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5个小麦品种(系)百农64、豫麦34、抗冻早30、百麦1号和矮抗58为试验材料,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携带有外源耐盐基因SeNHX1的质粒DNA导入自花授粉后的小麦柱头内.对花粉管通道法介导后的植株进行田间正常管理,收获D0代种子,并于次年播种.在次年小麦成熟期采用5点取样对D0代小麦株高、穗长、剑叶面积、千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花粉管通道法处理的D0代植株的种子(D1代)千粒重均有所提高;5个小麦品种(系)受体转化Do代植株除抗冻早30外,其余受体与对照组相比株高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甚至极显著水平;穗长除百麦1号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受体均达显著水平.5种小麦受体的叶面积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叶长除豫麦34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受体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叶宽与受体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对D0代植株叶片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24个样品中有7个出现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以引进的51 个朱顶红品种种球为试验材料,于2013 年冬季在广州地区种植于不加温的温室中,于开 花时进行人工授粉、结实和育苗研究。试验通过自交在29 个品种上获得种子,通过杂交在309 个组合上获得种子, 自交和杂交共收获成熟果实621 个,获得饱满种子35 114 粒;采用花盆育苗,共获得朱顶红幼苗18 045 棵,总出苗 率为51.4%。研究结果表明,品种基因型对朱顶红结实率和出苗率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花粉管通道法对茶树进行dsTCS基因转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祁门槠叶群体种茶树植株为受体材料,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茶树咖啡碱合成酶dsRNA (dsTCS)注射到茶花子房中.试验共处理茶花500朵,收获T0种子43粒,加温催芽后出苗38棵,随机选取15棵处理后的茶株和5棵对照茶株,剪取相同部位幼叶,用HPLC测定其咖啡碱含量.检测结果为,处理后的15棵茶株,其平均咖啡碱含量均低于对照茶株,初步表明经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的dsTCS部分抑制了茶树体内咖啡碱的合成.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种子总蛋白和赖氨酸含量都提高的转基因小麦新种质,构建了高赖氨酸蛋白基因(Cflr)的植物表达载体pAHC25-Cflr,用基因枪法将其导入扬麦158,通过PCR、RT-PCR和半定量PCR对转基因小麦植株T0及T1代进行了检测,同时对种子总蛋白含量与结合态系赖氨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稳定整合到转化植株T0和T1代基因组中,并在小麦不同转基因株系的T1代中获得了表达,但不同株系的表达丰度不同。在检测的12株转基因株系中,有11个株系籽粒蛋白质的含量与其受体品种有显著差异,其中有6个株系的增幅在10%以上,最高的增加了22.6%;有10个株系种子干重的结合态赖氨酸含量有明显提高,8个株系与受体品种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最高的Y1-2增幅达39.5%;从种子的蛋白质赖氨酸含量来看,有9个株系较受体品种有显著提高,其中4个株系与受体品种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增幅最高的Y1-12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比受体品种提高了22.9%。  相似文献   

5.
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采用自然病圃法将河南省近年推广的25个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表明,25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没有免疫品种,大多为感病品种。其中,高感品种有西安8号、豫麦21号、豫麦41号、豫麦54号、豫麦52号等14个,占供试品种品种的56.0%;表现中感的品种有豫麦70号、豫优6号、豫麦47号等8个,占供试品种的32.0%。豫麦18号表现为高抗,占供试品种的4.0%,豫麦34号和偃展1号为中抗品种,占供试品种的8.0%。  相似文献   

6.
开麦 13号 (原系谱号 92 12 - 0 - 1- 3- 3)是开封市农科所根据市场需要选育的高产、稳产、优质小麦新品种 ,其母本是豫麦 2 5号 (温 2 5 40 ) ,父本豫麦 13号。 1992年开封市农科所用上述两亲本进行杂交 ,组合号 92 12 ;1993年种植F1,F5代趋于稳定 ,晋升为品系 (代号 92 12 - 0 -1)。 1997~ 1999年参加所内品系比较试验 ,分别比对照豫麦 2 1号增产 17.8%和 19.8%,达极显著水平 ,所内定名开麦 13号。 1999~ 2 0 0 1年参加河南省高肥冬水组区域试验 ,2 0 0 1~ 2 0 0 2年度参加河南省高肥组生产试验 ,2 0 0 2年 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  相似文献   

7.
一、选用生产潜力大的品种土壤肥力高、水利条件好的地块选用海花1号、豫花7号、豫花15号、鲁花11号、丰花3号等. 二、播前进行种子处理 (一)晒果 播前晒果,可使种子干燥,促进后熟,增加种皮的透性,提高种子的活力,吸水发芽快.经过晒种一般可提前1-2d出苗,出苗率提高30%以上,杀死种子表面病菌20%以上,增加荚果6%以上.晒果宜选晴天,连晒2-4d,但严禁在水泥地上翻晒,以免影响发芽出苗.  相似文献   

8.
河南审定的183个小麦品种中有75个小麦品种含有豫麦2号的血缘,豫麦2号成为河南小麦育种利用率最高的骨干亲本.利用系谱资料对豫麦2号种质与其75个衍生品种的共祖先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5个小麦品种与豫麦2号的共祖先度范围为0.0500~0.6250,累积的共祖先度为20.9041,占75个小麦品种的27.87%,占河南183个小麦品种的11.42%,豫麦2号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豫麦2号及其衍生品种的利用还在继续.研究豫麦2号的育种价值,对于有效利用小麦种质资源,保持小麦品系的遗传多样性,恰当地选用杂交亲本,成功地创造出优良新基因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盆栽接种试验 ,对河南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和新培育的 30个小麦品种 (系 )的抗全蚀病性能进行了鉴定和评价 ,结果发现 ,尽管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 ,但整体抗性较差 ,无免疫和高抗品种 ,达到中抗水平的有科优 1号、豫展 970 5、豫 5 8- 998、矮早 41 1 0、新麦 1 1、高优 5 0 5、豫麦 1 8号和豫麦 49号 8个品种 (系 ) ,占供试品种 (系 )的 2 6.7%。  相似文献   

10.
GS豫麦18号四级种子生产技术与应用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GS豫麦 1 8号的繁育推广过程中 ,我们采用了四级种子生产程序进行种子生产 ,实现了种子生产规模化 ,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现就其生产技术与应用效果概述如下。1 GS豫麦 1 8号的四级种子生产方法从该品种推广开始 ,我们育种单位负责建立了四级种子生产基地 ,常年基地面积分别为 :育种者种子保种圃 6~8亩 ,原原种圃 50 0亩。后两级种子由于需种量大 ,主要由其它国营农场和种子生产单位承担。其生产方法是 :1 .1 育种者种子生产由于尚缺少低温低湿库的长年贮藏条件 ,我们主要通过育种者种子保种圃 ,用株系循环法生产育种者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GbWRKY32基因的抗旱及耐盐功能。【方法】以转GbWRKY32基因烟草以及本生烟草为材料,研究在不同浓度PEG-6000(0%、5%、10%、15%)以及不同浓度NaCl(0 mm、100 mm、150 mm、200 mm)处理下,对转GbWRKY32基因烟草种子萌发、全苗长、根系以及干重、鲜重的影响。【结果】(1)随着PEG-6000浓度的不断增加转GbWRKY32基因烟草种子与本生烟草种子萌发率全苗长、根系以及干重、鲜重不断降低;(2)在PEG-6000浓度达到15%处理14 d后,三个转GbWRKY32基因烟草株系的种子萌发率、全苗长、根系以及干重、鲜重明显高于本生烟草种子;(3)随着NaCl浓度的不断上升,其整体趋势与PEG胁迫相同;在NaCl浓度达到150 mm时,处理14 d以后三个转GbWRKY32基因烟草株系的种子萌发率、全苗长、根系以及干重、鲜重明显高于本生烟草种子;【结论】GbWRKY32基因转入烟草中可以明显提高烟草对干旱以及盐胁迫的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12.
百合是全球著名的切花商品花卉,较低的遗传转化效率限制了百合转基因育种的发展,建立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对于培育转基因新品种至关重要。外源花青素合成调节基因的表达可使花青素在植物细胞内积累, 使植物体外观上表现出色彩的变化,易于观察, 因此可作为报告基因用于植物转基因研究,快速报告细胞、组织、器官或植株是否被转化。本文以东方百合‘索邦’无菌苗鳞片为受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花青素合成调节基因B1/C1导入‘索邦’中。通过草甘膦敏感性试验,确定了草甘膦筛选的质量浓度为2.1 mg/L,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研究了侵染液及共培养基成分对抗性芽诱导率的影响,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设置了7种类型改良MS培养基。结果表明:当MS培养基中去除大量元素时,抗性芽获得率相对较高,可达(18.31±1.71)%。在此条件下,将培养基中30 g/L的蔗糖替换成70 g/L的麦芽糖,可使抗性苗诱导率增至(22.27±3.48)%。热激和超声波结合使用能够明显提高抗性苗的获得率,其中以42 ℃热激1.5 min、120 W超声波超声20 s抗性苗获得率最高,可达(26.80±2.24)%。抗性植株经PCR和Southern检测,获得了1株单拷贝转基因植株,初步证明B1/C1基因已整合到‘索邦’基因组DNA中,并且转基因植株叶片、叶柄、鳞茎的花青素含量均高于非转基因植株,说明花青素合成调节基因B1/C1在转基因百合中获得了表达。   相似文献   

13.
反义4CL1基因转化烟草调控木质素生物合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控制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限速酶 (香豆酸CoA连接酶 ,4CL)基因 4CL1反向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BI12 1构建表达载体 ,通过农杆菌叶盘法介导转化烟草 ,获得一批转基因抗性植株 .经PCR检测 ,证明 4CL1基因已成功反义转入到烟草植株中 .通过对转基因植株和对照植株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对比分析 ,发现反义 4CL1基因转化植株的纤维素含量比对照提高了 11 4 % ,而木质素含量比对照降低了 19 1% .  相似文献   

14.
为了建立利用小麦生产禽流感口服疫苗的方法,选择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表面抗原HA基因,与谷类作物启动子构建小麦表达载体,经基因枪法转入我国小麦栽培品种郑9023幼胚,在含5 mg/L草铵膦愈伤诱导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及含4 mg/L草铵膦生根培养基上筛选后,PCR鉴定获得转HA基因植株,Southern杂交分析转基因T1...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无菌萌发的鸡冠花嵌合体苗的茎段,在MS+6-BA2mg/l+NAA0.1mg/l+琼脂0.6%+蔗糖3%培养基中诱导出丛芽,经切割繁殖,每个茎段又可产生多个芽。将芽转入MS+琼脂0.6%+蔗糖2%培养基中生根成完整植株。来源于同一嵌合体植株的试管苗群体中发生红色株(1.9%)、绿色株(17.2%)和嵌合体(80.9%)的分离。嵌合体苗经短日照处理后在试管开花,这对发展微型观赏植物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栽培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O.sativa, 2n=24=AA)为母本、阔叶野生稻(O.latifolia, 2n=4x=48=CCDD)为父本,不经幼胚组培挽救环节直接获得杂种一代种子和植株并在此基础上多次回交与自交选择的常规野栽交转育方法,已将阔叶野生稻的黎明开花基因转入栽培稻,育成的栽培稻早晨开花材料连续3代(F3~F5)均只分离出早晨与中午两次开花的新类型和只在中午开花的正常类型等两种类型,未见早晨开花而中午不开花的新类型,早晨开花类型为24%~37%,比例相对稳定。(1)本研究获得的早晨开花材料花时的特点: 早晨和中午两次开花,两次开花不重复、等量和集中,早晨开花盛期在上午9∶30左右,早晨开花的气候稳定性好于正常的中午开花和野生稻的黎明开花,而中午开花正常;(2)获得的早晨开花材料中早晨和中午均开花的新类型和只在中午开花的正常类型在穗长、着粒密度、结实率、千粒重、糙米色、闭颖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早晨开花的新类型生产性能明显不如只在中午开花的正常类型;(3)本研究染色体组间异源基因常规转育十分艰难, BC1F1和之前世代的回交结实极低,小于1%,BC1F2世代虽然回交结实达到1.0%~9.8%,且早晨开花性状也表现明显和集中,但早晨开花性状在继续选育过程中极易丢失,BC1F2之后世代早晨开花材料才稳定地分离出早晨开花和只在中午开花两种类型;(4)讨论了育种可用的早晨开花的标准,即在正常天气条件下早晨9∶00~10∶00自然盛花为育种可用的早晨开花特性;(5)远缘野栽交基因转育用不育系作母本容易获得F1种子, F0种子播种成苗率因组合而异,为1.5%~10%,说明获得F1植株仍然较难.  相似文献   

17.
以苋菜试管苗为材料,研究多种因子对苋菜试管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本培养基MS和1/2MS对苋菜试管开花的影响不大.(2)单独添加NAA,可促进苋菜试管开花;苋菜试管开花对IBA含量的变化较敏感;6-BA含量为1.0 mg.L-1时的开花率最高,培养50 -60 d时可达58.7%.(3)不同单色光处理时,绿光与...  相似文献   

18.
笔者自1996年起,就致力于苯达松致死基因在杂交稻制种上的应用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成功选育含bel基因的恢复系,且在国内外首次培育了可混播制种的杂交组合“混制1号”。对该组合及其父、母本进行几项关键技术研究,为完善大面积机械化制种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中苜一号为试材,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通过基因枪法将来源于大麦的胚胎发生丰富蛋白基因lea3导入愈伤组织细胞,于8 mg/L PPT的选择压力下筛选2个月,获得了抗性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并将再生植株再次转入含有PPT的诱导继代培养基中进行筛选。通过PCR检测,在21株再生植株中有2株扩增出了目的基因片段。证实lea3基因已导入了苜蓿细胞中,并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