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浙江省水土流失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永棋  杨轩 《土壤》2007,39(3):400-403
本文在野外考察和4次遥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浙江省水土流失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987年以后水土流失总体上有所好转,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但强度以上的流失面积有增加趋势,新的人为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控制,且有加速趋势。全省11个地区中有9个呈现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但强度以上流失面积增加;90个县域中有83个存在水土流失分布。由于特有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浙江省水土流失一般散布在广大丘陵山区,其绝对侵蚀量小、相对侵蚀量大,潜在危险性很高。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福建省1990—2015年的水土流失进行动态监测和时空变化分析,为该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基于USLE水土流失方程,结合GIS,RS等技术开展研究。[结果](1)福建省境内以轻度流失为主,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南部,中部和北部分布较少,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的趋势,25a来以轻/中度流失与微度流失的相互转化为主。(2)1990—2015年,福建省水土流失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共减少了3 825.55km2,以轻度流失面积减少为主,尤其在2010年后,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加快。相对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水土流失改善明显。[结论]25a来福建省水土流失总体情况改善明显,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长汀县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长汀县是福建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2000年以长汀县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被列为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已连续几年实施重点治理。应用2000年和2003年的SPOT数据,对长汀县水土流失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长汀县水土流失集中分布在以河田为中心的中部低丘区,向周围山区呈辐射下降趋势,87.21%水土流失分布在海拔200~500m的丘陵地带;近4a来,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都呈下降趋势,尤其以河田镇下降最大,但是剧烈流失在空间分布上呈扩散的现象。多年有效的治理是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且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燃料结构的变化保护了植被也是重要因素。由于开发建设项目和山地农业开发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是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和全省其它地方相比,长汀县水土流失仍然严重,治理任务还相当艰巨,应继续加大自然生态修复的力度,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开展水土流失监测等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运用遥感技术监测福建省水土流失状况,为研究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4年Landsat-8OLI等遥感数据,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定量计算得到研究区的土壤侵蚀量,并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水土流失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特征。[结果]福建省2014年的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0 939.8km2,总流失率为8.93%,其中以轻度流失为主,占总流失面积的82.3%,境内流失等级为强度及以上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宁德和南平、南部的漳州和西部的龙岩一带;其中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流失面积为4 786.65km2,占全省流失总面积的43.76%,平均流失率为10.54%。[结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海拔高程为200~1 000m的区域,流失面积有8 954.35km2,占流失总面积的81.85%;坡度与水土流失关系密切,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度为8°~25°的区域,流失面积有69 871.71km2,占总流失面积的57.23%;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裸地和林地,流失比例分别达到30.99%和9.47%。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土体损失、水分损失、养分损失(N,P,K,有机质含量)及泥沙滞留损失和泥沙淤积损失等5种实物型损失作为水土流失经济损失的评估指标,在全省土壤侵蚀调查基础上估算出湖南省及其各地水土流失经济损失的货币值。结果显示,湖南省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巨大,2000年全省水土流失经济损失货币总值达99.51亿元,占当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73%,相当于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1.35%,构成全省人均损失151.65元,农业人均损失212.72元,平均每1 km2水土流失经济损失4.65万元。其中,养分流失是湖南省水土流失经济损失的主要形式,占损失总量的75.12%;中度侵蚀类型造成的水土流失经济损失最为严重,占总量的68.51%;与1995年相比,全省2000年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总量呈减少趋势,主要是中度侵蚀的经济损失有所减少,而中度以上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经济损失反而有所加大。同时,80%以上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地处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区域的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市水土流失经济损失反而有所加大。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水土流失现状、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辽宁省通过第 3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 ,对全省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辽宁省水土流失具有水土流失面积大 ,强度以上级水土流失面积增加速度快 ,人为破坏严重 ,风蚀、河海滩地水土流失面积扩延迅速等特点。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与 1995年遥感调查结果对比 ,5a间净减少水土流失面积 6 814 6 7km2 ,水土流失强度梯次降低面积 432 4 5 3km2 ,合计有效治理面积 11139 2km2 ,但由于人为水土流失的加剧 ,又新增水土流失面积 34 78km2 。②强度以下级别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 ,而极强度、剧烈水土流失面积则呈现增加趋势 ,水土流失强度的变化呈现“整体减缓 ,局部恶化”的态势。③与 1995年相比总水土流失量呈下降趋势 ,而水土流失模数则呈上升趋势。针对辽宁省水土流失现状和动态变化情况 ,应采取加强法制宣传 ,提高水土流失的忧患意识 ;加快辽西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 ;实行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加强林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加大水保执法力度 ,遏制人为破坏 ;重视沟壑治理 ,加大治理力度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建瓯市农业用地水土流失状况及应采取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 1999年福建省卫星遥感调查 ,建瓯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3 12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 7 3 6% ,与 1983年普查结果相比 ,流失程度由只发生强度流失发展至极强度流失 ,且呈现出向 >2 5°陡坡地迅速发展的趋势。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经济发展受到制约。针对造成农业生产用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各类农用地应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RS、GIS技术开展监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判法评估福山区2016—2017年的水土流失分布特征、面积和强度。研究结果为:与2016年相比,2017年全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园地向其他用地变化为主;植被覆盖度发生变化的面积为2.480 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51%;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0.48 km~2,水土流失总体呈减少趋势;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轻度侵蚀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度较高但地表植被少、坡度较大的丘陵区园地。  相似文献   

9.
连江县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江县已治理和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32万km2,水土流失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7.1%,但是,人为不合理的生产和建设活动造成的强度和极强度流失面积却呈上升趋势。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已达到令人担忧的程度。本文阐述了该县水土流失现状、特点和分布,分析了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并提出了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临朐县1985—2015年4期次的水土流失调查数据,分析该县水土流失严重指数和水土流失面积消长率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30年间水土流失严重指数由1985年的3.29(强度严重)降至2015年的1.65(轻度严重),降幅约为50%,水土流失严重程度有所减轻,但仍属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年均水土流失面积消长率为1.30%,4个评价期年均水土流失消长率呈现"正—负—正"的变化态势,较低的消长率水平不能满足当前水土流失治理的迫切需求;历年水土流失减少面积主要集中在轻度—中度侵蚀区,占同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量的70%,2010—2015年的减少方向逐渐向中度—强烈侵蚀区转移,水土流失治理难度不断增大;1999—2010年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放缓,曾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指数短期反弹、水土流失面积消长率呈负增长的现象,因此应对水土流失的长期性、反复性和顽固性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输变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扰动地面,造成土壤侵蚀,而山丘区自然条件复杂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为明确山丘区水土流失特征,以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与实地勘测,探讨了其侵蚀环境、不同建设阶段、不同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侵蚀动力系统中,输变电工程以人为扰动为主,塔基区和站区、施工道路及弃土(渣)场是输变电工程的主要侵蚀单元; 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可达自然恢复期的1.3~16.1倍,施工期的侵蚀模数是自然恢复期的1.5~25.3倍; 站区和塔基区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占比均高于其他侵蚀单元,山丘区土壤侵蚀模数均大于平原区域,是平原区的1.2~1.9倍; 在众多建设区域中以变电站建设、塔基开挖、线路施工临时道路为重点,着重山丘区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不同建设期、不同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差异显著,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时应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动态变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利用第三次水土流失普查数据,分析了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总体状况和水蚀、风蚀、冻融侵蚀状况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4个经济区域水土流失状况。结合水利部开展的第一、二次全国水土流失普查数据,分析了15年来我国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情况和主要河流多年来土壤流失变化状况。研究表明,不论是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水土流失,水蚀严重地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和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风蚀严重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在减少,强度在下降。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广东省水土流失潜在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GIS为支撑,选取整个广东省为研究区域,基于对自然界潜在水土流失强度的客观认识,综合考虑区域内坡度、坡长、土壤、降雨及地质等因子,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对区域水土流失潜在危险度进行了度量和评价,生成了广东省水土流失潜在危险度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水土流失潜在危险分布区以无险、轻险型区为主,其面积占全省面积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平原区;重险型区域面积占该省面积的18.3%,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北部地势较高,降雨量较大的山丘区,区内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极易发生流失,是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域。  相似文献   

14.
李盟  方瑞  乐峰  吴芳  张雪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4):228-233
[目的]对江苏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预防区代表县进行水土流失定量监测,以掌握该区水土流失情况,为该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方法和理论支持。[方法]收集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和连云港市赣榆区2015年度高分一号遥感影像、DEM和降雨量,以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为基本算法。[结果]铜山区水土流失面积1 917.82km~2,轻度以上流失面积175.76km~2,占总流失面积的9.16%;赣榆区水土流失面积1 511.2km~2,轻度以上流失面积131.95km~2,占总流失面积的8.73%。[结论]本研究方法模型参数真实、客观,不受人为因素干扰,适合多期、大尺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能为江苏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提供高效可行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划定县级以上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指导水土保持措施的科学制定和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方法]在参加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工作和完成陕西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及分析研究,提出了土壤侵蚀强度、林草覆盖度和水土流失治理度等定量指标和江河源头、引水水源、基本农田等保护区的定性指标。[结果]利用GIS和RS技术,以乡镇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按照定量指标,解译遥感影像数据,生成了陕西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图。利用定性指标,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突出重点,适当概化的原则,对划分成果进行了归类修正。以地貌类型为主线,并参照水土保持功能,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进行了分类和命名。[结论]陕西省划分为6个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6个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共计12个大片区,是编制《陕西省水土保持规划》、规范生产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监督工作的重要依据,也为市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划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永定县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永定县近10a来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为该区后期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2000,2010年的Landsat TM影像数据,结合1∶10 000数字地形图对永定县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结果]永定县水土流失分布主要集中于东北部、东南部两大区域;水土流失强度主要以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为主,极强烈、剧烈侵蚀只在区域内呈点状、少量分布;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分布在300~800m的低山丘陵地带;近10a来,永定县水土流失呈现面积减小、侵蚀强度下降的趋势。[结论]永定县水土流失范围较广,强度较大,治理时间长,因此近10a来的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在南方红壤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目前该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也是开发建设项目和人口活动密集的区域,因此应该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监测和治理,减少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佳芦河流域分辨率为0.38 m的航摄影像和5 m的DEM等为信息源,基于ArcGIS平台,获取了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坡度、沟壑烈度等土壤侵蚀影响因子,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2007),对各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对水蚀、风蚀区等不同侵蚀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截至2012年9月,佳芦河流域有水土流失面积1068.89 km 2,占流域面积的94.26%,其中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为118.69、206.35、126.29、75.08、542.48 km 2;强烈及以上侵蚀面积占到水土流失面积的69.59%,其中强烈和极强烈侵蚀多发生在风蚀区,而剧烈侵蚀主要发生在水蚀区的沟道中。  相似文献   

18.
重庆奉云段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特点采用时空二维法分施工期、运营初期两个时段对重庆奉云段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扰动地表区、弃渣场、表土临时堆置区、桥涵基础弃渣水土流失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高速公路水土流失总量为46.28万t,新增水土流失量42.07万t,水土流失新增指数为9.99,其中弃渣场、扰动地表区新增水土流失量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量的54.58%、42.07%,弃渣场和扰动地表区是严重水土流失区;施工期水土流失强度为运营初期的59.2倍,是严重水土流失时段.对USLE在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中参数取值方法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十大孔兑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及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对比分析流域水土流失及其分布、动态变化。[结果] 十大孔兑流域植被面积占流域面积的63.97%,以中低覆盖和低覆盖为主,分别占植被覆盖面积的48.85%和36.54%。2021年水土流失面积为4374.98 km2,占流域面积的40.63%;与2020年、1999年和1985年相比,2021年水土流失分别减少46.32,3 664.50,4 958.03 km2,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草地、林地、耕地和其他土地4个地类上,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6.69%。[结论] 十大孔兑依然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难点地区,高强度侵蚀减少与年度监测成果未考虑沟道侵蚀有关;该区应坚持以“以沙棘种植为主的植被建设,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的工程布局,以锁边固沙为前提的治沙方针,大力推进拦沙换水试点工程”的流域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汶川特大地震对四川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5.12"汶川特大地震震后四川灾区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及土壤侵蚀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当地的水土流失发展趋势。利用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估算了土壤侵蚀的货币化经济损失,得出四川省土壤侵蚀总经济损失503.22亿元。基于震后水土流失的分析结果,对灾后重建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