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杂交籼稻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8个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5项稻火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变异,结果表明:杂交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等5项品质性状在3个地点、2个季节下的变异均达显著;粒形、粒长、垩白度3项外观品质性状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在地点、季节、基因型3个因素中、季节变异占总变异的分量最大,平均达84.06%,特别是碱解值,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度3项品质性状表现突出;地点与季节对各项品质性状的影响无主次之分,遗传力分析  相似文献   

2.
粳稻稻米品质稳定性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AMMI模型对9个水稻品种的稻米品质稳定性及品质性状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项品质指标在不同基因型和环境间的差异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方差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粒形和粒长稳定性最高,而垩白率和垩白度稳定性最差。粒长的稳定性与直链淀粉的稳定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率的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精米率的稳定性与粒形的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垩白度的稳定性与糙米率的稳定性呈显著负相关;整米率的稳定性与其他品质性状均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3.
根据吉林省2003年中早、中熟4个品种区域试验点38个参试品种12项品质性状的测定结果,研究了各品质性状的品种(基因型)、地点、品种×地点互作效应相对变异。结果表明,垩白性状、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粒长的国家一级达标率极低;各品质性状在品种间、环境(地点)间都有极显著差异,而且各品质性状均存在品种×地点交互作用;参试品种均以品种效应为主,品种效应最大的是直链淀粉含量,环境效应最大的是整精米率。  相似文献   

4.
以浙江省1995年早籼稻品种试验区域6个试点参试品种的外观品质测定结果为试验材料,用多元分析法探讨了籽粒长、粒型、垩白率、垩白面积和透明度5个外观品质的品种(基因型)、地点、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和各效应内外观品质间相关关系;剖析了各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并用作者提出的品种互作效应简易检验方法对参试品种的外观品质作了基因型×地点互作效应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外观品质的5个性状均以品种效应为主,而且品种效应依次以粒型权重相对最大,透明度、籽粒长性状次之,垩白率、垩白面积最小;环境对垩白面积、垩白率有较大影响.相关分析显示,外观品质间有相关关系,而且相关分别来自遗传(品种)和环境(地点)效应.将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分解为各品种基因型×地点互作效应,发现多数品种垩白率、垩白面积、透明度均存在基因型×地点交互作用,多数品种粒长、粒型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早稻区试品种稻米品质的相关性与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4~2009年参加浙江省早稻区试的水稻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稻米品质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和对照嘉育293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粒长和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粒长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嘉育293的12项主要稻米品质指标中,糙米率、精米率、粒长、垩白粒率和碱消值在不同年份和地点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而垩白度变化均达极显著水平;各性状指标在同一地点不同田块间的差异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水稻品质性状遗传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水稻10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力分析、遗传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广义遗传力较高的性状有直链淀粉含量、粒形、粒长、垩白米率、糙米率和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大小及垩白米率有较密切的正相关,与碱解值和碾米品质性状有较密切的负相关;整精米率与蛋白质含量、垩白大小、粒形和粒长有密切的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为整精米、直链淀粉因子,第二主成分为垩白因子,第三主成分为碱解值因子。认为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大小、垩白米率和碱解值为鉴定稻米品质的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7.
以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水稻25个主要品质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力的表现规律。结果表明:米质性状一般配合力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占遗传总方差的比重显著大于特殊配合力占遗传总方差的比重;粒长、垩白粒率、垩白度、碱消值和胶稠度等受不育系影响较大,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受恢复系影响较大;各性状狭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为: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整精米率>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糙米率>胶稠度;亲本 EF14A 和福恢2108在改良组合米质方面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宁夏水稻品质性状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宁夏1999年水稻品种区域试验5点10个参试品种11项品质性状的测定结果,研究了品质性状的品种(基因型)效应、地点效应及品种×地点互作效应的相对变异.结果表明精米率、粒长、垩白率和直链淀粉含量以品种效应为主;整精米率的品种效应相对变异较小,以环境(地点)效应较大;糊化温度存在较大的品种×地点互作效应;糙米率、透明度、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的品种、地点及品种×地点均不显著;通过试点环境对水稻品质性状的影响分析(SSR检验),定性分析了宁夏不同地区环境条件对整精米率、垩白面积、垩白率等品质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55个籼稻新品种的6项稻米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各稻米品质性状在不同品种间的变异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以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变异度最大,是稻米品质的主要限制因子。②稻米品质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整精米率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呈极显著和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③55个籼稻新品种可分为7组,其中以第1组的稻米品质最好,共有30个品种;其次为第2、第3和第5组,共有15个品种;较差的是第4、第6和7组,共有10个品种。  相似文献   

10.
常见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128个常见水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商品品质、蒸煮品质的分析表明,品种的加工品质有明显差异,完整精米率的变异幅度最大;垩白面积与完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粒长、粒宽、长宽比与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间无任何显著相关。由于粒宽与垩白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故在籼稻优质米育种中,宜选择细长粒形和透明度好的类型。籼稻的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在品种间均有丰富的变异,性状间组合方式复杂。目前国内籼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偏高,是影响食味的主要因素。粳稻中蒸煮品质各性状变异幅度较小,性状间组合类型较简单。  相似文献   

11.
以云南稻核心种质和云南主栽籼稻品种滇屯502、粳稻品种合系35配制的杂种BC3F5和BC4F4(172份)为材料,在云南新平相同栽培条件下种植,研究供体亲本及其回交后代稻谷粒形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供体亲本及其后代的谷粒长和谷粒宽遗传力较高,且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选择潜力较大.2)谷粒长、谷粒宽和谷粒长宽比3个谷粒性状的遗传变异度不同.利用供体亲本及其后代进行粒形新品种选育时,除应考虑各谷粒性状的表现特点和遗传潜力大小外,还应考虑籼粳、稻谷粒形、供体亲本与其后代的遗传差异和特点.3)籼粳间、稻谷粒形间的3个谷粒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表现出显著的粒形多样性.遗传改良可使粒形多样性明显降低,表现为籼稻大于粳稻,阔卵形大于椭圆形和中长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季灌浆期温光资源对不同类型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为适应性双季晚粳稻品种的筛选与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年在浙江富阳和温州两地开展,以当地主栽3个籼稻品种为对照,根据专家推荐选择20个候选粳型品种(包括10个常规粳稻、3个杂交粳稻和7个籼粳杂交稻),评估和研究灌浆期温光条件差异对晚粳稻品质的影响。【结果】(1)基于稻米品质特征聚类,晚籼稻因其特有的长宽比(3.18)与直链淀粉含量(19.40%)归属一类;相比晚籼稻,大部分杂粳型水稻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分别升高了4.31%—5.28%、6.51%—9.33%、25.83%—28.34%、-1.81%—4.27%、11.62%—50.85%和2.31%—2.85%,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则降低了20.98%—28.14%和1.16%—14.85%,表现出明显的米质提升;常规粳稻品种的米质表现则出现分离,部分源于苏南和嘉兴的常规粳稻(4个)与杂交粳类似,同属于米质提升一类;而部分源于江苏、上海的常规粳稻品种(6个)因其在晚季中相对较差的米质表现(高垩白度、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归属一类;(2)晚稻灌浆期稻米品质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气候因子对水稻品质的作用主要以齐穗后10—20 d为主;加工品质(糙米率)与日均辐射(R:-0.40— -0.19,P<0.05)和昼夜温差(R:-0.45— -0.28,P<0.05)呈负相关关系,与日最低温度(R:0.24—0.53,P<0.05)和降雨量(R:0.38—0.45,P<0.05)呈正相关关系;灌浆期降雨增多以及夜间温度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垩白率和垩白粒率(R:-0.37— -0.16,P<0.05;R:-0.43— -0.12,P<0.05),从而降低稻米外观品质,同时夜间温度和降雨与食味值呈负相关关系(R:-0.37— -0.16,P<0.05;R:-0.43— -0.12,P<0.05);双季晚稻灌浆期最高温度与稻米食味值成正相关(R=0.37,P<0.05),日最低温度则与稻米蛋白质含量(R=0.19,P<0.05)和垩白度(R=0.16,P<0.05)及垩白粒率(R=0.12,P<0.05)成正相关。【结论】齐穗后10—20 d是气候因子调控稻米品质的关键时期。南方双季稻区晚粳稻品种米质优化,应着重于优质粳稻基因与当地适应性籼稻基因的融合,选择杂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粳稻)相比常规粳稻更可靠便捷,常规粳稻品种在引进应用时则应考虑育种来源地及其生态适应性,南方稻区优质常规粳稻仍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进行选育。  相似文献   

13.
Meeting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japonica rice is a major challenge facing China’s grain security. In the present study,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yield, quality, and profitability of japonica rice varieties(including hybrids and inbreds) grown in the late season as compared with local elite indica hybrids in a double rice cropping system of China where indicas are traditionally planted. Indica hybrids had significantly longer vegetative(from sowing to heading) and total(from sowing to maturity) growth durations than japonicas in both2011 and 2012, while reproductive growth duration(from heading to maturity) was longer for indica hybrids than for japonicas in 2011 but not in 2012. Indica hybrids produced higher grain yield than japonicas in 2011, but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2012. Japonicas had higher brown rice, milled rice, and head rice percentages than indicas, but had lower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and amylose content,while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l consistency and protein content. Indica hybrids tended to have lower chalky grain percentage and chalkiness degree than japonicas, though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ue to large genotypic variations. The net returns were 16.1% and 9.9% greater for indica hybrids than for japonica hybrids and japonica inbreds in 2011, with only 3.8% and 1.3% in2012, respectively. Thu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replacing indicas with japonica varieties as late rice may not be feasible at the present site unless locally adapted japonica varieties are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水稻籽粒垩白程度与粒位的关系,选用具有不同垩白程度的3个粳稻品种,比较分析了不同品种同一穗上垩白粒分布及其与粒形和单粒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同一穗上垩白分布有所差异,垩白少的水稻品种玉丰垩白籽粒大部分分布在穗中下部和二次枝梗上,垩白相对多的武运粳7号穗上垩白粒分布比较均等,与穗上籽粒位置的关系不明显;垩白程度与粒长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粒重及粒长宽比品种间表现不一,武运粳7号和96-110品种的粒重与垩白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而玉丰品种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粒长宽比与垩白程度96-110品种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其他两个品种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不同穗型强势粒与弱势粒米质差异比较,研究了稻米品质生理。结果表明,强势粒较弱势有较大的精米长度、精米宽度、垩白粒率、AC、GC,和较小的长/宽、垩白面积、GT,直立穗型品种强势粒与弱势粒米质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不同穗型强势粒与弱势粒米质差异比较,研究了稻米品质生理。结果表明,强势粒较弱势粒有较大的精米长度、精米宽度、垩白粒率、AC、GC,和较小的长/宽、垩白面积、GT,直立穗型品种强势粒与弱势粒米质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分期播种对早籼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播期调节方法对华南稻区 1 1个主栽早籼品种的 9个品质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品质性状对播期变化所表现的变异程度不一 ,垩白度、垩白粒率和垩白面积的变异最大 ,其次是胶稠度和整精米率 ,长宽比的变异度最小 ,适时早播能缓解各品质性状对播期的反应 ,从而获得相对较优的品质 ;各品质性状间存在程度不同的相关性 ,其中垩白度、垩白粒率和垩白面积与其他性状呈显著负相关 ,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与胶稠度间呈显著正相关 ,长宽比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相对较低 ;典型相关分析中 ,因具较大的变异 ,垩白度、胶稠度和碱消值的载荷量最大 ,显示其在稻米品质中的重要性 ,相反 ,长宽比的载荷量最小 ,对稻米品质的作用较为次要  相似文献   

18.
籼稻米粒垩白的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3个籼稻杂交组合的研究表明,垩白差异较大的亲本间,其正反交F_1的垩白度存在显著差异,以垩白度较低的品种作母本,其垩白度较低,3个杂交组合分离世代群体中,垩白与百粒重及谷粒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谷粒长、谷粒长宽比以及出糙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F_2群体中出现大量正向超亲(高于高垩白亲本)的变异.以垩白度较高的材料作母本回交改良垩白度的效率较低,垩白度具有中等大小的广义遗传率.不同组合中亲本垩白度的差异分别由显性方向不同的1~3组部分显性的基因所控制,要改良稻米垩白,应选择垩白度较低的材料作母本,同时扩大分离世代的种植群体,提高选择强度.  相似文献   

19.
在水稻齐穗期进行外源ABA处理,以探索ABA对水稻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齐穗期,叶面喷施外源ABA溶液,对米粒的粒长、粒型、垩白粒率、透明度等稻米的外观品质有所改良,使稻米的商品品质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