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鱼塘蓝绿藻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鱼塘蓝绿藻大量繁殖对鱼造成危害的事例越来越多,轻者影响塘鱼生长,重者造成大量死鱼。常规防治方法是用0.7X10-6硫酸铜全塘泼洒,虽能全部杀死蓝绿藻,但很不安全。我们经多年试验,探索出一种新方法,既能杀灭蓝绿藻,又能提高鱼产量15%。介绍如下: 选择晴天有风天气,上午10:00~11:00,在池塘1/3处的下风头泼洒硫酸铜,使泼洒处达0.8X10-6的浓度。如果蓝绿藻浓度不太大,杀灭一次即可。如果蓝绿藻很多,施药当天下午,最好在淡药端将塘水抽出 20 cm后,再补充同量或更多的新水,隔2~…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鱼塘蓝绿藻大量繁殖对鱼造成危害的事例越来越多,轻者影响塘鱼生长,重者造成大量死鱼。常规防治法是用0.7ppm硫酸铜全塘泼洒,这样虽能全部杀死蓝绿藻,但很不安全。我们和专业户经多年的经验,探索出一种新方法,既能杀灭蓝绿藻,又能提高鱼产量15%。选择晴天有风天气,上午10-11时,在池塘三分之一处的下风头泼洒硫酸铜,使泼洒处达0.8ppm的浓度。如果蓝绿藻浓度不太大,杀灭一次即可;如果蓝绿藻很多,施药的当天下午,最好在泼药端将塘水抽出20厘米,再补充同量或更多的新水,隔2-3天,再用同样的方法杀灭一次。如果没有…  相似文献   

3.
<正>在淡水或低盐度的河口地带对虾养殖池塘,养殖中期以后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后,会繁殖大量的蓝绿藻,漂浮在水的表层呈翠绿色,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严重影响对虾生长,甚至引起对虾中毒死亡。蓝绿藻是低盐度地区养虾极其有害的藻类。但是,要控制其大量繁殖又是相当困难的,这里介绍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4.
江苏陆上养殖池塘与南黄海绿潮源头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年12月~2013年5月对江苏沿岸陆上养殖池塘内绿藻的调查,通过分析陆上养殖池塘绿藻成体和显微繁殖体的分布、种类组成,结合养殖池塘的社会调查结果,讨论陆上养殖池塘作为绿潮源头的可能性。结果显示:从区域分布上看,养殖池塘中出现绿藻和绿藻显微繁殖体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的南通地区。从时间上来看,蓄水河道中的绿藻出现在3月、4月以及5月;养殖池和蓄水河道的绿藻显微繁殖体出现在2~5月。在池塘养殖工艺中,进水后养殖户会对池水进行消毒,这一措施将抑制甚至杀灭绿藻显微繁殖体,显微繁殖体不会长成绿藻。养殖活动结束后,排水时养殖户在取排水的闸口处放置筛网,绿藻会被过滤在筛网上,很少被直排入海。本研究结果表明,陆上养殖池塘不可能是绿潮灾害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正>人类生活地球星罗棋布的湖泊、水库、池塘等公共水域,正日益承受"富营养化"蓝绿藻泛滥的袭扰。蓝绿藻繁殖大量消耗其它动植物所需的水中氧气,导致水质恶化和排放难闻气味,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尽管世界各国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治理,如暴气法、化学制剂或生物制剂等其它方法,但效果不是不佳就是花费大量的劳动力或昂贵的成本代价。尤其是化学制剂法,在清除蓝绿藻的同时,又为人类留下了潜在的生  相似文献   

6.
张家林 《齐鲁渔业》2008,25(9):36-36
1水质调控 随着养殖动物的生长,池塘中相对密度增大,水体残饵、排泄物、水草老叶腐烂,会消耗大量氧气,又会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氨氮累积增多,pH值下降,极易造成浮头泛池。因此一要及时换水,少量多次,要吸取中上层水,以增加浮游生物种类,防止和减少蓝绿藻滋生形成“蓝淀水”。  相似文献   

7.
由于池塘施服过多及水源污染而导致池水富营养化 ,藻类大量滋生 ,池水表面漂浮一层厚厚的蓝绿藻及青苔 ,可引起池塘中养殖的鱼类缺氧及中毒 ,严重的可引起鱼类大批死亡。在虾蟹养殖池塘中 ,虾蟹体表附着大量藻类、青苔及其它污物 ,不仅影响虾蟹的生长而且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每年3~11月 ,养殖池塘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池塘中的藻类及青苔 ,一般用硫酸铜0 5~0 7毫克/升全池泼洒。由于硫酸铜毒性大、多用影响鱼类生长 ,同时易引起鱼类缺氧 ,其效果也不是太好 ,因此 ,我们不太建议多使用硫酸铜。淡不渔业研究中心中水渔药有限公…  相似文献   

8.
6月29日上午,东吕府区水产局举办渔业科技入户暨“以渔改碱”技术培训班。培训专家讲解了安全用药知识,对示范户提出的草鱼的三病防治、池塘蓝绿藻的处理、鲤鱼出血病的诊断治疗、鱼类寄生虫的防治等问题进行了现场答疑,并把联系方式留给了示范户。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生态浮床对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选择鲤鱼精养池塘为试验区域,设置不同浮床覆盖率的试验池塘(10%、20%、30%)和对照池塘,2018年6-9月,定期采集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水样进行浮游植物检测。结果表明,试验池塘与对照池塘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差异明显,试验池塘浮游植物以绿藻门和硅藻门种类为主,而对照池塘以绿藻门和蓝藻门种类为主;取样期间浮游植物丰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动趋势,且明显低于对照池塘;同时,20%浮床覆盖率的试验池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对照池塘和其它两组试验池塘。以上结果表明:生态浮床能够抑制浮游植物的增长,改变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预防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0.
在池塘青虾养殖生产大面积发展过程中,8~9月青虾生长旺季,微囊藻为主的有害藻类大量滋生泛滥(俗称“水华”或蓝绿藻),影响虾池水质,严重抑制青虾正常生长。而且据台湾研究表明,微囊藻所产生的毒素可导致动物肝脏大量出血致死,不仅会造成养殖损失,还对人体有致癌危险。根据青虾池塘“水华”形成与养殖模式、水质、气候等因素相关之特点和前两年的试验摸索,采用下列综合技术措施可以较有效地控制其形成及危害。一、放养虾苗前曝晒池塘,灭绝池塘中有害藻类种源。具体操作步骤为:放养前一个月时将池水排干,清除过多淤泥,让塘底…  相似文献   

11.
目前培育一龄团头鲂良种的饲料是以菜饼为主的沉性颗粒料,易造成散失,水质变肥,夏秋季蓝绿藻太多而形成湖靛,影响了鱼种生长。若经常换水、开动增氧机等,则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及水资源,影响了水环境。本试验应用美国大豆协会80∶20养殖技术模式,即主养鱼团头鲂产量占80%,搭配品种白鲢占20%。采用浮性颗料饲料养殖一龄团头鲂鱼种,旨在减少投饲量和池塘淤积,降低水体肥度,降本节支,实现无公害养殖。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本试验利用3只面积均为5亩的池塘,水深2.0米。池岸全部为石驳岸。每只池配套3千瓦增氧机一台,注排水方便。2.夏花放养试验…  相似文献   

12.
进入七八月份,水产养殖已进入中后期。随着池塘中残饵、养殖生物排泄物的累积,水体中有机物越来越多,加上天气炎热,气温和水温升高,极易引起池塘中有害藻类(如蓝绿藻、微囊藻)和青泥苔的过度繁殖。有害藻类过度繁殖后,很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然大量死亡,大量消耗水体中溶解氧,并且分泌藻类毒素,引起鱼虾缺氧及藻类中毒。青泥苔过度繁殖后,在气温和水温过高的情况下,易大量死亡浮出水面,消耗大量氧气,并且妨碍鱼虾的活动,影响鱼虾的生长,易引起鱼虾的应激反应,增大疾病发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正>星罗棋布的湖泊、水库、池塘等公共水域受"富营养化"蓝绿藻泛滥的袭扰正日益加重。蓝绿藻繁殖大量消耗其它动植物所需的水中氧气,导致水质恶化并排放难闻气味,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尽管世界各国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治理,如曝气法、化学制剂或生物制剂法等,但不是效果不佳就是需花费大量的劳动力或昂贵的成本代价。尤其是化  相似文献   

14.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也是我们水产养殖最关键的月份之一,这个季节养殖管理的成败决定了当年收成的好坏。养殖管理涉及到养殖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水质管理比其他方面更加重要,水养好了,其他方面的管理才能轻松。1"底好"———定期改底池塘底部是整个池塘的"肥料"仓库。管理好这个仓库,能够给池塘提供足够的养分,保持池塘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运行;管理不好这个仓库,水体营养过剩,就会出现水体过肥、蓝绿藻暴发等现象,水体营养不足、水体肥度不足,就会导致水体偏瘦,出现青苔或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长势不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池塘养殖的鲢、鳙、鲤、鲫等鱼,泥土味很浓,以致大大降低了食用价值。这种泥土味,不同于鱼腥味,烹调时加入任何佐料也难以去除。泥土味从何而来?养鱼人多认为是鱼吃进含有泥土的物质所造成,这种说法有一点道理,但不全面。实验分析表明:泥土味是由一些蓝、绿藻如念珠藻、颤藻、微囊藻和放线菌等小生物合成的一种无色的泥味的中性油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生物絮团技术在净化池塘水质的同时对池塘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干2015年9月10月对陕西团头鲂良种场鲤鱼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生物絮团池塘共出现浮游植物6门28种,其中绿藻门有17种,占总种类数的65.4%,硅藻门有5种,占总种类数的19.2%,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类型属绿藻硅藻型。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变化范围为1 372.82×10~4~3 093.71×10~4 ind./L,平均值为2 217.07×10~4 ind./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3.5 3~12.87 mg/L,平均值为7.88 mg/L。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在9月15日出现峰值,峰值期以后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对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随着絮团的逐渐形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池塘藻相演替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7.
基于集约化生产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In-pond raceway system, IPRS)是一种新兴的养殖模式,为进一步了解该系统水体循环过程中的生态结构动态,揭示系统内净水区水质的变化特点,文章研究了养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的池塘循环流水系统中生长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特征,并通过冗余分析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系统在生长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99种,主要由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裸藻门、隐藻门、甲藻门和金藻门组成。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54种),其次为蓝藻门(18种)。系统中不同区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同,净化区中段浮游植物的密度及生物量最高,净化区蓝藻门的密度及生物量较养殖区有所增加。池塘不同区域的蓝藻门相对密度均远高于绿藻门及硅藻门。从净化区前端至后端,蓝藻门的相对密度逐渐增加,绿藻及硅藻的相对密度逐渐下降。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循环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温度和氮、磷营养盐。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主养团头鲂搭配少量鲢鳙鱼的人工湿地-池塘复合养殖系统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湿地运行期间调查了该复合养殖系统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并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养殖池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91种,其中绿藻种类最多,而蓝藻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人工湿地运行期间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无显著变化,数量和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04×108cells/L,7.14×106mg/L,主要优势种有双对栅藻、四足十字藻、苇氏藻、微小平裂藻、点形粘球藻、泥污颤藻、优美平裂藻、微小色球藻、为首螺旋藻、不定微囊藻;池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7~3.27,Margalef多样性指数为2.75~3.18,Pielou均匀性指数为0.45~0.55。同时将浮游植物种类丰度与水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池塘中绿藻主要受温度、溶氧、pH的影响,而蓝藻主要受pH和氨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草鱼是我国淡水主养品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草鱼生长受很多因素限制,其中浮游植物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池塘生态系统中,草鱼作为消费者,对水体物质和能量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草鱼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和生物量进行研究,其中硅藻为正面影响;隐藻数量控制得当为有益藻,若大量暴发为有害藻;蓝藻、绿藻以负面影响为...  相似文献   

20.
以主养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搭配少量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 nobilis)的人工湿地-池塘复合养殖系统为研究对象,2014年8-11月在人工湿地运行期间调查了该复合养殖系统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方法探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养殖池塘中共鉴定出硅藻(Bacillariophyta)、绿藻(Chlorophyta)、蓝藻(Cyanophyta)、隐藻(Crypt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金藻(Chrysophyta)、黄藻(Xanthophyta)、甲藻(Pyrrophyta)共8门、91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绿藻种类最多,共53种,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58.24%;而蓝藻密度占绝对优势,占浮游植物总密度的79.82%。人工湿地运行期间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无显著变化,其密度变化范围为1.09×109~1.83×109 个/L,均值为1.52×109 个/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8.76~11.03 mg/L,均值为9.80 mg/L;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共计10种,包括绿藻门的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四足十字藻(Crucigenia tetrapedia)、苇氏藻(Westella botryoides),蓝藻门的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点形粘球藻(Gloeocapsa punctata)、泥污颤藻(Oscillatoria limosa)、优美平裂藻(Merismopedia elegans)、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为首螺旋藻(Spirulina princeps)、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池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7~3.27,Margalef多样性指数为2.75~3.18,Pielou均匀性指数为0.45~0.55,说明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浮游植物种类丰度与水环境因子的冗余度分析(RDA)结果表明,池塘中浮游植物种类丰度受到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四足十字藻等绿藻主要受温度、溶氧、pH的影响,而微小平裂藻和点形粘球藻等蓝藻主要受pH和氨氮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