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验证山羊痘病毒诱导BHK-21细胞出现凋亡现象的存在,分别采用HE染色、凋亡试剂盒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和DNA Ladder检测,对山羊痘病毒感染的BHK[21细胞培养物进行细胞凋亡检测.不同方法检测结果均显示,山羊痘病毒感染BHK-21细胞组相同时间细胞凋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山羊痘病毒可诱导BHK-21细胞发生...  相似文献   

2.
利用羔羊睾丸细胞、Marc-145、Vero细胞对病毒进行分离和培养,通过动物回归试验、组织病理学切片的观察、透射电镜观察、PCR鉴定等方法进行病毒的鉴定,并参照GenBank中绵羊痘病毒P32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成功地对分离株的P32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与多株参考毒株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痘病毒粒子;动物回归试验中试验动物临床症状为典型的羊痘症状;组织病理学切片中观察到羊痘病毒嗜酸性包涵体;通过DNASTAR与参考毒株进行同源性比对,与参考株同源性为97.2%~99.5%。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绵羊痘病毒,并命名为SPPV-NeiMengG2015。  相似文献   

3.
感染细胞与痘疹样本中山羊痘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Trizol法和SDS-蛋白酶K法提取山羊痘病毒DNA后,根据山羊痘病毒P32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能检测感染细胞培养物与组织病料的PCR方法,结果显示以SDS-蛋白酶K法提取的病毒DNA在含量与纯度上均明显高于Trizol法;该PCR方法对山羊痘标准毒株细胞感染物能扩增出特异性的DNA条带,最小检出量为40.625ng;且能检出山羊痘疫苗毒Y株、贵州现场分离毒LD株和QL株的细胞感染物以及山羊痘疹样本中病毒DNA,而对鸡痘疫苗毒株感染细胞、正常细胞及正常山羊皮肤均为阴性反应。这些结果表明,建立的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可靠性好、灵敏度高等特点,可用于山羊痘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4.
山羊痘病是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皮肤、黏膜发生异性的痘疹为特征,其流行快,发病率高,严重时可使病羊死亡、孕羊流产等,给养羊业常带来很大的损失。由于传染性强,混合感染和并发症多种多样,治疗困难。1病原山羊痘病毒与绵羊痘病毒在分类上同属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病毒核酸类型为DNA。山羊痘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与绵羊痘相似。  相似文献   

5.
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高度接触传染的动物疾病,被国际兽疫局(OIE)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全身性或局部性皮肤痘疹及内脏病变(特别是肺)乃至死亡为特征.山羊痘病毒(GTPV)属痘病毒科脊索动物亚科羊痘病毒属的成员,该属其他成员还有绵羊痘病毒(SPPV)、疙瘩皮肤病病毒(LSDV).P32抗原是一种结构蛋白抗原,包含有一个主要的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所有的羊痘病毒属的3个成员中.针对山羊痘病毒与副痘病毒属存在免疫交叉反应,缺乏有效的鉴别诊断试剂盒,本研究克隆表达出羊痘病毒属特异的P32蛋白,为进一步研制抗体及抗原检测试剂盒奠定前期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6.
将山羊IFN-γ基因插入到合有口蹄疫病毒(FMDV)vp1基因的山羊痘病毒(GPV)转移载体PTK-vp1中,获得合有FMDV vp1基因和山羊IFN-γ基因的重组转移载体pTK-vp-IFNγ,以本实验室构建的表达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的山羊痘重组病毒rAY41-LacZ为亲本毒,与转移载体pTK-vp-IFNγ共同转染犊牛睾丸细胞进行同源重组,通过7轮反向蓝白斑筛选,产生重组山羊痘病毒rAY41-VP-IFNγ,通过PCR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证实获得了能够稳定表达FMDV vp1和山羊IFN-γ的重组山羊痘病毒。  相似文献   

7.
从山东东营疑似绵羊痘病羊的肺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取疑似绵羊痘病羊组织病料研磨、冻融、离心后分别接种11日龄SPF鸡胚绒毛尿囊膜和牛睾丸继代细胞,鸡胚接种部位出现明显的痘斑;牛睾丸细胞出现聚集、变圆等明显的细胞病变。利用1对绵羊痘病毒T4肽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了PCR扩增,获得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约300 bp的片段。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等毒株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国外其他绵羊痘病毒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达97.4%~99.3%;与山羊痘病毒株同源性为96.4%。通过试验初步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绵羊痘病毒,并将该毒株命名为绵羊痘病毒DY株。  相似文献   

8.
山羊痘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及酶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羊痘病毒贵州分离株(LD株和QL株)和参考株(Y株和B株),采用Vero细胞增殖和差速离心浓缩后,以SDS-蛋白酶K法提取病毒基因组DNA,以3种核酸内切酶EcoRⅠ、HindⅢ和PstⅠ进行酶切图谱分析。接种山羊痘病毒48h~60h后,Vero细胞呈现典型的细胞病变;病毒基因组提取样本的纯度在1.8~1.9之间,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均出现一条纯净的DNA条带;经3种内切酶酶切后,贵州分离株的酶切图谱与参考疫苗毒株Y株基本一致,比参考弱毒株B株少3条~4条酶切片段。这为山羊痘病毒毒力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山羊痘病毒贵州分离株P32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羊痘(goat pox)是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山羊痘病毒(goat poxvirus,GPV)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山羊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本试验应用PCR技术,从山羊痘病毒DNA中扩增P32基因,通过pMD18-T克隆载体转化到DH5α工程菌中,并进行重组质粒的鉴定,旨在探索山羊痘病毒贵州株与国  相似文献   

10.
应用PCR方法扩增山羊痘病毒QL、LD、Y、B-株反向末端重复序列片段,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构建了重组质粒pMD18-ITR,再将该重组质粒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进行培养,对通过PCR、酶切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菌进行序列测定,并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2株山羊痘病毒、3株绵羊痘病毒全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测4个毒株序列与GenBank上收录的山羊痘病毒该片段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与绵羊痘病毒该片段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8.3%。研究结果表明,山羊痘病毒反向末端重复序列与已收录的羊痘毒株之间该片段的同源性非常高,为今后兽医临床上应用PCR方法检测羊痘病毒提供了另一更为特异、保守的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细菌学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疑似山羊痘猝死山羊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以GPV ITR基因特异性引物从皮肤、肠黏膜、蹄部痘疹中均扩增到289 bp目的条带,并从肝脏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阳性杆菌,经生化鉴定为产气荚膜梭菌,其表现较强耐药性。由试验结果初步判断,该病例为山羊痘病毒(GPV)继发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所致。猝死山羊病因的确定性诊断,将对山羊养殖场切断病原传播,预防健康山羊发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山羊痘病毒TK基因功能缺失对其增殖的影响,同源重组构建TK基因缺失型重组山羊痘病毒,检测其增殖特性。试验在通用转移质粒pTKfpgigp内插入不同长度的X1~X4片段,构建了4个重组转移质粒;重组质粒转染已感染山羊痘病毒的羔羊睾丸细胞,经同源重组产生4株TK基因缺失型重组山羊痘病毒rGPV/tk,其TK基因内分别插入了长度约为2 800、4 000、5 200、7 700 bp的外源DNA片段;筛选纯化重组毒株,测定rGPV/tk病毒滴度。结果显示,TK基因失活后,rGPV/tk病毒滴度明显降低;随着插入DNA片段的延长,重组毒株的病毒滴度下降程度更加明显。研究表明,TK基因功能的缺失对山羊痘病毒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与外源DNA的长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study, the proliferation of goat pox virus (GPV) was researched using the recombinant GPV of TK gene insertion inactivation. Different length DNA fragments X1, X2, X3 and X4 were inserted into the transfer plasmid pTKfpgigp to constructed the recombinant transfer plasmids and these plasmids were transfected into lamb testis cells infected GPV. Recombinant GPVs of TK gene inactivation by inserting foreign DNA fragment of 2 800, 4 000, 5 200 and 7 700 bp,respectively, were generated via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Four recombinant GPVs (rGPV/tk-) were obtained by selective culture and the virus titer were mensurated by 50%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GPV/tk- virus titers were decreased obviosuly which was comparable with the wild type GPV AV41. Furthermore, the virus titer of the recombinant virus was decreased more obviously with the extension of the foreign DNA fragment.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proliferation of the GPV was depressed when GPV TK gene was deficient.  相似文献   

14.
为了建立山羊痘病毒(GPV)抗体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人工合成密码子优化的GPV p32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截短表达(p32-opti).表达的重组p32-opti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分析表明,p32-opti与GPV标准阳性血清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以纯化的重组p32-opti蛋白作为ELISA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小反刍兽疫、蓝舌病和口蹄疫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与中和试验(VNT)比较,两者的符合率为95.7%;ELISA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显示,OD值的变异系数小于10%.上述结果表明.该ELISA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对来自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自治区的390份山羊和绵羊血清进行检测,抗体阳性率为80.2%,表明这些地区的山羊和绵羊群普遍存在羊痘病毒抗体.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GP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疫苗接种动物的抗体水平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确定内蒙古某规模化奶山羊养殖场部分引进羔羊发病死亡的原因,为该场加强重点疫病免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出现典型临床症状的发病羊只进行病理解剖学观察,无菌采集肺脏病变样本,制备病理组织切片;无菌采集发病羊只的血液制备血清,采用高敏荧光技术检测血清中的山羊痘病毒抗体;无菌采集发病羊只的肺组织、鼻拭子、眼拭子,利用PCR技术检测山羊痘病毒P32基因,对测序获得的序列进行BLAST比对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剖检可见病羊口腔、鼻腔、喉头、气管黏膜有圆形疹痘;肺部明显水肿,表面存在红色疹痘,切开后呈不透明、灰白色胶冻样;瘤胃、网胃、瓣胃、皱胃黏膜均出现疹痘。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肺泡红色深染,间质变宽,腔内存在脱落的上皮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并化生为腺泡样状;支气管腔内存在大量的炎性细胞。发病山羊血清经高敏荧光技术检测,判定为山羊痘病毒抗体阳性。采集肺组织(GTPV-YP1)、鼻拭子(GTPV-YP2)、眼拭子(GTPV-YP3)样品各1份,3份样品经P32基因PCR检测均获得983 bp的扩增片段,与预期大小一致;GTPV-YP1、GTPV-YP2样品P32基因序列与山羊痘病毒中国分离株KC951854.1、Oman分离株 MN072621.1 P32基因的同源性为100%,GTPV-YP3与山羊痘病毒中国分离株EF514892.1、HM572329.1、JN596275.1、MG817382.1的同源性为99.0%。结论 经病理解剖学观察、病理组织学检查、血清学检测以及病原PCR鉴定,确定引起该场引进奶山羊羔羊发病的原因为山羊痘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G蛋白偶联趋化因子受体(GpCR)基因在羊痘病毒种属鉴别中的作用,本实验对3株绵羊痘病毒(SPV)和2株山羊痘病毒(GPV)弱毒疫苗株的GpCR进行了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中登录的21个羊痘病毒属成员相关序列进行了比对。核酸同源性分析表明SPV不同毒株之间同源性达到99.5%~99.8%;GPV之间同源性达到98.8%~99.8%;GenBank上公布的疙瘩皮肤病病毒(LSDV)之间同源性达到100%。而GPV、SPV和皮肤疙瘩病毒两两比对的同源性仅达到94.2%~95.9%。对GpCR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可以看出GPV、SPV和LSDV分别位于不同的进化分枝上,而GPV与LSDV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GpCR基因在鉴别GPV属和流行病学分析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山羊痘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对2003年广西部分地区山羊群发生的疑似山羊痘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及生物特性的研究。取疑似山羊痘病羊的皮肤丘疹、水泡或脓泡组织的病毒悬液,接种初生羔羊睾丸细胞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病毒能与山羊痘标准阳性血清反应,在感染的细胞浆内发出特异性的黄绿色荧光。病毒悬液接种乳鼠、小鼠、豚鼠、兔子都未发病,而接种3月龄山羊则出现典型的山羊痘症状和病理变化,接种9~10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未见出现痘斑,连传3代,均无异常变化。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可以看到在细胞浆内有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的包涵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150nm~300nm大小,卵圆形、砖形,有囊膜的病毒颗粒。利用一对山羊痘病毒P32基因引物进行了PCR扩增,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5株山羊痘病毒P32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结果与疫苗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9.8%和99.4%。与国外其它毒株的同源性为99.6%和98、8%~99.4%。研究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病毒为山羊痘病毒,在生物学特性上与资料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P32基因与疫苗毒和国外毒株之间同源性非常高。将该毒株命名为山羊痘病毒LiuJiang/2003株。  相似文献   

18.
携带小反刍兽疫病毒H基因的重组山羊痘病毒构建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小反刍兽疫病(PPRV)毒糖蛋白基因H插入到山羊痘病(GPV)毒通用转移载体PtkPgpt-egfpP启动子P7.5的下游,构建了重组山羊痘病毒转移载体PtkPgpt-egfpPpprv-H。该重组转移载体转染感染山羊痘病毒疫苗株的绵羊睾丸细胞中,通过同源重组获得小反刍兽疫病毒H基因重组山羊痘病毒,通过纯化和PCR鉴定,证明小反刍兽疫病毒H基因插入到山羊痘病毒基因组中。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PPRVH基因重组山羊痘病毒的免疫原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利用特异性PCR方法从病山羊组织病料中分别扩增山羊痘病毒、羊口疮病毒和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特异性片段,继而将扩增的特异性片段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上相应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绘制系统进化树,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从病山羊中可同时扩增出山羊痘病毒、羊口疮病毒和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特异性片段,并通过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确证了PCR检测结果,首次证实我国存在山羊痘、羊口疮及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混合感染,为我国现阶段羊病的流行病学和有效防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