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影响玉米作物产量的关键性因素是气候的变化,为了提高我国玉米作物的产量,需要掌握气候变化对玉米作物种植的作用,从而为玉米种植区域的开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1玉米种植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玉米是一种具有十分高适应性的农作物,而其在生长的过程中收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含环境中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情况等。玉米是一种对温度的要求较大的植物,一般来说,其发芽的温度应该控制在30~32℃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玉米不同宽行行距(A1:1.2 m、A2:1.3 m、A3:1.4 m、A4:1.5 m、A5:1.6 m、A6:1.7 m、A7:1.8 m)和相同窄行行距(0.4 m)处理,以玉米净作为对照,研究了玉米田间小气候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在玉米全生育期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4温度最高(26.2℃),较净作高0.6℃;而田间温度在玉米生长中后期随带宽变化相反,A6的2年平均温度最高(26.25℃),较A4高1.15℃;吐丝期,带宽处理对玉米行间透光率的影响较其他生育期更为显著,A1的2年平均透光率最高,比净作显著提高11.2%;套作的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净作,光能利用率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5光能利用率最高,较对照、A7分别显著提高26.52%、20.51%;A5总产量和经济效益达最大,分别较A7和对照提高14.35%、19.46%和16.77%、26.84%。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水分含量、田间温度、玉米冠层CO2浓度,对大豆产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温度、行间透光率。选择适宜的带宽协调气候因子与玉米的相互作用关系,降低玉米大豆种类间竞争,使气候资源调配更合理,创造适宜玉米、大豆生长的田间小气候因子,提高玉米产量,兼顾大豆产量是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浅谈玉米免耕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现代农业》2013,(4):48-49
玉米的产量是内在的种性和外界栽培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为实现玉米高产必须将种子、肥、水、密度等多因素综合起来配套,才能实现高产。一、玉米的生物学特性玉米喜温暖,怕霜冻,需要充足的光照。发芽的适宜温度是21~27℃,最低耐受温度为10℃,玉米秧苗的生长适温为21~30℃。开花结穗期的适宜温度为25℃,温度高于35℃容易  相似文献   

4.
文中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和大气降水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玉米产量丰歉预报数学模型。 分析表明:温度和大气降水对玉米产量的关系极为密切,但各发育时期的反应程度不同。玉米产量的高低,与前一年10月份降水,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的水、热条件的变化相关显著,并成线性关系。 当温度和大气降水的阶段性分配,与玉米该期的生理需要相一致时,才能获得高产。 本文建议用玉米重要发育时期的阶段性积温,代替≥10℃活动积温,作为衡量玉米丰歉的温度指标。  相似文献   

5.
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探索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2006年和2007年7个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各性状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依次为生育期、株高、千粒重、穗长、穗行数。该结果不仅表明了影响玉米产量较大的因素,同时也表明了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性状是生育期,其次是株高,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相对居中,相比之下,穗长、穗行数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产量与气象因素的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相关和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吉林省1981~1992年问扩推的5个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与气象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生长期间(5~9月),平均温度在18.8~20.5℃,降水量在370~740mm,日照时数在1050~1343范围内,5个品种的产量和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和降水量相关很小。百株穗数和温度,穗粒数、百粒重和日照时效也多为正相关。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对气象因素进行选择,发现温度对中熟种产量影响最大,平均温度每增高1℃产量将减少0.53~0.83公斤/100米~2;日照时数对晚熟品种作用较大,每增加1小时日照,产量将增加0.05公斤/100米~2。在分析以玉米抽丝期为界的前后两段气象因素与产量的关系时发现,各因素在后期的影响往往大于前期。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玉米不同宽行行距(A1: 1.2 m、A2: 1.3 m、A3: 1.4 m、A4: 1.5 m、A5: 1.6 m、A6: 1.7 m、A7: 1.8 m)和相同窄行行距(0.4 m)处理,以玉米净作为对照,研究了玉米田间小气候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在玉米全生育期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4温度最高(26.2 ℃),较净作高0.6 ℃;而田间温度在玉米生长中后期随带宽变化相反,A6的2年平均温度最高(26.25 ℃),较A4高1.15 ℃;吐丝期,带宽处理对玉米行间透光率的影响较其他生育期更为显著,A1的2年平均透光率最高,比净作显著提高11.2%;套作的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净作,光能利用率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5光能利用率最高,较对照、A7分别显著提高26.52%、20.51%;A5总产量和经济效益达最大,分别较A7和对照提高14.35%、19.46%和16.77%、26.84%。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水分含量、田间温度、玉米冠层CO2浓度,对大豆产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温度、行间透光率。选择适宜的带宽协调气候因子与玉米的相互作用关系,降低玉米大豆种类间竞争,使气候资源调配更合理,创造适宜玉米、大豆生长的田间小气候因子,提高玉米产量,兼顾大豆产量是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赵强 《乡村科技》2020,(7):115-116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温度、水分、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对于玉米的质量和产量起着关键性影响作用。通过了解温度对玉米每个生长阶段的影响,可以帮助种植者根据温度合理调整播种时间、方式,及时预防高温高热天气,减少因为温度原因导致减产的情况,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播期对海南冬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利用2015年在海南省万宁市开展的冬种玉米分期播种试验,结合当年气象数据,探讨温度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确定冬种玉米最佳播期。结果表明:播期越早,玉米的发育期越短、株高越高、叶片数越多、产量越高;播期延后热量条件差,积温不足,遭受冷害风险大,产量减少甚至绝产。10℃有效积温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有较好的相关性,当10℃有效积温为1 230℃·d时,产量最高。分析表明,海南省冬种玉米的适宜播期最迟在11月底之前。研究结果对保障海南冬种玉米稳产、高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玉米的产量质量主要受温度、品种、湿度等因素影响,从发芽生根到生长成植株,再到结实,它的一生都离不开温度、光照和水分,在不同的生长时期,玉米对温度的需求不尽相同。该文主要分析温度的变化对玉米各个发育时期的影响,采取相应不同的防范措施,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气象因素对河南省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河南省气象因素与玉米气象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代表,将玉米生长划分为5个生长阶段,选取郑州市2007—2016年的气象数据及玉米产量数据,采用HP滤波法求得玉米的气象产量,采用不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求得玉米气象产量与各生长阶段气象因素的关联度,发现区间灰数绝对关联模型的排序结果更加符合实际,进而采用该模型分析各气象因素对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影响程度的大小。结果表明,日最高气温(0.642 3)、日平均气温(0.618 5)在玉米乳熟—成熟阶段对气象产量影响较大;平均相对湿度在玉米出苗—拔节(0.604 1)、拔节—抽雄(0.593 2)阶段对气象产量影响较大,日照时数在玉米出苗—拔节(0. 579 6)及乳熟—成熟(0. 589 2)阶段对气象产量产生较大影响,日最低气温在玉米播种—出苗(0. 606 4)阶段对气象产量影响最大,平均风速在玉米乳熟—成熟(0. 579 6)阶段对气象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在诸多因素影响下,玉米市场长期走势看好。第一,2008年玉米种植面积料将减少。2007年大豆价格暴涨将导致2008年大豆种植面积增加,相应地玉米种植面积将会有所减少。在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玉米产量再创记录的几率较小。同时,天气前景亦不乐观,也可能影响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3.
2004-2007年,通过对玉米锌肥施用技术的试验研究,重点观察了玉米施用锌肥的有效性及影响玉米锌肥效果的相关因素,探索了对玉米来说较为合理的锌肥施用技术,为玉米合理施用锌肥,促进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4.
以4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潍坊地区气候因素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积温与产量成极显著相关,生育期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玉米生育期内,随着有效积温的增加,产量提升显著;玉米灌浆速率受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黄土旱塬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旱作春玉米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基于春玉米生长季土壤温度动态观测资料,研究黄土高原南部旱作区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春玉米(Zea mays)农田土壤温度动态变化和玉米生育期土壤积温(>10℃)的影响,其结果对理解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玉米生长影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方法】以沈单10为供试作物品种,水分管理模式2007年采用补充灌溉、雨养和地膜覆盖3种处理。在2007年基础上,2008年增加秸秆覆盖,试验采用完全方案,于2007年和2008年连续进行2年田间试验。【结果】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而秸秆覆盖具有明显降温效应;玉米不同生育阶段>10℃土壤积温,以出苗阶段(PT-VE)最低,生殖生长阶段(R1-R6)次之,营养生长阶段(VE-R1)最高。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不同生育期的土壤积温影响不同:地膜覆盖在PT-VE阶段较低,补充灌溉在VE-R1阶段较低,雨养处理在R1-R6阶段较低。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对大气温度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与大气温度变化最为紧密;而秸秆覆盖土壤温度对大气温度变化的反应最迟钝。补充灌溉和地膜覆盖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雨养处理(P<0.05),与雨养相比,2007和2008年补充灌溉分别增产30.0%和25.7%,地膜覆盖分别增产18.1%和29.7%。【结论】在黄土旱塬地区,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不仅影响土壤温度动态变化,而且也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和对土壤热量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16.
华北平原是我国中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和输出基地,玉米常在我国粮食作物和中占据着重大作用,研究如何提高玉米产量及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又这及其重要的作用,再温度变化较为明显的华北平原,研究温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具有更加重要和实际的意义及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玉米花粒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及田间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花粒期是由穗期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转为以开花散粉、受精结实为中心的生殖生长时期,是形成产量、决定穗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子粒产量的85%~90%来自抽雄灌浆后绿叶的光合作用.现就玉米花粒期对外界环境主要因素温度、光照、水分、养分的要求及田间管理措施简述如下. 1 玉米花粒期对温度、光照、水分、养分的要求 1.1温度 玉米是喜温作物,抽穗开花期要求适宜的日平均温度为25~26℃,最低温度为18℃,最高温度为32~35℃.低于18℃或高于32~35℃,都将影响玉米受精.玉米子粒形成和灌浆成熟期要求适宜的日平均温度为20~24℃,如果温度低于16℃或高于25℃,都将影响子粒中淀粉酶的活性,养分的运输和积累不能正常进行.温度低于20℃光合作用剧降,物质运输迟缓,温度低于16℃灌浆极慢,温度低于15℃叶绿素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花粒期昼夜温差大对子粒灌浆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玉米原产热带,是喜温喜湿作物。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比较大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在食品、饲料、工业和医药等方面也有极其广泛的用途。温度是影响玉米生育期长短的主要因子。温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地下温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另一个是地上温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温度过低,生育延迟,灌浆期缩短,造成玉米籽粒不饱满而减产;温度过高,则导致气孔关闭,呼吸增强,光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产量与各生育阶段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宁夏灌区气候条件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日较差、≥10℃平均积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总日照等气象因子对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及产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平均相对湿度及平均降水量对玉米生殖生长期的影响较为明显;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总日照等气象要素对玉米全生育期的生长影响非常重要。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日照越充分,玉米产量越高;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越大,玉米产量越低。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受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县玉米瘤黑粉病发生面积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个别田块发病率达40%-50%,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了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