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张饭卡     
卞标 《中国农垦》2006,(6):77-77
近日,在书橱查找资料时,无意之中翻到一张饭卡,顿时,一股酸甜苦辣的滋味涌上心头,引起了我一段不寻常的回忆.   那是六十年代初,国家正面临三年困难时期,大批无锡市知青积极响应党的大办农业号召,奔赴农业第一线.风华正茂的我,又是从专业学校毕业的,被场党委任命为知青队长,从此便和几十名无锡知青生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从1968年至1976年,共有54万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城市知识青年加入到北大荒人的行列。经过锻炼,当年北大荒的知青返城后很多人成为政界、商界、科技界、文艺界、学术界的优秀人才。北大荒知青已经成为黑龙江2004年垦区特有的人力资源财富。8月24日至26日,170多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老知识青年代表,怀着根植于心的北大荒情结,怀着报效黑土地、为第二故乡再出力的愿望,汇聚哈尔滨,参加以知青回访为主题的“北大荒集团经贸项目签约暨改革发展战略高层论坛”。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10月的一天,我在新疆阿拉尔市大剧院的彩排现场,对原兵团第一师十团上海知青、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胡尔朴先生进行了专访。晚上,这里将上演一场由回沪知识青年组建的"上海塔河知青艺术团"创作的"浦江人·塔河情"文艺节目。胡尔朴是随团记者。简单的寒暄之后,我打量着年逾古稀的胡尔朴先生,他个子不高,脸庞瘦削,淡淡的眉毛下,有  相似文献   

4.
知青与民工     
何盛龙 《百姓》2006,(2):42-44
知青与民工 遍撒种子似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口号是"插队落户、扎根农村".因此,每一个公社都设有知青办公室,专管上山下乡;相应地,人民公社下的每一个生产队,都有接纳、安置知识青年的任务,有的生产队腾出公房设立知青点,多数生产队则是专门修建了供知青居住的"知青房",由集体统一置备了锅碗瓢盆木桶床铺等生活用具,锄头粪桶簸箕扁担等生产用具.  相似文献   

5.
程军  林萍  陆军  黄勇生 《中国农垦》2012,(11):70-72
在中国农垦事业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投身到农垦建设的大潮中,他们用汗水写就了难忘的青春,用热血铸就了垦荒的奇迹,他们中有人一生都留在了农垦,也有人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就是知青。在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背景下,一批批知识青年来到农垦,  相似文献   

6.
知青情结     
我是广东省国营三叶农场的一位职工子弟,孩童时,正逢知青下乡的年代,当年还是小胖子的我曾经在知青的怀抱中传递,得到他们的呵护。知青在我的脑海中烙上了永久的印记。1989年中技毕业后,在回城知青的关怀下,我被分配到湛江市区工作。几年后,为照顾家庭,我  相似文献   

7.
1979年,从北京、上海、四川、昆明等城市到西双版纳农垦安家落户的知青纷纷回城,致使版纳农垦出现了空前的缺员状况。获此消息,一心只想着要离开故乡到外面闯荡的我,立即跑到西双版纳的黎明农场,以投亲靠友的名义被招收进了农场工作。转眼间,27年的时光就这么不经意地从身边流逝了,我也把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光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农垦事业。  相似文献   

8.
孙全龙 《中国农垦》2014,(11):64-64
10月18日,安徽农垦十字铺茶场举办场庆系列活动,纪念建场六十周年。在纪念建场60周年座谈会上,皖垦茶业集团、郎溪县、兄弟友邻企业领导和老职工代表、知青代表、十字经开区代表相聚一堂,倾情回顾了十字铺茶场60年发媵历程,高度赞扬了茶场坚持改革发展带来的辉煌陋变,衷心祝福茶场明天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9.
据有关资料所载:“截至1966年,全国国营农场累计接受安置了25.7万城市知识青年,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1961年到1966年相继安置了上海、北京、天津、武汉、浙江、江苏等省(市)知识青年共计12.7万人。”其中上海知青9.7万人,占六省市进疆到兵团总人数的3/4以上。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2月4日晚,海口市人民大会堂传出欢乐的歌声,粤海知青艺术团慰问海南农垦大型文艺晚会正在这里隆重举行。年过半百的知青们在台上满怀深情的表演,他们虽然不是舞蹈家,但舞姿翩翩,热情豪迈;他们虽然不是歌唱家,但纵情放歌,声情并茂,  相似文献   

11.
新书速递     
《知青》(上部、下部)出版单位:青岛出版社作者:梁晓声定价:77元ISBN:978-7-5436-8391-4978-7-5436-8392-1出版时间:2012年05月【内容简介】《知青(上部)》在陕北、北大荒两块土地上,展开了上世纪60-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宏大历史画卷,讲述了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的知青下乡插队和赴生产建设兵团垦荒的故事,描写了一代人的爱情、友情、亲情,交织着两个家  相似文献   

12.
知青&民工     
何盛龙 《百姓》2006,(2):42-44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随着毛泽东同志一声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数以百万计的城市知识青年(后来简称“知青”)奔赴农村,谱写了一个时代的慷慨悲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胶林凝聚着知青的智慧力量,胶园铭刻着知青的光辉形象。”这是2006年4月,来自天南海北的知青们回访海南农垦时,一位农垦老兵写下的诗句。 是的,他们把最绚丽的年华留在了海南,用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了动人的篇章。现在,他们在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是海南,是农垦,提供给他们踏上这个舞台的阶梯,对他们而言,海南、农垦,是他们终生难忘的第二故乡,是值得永远守候的精神家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60年代,党中央发出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时间,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远离家人,奔赴祖国各地农村,用青春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30多年过去了,200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再次发出号召,动员地方有志大中专生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创业,一时间大批大中专毕业生,怀着信念与理想,背上行李,来到兵团农场承包土地,开始了新时代“新知青”的梦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15.
5月的锡城,鲜花怒放,生机勃发,魅力无限。5月19日,由琼港农场举办的“琼农心‘知青情”与无锡人民心连心汇报会在无锡市锡洲花园酒店成功举行。无锡市政协副主席伍卓明、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农经委主任杨静达、无锡市农办副主任周士良等、无锡原谅农知青、无锡家乐福超市经理、无锡好又多超市经理、乐购超市全国生鲜蔬果收购部经理等50多名嘉宾应邀汇报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邻居阿平     
“阿平有见识,阿平真能干。”村上人都这么说。还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会儿,阿平从遥远的江西插队到我村。几年以后结了婚,真正是“安家落户”,做了我的邻居。阿平长得端庄秀气,为人随和,因此很有人缘。与众多知青不同的是阿平不仅有文化,还有一手娴熟的缝纫技术。尽管那年月搞点副业被当作资本  相似文献   

17.
正从去年开始,全国大中城市70岁左右年龄的人群纷纷聚会,许多年轻人都不解,这些人在干啥?告诉大家,这些人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一批初、高中生,他们是年纪轻轻就离开各自的城市,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简称为"知青"。他们卷入了中国历史上声势最浩大、涉及人数最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今天的聚会,是为了追忆和纪念他们上山下乡的50周年。我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当年去了遥远的黑龙江。  相似文献   

18.
1993年6月10日,原北大荒知识青年回访团来到地处黑龙江省鹤岗市北的宝泉岭农垦管理局。一进管局辖区,隆重热烈的欢迎场面使回访团的知青代表们无比激动。1万多农垦人夹道迎接,鼓乐声声,鞭炮齐鸣,整个宝泉岭垦区变成了鲜花的海洋、红旗的海洋。最不能自己的,当属温州的知青代表。  相似文献   

19.
1968年底,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于是,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在这些知识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来到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场。虽然此后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但毫无疑问,他们的人生底色上都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沧桑烙印。在这里,我们无意于复述知青们的生活经历,而将重点放在了知青岁月对他们的人生的影响上,因为,过去只是一段经历,我们要着眼的,是现在,是将来。  相似文献   

20.
江西农垦创建于1957年。当时在省委"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号召下,全省五万多党政机关干部、转业军人、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分赴人烟稀少的荒山、丘陵和湖滩地区,开始了我省最大的农业垦殖运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垦经济。五十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