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片球菌素是一类未修饰的具有良好热稳定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其理化性质稳定,抑菌谱较广,能抑制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尤其对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片球菌素在食品防腐保鲜应用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作为天然食品防腐剂的发展前景,同时就片球菌素当前产业化开发与市场应用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通过牛津杯法,从250株分离自开菲尔颗粒的乳酸菌中筛选出1株有较好抑菌活性的菌株,通过对个体特征、生理生化试验、16SrDNA序列对比,确定此株菌为乳酸乳球菌,命名为L11。在排除有机酸和过氧化氢的干扰后,发酵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还有抑菌活性,该菌株经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处理后,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抑菌物质为非蛋白成分,属于类细菌素,它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对蛋白酶不敏感,且具有较广的抗菌谱。  相似文献   

3.
从豆制品生产副产物豆清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株产细菌素球状菌,编号SQ-12-3。结合菌株生长特征、菌体形态及生理生化性质,初步将其鉴定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 sp.)。排除发酵液中可能存在的有机酸、过氧化氢及菌株菌体的干扰,并检测抑菌物质蛋白酶稳定性,可确定菌株SQ-12-3产细菌素抑菌。研究该菌株产细菌素动态,确定菌株最适生长温度在37℃,菌株在该温度下发酵18 h后菌液p H值低至4.11;当NaCl质量分数大于7%时,菌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异荭草素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菌活性,并初步探究了其抑菌机理,为开发高效低毒的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采用滤纸片法测定异荭草素抑菌圈大小和抑菌率来确定异荭草素的抑菌活性;其次,再通过绘制生长曲线、测定细胞膜通透性和细胞内容物渗漏、总核酸来分析异荭草素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异荭草素浓度与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菌率呈正相关;其抑菌机理可能是由于异荭草素抑制了细菌对数生长期的分裂速度,并导致细胞膜渗透性增加和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漏,影响细菌生长代谢,从而致死菌体细胞。上述结果说明,异荭草素作为天然抗菌剂有较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对细菌素的研究比较深入,已经发现几十种细菌素.细菌素是由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通过核糖体合成产生的一类具有抑菌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或多肽,其抑菌范围不局限于同源菌,产生菌对其细菌素有自身免疫性.其中有些作为发酵菌种的细菌素对动物无毒副作用,无抗原性.其抑菌范围广,可以杀死或抑制食物中一些腐烂菌和病原菌,并有一定的热稳定性,既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又不会破坏食品的风味与组织状态.  相似文献   

6.
三步法分离纯化副干酪乳杆菌细菌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HD wy-1细菌素的分离纯化得率和活性。本研究主要利用三步法从副干酪乳杆菌HD wy-1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抑菌物质副干酪乳杆菌细菌素,分别采用硫酸铵沉淀、CM 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dex G-75凝胶层析分离技术对副干酪乳杆菌HD wy-1产生的细菌素进行纯化。结果表明:细菌素得率为39.93%,比活为1.56×103 AU/mg,是纯化前的2.87倍,得到的细菌素样品经Tricine-SDS-PAGE电泳出现清晰条带,大小约为72 KDa。通过该方法可以较好的对副干酪乳杆菌的细菌素进行回收。该工作为研究菌体内细菌素的理化性质及其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旨在挖掘盐碱地菌种资源并对其抑菌功能进行检测。以自行分离的放线菌4-1为候选菌株,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种属地位进行综合鉴定;采用琼脂扩散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对其发酵液抑菌活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菌株4-1与紫赤链霉菌(Streptomyces puniceus)最为相似,同源性高达99.93%,建立的系统发育树中二者亲缘关系最为相近;菌株4-1发酵液的抑菌谱比较广泛,对病原性细菌(6株)和病原性真菌(5株)都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酸碱、热、紫外线对发酵液稳定性影响较小,但当温度高于90℃或p H <4时,发酵液抑菌活性下降。该菌种资源的获得及功能评价,为进一步扩大根际促生细菌种类及应用奠定了菌种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细菌素的市场需求,降低生产成本,筛选高产细菌素菌株并应用于食品生产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从东北自然酸菜发酵液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产细菌素的乳酸菌11MZ-5-2,发酵48 h时,细菌素含量达到(344.47±5.50)IU/m L。采用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该菌株,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菌株11MZ-5-2为革兰氏阳性细菌,杆状,无芽胞,最适生长温度为30~37℃,耐盐范围为0%~10%,最适pH 5.5~6.5,主要脂肪酸组分为C16:0、C18:0和C18:1。16S r DNA部分序列长度为1446 bp,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IDCC 3501相似性最大,达99%,将该菌株命名为L.plantarum 11MZ-5-2。菌株L.plantarum 11MZ-5-2可作为发酵剂或将细菌素产物应用于食品中,可以有效地防止杂菌污染,延长食品保质期。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取作为微生态制剂的候选菌株。本研究从鸭的空肠内容物中分离到22株乳酸菌,并对菌株ZW001进行研究。通过形态、生理生化、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为Pediococcus acidilactici(乳酸片球菌)。而且从耐酸、耐胆盐、耐高温及抑菌方面,研究其益生功能。结果表明:乳酸片球菌ZW001具有较好的抗逆性和抑菌特性。总之,菌株ZW001可以作为益生菌的候选菌株应用于饲料工业。  相似文献   

10.
一株拮抗放线菌NMG8-2的抑菌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拮抗放线菌NMG8-2的抑菌活性,评价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开发应用价值,对该菌株及其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发酵液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平板对峙法、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杯碟法测定拮抗放线菌NMG8-2菌株及其发酵液对18种植物病原真菌和6种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NMG8-2菌株及其发酵液对苜蓿茄镰孢根腐病菌、立枯丝核菌等16种植物病原真菌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环腐棒杆菌、青枯雷尔氏菌、蜡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细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发酵液能抑制苜蓿茄镰孢根腐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液的抑菌作用对碱、紫外线、高温和蛋白酶均比较稳定,但在强酸条件下稳定性较差;连续传接10代,抑菌活性仍然稳定。  相似文献   

11.
枯草芽胞杆菌信号分子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获得较高纯度的B. subtilis分泌的信号分子,采用离子交换层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本文研究了洗脱液及其pH和流速对分离纯化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层析条件:离子交换层析洗脱液(B液)为pH 4.0的NaAc + NaCl溶液,平衡液(A液)为pH 4.0的NaAc溶液,洗脱流速为2 mL/min;SDS-PAGE验证表明在5 kDa左右出现单个条带,且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层析液中的B. subtilis信号分子能促进L. paracasei HD1.7产细菌素。  相似文献   

12.
5个酿酒葡萄品种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建立酿酒葡萄离体培养及植株高效再生体系,以5个酿酒葡萄品种花药和茎尖为外植体,利用组织培养法,研究了外源激素、基因型对外植体培养及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茎尖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均优于花药。茎尖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B5+NAA 0.5 mg/L+6-BA 1.0~2.0 mg/L;在此培养基上添加AgNO3 10 mg/L或PVP 1000 mg/L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较好。茎尖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B5+NAA 0.01 mg/L+6-BA 0.5 mg/L+GA3 0.2 mg/L,最高分化率达100%。本试验成功地建立了酿酒葡萄茎尖愈伤组织诱导、再分化芽苗再生体系,该结果可为酿酒葡萄良种快繁以及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5种典型重金属对一株优势菌的阿莫西林抗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金属和抗生素是普遍存在的两类污染物,其对微生物的交互影响值得关注。前期从养殖废水中筛选出来7株具有重金属和抗生素协同抗性的细菌,本研究针对其中一株G-杆菌(命名:菌株MA1),采用最小二分法和药敏纸片法,通过抑菌环的测定,研究了Pb2+、Cr6+、Hg2+、Cu2+、Zn2+对菌株阿莫西林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MA1对Pb2+、Cu2+、Zn2+、Cr6+及Hg2+的耐受浓度分别为100、100、100、50、10 mg/L,且对阿莫西林具有特定耐药性。尽管Hg2+的抑菌效果最好,但当与阿莫西林共存时,超过5 mg/L的Hg2+能使菌种MA1的耐药性大大提高,而对于其他4种重金属离子,随着浓度升高,菌株MA1的阿莫西林敏感性增强,其中抑菌作用明显的Cr6+反而表现出最弱的协同杀菌能力,Cu和Zn一般被认为最容易使菌体产生重金属抗性,但与阿莫西林共存时,杀菌作用明显增强。因此,典型重金属的共存确实改变了菌体MA1对阿莫西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旨在分离纯化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中能够诱导细菌素Paracin1.7分泌的刺激因子,并探明其对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HD1.7细菌素生成量及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uxS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60%硫酸铵沉淀、CM Sepharose Fast Flow弱阳离子交换柱层析中度纯化及Superdex 75凝胶层析精度纯化,将获得的层析分离物与L. paracasei HD1.7共培养,检测共培养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及luxS基因的转录水平,并用SDS-PAGE与Native-PAGE检测分离物质。结果表明L. paracasei HD1.7抑菌活性为126.68%;luxS基因上调表达,为对照菌株的2.43倍;刺激因子的表观分子量约为30 kDa。本研究利用三步法初步分离纯化出诱导Paracin1.7生成的刺激因子,明确该刺激因子可以启动种间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uxS,为L. paracasei HD1.7的群体感应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产广谱抗菌物质芽孢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筛选出对果蔬病原菌具有广谱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以9株病原真菌和3株病原细菌为指示菌,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通过初筛和复筛,筛选得到一株具有广谱抑菌作用的拮抗芽孢杆菌NCPSJ7。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等手段,该菌株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抑菌谱实验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NCPSJ7对果蔬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都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该菌株产抗菌物质的适宜发酵培养基、发酵条件优化,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组成、性质和抗菌稳定性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谷子几种农艺性状基因染色体定位及连锁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三体分析法进行谷子染色体基因定位。以豫谷1号三体1-7、四体8和四体9为母本,显性矮秆、法谷56-81、马青苗为父本,配置组合分别进行显性矮秆基因、白米基因和青米基因染色体定位。根据三体1-7植株形态特征和父本标志性状鉴定各自的杂种F1,采用细胞学方法,通过检查植株根尖染色体数来鉴定杂种F1的三体8和三体9。经调查和分析各种三体杂种F2性状分离情况,把显性矮秆基因定位在3号染色体,白米基因定位在4号染色体,青米基因定位在6号染色体。对不同区域的9个青米品种等位检测表明,这些青米基因都是等位基因。以两点测验法,配置组合1066A×法谷56-81和1066A×马青苗进行基因连锁分析。结果,4号染色体上糯性胚乳基因与白米基因间的交换值为(28.9±4.4)cM;6号染色体上1066A不育基因与青米基因间的交换值为(23.2±1.8)cM。  相似文献   

17.
一株生防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物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要求的提高,高效生物防治资源的筛选显得尤其重要。本研究通过平板对峙实验、分子鉴定、刚果红染色、葡聚糖酶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等方法获得一株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芽孢杆菌,编号为YW26。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刚果红染色显示该菌株具有很强的产纤维素酶能力;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芽孢杆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CP000560)序列设计引物,克隆得到1527 bp的片段,经测序、BLAST分析显示该片段与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FZB42内切β-1,4-葡聚糖酶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该解淀粉芽孢杆菌抑菌效果显著,具有较强产纤维素酶能力。因此,该菌株可作为一种生防资源,开发新的生防制剂。  相似文献   

18.
用SSR标记鉴定水稻突变体杂交F1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DNA标记技术可从基因组水平上鉴定F1。用SSR标记鉴定水稻突变体杂交F1,为F2群体构建和突变体基因定位提供依据。以经EMS诱导获得的R30白化突变和‘泸恢17’窄叶突变分别作为亲本,组配2个杂交组合,用3个SSR标记对其单株进行鉴定。RM6105检测了R30白化突变ב泸恢17’组合4个单株(1~4号),其中4号单株表现父母本互补的带型,为真实F1,另外3个的标记型与母本相同,为母本自交结实,RM6965和RM5349的鉴定结果与RM6105一致;该3个标记从R30ב泸恢17’窄叶突变组合14个F1单株中(5~18号)检测到3个真实F1(9、12和15号);RM6965、RM5349和RM6105均可对R30与‘泸恢17’组合F1进行鉴定,且结果一致;分子标记对F1进行鉴定,可用于杂交育种。  相似文献   

19.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the grasspea, Lathyrus sativus, and 15 wild species in Section Lathyrus is reported. Only two species, L. amphicarpos and L. cicera produced viable F1 hybrids with low fertility when crossed with L. sativus as male parent. Crosses with six other species produced pods following pollination when L. sativus was the male, but seedlings were inviable, seeds did not germinate or pods were empty or had totally shrivelled seeds. When L. sativus was the female parent, only one cross with L. gorgoni produced an F1, but the seedling was inviable. The germplasm resources of the grasspea are identified, with L. amphicarpos and L. cicera placed in the secondary gene pool and the other species in the tertiary gene pool. The definition of these germplasm resources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grasspea improvement through plant bree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