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兰     
《说文》有云:“兰”,香草也,字亦作“”。《本草纲目》曰:“兰”有数种:“兰草”与“泽兰”生水旁,“山兰”即兰草之生山中者,“兰花”亦生山中与“山兰”迥别。生近处者,叶如“麦门冬”而春花,生福建者,叶如“菅茅”而秋花。在植物学中,兰科有700余属,共一万七千余种,大别为“地生兰”与“气生兰”两类,“中国兰”大多数是地生兰,“中国兰花”有“草兰”与“蕙兰”两类:(甲)“草兰”,亦称“山兰”,叶长而宽,(乙)“蕙兰”亦单称为“蕙”,叶同草兰而稍瘦。  相似文献   

2.
木本粮食     
“加豆之实,苟菹鱼醢”。“其蔌伊何,惟苟及蒲。这两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意思讲:我们有什么东西可食啊?有竹荀鱼类及野菜。我们的祖先,最初的食物也是比较复杂的,他们“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蚌之肉。”可以说是草本、木本、动物性食物兼备。  相似文献   

3.
森林对涵养水源的功能与保持水土的辩证关系,早为古代有识之士所认识。晋代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唐朝诗人杜甫在《德人》一诗中写到:“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唐朝诗人王维在《梓州李使君》一诗中对树冠截留雨水的情景作了生动地描绘:“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山中夜雨,树冠截留,树梢上像有百重、千重  相似文献   

4.
结识大猩猩     
不久前偶读南朝诗人陶弘景的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诗中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对诗人十分风趣却故意“卖关子”的做法颇不以为然。当我钻山越岭在乌干达的布温迪国家森林公园观看大猩猩后,深感山中的“白云”除“自怡悦”外,还可讲与更多的读者听。  相似文献   

5.
在湖南祁东县,盛产一种以花作案的特产——黄花菜。它是生活中常见的以花入菜的佼佼者之一,学名叫萱草、又称萱花,谖草、忘忧、疗愁、鹿剑、丹棘、宜男。我们中国人与萱草相处了几千年,早在《诗经·伯兮》中就行“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说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这句话解释为“忧思不能自遣,故树此草玩味,以忘忧也。吴人谓之疗愁。”西晋张华撰《博物志》云:“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谓忘忧草。妇人有孕,佩其花生男,亦名宜男草。故称母萱堂。”以萱草象征母亲,并表示敬重,这是我国传统的社会美德。“朝饮木兰之…  相似文献   

6.
梧桐、桐地,与有虞氏南京博物院王少华梧桐,即桐树。“五沃之土,其木宜桐”,树种有白桐、青桐、赤桐等,清明报叶,一年拔三四尺,或七八尺。“实如乳尖,长而成。”《诗》称,“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则其富厚之貌。又“羽畎夏翟,峰阳孤桐”,表明它多生长于东南地...  相似文献   

7.
香椿早在汉朝就被食用,曾与荔枝一样作为贡品。唐朝苏颂曰:“椿木,皮细肌实,嫩叶甘香可茹。”明初《救荒本草》亦云:“采嫩芽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民谚云:“房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断。”“三月八,吃椿芽”。早春三月,正是香椿上市之时,那嫣红的叶、油亮的梗,芳香浓郁。嫩芽脆嫩甘美,风味爽口,可与春韭媲美,堪称席上珍蔬。古诗称其“嚼之竟日香齿牙。”香椿入馔,能烹调多种特色菜肴。如塞北山村的香椿头蒸饭,北方的香椿拌豆府,湖南的凉拌香椿,四川的椿芽妙鸡丝,胶东的香椿酱油拌面,华北的香椿辣椒,皖北的椿芽辣子汤,都特别的有风味。至于陕北的炸香椿鱼,更是负有盛句的传统菜:而安徽的香椿菜更是名目繁多。  相似文献   

8.
萱草忘忧     
有一种草,又是一种花,它长在山野荒郊间,也长在庭院园林中,还深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中。《诗经》中称之为“谖草”,《古今注》中尊其为“丹棘”,《救荒本草》中称它为“川草花”,《本草纲目》中称其为“疗愁”,《说文》中称为忘忧草”,人们又俗称其为“山丹花”。它的名字还出现在《养生论》、《群芳谱》等书中。曹植为之作文,夏侯湛为之作赋,唐、宋诗人李白、孟郊、苏东坡、温庭均等都不吝笔墨歌吟过它。这引得古往今来多情才子如此,为的便是集美丽幽香于一身,无忧无虑的化身——萱草。从古至今,人们把它当作忘忧的象征,说它能解忧、…  相似文献   

9.
赵正兴 《中国林业》2011,(22):40-40
古有王维之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钱起的“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沈周的《辛夷墨菜图》,周之冕的《杏花锦鸡图》不一而足。辛夷之美自古有之,片片辛夷之花,虽然无意却表露了诗人的自然之思,清明而纯净地倒映着诗人心中的自然之光。  相似文献   

10.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就是说,老鹰吃黄雀,黄雀吃螳螂,螳螂吃蝉,这一谚语道出了动物之间一定的食性关系。利用益虫益鸟消灭害虫害鸟的事例,古今中外,皆而有之。   据历史记载,唐朝李延寿在《南史》中写道:“范洪胄有田一顷,将遇秋蝗,忽有飞鸟千群,蔽日而至,瞬息之间,食虫逐尽而去。”宋欧阳修在唐书《五行》中载有:“开元二十五年,见飞蝗,有白鸟数千万群飞食之,一夕而尽,禾稼不伤。”这是古人对鸟类捕食害虫,维护农业生产的记载。另据有关资料介绍,啄木鸟是以树木害虫为食的鸟类,人称“树木医生”,它吃天牛…  相似文献   

11.
山珍之王蕨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蕨菜 ,是一种既古老又姿容秀丽的一种植物 ,过去有人认为蕨菜是一种连烧火都不中的废物。其实并非如此 ,蕨菜是我国古老的药蔬之一。春秋时期 ,《诗经》载有“陡坡南山 ,言采其蕨”的诗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亦载 :“蕨处处山中有之。三月生芽 ,拳曲状如小儿拳 ,长则展开如凤尾 ,高三、四尺 ,其茎嫩时采取 ,以灰汤煮去涎滑 ,晒干作蔬。味甘滑 ,亦可醋食”。蕨菜属凤尾蕨种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长寿菜、如意菜、拳头菜、龙头菜、乌糯、吉祥菜等。我国的蕨菜品种繁多 ,资源丰富。大宗的有山蕨菜 ,遍布全国各地山区。春季采集拳卷嫩叶…  相似文献   

12.
很多人都见过、食过黄花菜,他的学名叫萱草,是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草本花卉。在我国古代的书籍里,萱草的称谓颇多。如《诗经》里称为“谖草”、《说文》又叫“忘忧草”、《本草纲目》则叫“疗草”、“丹棘”等。自古以来,不知什么原因,人们给黄花菜封赠了这样好听的名字——“忘忧”,说他能给人忘忧解闷。嵇康的《养生论》说:“合欢益蜀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李时针的《本草纲目》写道:  相似文献   

13.
二、幽谷飞瀑流水清音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水资源十分丰富。在茫茫林海里,千谷万壑间,镶嵌着无数的溪涧,从这里发源的主要河流有33条。千姿百态的泉、瀑、潭、湖给明山锦绣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孔子在其《论语·雍也》篇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山水之美喻为君子之德。古人又云:“山水清音”。水景是游人来大明山觅秀、赏秀的亮点景观。山中的  相似文献   

14.
会宁县城东南一公里处的祖水岸边,有一山峰突兀拔地而起,绵延起伏,山起三峰,主峰横枕震东,两翼呈南北,西南走向。其势若鸿鹏展翅,色似桃花绽放,前人以“桃花艳岭”誉称。提及“桃华山”的历史,倒有许多传奇故事。相传古时山下有一姓禾的人家,禾氏之子禾苗有幸与一淑女桃花巧结良缘,勤耕苦织,日子过得甚好。一日禾苗劳作之时,有一白发老翁托福,得桃树。次年大旱,人们食尽山中树皮草根,桃花以唯存山中桃树所结硕果济苍生,百姓幸活,后人便以“桃花山”命名。至今广为流传的桃华山黑池龙神救驾乾隆之说等等不胜枚举。我带着无…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三千年前,《诗经》中就曾有“螟蛉有子,蜾赢负之”的记载,记述了胡蜂捕食蛾类幼虫的现象。明代《本草纲目》中说到蜘蛛时写道:“此虫设网一面,物触而诛之,知乎诛其不义者,取曰蜘蛛”。它告诉人们自然界存在着生物互相制约的规律,栖息在森林里的各种有益昆虫,以害虫为食,抑制和调节害虫种群密度的增长。虫吃虫屡见不鲜螳螂具有一对明亮的眼睛,能在瞬间准确地把害虫捉住,当作丰盛的美餐。瓢虫专吃蚜虫、介壳虫等害虫,一只七星瓢虫一天能食掉200多只蚜  相似文献   

16.
葛藤,通常称为葛条、葛根,李时珍认为葛是“鹿食九草”之一,故又名“鹿藿”,是原产我国的一种落叶豆科藤本植物。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诗经·采葛》篇中就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诗句,说明两千多年前,葛藤就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花卉──盘中佳肴赵兴华鲜花入菜,史称“花馔”,在我国古籍中多有记载。《诗经·风》中有“采蘩初初”这句,“蘩”就是野菊。在《离骚》中也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辞句。2000多年前国人即有食花的爱好。可见我国人民食花源远流长。到唐宋时,民...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林业》2010,(5):1-1
五月的青城山青水秀,在这花红柳绿的季节,内蒙古农业大学美丽的校园里迎来了内蒙古第28届“爱鸟周”启动仪式。《孟子》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是对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有知觉生物的痛苦感同身受而产生的不忍之心,  相似文献   

19.
云杉 《国土绿化》2005,(8):47-47
青山泽林薮积草(1),取之有时(2)。用之有时,莫残童树斩花枝。斧斤以时入山林(3),物候有日。生息有日,飞沙走石实太迟。注:(1)管仲《立政》句:“山林薮积草,天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2)朱熹语:山林应“取之有时,用之有节。”(3)孟子语:“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采桑子·禁节令@云杉  相似文献   

20.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门前挂起了五彩缤纷的花灯,而吉祥食品元宵更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元宵,象征着丰收和睦,如环无端没有尽头。关于为什么要在正月十五吃元宵,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春秋末年,楚昭王在归家途中发现江中漂浮着一白色圆物,船工捞起后献给他,昭王剖开后见其瓣红如胭脂,香味扑鼻,食之,味道甘美。便问左右大臣此是何物,大臣中无人知晓。昭王心中不悦,令人请教孔子。孔子说:“此为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此时正值元古月望,即正月十五,楚昭王心中大喜,便令人每年这天用面粉仿制此果煮熟食之,以图圆满吉祥。从此,正月十五吃元宵便流传至今。不过,史料记载又有另一说。元宵节起源于汉代。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与大臣周勃、陈平等人协力平息了吕后家族的叛乱,因清除诸吕的日子恰是正月十五,刘恒为庆祝胜利,大赦天下,与百姓同乐。在当时,夜又称宵,正月称为元月,于是,刘恒便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每当这天,家家户户吃一种用糯米做成带馅的球形汤团,寓意合家团圆、美满幸福。这种带馅的汤团,初时称“汤团子”,后被人们改称“元宵”,一直沿用。明代元宵的制作非常讲究,《明宫史》中就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