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阜阳市改良F1黄牛的体斜长、胸围、体高对体重的影响,建立了高度显著而且较为准确的回归预测方程。结果表明,胸围对改良F1黄牛的体重影响最大,而体斜长、体高对体重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阜阳市改良F1黄牛的体斜长、胸围、体高对 体重的影响,建立了高度显著而且较为准确的回归预测方程。结果表明,胸围对改良F1黄牛的体重影响最大,而体斜长、体高对体重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随机选取了农户养殖的27头当地黄牛,26头西门塔尔改良当地黄牛的杂一代繁殖母牛(西黄F1)和28头安格斯改良当地黄牛的一代繁殖母牛(安黄F1)。利用测杖或硬尺测量体高、体斜长和胸围、管围,并估算出体重;且利用肉用指数(BPI)分析牛群的经济类型,对三种牛中各经济类型牛所占比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西黄F1和安黄F1比当地黄牛体高和BPI指数显著提高(P0.05);而西黄F1和安黄F1的体重极显著于当地黄牛(P0.01)。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6月龄大通牦牛母牛体尺与体重的相关性,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笔者在2011年11月对30头6月龄大通牦牛母牛进行称重和体尺测量,根据得出的数据分析其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的相关系数,同时建立6月龄大通牦牛母牛的体重回归模型。结果显示,6月龄大通牦牛母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2、0.333、0.708、0.322,经检验,体高、体斜长、管围与体重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P<0.05),胸围与体重的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得到了2个估测体重的回归模型,估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关程度分别为0.562、0.502。6月龄大通牦牛母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之间显著相关,说明体重与体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试验测定了大通牦牛的体重和体尺性状指标,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体重和体尺各性状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建立的回归方程表明,对体重影响的重要性依次为胸围、体斜长,体高,最佳回归方程为:体重=-304.917+0.378×体高+1.500×体斜长+1.861×胸围;主成分分析显示,胸围和体斜长大的大通牦牛,体重较大。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新疆地区不同规模牛场荷斯坦牛2012~2013年的体尺体重记录为研究材料,以4个生长性状(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为研究对象,采用SAS8.1软件GLM过程分析不同规模牛场和年龄对各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牛场对荷斯坦牛体高、体斜长、胸围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体重没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年龄对荷斯坦牛体高、胸围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斜长没有显著影响(P0.05);荷斯坦牛的体高、胸围和体重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3~5岁增长较快。通过分析不同规模牛场和年龄对荷斯坦牛体尺体重的影响,旨在促使牛场合理加强不同年龄阶段荷斯坦牛的饲养管理水平,从而维持适当的体尺体重,提高奶牛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探究12月龄短角牛体重与主要体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构建多元回归方程,研究影响短角牛的主要体尺指标及月龄。选取12月龄公牛163头,母牛261头,共424头短角牛体重、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的体尺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对已知数据进行最佳线性拟合,构建多元回归方程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显示,12月龄短角公牛的体重与各体尺指标的平均值均高于母牛;且体重与各体尺指标的回归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较高。12月龄短角牛无论公母,其体重与各体尺指标之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其中公牛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与体重的相关性高于母牛。12月龄短角公牛体重与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体重与胸围的相关性最大(r=0.902)。12月龄短角母牛的体重与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与胸围相关性最大(r=0.823)。12月龄短角牛的体重与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与胸围相关性最大(r=0.873)。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杂交新疆褐牛在伊犁地区规模养殖场的生长性能,分析和比较了12、24月龄杂交美×新褐牛F1 (MHF1)、杂交美×新褐牛F2 (MHF2)、杂交德×新褐牛F1 (DHF1)及新疆褐牛(XH)各体尺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12月龄时,DHF1体高显著高于XH (P<0.05),体斜长、体重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胸围显著高于XH、MHF1;MHF1、MHF2、DHF1管围均显著高于XH (P<0.05)。24月龄时,MHF1、MHF2、DHF1的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均显著高于XH (P<0.05),MHF2的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均显著高于DHF1及XH (P<0.05)。研究表明,美国瑞士褐牛与德国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可提高新疆褐牛生长发育水平,12月龄的德系褐牛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情况优于美系褐牛,但在24月龄美系杂交二代褐牛生长发育情况均显著高于德系杂交褐牛。  相似文献   

9.
大通牦牛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大通牦牛体尺与体重的相关性,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对110头6~10月龄大通牦牛母牛进行称重和体尺测量,根据得出的数据分析其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的相关系数,同时估测大通牦牛的体重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大通牦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2、0.879和0.977,得到了2个估测体重的回归模型,估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关程度分别为0.993、0.954、0.992和0.993。大通牦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之间显著相关,说明体重与体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在牛奶(或液体代乳)中添加天然纤维浓缩物VITACEL对犊牛早期生长发育(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腹泻情况)的影响,选用6日龄荷斯坦母犊22头,依据出生日期、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在牛奶中添加1%天然纤维浓缩物VITACEL,试验期39d。结果表明,试验组的平均体重、日增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在试验结束时均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犊牛的腹泻率比对照组降低48.03%。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2.5岁大通牦牛母牛体尺与体重的相关性,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在11月份对31头2.5岁大通牦牛母牛进行称重和体尺测量,根据得出的数据分析其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的相关系数,同时估测大通牦牛2.5岁母牛的体重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大通牦牛2.5岁母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09、0.713、0.846和0.595,经检验体高、管围与体重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体斜长、胸围与体重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得到了3个估测体重的回归模型,估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关程度分别为0.923、0.864和0.893。大通牦牛2.5岁母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之间显著相关,说明体重与体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杂交组合的黄牛杂交一代 ( F1)的育肥试验和体尺测定 ,结果发现 ,皮黄 F1代比本地黄牛日增重快 ( P<0 .0 1 ) ,黑黄 F1代比本地黄牛日增重较快 ( P<0 .0 5 ) ,皮黄 F1代日增重与黑黄 F1代相当。皮黄 F1代和黑黄 F1代体高、胸围比本地黄牛大 ( P<0 .0 5 ) ,体斜长差异不大。皮黄 F1代和黑黄 F1代在体高、胸围和体斜长之间相近。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3.5~4岁成年青海高原牦牛、雪多牦牛、环湖牦牛公牛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牦牛体重以及体高、体斜长、胸围等体尺性状,并对各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探究了与成年公牦牛体重密切相关的体尺性状,建立了体重与体斜长、胸围的最优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成年青海公牦牛体重的主要体尺性状为胸围和体斜长,并且其体重与体斜长、胸围呈显著线性关系。该结论可用于实际生产中成年青海公牦牛体重的估算。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大通牦牛1.5岁公牦牛体尺与体重的相关性,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于体重估测,在2011年11月对31头1.5岁大通牦牛公牛进行称重和体尺测量,根据得出的数据分析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的相关系数,同时建立估测大通牦牛1.5岁公牛的体重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大通牦牛1.5岁公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3、0.579、0.453、0.600,经检验,体高、管围与体重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体斜长、胸围与体重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得到了3个估测体重的回归模型,估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关程度分别为0.820、0.603、0.786。大通牦牛1.5岁公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之间显著相关,说明体重与体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研究西门塔尔牛对吉安牛的杂交改良效果,加快吉安牛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方法]选取225头0-24月龄的母牛,按杂交代次不同分为吉安牛、杂一代(F1)、杂二代(F2),共3组,对各组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等体尺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计算分析其体尺指数,通过体尺指标与体重的回归,构建体重估测模型。[结果]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及体重大致呈现出随杂交代次提高而增加的趋势,杂交牛明显优于吉安牛;24月龄时,杂二代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分别比吉安牛极显著提高了22.92%、19.18%、28.06%、39.85%、120.39%,(P0.01);体躯指数随月龄增加变化不大,各组牛的体躯指数均值分别为125.14±5.83、124.79±3.99、126.42±6.90;24月龄时,吉安牛与杂一代牛的体型相似,杂二代牛的体躯指数、胸围指数、管围指数和育肥指数分别比吉安牛极显著提高了7.49%、4.18%、13.77%和79.72,(P0.01),体长指数比吉安牛显著降低了3.13%,(P0.05);吉安牛18月龄时各生长指标已接近成年牛水平,而杂交牛在0~24月龄阶段的生长发育明显优于吉安牛;各组牛的体重估测模型相关系数均在0.938以上,拟合效果较好。[结论]杂交牛生长发育指标均优于吉安牛,以杂二代牛更好;杂交牛育肥效果普遍较好,以杂二代牛育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天×甘F1代马鹿生长发育及产茸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甘F1代马鹿生长发育及产茸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天×甘F1代的体质量、体高、体斜长、胸宽、胸深、胸围、颈长、尻宽与甘肃马鹿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2岁天×甘F1代公鹿的体质量、体高和体斜长分别达到甘肃成年公马鹿体质量、体高和体斜长的61.75%、92.58%和87.19%,同比甘肃公马鹿分别增长了3.09、5.53、3.84个百分点;2岁杂种母马鹿的体质量、体高和体斜长分别达到甘肃成年母马鹿体质量、体高和体斜长的70.56%、98.62%、93.53%,同比甘肃母马鹿增长了2.43、6.28、3.58个百分点。杂种公鹿初角茸鲜质量(0.42±0.12 kg)以及二杠茸鲜茸质量(1.52±0.65 kg)均极显著大于甘肃马鹿(p<0.01),杂种鹿初角茸和二杠茸鲜茸称质量分别比纯种甘肃马鹿多0.16 kg和0.59 kg,分别增长了61.54%和63.44%。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兰州大尾羊×小尾寒羊F1代羔羊体重和体尺的相关关系,为通过体尺性状估计其体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试验随机选取80只150日龄兰小杂交F1代羔羊,公、母羔各半,测量其体重(Y)、体长(X_1)、体高(X_2)、胸围(X_3)、管围(X_4)、胸深(X_5)和胸宽(X_6),运用SPSS 22.0软件分别对公、母羔的体重和体尺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和相关系数的分解。结果表明,兰小杂交F1代羔羊的体重与体长、体高、胸围、管围、胸深、胸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公、母羔胸围与体重的相关程度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07和0.908,其次为体长,相关系数分别为0.875、0.844。各体尺性状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胸围和体长的相关系数最高。胸围和体长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影响体重,胸深、管围、体高、胸宽主要通过间接作用影响体重,胸围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胸深对体重的间接作用最大。公、母羔体重与体尺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Y=―43.861+0.675X_3+0.394X_1(r=0.945,P0.01)和Y=―38.378+0.590X_3+0.397X_1(r=0.948,P0.01)。综上所述,胸围和体长是影响兰小杂交F1代羔羊体重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该品种的选育和肥羔的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胸围和体长的选择力度,同时考虑胸深、管围、体高、胸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阐明不同月龄早胜牛母牛体重与体尺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建立不同月龄早胜牛的体重估测模型,试验分别测定了12月龄(233头)、18月龄(514头)和24月龄(797头)共1 544头早胜牛母牛的体重(Y)、体高(X1)、体斜长(X2)、胸围(X3)和管围(X4)指标,并进行了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2,18,24月龄早胜牛母牛体重与体尺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均与胸围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47,0.848,0.908;12,18,24月龄早胜牛母牛体尺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12,18,24月龄早胜牛母牛体尺指标对体重的直接影响由大到小均依次为胸围(0.677,0.409,0.574)、体斜长(0.188,0.394,0.378)、体高(0.134,0.255,0.048)和管围(0.057,-0.015,-0.009);12月龄早胜牛母牛体斜长对体重的间接影响最大,胸围对体重的间接影响最小;18,24月龄早胜牛母牛体高对...  相似文献   

19.
为加快吉安牛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总结杂交改良效果。选择0~24月龄吉安牛、杂一代和杂二代公牛225头,分别对其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5个阶段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等生长发育指标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各组牛在0~6月龄时生长发育最快;各体尺指标及体重均呈现出随杂交代次提高而增加的趋势;24月龄时,杂一代牛除体高与吉安牛无显著性差异外,胸围显著地提高了5.48%(P0.05),体斜长、管围和体重分别比吉安牛极显著提高了8.15%、10.85%和34.43%(P0.01);杂二代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和体重等各项生长指标分别比吉安牛极显著提高了12.88%、22.84%、19.84%、34.58%和97.27%,(P0.01);吉安牛及杂种牛的体重估测模型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利用西门塔尔牛对吉安牛进行杂交改良,杂种牛具有良好的生长发育性能,表现为体型明显增大,骨骼粗壮,育肥效果良好,且以杂二代牛育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在新疆畜牧厅乌鲁木齐种牛场选择新疆褐牛 121 头,对其出生重、体高、胸围、管围、体斜长与产奶性能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新疆褐牛的出生重、体高、胸围、管围、体斜长与产奶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新疆褐牛的初生重对产奶量有显著的影响(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