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试验方法,对玉米大面积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进行了研究。以玉米栽培中的主要因子(密度、氮肥、磷肥、钾肥、播期)与产量的关系,通过微机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解析,求出各因子对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及因子间的交互作用。还借助微机模拟试验,寻出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措施,为玉米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对中国的粮食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栽培增产技术是我国玉米产量潜力的重要影响因子。本文主要从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玉米栽培模型研究和遥感技术在玉米栽培中的应用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玉米栽培技术上的研究和发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因子分析法在玉米生产试验中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探讨生产试验结果更全面科学的评价方式,使优良品种投入更高效的大面积栽培和推广,本研究对2018年田丰玉米品种联合体生产试验(中海拔组)6个参试品种(含对照种)在保山试点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抗病性等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前2个公因子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73.33%,2个独立的公因子较真实地反映了所支配的7个性状及其相互关系。第一公因子主要包含生育期、灰斑病、穗腐病、小斑病和大斑病5个性状,称为生育期和抗病性因子;第二公因子主要支配了株高和穗位高,称为主要农艺性状因子。通过计算公因子得分,6个参试品种中,‘金禾880’综合得分最低,第一公因子得分最低,栽培生产中可适时早播;‘富华9号’综合因子得分最高,第二公因子得分最高,栽培生产中可适当降低株高穗位;‘金禾玉618’综合因子得分最佳,适宜在保山市中海拔区域大面积常规化种植和推广。因子分析法用于玉米生产试验的分析与评价是可行的,在栽培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因子得分对各玉米品种采取具体有效的栽培措施,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贵单8号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杂交玉米新品种贵单8号在黔中地区的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该品种产量与4个主要栽培因子N、P、K肥施用量及种植密度之间的数学模型;解析数学模型,就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模拟寻优,筛选出贵单8号在黔中地区的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玉米闽单88高产制种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旋转设计方法,研究了杂交玉米闽单88主要栽培因子与制种产量的关系,通过微机对模型的解析,得出各因子对制种产量效应的主次关系,通过微机对模型的解析,得出各因子对制种产量效应的主次关系,两因子搭配的产量效应。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黄泛区农场2012年玉米生产因子的分析表明,使该年玉米获得丰产的主要因子为气象因子和栽培因子.栽培因子主要包括:品种优良、精播早播、施用底肥、合理追肥、浇水排涝、化除化控、病虫预防.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是一种产量高、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其在我国种植较为广泛,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保障农民收益,稳定玉米产量,应当重视对玉米栽培种植的管理,针对不同品种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加以分析研究,完善各阶段病虫害防治工作。1玉米栽培管理技术1.1选种选种时应从当地气候、积  相似文献   

8.
主要栽培措施对北方春玉米产量贡献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化解析主要栽培措施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探索北方春玉米缩差增产增效技术途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春玉米在品种耐密性、种植密度、耕作方式、养分管理、病害防治等114篇论文数据,同时结合大田栽培措施因子替换试验,定量解析主要栽培措施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及其优先序。【结果】文献统计分析结果与大田栽培因子替换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当前生产主要应用的5项主要栽培措施对春玉米产量贡献的优先序为种植密度、养分管理、品种耐密性、防病(兼化控)、耕作方式,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2.6%、9.2%、6.7%、6.3%和5.5%,对氮肥偏生产力(PFP_N)的贡献分别为16.7%、4.1%、3.4%、3.8%和3.3%。各措施因子对玉米产量差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群体物质生产能力和群体库容量实现,当群体LAI饱和后,如何优化群体同化性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和单位叶面积籽粒生产效率是缩差增产的关键。【结论】产量和资源效率协同提高15%—20%的高产高效目标,通过密度和养分管理这2项措施的优化即可实现,若要使产量和资源效率均增加30%—50%,则需要综合优化至少4个因子甚至全部5个因子。  相似文献   

9.
主要栽培措施对北方春玉米产量贡献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定量化解析主要栽培措施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探索北方春玉米缩差增产增效技术途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春玉米在品种耐密性、种植密度、耕作方式、养分管理、病害防治等114篇论文数据,同时结合大田栽培措施因子替换试验,定量解析主要栽培措施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及其优先序。【结果】文献统计分析结果与大田栽培因子替换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当前生产主要应用的5项主要栽培措施对春玉米产量贡献的优先序为种植密度、养分管理、品种耐密性、防病(兼化控)、耕作方式,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2.6%、9.2%、6.7%、6.3%和5.5%,对氮肥偏生产力(PFPN)的贡献分别为16.7%、4.1%、3.4%、3.8%和3.3%。各措施因子对玉米产量差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群体物质生产能力和群体库容量实现,当群体LAI饱和后,如何优化群体同化性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和单位叶面积籽粒生产效率是缩差增产的关键。【结论】产量和资源效率协同提高15%—20%的高产高效目标,通过密度和养分管理这2项措施的优化即可实现,若要使产量和资源效率均增加30%—50%,则需要综合优化至少4个因子甚至全部5个因子。  相似文献   

10.
杨艳  冷远康 《安徽农业科学》2014,(6):1647-1649,1652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Zea mays L.)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方法]以玉米品种顺单6号、遵玉3号和安单3号为材料,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75000、64500、56250、49995株/hm2(CK)。[结果]在同一种植密度下,顺单6号、遵玉3号、安单3号间的产量差异显著,顺单6号、遵玉3号的产量与安单3号差异极显著;不同种植密度间玉米产量差异显著,种植密度与品种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说明玉米品种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在玉米产量构成因子中,株高、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百粒重、穗位高、穗长、秃尖与产量呈负相关,只是相关性的显著性各有差异。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子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结论]在玉米栽培中,要充分利用对产量有利的影响因子,通过栽培措施调节各因子进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玉米品种、密度、施肥措施对西昌地区玉米产量形成的作用效应,建立回归模型并分析各因子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品种对西昌地区玉米产量影响最大;品种与种植密度之间存着显著的互作效应,文中提出了部分川单系列玉米新品种在西昌地区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正>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玉米栽培地区。该病在我国春玉米和夏玉米区发生较为普遍,主要发生在气候冷凉的地区。2014年建设农场通过大面积喷施农药扬彩,研究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和对产量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最为重要的栽培因子之一,合理密植是玉米优质高效生产的重要措施,根据密度和产量的关系,合理调控群体结构、提高群体产量是玉米高产研究的重要内容。黑龙江省八五○农场采取不同种植密度,对德美亚3号玉米品种进行研究,以探讨该品种在八五○农场种植的最佳密度,以使玉米获得最大效益,进而确定玉米高产栽培模式,为大田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先玉335为材料,研究了水分、密度和其他栽培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耦合效应。结果表明,各栽培因子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从多因素分析,其影响顺序为:密度(x2)>底钾(x5)>追氮(x6)>底氮(x3)>补水(x7)>底磷(x4)>追肥/补水生育期(x8)>播期(x1)。在数学模型中,各栽培因子间耦合效应对玉米产量影响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密度(x2)与补水(x7)的耦合效应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在试验研究范围内,当播期为4月16日,密度为72 047.8株/hm2,底施氮量为135.3kg/hm2,底施磷量为262.0 kg/hm2,底施钾量为295.9 kg/hm2,追施氮量为239.6 kg/hm2,补灌量为1 198.0m3/hm2,追肥/补水生育期在玉米18展叶时,玉米产量达到理论最高值,为16 194.8 kg/hm2。  相似文献   

15.
我们以6个鲜食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春季促早栽培对鲜食玉米生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春季播期的推迟,积温的增加使玉米各生育阶段的生育天数明显减少,播期主要影响营养生长阶段,即播种到抽雄阶段,对生殖生长阶段影响较小。大棚促早栽培容易造成鲜食玉米秃尖;随着播期推迟,各品种鲜食玉米产量呈现递增趋势,播期为3月23日鲜食玉米产量相对其余播期显著增加;鲜食玉米产量与穗长、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全面实施,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期间,玉米栽培增产技术取得较大进步,玉米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为国家粮食储备、人们生活需求提供稳固保障。基于此,针对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研究发展进程进行分析,为玉米种植进一步发展提供方向和依据。1玉米栽培增产技术概述玉米栽培增产技术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玉米栽培,玉米增产。其中,玉米栽培主要指以玉米的生长习性为基础,通过采用农业科学技术进行玉米种植、栽培及研究,以提高玉米生长质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是数一数二的农业大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国,而我国最为主要的粮食农作物之一便是玉米,而且玉米同时也是我国各大农业产品中种植量第一的粮食农作物。然而在玉米栽培的过程当中,常常会出现水资源缺乏、肥料资源严重流失以及种植环境较为恶劣等现存问题,以此笔者认为在玉米栽培的过程中必须对玉米的产量和水肥的应用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强化玉米栽培技术中水肥的应用,进而提高我国玉米栽培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将针对玉米栽培技术中的水肥应用展开初步的探讨,主要阐述了对玉米栽培技术中水肥应用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不同水肥应用情况下玉米的生物学特征,然后对玉米栽培技术中水肥应用的创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不同天气条件下玉米生长期茎流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天气条件下玉米生长期茎流,为干旱半干旱区玉米的节水灌溉及科学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选取3种典型的天气条件对玉米液流通量密度变化趋势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玉米液流日变化曲线在3种天气条件下总体趋势相同,都呈现出"几"字型的多峰曲线,但各天气条件下液流日变化又具有各自的特点;玉米液流的变化是各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天气条件下影响玉米液流的主要环境因子各异,但光合作用有效辐射始终是影响玉米液流变化的最主要的环境因子;玉米液流日累积量在3种天气条件下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晴天、多云、阴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在黔西北山区种植高油玉米高产优质的栽培模式,促进山区种植业结构调整,采用多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高油玉米产量、产油量与4个主要栽培因子——种植密度及N、P、K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解析了各因素对产量、产油量的效应,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筛选出了黔西北山区高油玉米高产优质的农艺综合方案:密度62463~63710株/hm2;N肥(纯N)321.79~359.04kg/hm2;P肥(P2O5)319.94~345.32kg/hm2;K肥(K2O)293.64~333.30kg/hm2。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中熟玉米杂交种性状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因子分析法以黑龙江省2003年第六区玉米区域试验的12个参试组合(含对照)为研究材料,对参试组合各农艺性状变异的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是很难同步改良的性状,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因子,只能协调改良各性状以获取最佳效果;穗位高、株高、叶片数、百粒重、秃尖和出籽率是容易协同改良的性状,应加以合理地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