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8 毫秒
1.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表明:移民措施有效地遏制草地生态退化的趋势,促进了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草原牧民享受社会福利的机会,同时其也存在生态补偿机制不尽合理、移民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建议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当地人民直接受益的产业、改善人民的生存条件、加强禁牧草地监管等几个方面,对移民政策进行完善,确保生态移民工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基于黄河源头区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两个不同类型移民社区的生态移民户调查样本,借鉴可持续生计核心思想和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安置方式生态移民搬迁后生计结构及生活方式变化的差异,发现异地远迁至经济发达区的曲麻莱驻格尔木社区移民能更好的适应搬迁后的生计生活;探讨两种安置方式下移民在生计模式变迁及社会适应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认为应通过完善移民补偿制度、成立三江源移民生态补偿基金委员会、提高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健全基础配套设施、明确异地远迁型移民隶属行政管辖关系、增加对移民精神生活的关注力度等措施全面提高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实现生态移民可持续生计。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了理论模型和提出10条假设的条件下,利用SEM模型从移民政策、移民收入、移民生产、移民生活、社会交往和发展驱动力等因素入手对宁夏5个行政村,共计201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通过模型验证,剔除了4条不成立的假设,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驱动力路径图。结果表明,移民生产和生活是最主要的驱动力;政府应该加大就业和教育等软环境投资;政策的投放和宣传要紧密结合等。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5):167-169
"PPE怪圈"是生态脆弱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运用生态资本运营理论、反贫困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等,分析了脆弱生态环境与农村贫困的耦合性以及传统扶贫模式的经验与弊端,阐明了新常态下生态式扶贫基本要素与运行路径,构建了"生态投资-生态产业-生态补偿-生态移民"四种协调发展的生态式扶贫模式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生态脆弱区生态式扶贫的政策导向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在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影响下的移民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满意程度,笔者对湖北省赤壁市L水库移民安置区的120户移民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地移民对娱乐、购物、教育3方面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方面的满意度;移民总体上的生活满意度良好,但也还存在着一些影响移民生活满意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梁素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7056-17058,17060
分析介绍了南宁市在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青秀山项目中实施的一系列移民安置政策及措施,并基于永久收入假说模型分析认为,妥善安置移民还应包括对移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机会的获取进行培养与补偿。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地征收政策和世界银行非自愿移民政策存在共同点和显著的差异性。我国土地征收政策和世界银行非自愿移民政策的目标是一致的,都要保证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都要求优先选择农业安置方式,并且强调公共参与与信息公开;但两者在政策适用范围、补偿标准、土地征收文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移民安置工作的监测评估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移民过渡期贫困风险和扶贫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因果树分析方法,对江西省移民扶贫移民过渡期贫困风险发生的四大因子(搬迁风险、生产风险、生活风险和社会边缘化风险)及其深层因子进行了非结构性的定性分析,并提出应从提升移民自我发展能力、实行"同伴压力"小额贷款、制定为移民创造脱贫增收机会的政策及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引入移民参与决策机制等方面来弱化移民过渡期贫困风险.  相似文献   

9.
我国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现行征地补偿标准为切入点,研究认为我国现行征地补偿标准是以"特别牺牲说"为理论指导,采取"低级"的"不完全补偿"原则。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法律规定的"公共利益"范围不明确,法律规定的补偿范围偏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冲突,现行补偿标准偏低,"产值倍数法"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针对由此引起的失地农民生活困境问题、"土地财政"膨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征地目的不同,构建了新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移民所面临的生计重建困难中叠加了少数民族的生计转换问题。本文分析了移民户搬迁阶段"搬得出",重建阶段才"稳得住",进而依据生计的概念将生计重建划分为经济重建、社区重建、文化重建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提出"搬迁与生计重建"两阶段模型。研究发现民族文化体现在两阶段模型中生计重建的三个维度上,其特征分别是:回族信仰伊斯兰文化,"围寺而居",生计方式多样化;蒙古族以游牧文化为主,"逐水草而居",依赖天然草场打猎放牧;汉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流,主要表现为定居农耕文明。除民族文化因素外,移民户的资本禀赋、搬迁政策的实施状况和移民户的态度对生计重建也有重要影响。因此,搬迁政策应关注那些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群体生计特征,提高搬迁补偿标准以提高移民的搬迁自愿性,把帮扶措施同移民户家庭经营的活力结合起来,提高移民户应对贫困风险的可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土地管理工作的落实与完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推进意义,它能 够最大化的促进土地利用,是一个国家合理使用和规划土地的准则和规范,因此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工 作的落实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以“落实土地确权政策、推进土地改革、完善土地补偿制度、 完善土地承包权利”四点为基点,对现代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落实与完善进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对江苏省淮安市这一典型强政府弱农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农民在征地维权过程中的策略选择,运用Logistic模型验证显著影响征地过程中农民策略选择的因素。结果表明,征地政策了解程度、家庭收入、是否有亲戚在政府部门任职对农民选择"激进策略"有显著影响;农民受教育情况、补偿方案形成过程中农民参与度、政府征地知识宣传力度、工作人员态度、咨询窗口设立及问题反馈、周边村庄征地影响对农民选择"温和策略"有显著影响。结合研究结论,从补偿方式、工作程序、利益关系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由此引发的征地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该文主要从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和征地政策出发,分析研究征地补偿费用与分配问题,以探寻解决征地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研究人文社科“四唯”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其问题严重性大小,有利于掌握关键问题,从而为解决“四唯”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对“四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找到关键的要素,然后比较分析“四唯”的回报和稀缺性,进一步分析“四唯”问题的严重性。[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论文著作是人文社科研究最重要的元成果;不同科研要素的回报具有异质性;“帽子”才是最为稀缺的科研要素;“唯帽子”比“四唯”问题严重。最后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学术评价应该注重论文著作的回归;解决好“唯论文”问题就能解决“四唯”问题;一定要妥善解决好“唯帽子”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提供了有效途径。农业保险可以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有助于化解农业规模化经营带来的风险扩大问题。然而,现阶段赔付水平下的农业保险对农户规模化的影响仍有待研究。本研究基于山东和辽宁两省1 377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农地转入角度分析了农业保险对农户农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并通过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农业保险赔付对农户农地转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及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参保决策。农业保险可以促进农户农地转入规模的增加,有利于规模化经营。然而,当前农业保险赔付水平较低,风险保障作用有限,导致其仅能促进大规模农户进行农地转入。此外,农业保险对农地转入的影响还具有地区异质性。鉴于此,本研究建议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助推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优化农业保险赔付方式;同时推动农业保险精细化发展,注重“普惠性”与“差异性”并存。  相似文献   

16.
中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了10年,在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数量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前政策和经济背景下耕地占补平衡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此文论述了当前中国耕地占补充平衡中粮食安全与耕地质量建设、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督察制度建立、中国功能区划工作完成和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等新宏观形势,分析总结了耕地占补平衡出现了四点特征:(1)耕地实行先补后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2)新增耕地逐渐由开发为主向土地整理转化;(3)平衡管理由"数量"向"数量质量"平衡,由"区域平衡"向"项目平衡"转化;(4)耕地后备库"批、供、用、补"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生态补偿理论内涵与定价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颖  梅旭荣  杨鹏  刘静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20):4358-4369
【目的】绿色发展背景下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已成为我国农业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极为迫切的战略任务。生态补偿标准直接影响政策内部化外部效应的实际效果,重新界定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内涵,确定补偿定价的思路及依据,是提高补贴政策准确性和指向性有效途径。【方法】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及归纳和演绎法,重新定位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边界,系统划分农业生态补偿的类型与内容,尝试构建以外部效应测度为重点的定价机制,科学回答农业生态补偿“为什么补”及“补什么”等核心问题。【结果】一是科学解析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内涵:农业生态补偿是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中产生外溢效益(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补偿核心内容包含对农业资源资产保护补偿和对于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补偿两大部分。二是重建绿色生产技术产生的外溢效益与外溢成本价值,根据技术作用于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将补偿内容划分为4种类型:①资源开发建设补偿,针对环境正外部性减少和私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②资源保护利用补偿,针对生态资本保值和增殖行为进行合理回报;③环境污染治理补偿,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的成本投入及损失给予报酬;④环境质量提升补偿,针对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的投入及收益损失给予补偿。三是探明4种补偿类型的补偿标准核算依据,其中:资源开发建设补偿应以资源生产或维护的重置成本、资源资产预期收益及发展机会成本为依据;资源保护利用补偿应以资源保护者直接投入、发展机会成本及资源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环境污染治理与质量提升都属于绿色技术应用补偿,其补偿定价主要考虑额外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及技术外溢效益价值等指标因素。【结论】我国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创新,一要从绿色生产的环境贡献视角,划分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边界: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和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生产行为的成本投入及个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二要从外部性双边界视角,确立补偿定价思路及原则:从理论研究的纵向边界和实践应用的横向边界两个方向,并结合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确定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8.
赣州市烟叶产业的现状评价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对赣州市烟叶产业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内有关产业政策,指出了烟叶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加快赣州市烟叶产业发展的 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郑海霞  张陆彪  张耀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111-12115
从影响程度、积极性、参与性、权力4个方面,对金华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核心利益相关者多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利益突出,却无决策和管理权,政府部门具有最大的决策权,在目前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流域管理联席协会,促进利益激励机制的形成和多层反馈互动渠道的畅通,明晰上下游水权和生态补偿的责任义务关系,构建可操作的管理规则和立法、改革干部考核制度、扶植和培育流域的生态补偿市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公益林补偿政策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公益林补偿政策评价研究的现状,分析了补偿政策评价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借鉴了美国联邦政府项目评价体系,提出了补偿政策的定性评价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