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大豆含有大量营养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深受人们青睐。因大豆中的少量低聚糖素原被认为是食后引起“肠胃胀气”的因子,在制取大豆蛋白原料及其制品时,均作为不受欢迎物质除去。80年代末,日本首先开展对低聚糖开发和其功能特性的研究。大豆低聚糖现已被日本厚生省列为“特定保健用食品”的基料,这类功能性食品在日本已经形成一定市场规模。本文将对大豆低聚糖在大豆中的含量、分布、性质、生理功能及制备、检验和应用逐一作介绍,以期重新认识大豆低聚糖的特定生理功能及其利用价值。  作为生物化学学术用词,低聚糖(或寡…  相似文献   

2.
绥农号大豆品种的选育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绥农号大豆品种已成为省内外许多地区的主栽品种。黑龙江省各育种呈间接利用绥农号大豆品种也选育出了很多生产上应用的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种。本文对绥农号大豆品种及其选育进程和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发挥绥农号大豆品种在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豆杂种优势及高优组合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的发现及其三系配套技术为未来大豆生产中利用杂交种提高产量奠定了基础,使得大豆杂交种优势的研究及高优组合的筛选成为当务之急。本试验所选配的高优组合如果经过二次测产进一步确定,有希望成为将来大豆杂交种的亲本组合。1材料与方法实验采用国...  相似文献   

4.
大豆富含异黄酮类次生物质,大豆异黄酮参与作物抗病性、环境适应性以及生长发育的调节,大豆异黄酮还是植物源雌激素,被用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和肿瘤。本文详细论述了大豆异黄酮的结构、生物合成的调控及其信号转导、生理生态功能、对人类的医药保健作用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大豆异黄酮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有待加强的研究方向,为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修兰  徐师华 《作物学报》1994,20(5):520-527
本文利用半封闭式同化箱测量装置,侧定了盆栽大豆在700、500、350ppm CO2浓度处理下的生育状况和群体净光合速率。结果表明,从三叶至结荚各生育阶段,在高CO2浓度水平下,大豆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重和净光合速率都有较大的增长。三至五叶期增长较小,开花、结荚期增加较大。700ppm比350ppm净光合速率提高42-79%,500ppm  相似文献   

6.
高油大豆是指含油率在21%以上、蛋白质含量高于38%(干基)、主要用于榨油的大豆。据悉,大豆含油率每提高1%,加工企业就可获利2%,因此推广种植高油大豆以及对其进行深加工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大豆产业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已成为业界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大豆品质育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的不同用途 在品质方面的要求 大豆在世界生产中,绝大部分用以榨油,我国也以所产大豆的20%榨油,因而品种的脂肪含量十分重要。榨油后的豆粕、豆粉作为蛋白质饲料。我国与朝鲜、日本等国,长期以来将大豆及其制品作为营养食品。在工业方面,也利用大豆蛋白质制作粘  相似文献   

8.
对河南省新乡地区大豆的种植情况、品种利用概况,生产中高产典型的引领作用,当前主导品种的推广以及具体表现进行了概述。从大豆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品种的筛选、品种多元化发展 3 个方面提出了大豆品种利用建议,以期为新乡大豆振兴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扁茎大豆材料的利用与新品种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泰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189-194
为了改造与利用扁茎大豆材料,挖掘与转化有益基因,改良与创新品种,此研究以当地主要推广品种为核心亲本,扁茎大豆及其后代材料为改良亲本,连续进行杂交改良,充分利用杂交育种后代基因重组、累加与互补及突变等遗传效应,通过正确识别与确定扁茎大豆后代选择个体目标与连续定向选择,创新出合丰51、53号两个新品种和一批优良品系。概述了扁茎大豆材料改造与利用及创新品种的过程与试验结果,并就相关育种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梯级杂交、定向选择与连续改良是改造扁茎大豆及其后代材料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玉米大豆的生长发育很容易受到气象条件影响。气象条件不好,即使种植者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种植技术,玉米大豆的生长发育状况也很可能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玉米大豆的质量和产量,种植人员需要为玉米大豆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方式,论述了气象条件对玉米大豆在不同生育期的重要影响,为提高玉米大豆产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