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玉米不同群体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不同施肥量和不同字植密度出发,对玉米不同群体内的叶面积指数,透光率,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率及各产量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在本地的土壤及气候条件下,纯N240kg/ha,最适种植密度是5.0~7.3万株/ha;纯N90kg/ha时,最适种植密度是4.5~6.6万株/ha。2.在纯N240kg/ha的高肥条件下。产量的决定因素不是单位面积内的构数,而在纯N90kg/ha的低肥条件下,除应重视单位面积内的穗数外,更应注重穗粒数的提高,获得高产。3.高产群体的最适叶积指数是在3.0~4.5之间,且叶面积指数大于3.0的时间应在38d以上。4.生育后期果穗部的透光率至少应在15%以上,基部透光率达2—3%,方可获得高产。5.灌浆期叶片N素含量的最适值为3.26%最大群体产量可达9458.3纯kg/ha.  相似文献   

2.
高产麦田群体结构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高产麦田小麦单株分蘖数与单株、单蘖的光合速率呈正相关;单位上地面积上的群体分蘖数与单蘖光合速率呈负相关;基本苗少的处理单位叶面积指数的光合速率高于基本苗多的处理;拔节前群体分楼群体分蘖数与群体光合速率呈正相关,开花后呈负相关。适当减少基本苗,控制群体分蘖,依靠增加单株分蘖数实现合理群体指标,可有效地提高个体光合能力,增强开花后的群体光合能力,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小麦产量600kg/666.7m~2追氮时期和追氮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产条件下,起身期和拔节期追氮对大穗型品种鲁麦22号穗数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拔节期追氮的处理较起身期追氮开花后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群体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强度均显著提高,穗粒数、千粒重、经济系数明显增加。随施氮量的增加,分蘖成穗率提高,穗数增加;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群体光合速率均提高;干物质积累强度及向籽粒的分配比例增加。每6667m2施纯氮18kg的处理,以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同步提高而获得600kg/6667m2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南疆棉花群体光分布与光合速率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棉花群体光分布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棉田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大,群体透光率降低;叶面积指数相同或相近时,东西播向群体透光率高于南北播向。不同叶位叶光合速率以倒3至倒7叶较高,倒5叶最高。功能叶片光合速率在一天中的变化呈双峰曲线,第一个峰在12:00左右,第二个峰在18:00左右。  相似文献   

5.
滇中高原高产玉米群体光合作用及光能利用率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云南祥云县玉米高产试验田的测定表明,玉米田间自然光照强度比内地高,即使在7月中旬阴雨天,高产群体内近地面的光强仍在光补偿点之上。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其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为5.2,高值稳定期长达50~60d。光合速率以灌浆中期的最大,光合最大值比内地的略低;不同生长时期及同株各叶的光合速率变化范围小;抽雄和灌浆中期无光合作用“午睡”现象,光能利用率为2.66%,比常规栽培法的高1.2%.  相似文献   

6.
以杂交早稻株两优4024、金优402和晚稻H优159、金优207为材料,研究2011、2012年不同栽培密度(设置13.3 cm×20 cm、16.7 cm×20 cm、20 cm×20 cm、13.3 cm×26 cm共4种栽插密度,分别记作Al、A2、A3、A4)对双季稻(早稻、晚稻)产量及群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早稻组合株两优4024和金优402的产量均呈A2、A1、A3、A4依次减小的变化趋势,说明16.7 cm×20 cm是双季早稻较适宜的栽培密度;晚稻H优159在2年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均以A3处理的最高,而其对照金优207在2年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均以A4处理的最高,说明晚稻适宜的栽培密度受其本身分蘖能力的影响较大,分蘖能力强的组合适合稀插,而分蘖能力较弱的组合不能栽培过稀;早稻株两优4024和金优402全生育期的高效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指数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即呈A1、A2、A4、A3依次减小的变化趋势;晚稻H优159齐穗至齐穗后13 d期间,各处理的最大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指数和有效叶面积指数呈A3、A4、A2、A1依次减小的变化趋势,说明适当加大早稻株两优4024的栽插密度有利于提高其叶面积指数,而晚稻H优159适当稀植有利于提高其叶面积指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齐穗期的高效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指数和最大叶面积指数与产量之间,齐穗后13 d的有效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剑叶光合速率与产量之间,成熟期的高效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指数和最大叶面积指数与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齐穗后保持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和较高的剑叶光合速率是双季稻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通过该项研究表明:在合理群体亩栽1212株的密度内,总叶面积为2153~2194m ̄2,旺长期的叶面积达1769.5m ̄2,表现最大值,峰值出现的早;叶面积系数分别为2.05~2.51.田间叶面积系数总数达3.24~3.4;叶的光合强度达24.3CO_2mg/dm ̄2h;成熟期的光合势为24.872m ̄2·d,占总光合势的49.7%,有利于增强光合能力;团棵期烟株干物重增重117.4%,提早制造于物质;单叶重分别达9.6g和9.1g,烟叶亩产达173.3kg,均达到优质烟叶和适产的标准。找到了在群体制约下,个体生长发育的指标,为优质适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油菜(Brassica napus L.)新品系20ZY0592(V1)、20ZY9389(V2)和品种华油杂62(V3)、华油杂9号(V4)为试验材料,设置30万株/hm2(D1)、60万株/hm2(D2)、90万株/hm2(D3)3个密度处理的裂区试验,于越冬期、蕾薹期、盛花期、角果期对试验材料消亡指数、单株绿叶数、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以及成熟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密植会导致油菜整个生长周期内消亡指数、叶面积指数的上升和单株绿叶数、光合速率的下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油菜的消亡指数和叶面积指数(组)、单株绿叶数和光合速率(组)之间的关系均符合组内正相关、组间负相关的规律;密植会导致根茎粗、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长、单株有效角果数等指标的下降以及有效分枝部位的上升;密植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产量的提升,过大则会导致产量下降。由此可知,合理密植能够提高油菜产量,但密植在增加了叶面积指数的同时,也会导致消亡指数的上升和单株绿叶数、光合速率的下降,并造成植株个体偏细及重心上升,进而增加倒伏的风险,在油菜高密栽培过程中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9.
大豆不同密度对群体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试验研究了大豆3种不同密度下,株高、叶面积指数、净同化率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亚有限结实习性大豆品种成熟期最适株高90-95cm,结荚初期最适叶面积指数为4-4.5,稳定时间40~45d,净同化率两次高峰期应在开花盛期和鼓粒期,分别为12~14g/m2.d和7~7.5g/m2·d,适宜密度为20万株/hm2。从中掌握大豆各个时期的丰产长相。  相似文献   

10.
净作条件下马铃薯不同密度群体产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净作条件下,马铃薯不同密度的武验结果表明,马铃薯高产适宜密度为5000--6000株/667m^2,产量达到2322—2450kg/667m^2;叶面积系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大,低密度群体叶面积系数较低,高密度群体叶面积系数过大,均不是理想产量的密度;总光合势随密度增加而增大,与马铃薯产量的关系并非正相关,表明光合势发展动态符合总量要求合理和适度。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烟草冠层辐射和群体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烟草群体光合能力是烟叶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础,种植密度是调节烟草个体生长和群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烤烟品种‘云烟85’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D1:16 529株·hm~(-2);D2:18 182株·hm~(-2);D3:20 202株·hm~(-2))处理,研究密度对烟草群体叶面积动态、冠层辐射、群体光合作用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群体发展动态表现为圆顶期叶面积指数(LAI)最大,行间叶尖距和冠层透光率最低,以后随着叶片的成熟采收,LAI逐渐减小,行间叶尖距和冠层透光率逐步增大。与此相应,群体光合速率(RCP)也以圆顶期较高。同一时期不同处理间相比,随密度增加LAI增大,行间叶尖距和冠层透光率减小。群体光合速率随密度的变化表现为,在圆顶期从D1到D2群体光合速率增加,从D2到D3有所下降,中部叶片采收后3个密度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LAI与叶尖距、透光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群体光合速率呈正相关,但不显著。表明群体光合速率并非随密度增大而持续提高,密度过大时,反而导致群体光合速率下降。产量和产值从D1到D2显著增加,从D2到D3则有所下降,上等烟比例以D2最高。从群体发展的协调性、田间管理的方便性及生产成本等综合考虑,烤烟品种云烟85的种植密度以18 182株·hm~(-2)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氮肥用量对烟草群体发育和群体光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氮肥用量与烟草群体光合的关系,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设置3个氮肥用量处理:N1(75.0kg·hm~(-2))、N2(97.5kg·hm~(-2))、N3(120.5kg·hm~(-2)),研究了氮肥用量对烟草群体叶面积动态、冠层辐射和群体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群体发展动态表现为圆顶期叶面积指数(LAI)最大,行间叶尖距和冠层透光率最低,以后随着叶片的成熟采收,LAI逐渐减小,行间叶尖距和冠层透光率逐步增大。与此相应,群体光合速率(RCP)也以圆顶期最高。圆顶期,3个施氮量处理的LAI大小顺序为N3N2N1,但N2和N3之间差异不显著;下二棚收获后,以N2的LAI最大。2个生育阶段(圆顶期到下二棚叶采收、下二棚叶收获到中部叶采收)的叶面积持续期(LAD)均以N2处理较高。冠层透光率以N3处理最低,N2与N1差异不显著。群体光合速率(RCP)以N1最低,N2和N3差异不显著。不同发育阶段的群体叶源量(CLSC)以N1处理最低,圆顶期到下二棚采收阶段,N2略高于N3,后期N3略高于N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烟叶产量提高,上等烟比例和产值则以N2最高。从群体发展及生产成本等综合考虑,种植烤烟品种K326时,以采用18 182株·hm~(-2)左右的种植密度,97.5株·hm~(-2)左右的氮肥用量较为适宜,有利于群体协调发展,增强群体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大豆冠层透光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于1979—1981年在东北农学院进行。通过20个无限结荚习性及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顶荚形成初期的不同冠层叶面积指数(LAI)、不同冠层光截获率(RLI)、全冠层光合生产率(RDMP)等光合生理生态性状对株荚数(NPP)、株粒数(NSP)、株粒重(SWP)、粒茎比(SSR)、主茎荚数(PMS)以及主茎荚/节(PNMS)等产量性状进行多元回归方程集合的分析,明确了该光合生理生态性状对此等产量性状形成的效应。进而,在哈尔滨地区大豆生育期、结荚习性、叶形、种粒大小、化学品质及抗病虫性等生态类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哈尔滨地区亩产450斤左右的无限和有限结荚习性大豆的顶荚形成初期的理想株型优良冠层模式。为大豆理想株型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栽培方式对猕猴桃叶幕微气候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武汉地区猃猴桃4种栽培方式对树体生长、叶幕光温微气候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树体生产力、枝条与叶面积和发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栽培方式;栽培方式对叶幕叶片光哈 有效辐射截留、叶果际温度微气候产生显著影响,T架与篱架叶幕温度微气候优于棚架;叶幕内部荫蔽叶片对树体总光合贡献很小,不同栽培方式叶幕阳面叶片的光合日变化规律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栽植密度对枣园冠层结构特征及果实性状的影响,以新疆阿克苏温宿县10 a生骏枣园为研究对象,利用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4种栽植密度(A.0.5 m×4.0 m、B.1.0 m×4.0 m、C.1.5 m×4.0 m、D.2.0 m×4.0 m)枣园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叶倾角(MTA)、冠层开度(DIFN)与相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物候变化,分析果实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物候推进,枣园LAI和DIFN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不同物候期叶幕体积大小有关。随着株距不断增大,枣园LAI减小,树冠DIFN增大,相对PAR增强,光能利用率提高。C的单果重、可溶性糖含量、单株产量及每公顷产量均高于A和B,可滴定酸含量则明显低于A和B,糖酸比显著高于其他3种栽植密度。综合以上结果可知,1.5 m×4 m栽植密度能有效改善枣园冠层结构特征与光能利用效率,在稳定枣果产量的前提下提升了枣果品质。  相似文献   

16.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杂交棉兆丰1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膜下滴灌量的试验,探讨滴灌水量对南疆杂交棉群体光合性能、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限量滴灌条件下棉田土壤水分亏缺,群体光合速率(CAP)和叶面积指数(LAI)降低,群体呼吸速率(CR)及CR占群体总光合速率的比例(CRP)在盛花期上升,进入盛铃期以后又迅速下降,叶片平均叶簇倾斜角度(MFLA)增大,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DP)和直射辐射透过系数(TCRP)增加,对光能的截获率降低。过量滴灌促进杂交棉生长势强的特性发挥,造成棉株营养体过旺,群体叶源量(CLSC)较高,但生育后期CR上升快,CAPP最低,光合物质累积量虽较高,分配到生殖器官中的同化物较少,产量下降。适量滴灌棉株长势稳健,叶片生理机能优化,CAP增强,LAI上升快,且后期能保持较高的LAI水平,较小MFLA,较低的TCDP和TCRP,群体对光的截获率高,产量较高。研究同时表明南疆地区兆丰1号的适宜滴灌定额为3 000~4 125 m3/hm2,产量可达7 714.3~8 289.5 kg/hm2,据此提出了杂交棉较理想的群体光合特征和冠层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施氮棉花花铃期冠层光分布和光合日变化的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方法】连续2年定点定量设置3个施氮处理,分别为未施氮0(N0)、中等施氮270(N270)、高量施氮450(N450)kg/hm2,研究定点定量施氮对棉花农艺性状、花铃期冠层光空间分布、花铃期冠层光合日变化、棉铃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连续施氮处理的棉花株高、果枝数、单铃重、单株成铃数相均高于未施氮处理,且存在显著性影响,但施氮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花铃期10:00~19:00各个时段,不同处理棉花冠层PAR截获率均以行距中心为谷底呈现“V”字形。当棉花群体PAR截获率均为0.75~0.9时,未施氮处理的光分布位点在1~4果枝所处的高度,PAR透射率依然有0.25~0.1,N450处理位于7果枝以上的高度,7果枝以下部位获得的光资源很少,导致棉铃脱落严重;N270处理在7果枝及以上高度的PAR光截获仍达0.5~0.9,且在第1果枝处在0.9~1,棉花群体呈现出了良好的光环境。花铃期棉花光合日变化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均表现为施氮处理高于未施氮处理,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气孔限制值(Ls)刚好与之相反。增加施氮量明显可以减缓光合“午休”现象,但高量施氮处理棉花光合午休现象减缓的力度反而下降,且在达到第2个峰值之后净光合速率(Pn)下降趋势与N270处理几乎呈一致。叶片水分利用率(WUE)16:00之后未施氮处理的WUE随时间迅速呈线性下降变化,且逐渐低于施氮处理,实收籽棉产量以N270最高为4 835.67 kg/hm2,较N0、N450分别高出7.25%、5.44%。【结论】连续施氮270 kg/hm2,可以获得较优的棉花群体冠层结构,有利于冠层光分布结构,提高光能利用效率,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北疆棉花群体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疆主要棉花品种光合性能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棉花生育后期,吐絮期群体光合速率(CAP)与产量呈正相关。盛花期~吐絮期,冠层中的上、中、下层CAP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吐絮期冠层上层作为棉株C的主要来源。棉花CAP与光密度通量(PFD)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SHW)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和高产潜力,研究SHW衍生品种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为区域小麦遗传改良和产量提升奠定基础。【方法】2011-2013年在四川广汉市选择3个SHW衍生品种和5个非SHW衍生品种(普通小麦品种),测定主要生育阶段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开花灌浆阶段的冠层结构与光合参数。【结果】联合方差分析表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品种及其互作效应,且年际效应大于品种与互作效应。SHW衍生品种3年平均产量9 163 kg•hm-2、19 133粒/m2、千粒重47.5 g,分别比普通小麦品种高12.31%、5.31%和7.95%;其干物质积累速率,尤其是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速率明显高于普通小麦品种,如播种-分蘖、分蘖-拔节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分别比普通小麦品种高18.66%和20.46%,相应地主要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移量和转移贡献率也高于普通小麦品种。成熟期SHW衍生品种的叶片、穗轴(颖壳)、茎鞘干物质占成穗茎总干重的比例分别比普通小麦品种低15.46%、7.14%和2.65%。SHW衍生品种植株中等偏高,但上部叶片短而宽,株型相对紧凑;开花期参试品种之间冠层分析仪参数没有显著差异,但SHW衍生品种在灌浆中期的太阳直接辐射透过系数较低,而消光系数较高。SHW衍生品种的群体光合速率较高,而旗叶光合速率优势不明显。籽粒产量与粒数/m2、花后叶片SAPD、灌浆中期群体光合速率、消光系数等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参试的SHW衍生品种株型相对紧凑、前期物质积累较快,成熟后非籽粒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较低,花后冠层叶片持绿期较长、群体光合效率较高,粒数与粒重协调、增产明显。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