稻区栽插行距过大、穴数过少及不能充分发挥机插稻的增产潜力问题,在300mm行距插秧机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机械优化设计和田间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插植部箱体、苗箱、支架(包括左右支架和中间支架)和浮板4个关键部位技术参数改进设计,研制出了适合南方双季稻区作业的2ZS-488B型(264mm行距)插秧机,并于2012-2013年在江西省2个试验点进行不同早晚稻品种机插行距的大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插秧机作业性能稳定,漂秧率、伤秧率和漏插率分别为1.55%、2.68%和1.93%,相对均匀度合格率为89.54%。与300mm行距插秧机相比,其产量平均增产529.43kg/hm2,平均增产率达8.57%。该研究结果创新了南方双季稻区新的机械化栽插方式,有利于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4.
机械插秧的质量要求是:漏插率小于5%,伤秧率小于4%,均匀合格率大于85%以上,每穴(蔸)一般插3—5株,插秧深度约10mm,做到不漂不倒、越浅越好。 (1)插秧作业路线。合理安排装秧地点及插秧机作业路线,可提高插秧作业的效率。第一种作业路线:插秧时,先在田埂周围留下一排即4行宽的余地,插秧机从田块的左侧下田,插第1排、第2排……;最后沿田埂四周插完留下的一排的4行,插秧机再出田。  相似文献   

15.
插秧机插秧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其衡量标准主要是:每穴株数、机械伤秧率、勾秧率、漏插率、插秧均匀度合格率、制造质量差、操作不当等.  相似文献   

16.
对于水稻机插秧初学者来说,当遇到机插秧作业质量问题时,一定要从简单处着手,从简便易行方法开始,首先看秧苗是否达到机插秧苗的要求,再看本田准备是否符合要求,最后从插秧机调整操作、使用维护不当方面认真分析原因,从而解决水稻机插秧作业中易出现的漏穴、漂秧、折根、断根、带秧、倒秧、推秧、送秧不畅、送秧不均、陷车等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7.
插秧机插秧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其衡量标准主要参数是:每穴株数、机械伤秧率、勾秧率、漏插率、插秧均匀度合格率、制造质量差、操作不当等。  相似文献   

18.
水稻机插秧技术经验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机械插秧技术是关键技术。机械插秧的质量要求是:漏插率小于5%,伤秧率小于4%,均匀合格率大于85%以上,每穴(蔸)一般插3~5株,插秧深度约10毫米,做到不漂不倒,越浅越好。  相似文献   

19.
水稻的机械化插秧作业改变了传统的人工插秧模式,不仅减轻了水田作业的劳动力负担,还提升了插秧效率与实际品质,有利于秧苗均匀栽插,便于后期田间管理。针对现阶段水稻插秧机的应用情况,总结了机械化插秧的规范作业要求,希望驾驶员能够更好的发挥水稻插秧机的优越性能,实现高效的机械化生产作业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使用插秧机把适龄秧苗按农艺要求和规范,移插到大田。该技术具有栽插效率高,插秧质量好,用机械代替了人工,减轻了劳动强度等优点。我县自2010年开始引进水稻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