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滇中地区11种森林木本植物活叶片抗火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比较不同森林植物活叶片的抗火性能,在防火戒严期内对滇中地区11种主要森林木本植物的活叶片进行了高氧条件下的燃烧试验,测定和计算了各种植物活叶片的含水率、单位面积质量、燃烧线速率、燃烧面积速率、燃烧质量损失速率、叶脉损毁程度、面积损毁程度、质量损毁程度等共14个因子,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11种植物的抗火性能进行排序,结果表明:11种活叶片的抗火性能可分为4类,其中抗火性极差的1种,抗火性差的4种,抗火性中等的3种,抗火性强的3种。  相似文献   

2.
根据内蒙古大兴安岭毕拉河林业局森林火灾和造林树种组成的特点,选取当地5种典型乔木(山杨、兴安落叶松、黑桦、白桦、蒙古栎)的树干、树皮、树枝和3种典型灌木(平榛、兴安杜鹃、二色胡枝子)的枝条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强抗火性树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项理化性质(含水率、灰分、热值、燃点、粗脂肪)指标进行分析,并对各树种抗火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乔木树种中兴安落叶松属于强抗火性树种,白桦属于可抗火性树种,黑桦、山杨、蒙古栎属于弱抗火性树种。灌木中二色胡枝子、平榛属于可抗火性树种,兴安杜鹃属于弱抗火性树种。兴安落叶松可以作为防火树种,以提高林区树种的抗火性,从而达到阻隔森林火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防火树种的选择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在大量的野外调查测定和室内分析基础上,应用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模糊聚类、多目标决策等方法,对安徽省15种针阔叶树种的抗火性能进行了排序、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拟选的 15种树种依据其抗火性及经济性状可分为4类,即:Ⅰ类树种(抗火性很强)--木荷,是皖南、大别山南坡及皖东部分地区的首选防火树种;Ⅱ类树种(抗火性强)--油茶和珊瑚树;Ⅲ类树种(抗火性较强)--甜槠、苦槠、石栎、青冈栎、茶树、厚皮香、交让木和女贞;Ⅳ类树种(抗火性弱)--马尾松、湿地松、杉木和香樟,这类树种不宜作防火树种,而是被保护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江淮丘陵地带防火树种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大量的野外调查测定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模糊聚类、多目标决策等手段和方法,对江淮丘陵地带15种针阔叶树种的抗火性能进行了排序、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依据15个树种的抗火性及经济性状可分为4类.即:Ⅰ类树种(抗火性很强)-木荷是皖南、大别山南坡及皖东部分地区的首选防火树种;Ⅱ类树种(抗火性强)-油茶、珊瑚树;Ⅲ类树种(抗火性较强)-甜槠、苦槠、石栎、青冈栎、茶树、交让木、小叶青冈、女贞等;Ⅳ类树种(抗火性弱)-马尾松、湿地松、杉木、香樟,这类树种不宜作防火树种,而是被保护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主要乔木树种的抗火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地区的17种主要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树种抗火性的4项理化性质指标(绝对含水率、热值、灰分含量、抽提物含量)和9项生物学及生态学指标(物候期、树冠浓密度、叶子特征、树皮状况、萌芽力、幼年生长速度、自然整枝度、地被物结构和林分卫生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各树种抗火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7种乔木的抗火性能由强到弱依次是榆树、栾树、暴马丁香、柳树、核桃楸、刺槐、杨树、糠椴、黑桦、小叶朴、山杏、元宝枫、辽东栎、白梨、华山松、华北落叶松、油松。其中,榆树、栾树、暴马丁香、柳树和核桃楸的抗火性较强;油松、华北落叶松、华山松、白梨、辽东栎和元宝枫的抗火性较弱;而刺槐、杨树、糠椴、黑桦、小叶朴和山杏的抗火性居中。  相似文献   

6.
秦岭林区主要乔木树种抗火性能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秦岭林区16种乔木树种的7项理化性质指标和9项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指标为依据,分析了影响树种抗火性的因素,并利用主分量分析法结合植物抗火性梯度值(GV)对其抗火性能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冬瓜杨、落叶松、野核桃、山杨、锐齿栎、枫杨、河柳、铁杉、青榨槭等树种的抗火性较强,可作为该林区生物防火树种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树种的防火能力,科学选择防火林带树种,提高生物防火林带的树种多样性,对28种防火林带树种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其抗火性能进行综合排序与分类。结果表明,树叶热值与灰分、挥发分与固定碳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热值与挥发分之间、灰分与挥发分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综合排序表明鸭脚木、夹竹桃、米老排、大叶相思、深山含笑、黧蒴、木荷、红花油茶、铁冬青、台湾相思、醉香含笑、凤凰木为抗火性较好的12个树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抗火性强的树种有4种,夹竹桃、鸭脚木、大叶相思、铁冬青;抗火性较强的树种有7种,黧蒴、米老排、醉香含笑、台湾相思、深山含笑、木荷、山杜英;抗火性中等的树种有6种,西南木荷、乌桕、凤凰木、红花油茶、土沉香、樟树;抗火性较弱的树种有8种,枫香、柠檬桉、黄葛榕、马占相思、观光木、红苞木、红锥、山乌桕;抗火性弱的树种有3种,多花山竹子、蝴蝶果、假苹婆。  相似文献   

8.
南昌郊区园林树种抗火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抗火性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在南昌西郊和北郊采集12个园林树种的不同器官(叶、枝、皮),对其进行理化性状分析、实验室燃烧试验和抗火性试验,选择各树种的含水率、燃点、热值、粗灰分、粗脂肪、木质素、粗纤维、燃烧时间、火烧强度、树皮厚度、热辐射作用下树皮的质量剩余率和内表面升温速率及其生物生态学特性等17评价因子,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2种园林树种的抗火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所采集的12种园林树种中抗火性强的树种有5个,由强至弱依次为乐昌含笑、大叶黄杨、珊瑚树、海桐、白玉兰;抗火性较强的有4个,由强至弱依次为女贞、含笑、夹竹桃、山茶;抗火性弱的有3个,由强至弱依次为巴东木连、桂花和红花檵木。[结论]在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中,除了要考虑树种的形态特征以外,树种的抗火性能是重要的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丰文  蔡冬梅  谷卫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643-1643,1681
通过对影响林分抗火性的各因子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了各个因子对林分抗火性影响重要性的权重,得到了林分抗火性评价方程。  相似文献   

10.
滇东北中高海拔地区防火树种筛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测试、分析滇东北中高海拔地区10种植物叶和枝的相对含水率、着火点温度、粗脂肪含量、灰分含量、热值5个与抗火性相关的因子,产生叶和枝的抗火性排序.结合10种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和造林学特性,筛选出野八角、矮杨梅为滇东北中高海拔地区的防火树种,野八角的综合防火性能优于矮杨梅.  相似文献   

11.
应用因子分析法对长白山红松阔叶林8种乔木树皮的5种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树皮抗火性顺序.对树皮抗火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春榆(胸径52.9 cm)、紫椴(胸径13.5 cm)、蒙古栎(胸径82.8cm)、色木槭(胸径32.5 cm)、水曲柳(胸径31.0 cm)、白牛槭(胸径13.5 cm)、色木槭(胸径34.2 cm...  相似文献   

12.
大兴安岭森林景观在不同火干扰及人工更新下的演替动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该文应用LANDIS模拟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森林景观1987年特大火灾后,在不同的火干扰条件(不模拟火、火烧轮回期为150年和325年)和不同人工更新方式(完全自然更新、种植落叶松和种植樟子松),3×3种(共9种)模拟方案下300年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火烧轮回期为150年条件下的火烧明显比火烧轮回期为325年方案下的火烧频繁,总的过火面积也多,但前者以轻度火为主,后者以重度火为主.而人工更新下(无论是种植落叶松还是种植樟子松)过火面积要高于自然更新下的过火面积.造林树种的不同对火也有较大的影响,种植樟子松方案下的过火面积相对较大.不同火干扰条件不仅会影响森林主要物种组成面积,而且还会造成其年龄结构的巨大差异.一般而言,火烧轮回期长有利于低耐火性物种,火烧轮回期短有利于高耐火性物种.但如果物种具有很强的种子扩散和定居更新能力,无论该物种的耐火性高还是低,火烧轮回期短则更利于该物种的生存,但幼龄林所占的比重较大.不同的种植更新方案对于森林物种有显著的影响,可以明显地增加所种植的物种在该区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厦门城市森林林相改造树种选择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厦门地区城市森林林相改造树种为研究对象,邀请30名从事林相改造的科技人员参加调查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含适应性、抗逆性、生长特性、林相景观和造林成本等5个方面,覆盖了耐贫瘠、耐干旱、成活率、抗火性、抗病虫、抗台风、速生性、冠幅浓密、载叶时间、树体景观、叶色景观、花果景观、苗木成本、营造成本、抚育成本等15个评价因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37个林相改造树种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试验树种分为4级,台湾相思、千年桐、南洋楹、巨尾桉、红锥等9个树种为1级(优良)树种,适合贫瘠的立地条件选用;枫香、橡皮榕、马占相思等20个树种为2级(良好适宜)树种;绿竹、洋紫荆、天竺桂等7个树种为3级(一般适宜)树种;南方红豆杉为4级(不适宜)树种。  相似文献   

14.
王金盾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93-1095,1097
以杉木、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更新层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包括环境适应性、抗逆性、生长特性、经济性状、生态恢复等5个方面,覆盖了耐庇荫能力、耐贫瘠能力、耐干旱能力、抗火性能、抗病虫害能力、速生和丰产性能、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干材特征、改良土壤能力和生态结构稳定能力等11个评价因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南方常见的34个造林树种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级。结果表明,南方红豆衫、闽楠、紫楠、黑壳楠、栲树、甜槠、光皮桦、西南桦和红锥等9个树种为林下更新I级(最适宜)树种;木荷、火力楠、枫香、乳源木莲、深山含笑等18个树种为林下更新Ⅱ级(较适宜)树种;柳杉等7种树种不适宜林下更新。  相似文献   

15.
防火林带的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所有的森林植物都有可能着火燃烧,防火林带实质上只是其在遇到林木时与其它林木相比不易点燃。防火林带阻火机理有三个层次:防火树种、结构合理的防火林带及其形成的火环境。枝叶茂盛的树冠能有效阻挡火陷的蔓延;良好的林带结构易于形成不利于可燃物燃烧的环境,并使可燃物呈不连续分布;防火林带组成的网格还对大面积的针叶纯林有机械隔离的作用。理想的防火林带树种要求具有较强的阻火能力,且适应性强,常绿、树冠结构紧密、种  相似文献   

16.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火烧后恢复演替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烧是天然樟子松林自然更新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该研究以火烧后12年的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樟子松大树、幼树(苗)和侵入阔叶树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探讨了火烧对天然樟子松林更新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火干扰后,1 hm2的天然林分中保留的樟子松大树的空间格局在较小(0~625 cm)和较大(1 150~5 000 cm)的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状态,在中尺度上趋向于随机分布(750~1 125 cm),从而在林分中均匀地形成了许多林隙,侵入的阔叶树和大量的樟子松幼树(苗)在这些林隙内以群聚的状态出现。但随着火烧后林分的逐渐恢复,原有樟子松大树与阔叶树和樟子松幼树(苗)间的关系均呈现负相关,表明竞争开始出现。这种竞争最终可能会导致侵入的阔叶树死亡,同时使得聚集分布的樟子松幼苗逐渐稀疏,最终逐渐趋于均匀分布状态。掌握火烧后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恢复演替过程,将有助于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活动,达到人工促进林分更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合理防治烟草黑胫病和野火病,减少抗药性产生,减少农药残留,本文就云南省烟草黑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烟草野火病菌对农用链霉素的抗药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药次数的增加与药剂施用浓度的增高,可明显提高烟草黑胫病对甲霜灵抗药性水平。喷药次数的多少与喷药间隔时期可明显影响烟草野火病菌对农用链霉素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8.
南方林区防火树种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对南方的木荷、火力楠、杨梅等48个树种的燃烧性能及其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各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研究的树种防火能力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木荷、油茶、马蹄荷、旱冬瓜、杨梅、细柄阿丁枫等6个树种的防火能力最强,米老排、火力楠、米饭花、阿丁枫、珊瑚、甜槠、棕榈、椤木石楠、台湾相思、交让木、毛竹、青冈栎、女贞的防火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9.
南方林区防火树种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该文对南方的木荷、火力楠、杨梅等 48个树种的燃烧性能及其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 ,并分析了各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研究的树种防火能力进行了排序 .结果表明 ,木荷、油茶、马蹄荷、旱冬瓜、杨梅、细柄阿丁枫等 6个树种的防火能力最强 ,米老排、火力楠、米饭花、阿丁枫、珊瑚、甜槠、棕榈、椤木石楠、台湾相思、交让木、毛竹、青冈栎、女贞的防火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