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机械深松整地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深松耕作法与机械深松整地技术 土壤耕作的各项作业往往根据气候、土壤、作物、作业手段等条件的不同,需要有多种土壤耕作措施配合完成.多种土壤耕作措施相互协调配合的土壤耕作体系,称为土壤耕作方法.从目前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翻耕耕作法、深松耕作法、耙茬耕作法和保护性耕作法等.  相似文献   

2.
正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促使深松耕作的工具产生了质的跨越,不仅打开了深松耕作法的应用空间,而且深松耕作法的优势发挥的更加明显。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扩大了深松耕作的需求空间。以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增强耕地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为目标,深松辅之以旋耕、耙耱等表土耕作措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覆盖和草篱对红壤坡耕地花生生长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开展了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控制红壤旱坡地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香根草篱、稻草覆盖、香根草篱+稻草覆盖3种类型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和常规耕作对红壤旱坡地土壤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特性和花生生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根草篱+稻草覆盖和稻草覆盖措施实施5 a后仍能促进花生花荚期茎、叶、根、果生长发育,与常规耕作相比,花生增产明显,增产量为460.65~761.11 kg/hm2,增产率为6.19%~20.32%;香根草篱措施虽然没有明显地促进花生生长和产量,但其减流减蚀效果显著,综合效益仍优于常规耕作。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及其组合措施建立5 a后,与常规耕作相比,3种类型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土壤化学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以香根草篱+稻草覆盖措施的提高效果最明显;香根草篱+稻草覆盖措施下土壤小于2μm的微团聚体含量和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总量明显高于常规耕作,改善了土壤物理结构,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活性。表明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等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是适合红壤旱坡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其中香根草篱+稻草覆盖组合模式在土壤质量改善和作物增产效果方面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通过中国知网,以“免耕或保护性耕作并且土壤风蚀”为主题,检索至2020年底公开发表的中文期刊论文,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田间试验均来自北方干旱半干旱农田,研究方法以集沙仪野外测量为主;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对土壤风蚀方面的研究占比较少,产量效应一直是保护性耕作的研究重点;综合相关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平均可减少农田土壤风蚀量71.2%;保护性耕作减少农田土壤风蚀具有普遍性,少量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不能减少农田土壤风蚀量。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本文以玉米(东单60)为材料进行秸秆覆盖试验,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耕作层水、肥保持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水、肥保持能力均优于传统耕作,免耕覆盖对耕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而浅耕覆盖对土壤耕层养分和作物产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本文以玉米(东单60)为材料进行秸秆覆盖试验,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耕作层水、肥保持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水、肥保持能力均优于传统耕作,免耕覆盖对耕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而浅耕覆盖对土壤耕层养分和作物产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及部分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海省互助县南门峡镇农田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留茬免耕(PA)、带状免耕旋播(PB)、秸秆还田免耕(PC)和常规耕翻(P0)4种耕作措施,对其土壤养分和部分物理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显著增加表层土层的养分含量,留茬免耕(PA)、带状免耕旋播(PB)、秸秆还田免耕(PC)3种保护性耕作处理的土壤氮素、有机碳均高于常规处理(P<0.05)。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有所减少。保护性耕作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水分。因此,保护性耕作能使土壤朝着有利于土壤质量提高的方向发展,是青海省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值得推广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耕作效益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性耕作是有别于以铧式犁全面翻耕土壤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耕作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衡水市桃城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和小麦,根据农业部、省农机局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要求,结合全区6个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的对比得知,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益:  相似文献   

9.
文章概括了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情况,耕作之后将原来土壤表层遗留的秸秆粉碎覆盖在土壤表面,与传统耕作法相比较就是对土壤尽可能的少耕或者免耕。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陇中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土壤含水率进行差异性分析,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春小麦/豌豆、豌豆/春小麦轮作序列下传统耕作、免耕、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和免耕覆盖4种耕作措施,以当地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月平均辐射量、月平均蒸发量、月作物耗水量作为输入,以0~200 cm 土层土壤含水率作为输出,建立基于长短...  相似文献   

11.
正土壤质量的好坏关系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以及粮食安全,创造健康的耕层结构是提高土壤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而土壤耕作不仅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增产措施,也是调理和遏制土壤耕层退化、改善土壤环境最直接的措施。本文介绍一些有关土壤与土壤耕作措施的知识,与大家共同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2.
为了高效利用天然降雨,缓和农业水资源短缺,该试验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设置耕作措施和秸秆2个因素,其中耕作措施分为常规耕作、深松耕、耙耕、旋耕、免耕5种,秸秆因素分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共10个处理,研究了耕作措施与秸秆因素对极端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无论秸秆还田与否,相对于常规耕作,深松耕能提高土壤水分充足期的土壤含水率,增加冬小麦产量,尤其是深松耕秸秆还田,比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分别高25.74%和11.45%。秸秆因素在土壤水分充足时影响土壤含水率方面占主导地位,秸秆因素与耕作措施在土壤水分亏缺时影响土壤含水率和冬小麦产量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免耕、深松耕、耙耕与秸秆还田的交互效应能够增加集雨,提高冬小麦产量。研究结果还表明,冬小麦产量与土壤水分亏缺时土壤含水率相关不显著,而与土壤水分充足期土壤含水率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3.
耕作地表三维形貌是土壤灌溉、土壤含水量、土壤风蚀等研究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对田间农业机械作业质量与作业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此,根据激光测距技术中的相位法测量原理,在自行研制非接触式测量试验台的基础上创建了空间点阵测量评价系统,实现了空间地表三维形貌的测量。经过田间4种耕作地表的测量试验与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可以成功提取耕作地表三维粗糙度及基准面,能够计算得到耕作土壤三维地表粗糙度参数Sa、Sq、Ssk、Sku,进而准确高效地获得田间耕作土壤地表的三维形貌,并实时显示测量数据、耕作土壤地表微观形貌曲线及三维形貌图,可为耕作土壤地表三维形貌的理论分析与评价提供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一、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基本内容及配套机具 旱作农业区主要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作物种植业,因为降水有限,水资源数量少、作物水分亏缺量大,土壤耕作措施以纳水保墒为中心,采用"纳秋水、增春墒、保秋墒、抗春旱"的耕作措施,建立土壤水库,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为探寻黑土区坡耕地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机理,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设置横坡耕作(TP)、垄向区田(RF)、深松(SF)、横坡耕作+垄向区田(TP-R)、横坡耕作+深松(TP-S)、垄向区田+深松(RF-S)3种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及3种组合耕作措施,并以常规顺坡耕作(CK)为对照,分析了土壤孔隙度、土壤机械组成、水稳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养分含量等指标,并采用TOPSIS模型对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了土壤稳定性强且蓄水保肥效果良好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结果表明:在玉米的全生育期内,深松、垄向区田、横坡耕作均能提高土壤体积含水率。TP-S处理体积含水率最大,0~40cm土层平均体积含水率较CK处理增加29.47%;RF-S处理平均孔隙度最大,TP-S处理次之,平均孔隙度较CK处理分别增大10.68%、9.25%;TP-S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稳定性,其中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大团聚体含量(R0.25)较CK处理分别增加12.30%、19.57%、13.97%;TP-S处理能够改善土壤机械组成,TP-S处理粗砂粒、粉粒、黏粒含量较CK处理增加15.40%、26.89%、1.90%,细砂粒含量较CK处理降低31.56%;TP-S处理IN(无机态氮)、AP(有效磷)、AK(速效钾)含量最高,较CK处理IN、AP、AK含量分别增加42.81%~55.32%、39.69%~40.68%、20.41%~25.45%。由TOPSIS模型综合评价结果可知,TP-S处理贴合度最高,土壤结构更稳定,且蓄水保肥效果更好,为适宜该地区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土壤耕作的目的与措施种庄稼的人,从远古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的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历经数千年始终在围绕着土壤耕作的手段和方法上不断地创新、演进变化.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出现了取消铧式犁翻耕,以深松、免少耕为主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深松耕作,给土壤耕作增添了新的方式和内容.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农业基础条件改善的步伐加快和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的提高,促使机械化深松技术步入了农田广泛应用的新阶段.为了让更多的庄稼人能从心底里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技术的核心,最便捷地分享先进技术的成果,我们先从土壤耕作的基本任务谈起.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技术的更新,我国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与挑战。保护性耕作是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和秸秆留茬覆盖还田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已经在世界多个国家中得到推广应用与发展,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行的农耕措施,是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有效策略。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发展及推广要点,针对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于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以期为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稳步发展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土壤退化严重,使得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草原沙化面积仍在快速扩散。因此,防止水土流失,减轻土地荒漠化,保证我国农业生产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己迫在眉睫。为此,旨在通过介绍保护性耕作在农业生产上的优势,从而促进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的应用与推广。1保护性耕作法的由来保护性耕作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为了治理“黑风暴”,1942年,成立了土壤保护局(SCS),对各种保水、保土的耕作法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即休闲、轮作、免耕覆盖。2保护性耕作法的内容2.1种…  相似文献   

19.
拖拉机耕作阻力对耕作质量、耕作效率与耕作能耗都有影响,而拖拉机耕作阻力的影响参数很多,但每个参数的影响大小没有系统地量化。为此,通过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分析了耕作比阻、耕作深度、耕作幅宽、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拖拉机耕作速度、拖拉机质量、耕作路面、耕作机具结构等参数对拖拉机耕作阻力的影响,并基于变异系数法计算出一定变动范围下这些影响参数对拖拉机耕作阻力的影响权重值。结果表明:土壤容重、拖拉机速度、土壤比阻与耕作深度等对拖拉机耕作阻力的影响很大,且土壤容重的影响最大,其变异系数达0.735 1,权重值为0.298 0;拖拉机速度、土壤比阻、耕作深度的影响权重值分别为0.271 3、0.213 6、0.134 4,这4个参数的影响权重值之和达0.917 3,而其它参数的影响很小,特别是犁具起土角、拖拉机质量、耕作路面与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可以忽略。本研究为拖拉机耕作的自动控制与精准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以玉米(东单60)为材料进行秸秆覆盖试验,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玉米生长和产量以及田间耗水量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节水保肥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耕作,免耕覆盖对耕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而浅耕覆盖对土壤耕层养分和作物生长及产量影响显著,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