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新型药剂,以传统药剂多菌灵为对照,采用三次叶面喷雾法测定了12种新型杀菌剂对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12种新型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在18.27%~44.24%之间,其中有效成分为25%吡唑醚菌酯、60%唑醚·代森联、32.5%嘧菌酯·苯醚甲、12%氟环唑、490g/L丙环·咪鲜胺、30%苯甲·丙环唑、46.1%氢氧化铜的防治效果较好,达到30%以上。从产量结果来看,各处理对花生产量增幅在10.53%~25.00%之间,其中增产效果最好的是75%肟菌·戊唑醇、25%吡唑醚菌酯、60%唑醚·代森联,增产效果分别为25%、20.8%和20.3%,显著优于其他药剂。总体来看,12种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与增产效果呈一致趋势。  相似文献   

2.
采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爱苗乳油、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和苯醚甲环唑.多菌灵等8种药剂对花生疮痂病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几种药剂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10%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单株结荚数多,果饱、果大,增产幅度最大;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差,增产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3.
隋亚云 《北方水稻》2020,50(1):43-44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研究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配合药剂对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嘧菌酯+苯醚甲环唑配合药剂安全性好、防效高,可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本地区甜叶菊叶斑病在田间的发病情况并筛选杀菌剂,调查、分离和鉴定了该病病原菌,并对6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甜叶菊叶斑病在田间的发病率为11.2%~65.6%,严重发病地块发病率达90%以上;初步鉴定此病菌为链格孢属真菌;通过6种杀菌剂对甜叶菊叶斑病抑菌效果与敏感性分析,10%苯醚甲环唑50μg/mL和20%吡唑醚菌酯80μg/mL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93.50%和93.00%,而70%甲基硫菌灵和70%代森锰锌的抑菌效果较差。建议选用10%苯醚甲环唑50μg/mL和20%吡唑醚菌酯80μg/mL药剂防治甜叶菊叶斑病。  相似文献   

5.
5种杀菌剂对甜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防治甜菜褐斑病的高效杀菌剂,2012年在海伦地区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进行了甜菜褐斑病田间防治研究.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甜菜褐斑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效,其中,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对甜菜褐斑病防治效果最好,达70%以上,并且可显著增加产量,吡唑醚菌酯较对照区增产23.6%,苯醚甲环唑较对照增产11.8%.两种杀菌剂对块根含糖率影响不大,可提高含糖率约1度.这两种杀菌剂在甜菜生育期只需喷施2次,7月中下旬田间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喷药,间隔约10天进行第二次喷药.田间未发现药害现象,甜菜叶片生长旺盛.表明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为当地防治甜菜褐斑病的高效杀菌剂.  相似文献   

6.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Phoma arachidicola引起的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生产中重要叶部病害之一,发病面积广,危害严重。为筛选出对花生网斑病防治效果好的新型药剂,本试验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田间防效和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30%苯甲·丙环唑EC的毒力最强,EC50为1.934 4mg/L;50%啶酰菌胺WG、30%醚菌·啶酰菌SC、50%多菌灵WP和10%苯醚甲环唑WG的EC50均小于6mg/L,抑菌效果较好。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30%苯甲·丙环唑EC 100.00mg/L倍液的防效最好,可达67.90%;其次为60%唑醚·代森联WG、50%啶酰菌胺WG,防效分别为64.93%和62.84%。30%苯甲·丙环唑EC较对照增产43.86%。综合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30%苯甲·丙环唑EC、50%啶酰菌胺WG、60%唑醚·代森联WG、30%醚菌·啶酰菌SC、10%苯醚甲环唑WG对花生网斑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在田间发病不同时期,可以轮换使用以上药剂,以降低抗药性,达到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选用45%醚菌·腈水悬浮剂、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2.5%腈菌唑乳油、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开展香蕉黑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药剂6种施药倍数,对香蕉黑星病的防效均大于60%,其中45%醚菌·腈水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的防效达76.96%~81.90%,与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1 500倍液的防效相当,且防效均显著高于12.5%腈菌唑乳油1 500倍液和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相似文献   

8.
随着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发展,马铃薯粉痂病已成为限制马铃薯种植的重要土传病害,为筛选能有效防控其发生危害的杀菌剂供生产应用,研究采用盆栽拌土和灌根的方法比较了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粉痂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对马铃薯粉痂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分别是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560 g/L百菌清·嘧菌酯悬浮剂,防效均达到60%以上,但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对产量影响较大,减产高达84.4%。在生产上可采用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560 g/L百菌清·嘧菌酯悬浮剂防治粉痂病,而不推荐使用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  相似文献   

9.
芝麻棒孢叶斑病是芝麻常发性病害,严重影响着芝麻的产量和品质。为确定芝麻棒孢叶斑病防治的最佳时期,制定有效的药剂防治措施,2017-2019年对黄淮芝麻主产区平舆县的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并测定了16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结果表明,芝麻棒孢叶斑病的发生初期为现蕾期-初花期,病情发展的转折期为初花期-盛花初期(黄淮产区为7月20日-31日,此时田间发病率小于3%或病情指数小于1)。16种供试杀菌剂中己唑醇、咪鲜胺、氟硅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腐霉利、噻呋酰胺和咯菌腈对芝麻棒孢叶斑病菌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1.5734×10-4、0.1248、0.7128、1.3922、2.0014、2.7323、5.4327、6.1285 mg/L;噻呋酰胺、己唑醇、嘧菌酯、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田间防效和增产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67.19%、65.86%、61.17%、60.87%、61.83%,增产率分别为38.96%、36.86%、39.72%、34.96%、38.56%;苯醚甲环唑、己唑醇、嘧菌酯和戊唑醇施药2次的防效和增产效果最佳。综...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防治花生网斑病的新型药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13种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和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在32.19%~72.08%之间,其中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43%戊唑醇SC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72.08%、72.03%、71.06%。各处理对花生产量的增幅在8.81%~24.87%之间。其中增产效果较好的为43%戊唑醇SC、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75%肟菌·戊唑醇WG的处理,分别为24.87%、22.80%、21.76%、20.72%。13种药剂中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最好,因此可以作为生产上防治花生网斑病较为理想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及公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田试验表明,多菌灵、百菌清和农抗120交替使用对花生叶部病害有明显的防治效果,而不同杀菌剂的组配方式对防治效果影响不大;当多菌灵、百菌清或农抗120单独使用时,多菌灵和百菌清的效果明显好于农抗120;花生病叶率、病情指数和有效叶面积与荚果产量相关极显著,在新药剂试验初期,用上述指标直接评价农药的防效更经济;杀菌剂对土壤中真菌有一定的影响,而对细菌和放线菌影响不明显,因此不会对土壤带来明显的公害.全生育期喷施3次杀菌剂,在花生收获前一个月停止用药,对花生籽仁不会产生明显的污染.  相似文献   

12.
花生疮痂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供试19种杀菌剂对花生疮痂病防效经室内抑菌作用测定与田间小区药效试验,从中筛选出具良好效果 的托布津、世高、速克灵和多硫超微多菌灵。进一步测试表明, 70%甲基托布津(浓度为2. 00g/L)和10%世高(浓 度为1. 00g/L) ,于发病初期开始,每隔10d连续施药2次防效较好。5种药剂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70%甲基托 布津可湿性粉剂2. 00g/L和10%世高水分散粒剂1. 00g/L的防效分别为80. 3%和79. 3% ,明显优于其它3种参试 药剂;与对照(CK)相比,果荚增产60. 8%和53. 9%。且世高能兼治锈病,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连作对花生幼苗生理特性及荚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池栽条件下研究了连作对花生幼苗生理特性及荚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不仅影响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同时改变干物质的分配,根冠比增加;连作花生的叶面积、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连作同时影响磷、钾营养的吸收,但对其在植株中的分配影响不大;花生连作植株主茎高降低,单株结果数减少,荚果产量降低。增施磷钾肥,有利于花生连作的解除。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用特谱唑拦种能抑制花生种子的萌发,推迟出苗;喷施特谱唑对花生较为安全,每公倾用特谱唑375g喷施2次或750g喷施1次对花生褐斑病及黑斑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叶腐病、白绢病等也有较好的兼治作用,并能有效控制花生徒长,明显提高花生的结果数,饱果率及荚果产量。  相似文献   

15.
花生不同连作年限应用微生物菌剂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花生连作5年和轮作土壤上分别进行了3种微生物菌剂的应用试验,通过对花生主要生育期生长发育、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观测,明确微生物菌剂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由黄孢平革菌、细黄链霉菌、多粘芽孢杆菌等组成的微生物菌剂3在连作土壤中效果最明显;轮作土壤中微生物菌剂1和2作用比较明显,其中以根瘤菌为主的菌剂1对产量的促进效果更显著。微生物菌剂对株高、茎叶鲜重、叶绿素含量以及产量等有促进作用,并且多个指标之间有较好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16.
连作对花生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连作对花生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降低了花生的单叶光合速率、群体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并有随生育进程推进影响加重的趋势,其中叶绿素含量的降幅较小。连作还降低花生的叶面积系数和比叶重,影响干物质的积累和荚果产量。另外对花生植株根瘤数量影响明显,降低了花生对大气中氮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辽宁花生褐斑病发生及时间流行动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辽宁地区花生褐斑病发生危害及流行规律,以期指导病害防治。本试验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辽宁省不同产区及不同品种花生褐斑病进行调查。2011年和2012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产区病害均有发生,沈阳产区病害发生严重,兴城地区病害发生较轻,且多数产区2012年病情指数高于2011年。不同品种间病情指数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四粒红最重,白花生最轻。通过SAS软件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花生褐斑病病情指数随时间流行动态。  相似文献   

18.
高产花生由于较高的肥水供应和较大的种植密度,生育中期易徒长倒伏、叶部病害较重,生育后期易脱肥早衰。以解决这个问题为目标,课题组创建了“三防三促”调控技术:一是精准化控,防徒长倒伏,促进物质分配和运转;二是提早用药,防病保叶,促进光合产物积累;三是叶面追肥,防后期早衰,促进荚果充实饱满。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设置CK(常规管理)、T1(精准化控)、T2(精准化控+提早用药)、T3(精准化控+提早用药+叶面追肥)4个处理,进一步验证“三防三促”调控技术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T1、T2和T3处理均显著提高了高产花生饱果期和成熟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显著提高了叶片SOD、POD和CAT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各指标以T3处理效果最显著,其次是T2处理。T1、T2和T3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成熟期的主茎高、侧枝长和主茎节数,提高了分枝数、主茎绿叶数和叶面积指数。对地上部植株生长的控制主要是精准化控的作用,而生育后期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主要是提早用药和叶面追肥的作用。T1、T2和T3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单株结果数、单株果重、荚果产量以及经济系数,其中T1、T2、T3处理分别比CK增产20.35%、26.39%和30.62%。T2和T3处理的出仁率分别比CK提高1.84和3.02个百分点,说明T2和T3处理能提高籽仁饱满度。“三防三促”调控技术的应用是高产栽培条件下花生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