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不同来源高粱品系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来自中国、美国、印度的61份高粱品系作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成熟期对高粱的9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品系间性状表现具有丰富多样性,其中生育期和淀粉的变异程度最低,株高、穗长、单宁的变异程度较大,穗粒重、千粒重、粗蛋白、脂肪的变异程度较为明显。株高、穗粒重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单宁、粗蛋白与脂肪呈极显著正相关,单宁、粗蛋白、脂肪与总淀粉呈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1份高粱品系可划分为三个类群,各类群都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供试高粱品系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均有着巨大的改良潜力,为进一步改良高粱品种和亲本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粱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评价与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9):6503-6511
为探究产量与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客观评价高粱品系,提高性状改良进程。本研究对24个高粱组合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单穗粒重变异系数和主穗柄长度较大;全生育期与至开花期、穗粒数皆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单穗粒重、糖锤度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对产量影响最大;灰色关联度结果也表明千粒重与产量性状关联度最大,其次为单穗粒重、至开花期和主穗长度;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2个性状综合成6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6.91%,分别为生育期因子和开花期因子、产量因子和穗长因子、株型因子和穗柄长度因子、穗粒因子物质运储因子、产糖因子,排名前6的高粱组合有N_2、N_(20)、N_(19)、N_9、N_8和N_(2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阈值为0.60处,将24个高粱组合分为3类,第Ⅰ类生育期较长,千粒重、穗粒重较好;第Ⅱ类生育期较短且产量较高;第Ⅲ类综合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油用向日葵产量和各品系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142个油用向日葵品系为材料,进行了变异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42个品系的变异系数在21.60%~82.10%,变异幅度较大,其中空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大,为82.10%,叶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21.60%;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9个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由大到小分别为实粒重、实粒数、百粒重、盘径、株高、空粒重、空粒数、叶片数、茎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3.77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12.5处,将142份向日葵材料聚为四大类群,第Ⅰ大群类包括112份材料,第Ⅱ大类群包括22份材料,第Ⅲ大类群包括6份材料,第Ⅳ大类群包括2份材料。  相似文献   

4.
侯静静  晋芳  赵利  王斌 《作物杂志》2022,38(5):42-85
为筛选油用亚麻新品种,提高育种效率,以张亚2号和陇亚13号为对照,连续2年对16个油用亚麻新品系的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相关性分析和DTOPSIS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中,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小,分茎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品质性状中,亚油酸变异系数最小,硬脂酸变异系数最大。相关性分析显示,单株果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单株果数、单株粒重和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亚麻酸与硬脂酸、棕榈酸与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粗脂肪与分茎数和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工艺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DTOPSIS综合评价分析得出,6个新品系的相对接近度(Ci)均大于2个对照品种;品系R104的Ci大于张亚2号,低于陇亚13号;其余9个品系的综合性状均低于2个对照品种。品系R161、R99、R46、R96、R104-1和R41综合性状优良,高产优质,适宜在西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以18份高粱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株高、穗长、千粒重、穗粒重、生育期等5个主要农艺性状及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和粗脂肪含量等3个品质性状,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18份高粱种质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方差分析表明,18份高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间差异达显著、极显著或者不显著水平.参试材料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鉴定和评价油用向日葵自交系的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本研究以79份油用向日葵自交系为研究材料,对百粒重、单粒重、单空粒重、株高、茎粗、叶面积,和结实率7个农艺性状检测,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变异系数和相关性。结果显示:变异系数0.24%~0.58%,7个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5.55%,变异系数依次排序为平均单空粒重平均单粒重百粒重结实率茎粗株高叶片数;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8,其中,平均单空粒重多样性指数最大(2.15),叶片数最小(1.79);百粒重与平均单粒重的极显著相关系数最大(r=0.801);基于7个农艺性状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54.50处将79份油葵材料分为三类,其中第Ⅰ大类包括31个品系;第Ⅱ大类包括16个品系;第Ⅲ大类包括32个品系,结论认为供试的79份油葵材料表型变异较大,品系之间的遗传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安徽省不同种源樟树的叶片、果实、种子表型形态特征和多样性。本试验对安徽省9个种源地樟树的叶片、果实和种子的表型性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不同种源樟树叶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10%,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3.75%~27.85%。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7.51%~26.45%,其中果实百粒重、体积,种子百粒重、体积变异系数均大于15%,果长、果宽、果高、果形指数和种子直径变异系数均小于10%;樟树叶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中,7个叶表型性状之间有较高程度的相关性,在樟树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中果实和种子的9个表型性状之间有较高程度的相关性;聚类分析将9个种源地樟树聚为两类,第一类包括的种源地有宿松县、太湖县和东至县,第二类包括的种源地有歙县、屯溪区、潜山市、祁门县、休宁县和徽州区。第一类种源地的樟树表型特征为叶片大宽叶片,果实和种子较大,第二类种源地樟树表型特征为叶片为小叶,果实和种子偏小。  相似文献   

8.
贵州地方高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2021,(8)
为了解贵州省地方高粱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对26份高粱种质进行了SSR分子标记和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13对SSR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26个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1.84。在遗传相似系数0.457处将26份参试材料聚为四类,供试高粱亲缘关系的远近与来源机构相关性不大。参试材料的表型性状变异系数范围在13.09%~44.46%之间,均值为22.7%,其中穗粒重存在较大程度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为44.46%;株高、穗长、叶片数、旗叶长和旗叶宽与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1、0.324、0.353、0.302、0.277,千粒重与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91;基于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将26份高粱材料分为5个类群。  相似文献   

9.
江汉平原大豆品系表型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歆  杨芳  邓军波  汪嫒嫒  何念  陈艳 《作物杂志》2021,37(5):57-634
种质资源是大豆育种的基础,理论方法是品种选育的关键。以64份大豆品系为材料,采用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大豆品系的10个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筛选适宜江汉平原种植的大豆品系,同时探究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为选育优质高产大豆品种提供种质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豆品系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19%~46.95%,有效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最小;因子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转化为4个主因子,分别为产量构成因子、株高因子、粒重因子和品质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0.067%。由农艺性状与综合得分相关性分析可知,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蛋白质含量7个农艺性状可作为大豆品系综合评价指标。聚类分析将64份大豆品系分成3个类群,类群Ⅰ31份,类群Ⅱ24份,类群Ⅲ 9份,类群Ⅲ大豆品系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江汉平原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外引蚕豆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来自四大洲 17 个国家的 253 份蚕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研究蚕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12 个农艺性状在不同蚕豆种质资源间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在 9.97%~58.45% 之间,其中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粒厚变异系数最小。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单株有效籽粒、单株有效荚及百粒重可作为今后选育高产蚕豆品种的指导目标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 3 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 75.2578%,其中百粒重、籽粒表面积、粒长、粒宽、单株有效籽粒、单株有效荚、单株产量等性状是蚕豆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基于 UPGAMA 的聚类分析将 253 份参试蚕豆资源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群主要特征为籽粒较大,单株产量高,是培育大粒高产品种的重要材料来源;第二类群籽粒较小,百粒重较小,是选育粮饲兼用型蚕豆品种的重要材料。综合分析国外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为我国蚕豆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及育种亲本选配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彬  李金秀  王震  冯浩  李金榜 《作物杂志》2018,34(3):57-253
为了解小麦产量与农艺性状间的关系。采用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18份小麦新品系的产量及各农艺性状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系的产量与其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差异,株高和千粒重变异系数较大,产量与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数与产量、茎蘖数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千粒重、株高呈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份小麦品系可划分为4个类群,依据各类群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改良目标。在小麦育种选配亲本时,应注意亲本间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与生物产量的关系,筛选出综合表现优良的甜高粱材料,进而为今后甜高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24份甜高粱杂交组合为试材,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及生物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主穗长度和穗粒数的变异系数较大;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糖锤度与生物产量关联度最大。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茎秆长度,主穗长度与千粒重达到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主穗长度、茎秆长度、千粒重、榨汁率、糖锤度本身的直接效应对甜高粱的生物产量有正向作用。主成分分析得出株高、茎秆长度、穗粒数、糖锤度、榨汁率、主穗长度、生物产量这7个性状相对品种的综合表现影响更大。因此,在选育甜高粱杂交种时,要注重对糖锤度、茎粗、茎秆长度的选择,同时兼顾对株高、穗粒数、主穗长度、榨汁率、千粒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近年引进或选育的来自不同地区的甜玉米种质材料,部分种质资源遗传背景较为模糊,对进一步通过杂交方式选育优良品种造成一定障碍。本研究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近年选育或引进的93份来自不同地区的甜玉米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吐丝期、成熟期、株高、穗位高、总叶片数、穗长、穗粗、轴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单穗粒重、百粒重共13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各性状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13个性状均存在真实的差异,变异系数差别最大的是秃尖长,为27.5%,变异系数最小的是生育期和成熟期,为2.4%。对其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性状与植株性状相关性较高,单穗粒重与吐丝期、株高、穗位高、总叶片数、穗长、行粒数呈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93份材料可以划分为4个类群,结果较符合已知亲缘关系。93份材料遗传变异丰富,为甜玉米自交系创制、性状改良提供了部分可利用的资源,可为后续甜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及新组合测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20份谷子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表现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0份谷子种质资源的2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以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多样性指数以主穗重和主穗粒重最高,均为2.02;变异系数以单株干草重最高,为64.12%。根据谷子种质性状间的遗传差异,对2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10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81.777%。通过聚类分析,将谷子种质资源分为6个类群,各类群在生育期、株高、分蘖性、籽粒产量和干草产量等性状间有明显的形态学特征,从早熟、高产和单株干草重3个方面筛选出11份优异谷子种质资源。本研究结果可为甘肃干旱高寒农业区谷子种质资源高效利用和亲本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丰产稳产、适应性强的高粱新品种,促进辽西地区高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19-2020年采用随机不完全区组设计(alpha-格子设计),通过R语言GGE双标图分析了30个高粱品种的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方差分析表明,年份、基因型、基因型与年份互作对高粱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产量变异的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比例分别为32.1%、41.3%和11.3%,基因型效应对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异贡献率最大,株高和穗长指标遗传力较大。GGE双标图分析表明,辽杂19号、平试13和济粱2丰产稳产性较好;辽杂19号和平试13在株高、产量、穗重和穗粒重方面综合性状表现较好;辽杂19号距离“理想品种”最近,其次为平试13。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高粱籽粒产量与株高、穗重、穗粒重和穗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从参试品种看,辽西半干旱地区高秆品种比矮秆品种更具产量优势。在朝阳地区,辽杂19号、平试13和济粱2具有较高的产量和稳定性。在特定生态区域,基因型是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黄淮海夏大豆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8年黄淮海区试60个夏大豆参试品种(系)为材料,对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性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中组平均产量最高,南组平均粗蛋白含量最高;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高,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产量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呈显著负相关;百粒重与株高、主茎节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粗蛋白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12个主要农艺性状被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6.78%。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60个品种(系)被分为2大类,每类又分为2个亚群,但60个品种(系)未按照北组、中组和南组的地域而区分开,说明黄淮海区域大豆品种(系)遗传背景相似。  相似文献   

17.
黄淮麦区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婷  逯腊虎  杨斌  袁凯  张伟  史晓芳 《作物杂志》2019,35(6):20-171
为明确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和特点,提高其利用效率,以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5个主要农艺性状为指标,对来自黄淮麦区4省(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的263个小麦品种(系)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除穗粒数外,4个省的小麦种质在其余各农艺性状上差异极显著。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5个农艺性状中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小穗数变异系数最小;4省中,河北小麦株高、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河南小麦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小,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大;山东小麦穗长的变异系数最大;山西小麦株高、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长与小穗数、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可根据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变异特点筛选符合目标性状的亲本材料,同时加强种质基因库的更新。  相似文献   

18.
不同来源玉米自交系植株性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优良的玉米自交系,从而培育优良的玉米新品种,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11 份不同来源的玉米自交系的11 个植株性状进行分析,并与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和‘先玉335’的亲本自交系进行比较,从而筛选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结果表明,自交系间除第一层气生根数呈显著差异外,其余均为极显著差异;各植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较大,其中雄穗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7.99%,叶长的变异系数最小为6.04%;聚类分析将211 份自交系划分为9 个类群,G1~G4 类群包含192个自交系,占91%;与优良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和‘先玉335’的亲本自交系进行比较,筛选出14 个植株性状优良的自交系。总之,本研究采用的211 份不同来源的玉米自交系材料之间遗传差异大,代表类型丰富,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11 个植株性状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聚类分析筛选出14 个植株性状优良的自交系,可为优良植株性状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