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研究稻鸭共作及其它控草措施对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采用对照方法和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稻鸭共作、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三种除草方式对稻田杂草群落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方式相对于其他两种除草方式来说,总体效果要明显优于其他两种除草方式,能够显著降低优势杂草的危害性。稻鸭共作模式在控制田间杂草生长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今后的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作对稻田主要病、虫、草的生态控制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鸭子在稻田食物链的增加,研究了稻鸭共作对稻田生态系统主要病、虫、草发生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鸭共作对杂草的防除效应达到96.1%,降低了稻田杂草的发生种类,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提高;稻鸭共作对稻飞虱具有明显的生物控制效应,综合防效达到65.49%;稻鸭共作因鸭子对蜘蛛的捕食,虽然降低了稻田蜘蛛的数量,但由于稻飞虱数量明显减少,因此显著提高了稻田蜘蛛与稻飞虱的比例;鸭子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有一定的控制效应,但控制能力随着水稻株高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稻鸭共作虽不能因鸭子的活动而控制纹枯病的发生,但能减轻纹枯病的发病程度;稻鸭共作对稻瘟病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综合防效达到57.02%.此外,还探讨了稻鸭共作对稻田病、虫、草的生态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鸭子在稻田食物链的增加,研究了稻鸭共作对稻田生态系统主要病、虫、草发生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鸭共作对杂草的防除效应达到96.1%,降低了稻田杂草的发生种类,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提高;稻鸭共作对稻飞虱具有明显的生物控制效应,综合防效达到65.49%;稻鸭共作因鸭子对蜘蛛的捕食,虽然降低了稻田蜘蛛的数量,但由于稻飞虱数量明显减少,因此显著提高了稻田蜘蛛与稻飞虱的比例;鸭子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有一定的控制效应,但控制能力随着水稻株高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稻鸭共作虽不能因鸭子的活动而控制纹枯病的发生,但能减轻纹枯病的发病程度;稻鸭共作对稻瘟病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综合防效达到57.02%.此外,还探讨了稻鸭共作对稻田病、虫、草的生态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作复合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为稻鸭共作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分析稻鸭共作条件下,稻田土壤、水体理化性状、稻鸭共作对稻田常发性及危害严重的病虫草的发生情况以及对稻田天敌蜘蛛的影响和稻田生态系统的价值流动。[结果]结果表明,稻鸭共作较明显地改善了表层土壤的理化性状,与对照处理相比,表层土壤容重降低5.30%,土壤总孔隙度提高2.52%,土壤有机质增加6.41%;水体总氮、氧化还原电位、化学需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9.31%、27.51%、16.46%。稻鸭共作对稻田有害生物也有较明显的控制效应,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分别为65.49%和39.27%,对条纹叶枯病、稻田杂草的防效比常规稻作分别高0.62和22.2个百分点。稻鸭共作经济效益比常规稻作高3492元/hm2。[结论]稻鸭共作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稻型、水稻生育期及防治措施29个群落的田间系统调查,运用极点排序法和模糊聚类法进行群落分析。结果表明,对稻田害虫和天敌群落的影响,总体上防治措施>稻型>生育期,不同稻型和水稻生育期害虫和天敌自身的特点,对不同防治措施对群落作用的效果有重要影响;早稻分蘖期和中稻分蘖期节肢动物群落具备自我调节能力,中稻乳熟期群落稳定性极差,需要人为防治措施,晚稻田群落稳定性较高。试验结果对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与指导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稻鸭共作模式效益与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稻鸭共作模式的由来 2001年,新联镇极孝村利用传统畜禽养殖技术,衍生出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技术新模式,当年试验面积60亩.2002年该村进一步总结经验,稻鸭共作面积扩大到350亩.稻鸭共作就是将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让其在田间活动栖息,直到水稻抽穗为止.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消灭稻田杂草和害虫,促进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鸭肉.稻鸭共作是目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育"对稻田病虫草害的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通过"稻鸭共育"对水稻田病虫草害影响的调查,分析了"稻鸭共育"对稻田杂草、稻飞虱、螟虫、纹枯病的控制及害虫天敌的保护作用,并对"稻鸭共育"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云南稻-鸭共作模式对稻田水地温及水稻干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云南稻(Orza sativa L.)-鸭共生对稻田水地温及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重的影响,探讨稻鸭共作模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田间对比试验,随机区组排列。测定指标为稻田土温、水温及不同时期水稻干物质重。[结果]稻-鸭共生模式能改善稻田的物理状况,增加稻田水体和土壤温度,提高水稻的干物重。[结论]稻-鸭共作对改善水体理化性质,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赵开益 《农技服务》2011,28(2):191+199-191,199
在水稻田放养鸭进行稻鸭共育防虫控草,对比试验表明,水稻采用稻鸭共育栽培模式能有效控制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田间虫量和危害,还能较好地防除水稻田杂草,减少3~4次化学杀虫剂防治,节省费用和人工成本,减少因化学防除水稻害虫引起的稻谷和田间环境的农药残留,又有利于保护天敌。同时稻鸭共育模式生产的鸭子稻田纯收入3079.5元/hm~2,水稻生产采用稻鸭共育模式具有较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绿色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复合生态系统。利用家鸭旺盛的杂食性,大量地消灭多种害虫、杂草及其病源菌寄主。鸭子在田间活动,能将稻田水搅浑,起到中耕松土、刺激水稻生长的作用;鸭子排出的粪可为水稻提供营养丰富的全价有机肥料,实现生物防除病、虫、草及生态培肥。稻鸭共作能够实现稻田可持续种养,解决农业环境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稻鸭种养模式减肥减药生态效益。[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分别设置3个处理:稻鸭种养、不养鸭种稻(CK1)、常规法种稻(CK2),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纹枯病和稻田杂草的防控效果,以及对水稻产量性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稻鸭种养处理对水稻纹枯病具有显著的防控效果,在分蘖盛期和齐穗期丛发病率分别为22.1%和38.2%;稻鸭种养处理对稻田杂草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放鸭后50 d,杂草干重为4.5 g/m2;稻鸭种养处理的理论产量为8 379.5 kg/hm~2,显著高于CK1;稻鸭种养模式的整体利润高于CK1、CK2。[结论]稻鸭种养可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有机稻田几种无公害除草技术示范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 a无公害除草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有机稻田采取稻糠稻作、纸膜覆盖、稻田养鸭3种无公害除草技术均具有防除杂草、增加肥效、增产的综合作用,在水稻栽培除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研究鸭子在稻鸭种养共作田复合生态系统中对病虫草害及蜘蛛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放入鸭200只/hm2,适当早放鸭(7月10日、7月17日放鸭)有利于提高地表水层中的溶解氧.7月17日、7月24日放鸭,有利于提高土壤表层硝酸根、有机碳、总碳、铵态氮营养积累.稻鸭田对农田杂草的控制率为90%.稻鸭田、苦参碱田、常规施药田每50穴稻飞虱发生量分别为200头以下、300头以下和350头以下.稻鸭共作田的蜘蛛群落少于生防田和化防田.稻鸭群在稻田中觅食可以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再生稻-冬闲模式下稻鸭周年共育生态效应,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两稻三鸭"(RD)和再生 稻-冬闲(CK)模式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土壤养分及主要有害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RD模式可增强头季稻抗倒伏性,提高再生率8.3%,增加再生季有效穗、双季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提高双季产量;与CK相比,RD模式下土壤pH提高0.37,有机质增加5.1%,水解氮提高19.5%、有效磷提高37.5%、速效钾提高 2.6%;RD模式对再生稻田间病虫草害有显著防控效果,当年田间杂草减少74.5%,降低87.6%福寿螺及84.4%纹枯病的危害,次年田间杂草发生基数减少53.6%;RD模式生态效应显著,可作为南方双季稻区绿色生产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15.
湿地稻-鸭复合系统中田间杂草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为了克服水稻田大量施用化学农药除草的弊端,对中稻和晚稻的稻鸭共生田中杂草种群的消长动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养鸭对杂草的控制效果为98.5%~99.3%,比施用化学除草剂的效果高6.9%~16.1%.放鸭田不仅消除了杂草危害,而且省工、省药、增产、增收,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生物除草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直播早稻田间主要杂草群落组成及发生趋势,指导农民科学使用除草剂。采用“W”型五点取样法对象山县直播早稻田杂草群落开展调查。结果表明直播早稻田杂草共有5科14种,以千金子、稗草为主要杂草,禾本科、莎草科及阔叶杂草分别占杂草出草总量的73.2%、13.6%和13.2%。播种后3-4天禾本科杂草开始萌发,特别是稗草出草较早,播后7-14天莎草科、阔叶杂草开始萌发。播后28天,出现第一个出草高峰,杂草总量达427株/m2,主要为禾本科杂草,占总出草量的82.7%。播后42d时出现出草高峰趋势,达到364株/m2,主要是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大量萌发。  相似文献   

17.
桂东地区早稻稻鸭共作有机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合本地水稻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在桂东地区进行早稻有机栽培、稻鸭共作有机栽培和传统栽培三种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模式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是394.6kg/667m2、430.2kg/667m2、508.9kg/667m2,稻鸭共作有机模式比传统模式每667m2低18.3%,比有机模式高9.0%;平均净收益分别为797.5元/667m2、936.8元/667m2、664.3元/667m2,以稻鸭共作模式最高,比有机栽培和常规栽培增加20.1%和24.3%。此外,稻鸭共作模式在控制稻田杂草和病虫害、提高肥力和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优于其它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有机水稻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效控制水田杂草的发生是有机水稻栽培关键技术。本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采用深水管理、施用米糠以及田面覆盖稻草、稻壳等有机物的方法进行水田杂草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深水灌溉能够有效控制水田稗草的发生;施用米糠杂草控制效果可达到药剂控制的85%左右;田面覆盖稻草、稻壳等有机物对水田杂草均有不同程度的控制效果,可降低施用米糠成本。  相似文献   

19.
有机水稻病虫草防治技术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通过农艺措施,稻鸭共作和植物源药剂对有机水稻的病虫草害进行防治研究。结果表明:1.0%石灰水浸种催芽使秧苗期的恶苗病发病率低于1.0%;养草灭草结合养鸭除草和深水控草,使杂草最少的地块除草用工时间仅为完全人工除草地块的9.3%;调整播期避害,使得银香18的枯鞘率只有2.60%,白穗率为0.13%,9964的枯鞘率为1.51%,白穗率为0.58%;打捞浮渣使纹枯病的发生率低于1.0%;稻鸭共作使稻纵卷叶螟成虫虫口数下降78.8%,幼虫虫口数下降78.6%,有效卵下降36.4%;0.36%苦参碱水剂(百草1号)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1.2%,Bt制剂(青虫灵)对螟虫的防治效果不明显。尽管有机水稻的平均产量较常规生产降低了10.4%,投入成本提高了109%,但由于有机大米的价格是常规的2.78倍,因此有机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更高。  相似文献   

20.
有机水稻生产环境下稻鸭共作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试验利用免耕轻耙进行有机水稻生产,研究稻鸭共作有机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关系,指出有机栽培水稻产量主要由每穴穗数、每穗粒数、整株蛋白含量以及株高4个性状决定。稻鸭共作在每穴穗数增加的基础上,每穗粒数也增加显著,并随鸭群体量增加而增加,而整株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也从生理角度上说明了稻鸭共作氮肥利用的增加。说明稻鸭共作,鸭排泄物可以增加稻田肥力,同时鸭在稻田内活动也可以增加肥料利用率,从而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