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文以苎麻山坡地"248"测产达标为目的,在湖北咸宁嘉鱼县高铁镇八斗村山坡地种植苎麻,简述了山坡地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测产验收程序及测产结果等。2014年经三季麻现场测产,测产结果为原麻259 kg/667 m~2、干麻叶557.6 kg/667 m~2和干麻骨895.2 kg/667 m~2,苎麻纤维、麻叶与麻骨的含水量分别为75.0%、75.7%和77.3%,完成了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下达的任务要求。结果表明苎麻适合在山坡地种植,特形成测产报告。  相似文献   

2.
成龄苎麻地套种早春马铃薯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苎麻种植的综合效益,在及时收获三麻后,利用三麻与头麻的冬闲时间,在成龄苎麻地套种早春马铃薯,进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探索,提高麻园综合利用率.本文对苎麻地套种早春马铃薯的播期、种植品种、密度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苎麻副产物饲料化和麻骨食用菌基质化等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对苎麻的栽培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年起,张家界苎麻试验站在张家界市永定区后坪镇荷花村山坡地开展苎麻高产栽培示范,2014年经现场测产验收,原麻、麻叶、麻骨产量分别达到231.77、474.08、709.10 kg/667 m~2,分别达到"248"测产目标的115.88%、118.50%、88.64%,基本达到预测目标产量。结果表明,苎麻适合在武陵山区山坡地种植,并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4.
浅谈苎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宁孝勇(四川省达川地区棉麻技术推广站635000)苎麻是我区特产,常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75%,占全国的20%左右。自1988年以来,我区在巩固苎麻三年品种改良成果的同时,进行了苎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推动苎麻产业发展、更好地利用好苎麻副产物麻骨,快速、高效、准确的获得麻骨化学成分越发重要。试验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苎麻麻骨化学成分,以化学测定值为对照,采用定量偏最小二乘分析法,建立苎麻麻骨化学成分含量模型。结果表明,建立的苎麻麻骨化学成分预测模型各成分相关系数较高,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纤维素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937、0.9772、0.9850和0.9916,分辨度在6.63~12.71之间。苎麻麻骨化学成分含量模型对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及纤维素含量的预测绝对误差分别在-0.25%~0.015%、-0.845%~0.155%、-4.735%~2.895%和-2.835%~4.08%之间,预测值与化学测定值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故该模型可初步用于苎麻麻骨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为了迅速提高新扩苎麻产量,1985年我们在位于资水以北,洞庭以南的张家塞乡农科站进行了新扩苎麻速生丰产栽培示范试验。11亩苎麻共收干麻1270公斤;亩平115.5公斤,其中高产的达130公斤。据调查,比当年一般产量要高50~60公斤,从而做到了当年栽麻,当年高产。  相似文献   

7.
为了迅速提高新扩苎麻产量,1985年我们在位于资水以北,洞庭以南的张家塞乡农科站进行了新扩苎麻速生丰产栽培示范试验。11亩苎麻共收干麻1270公斤,亩平115.5公斤,其中高产的达130公斤。据调查,比当年一般产量要高50~60公斤,从而做到了当年栽麻,当年高产。  相似文献   

8.
苎麻是优良的天然纤维作物,种植历史悠久,但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包括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在内的各类病害也随之加重,给苎麻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严重影响苎麻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参考以往研究资料结合作者多年研究结果就麻区苎麻主要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阐述,以期为苎麻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武陵山区随海拔升高,苎麻头季麻出苗期推迟,末季麻生长终止期提早,季生育期延长,年生育期缩短,收麻次数减少。不同海拔间,较高海拔区纤维发育状况较差,各海拔区,随生长期向后推移,纤维发育状况趋好。武陵山区高产苎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均较一般麻大为提高,提高的幅度以头麻小,二、三麻大。研究还表明,选用湘苎二号品种,以黑杆1/2标准收获,加强培管,适当增施肥料等是该区苎麻高产优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苎麻高产高效栽培与综合利用技术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综合分析近几年苎麻大面积生产和试验资料的基础上,从选用优良品种、快速育苗、移栽、早春麻地膜覆盖、田间管理、机械化收获和剥麻、冬培、生物质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对苎麻高产高效栽培与综合利用的技术体系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以中苎1号、湘苎3号、多倍体一号(Tri-1)和新品系R057四个苎麻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扦插密度对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的成苗率、单株根干重、主茎高度增加量及分枝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个处理间,4个苎麻品种(系)低位分枝扦插苗的成苗率、主茎高度增加量和单株根干重都表现为差异显著,且分枝数、最低和最高分枝位长也表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展叶数相同的开面叶和对夹叶部分理化性状或指标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开面叶节间长度、新梢长度和新梢重量比对夹叶大,表现“较嫩”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含量开面叶比对夹叶高,表现“较成熟”的主要化学成分粗纤维含量开面叶比对夹叶低。  相似文献   

13.
为验证苎麻茎叶等副产物制成的青贮饲料作为粗饲料饲喂肉牛的效果,以6头夏南牛为试验动物,以苎麻副产物青贮饲料替代部分精料,在不同育肥期进行体重测量,并采用B超进行背膘厚(FT)、眼肌面积(LA)、肌间脂肪(IMF)活体测量,育肥8个月后屠宰测量净肉率。最终对各组数据进行个体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育肥前2个月增重迟缓、第3—6个月持续快速增长,后2个月增重速度降低;背膘厚度(FT)1.024-0.16cm;眼肌面积(LA)133.15±5.06cm2;肌间脂肪(IMF)7.934-0.17%;净肉率46.65±0.71%。说明利用苎麻副产物青贮饲料喂养夏南牛是可行的,苎麻青贮饲料可代替部分精饲料,可减少25%的精饲料用量,降低饲喂成本,可以在苎麻产区推广这种饲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受农业部委托,在江西省农业厅经作局配合下,本文作者对江西省1998-2002年的苎麻生产现状、销售及加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对该省近5年来苎麻生产、销售及加工环节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该省苎麻产业发展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为加快苎麻产业化发展进程,本文对我国苎麻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机遇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苎麻是我国的传统特产,其面积和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0%。我国苎麻品种资源丰富,据有关资料统计达934种;加工规模及出口量占世界首位;科研力量强大,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良种区域化栽培推广不够,影响苎麻的产量与品质;出口产品的档次不高,在世界苎麻产品贸易中缺乏竞争能力。为加快苎麻产业化进程,拟提出如下措施:建立龙头企业 科技单位 麻农协会的农工科贸一体化经营体系;提升现有“富饶特”、“益鑫泰”等名牌的品位,努力开创新的名牌;以多品种引导消费,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加种植、科研、技术推广、纺织加工各环节的人力、物力、资金投入,改造现有纺织加工设备,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苎麻“中苎一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以未种植苎麻的土为对照,设计带根腐线虫土(处理1)、带根系分泌物土(处理2)、连作多年的土(处理3)及消毒处理的土(处理4)四个不同的处理,研究不同连作障碍因子对苎麻的产量性状、丙二醛(MDA)含量及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产量均有所下降,处理1、处理2及处理3的株高、茎粗及单株纤维产量都显著地低于对照;与对照相比,处理1、2、3的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二麻时期处理1的SPAD值显著的低于其它处理及对照,其次为处理2、处理3。总之,苎麻主要连作障碍的因子为带根腐线虫、带根系分泌物、连作多年土壤中毒及其微环境的改变等因素,MDA含量升高,显著地降低了苎麻原麻产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达州市苎麻原麻标准化生产前、后种植状况及效果.原麻标准生产组织措施、技术措施。提出推行苎麻标准化生产是实现苎麻由传统种植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种麻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苎麻是我国苎麻栽培利用历史悠久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纤维作物。苎麻遗传育种是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手段。苎麻的遗传育种起步晚,但育成的新品种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苎麻遗传育种的发展历程、各个历史时期育成的重要品种和在生产上起到作用进行了概述,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我国苎麻育种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喻春明 《中国麻业科学》2007,29(B02):86-88,91
苎麻是我国苎麻栽培利用历史悠久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纤维作物。苎麻遗传育种是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手段。苎麻的遗传育种起步晚,但育成的新品种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苎麻遗传育种的发展历程、各个历史时期育成的重要品种和在生产上起到作用进行了概述,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缩短茶树无性苗繁育周期,提高无性苗质量,本试验以3年生台茶12号(又名金萱)茶树嫩枝为扦插材料,采用全光照弥雾快繁育苗技术,研究了插穗顶梢保留与摘除、不保留成熟功能叶、保留1~3片成熟功能叶对茶树扦插苗根系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并于扦插前对茶树嫩枝不同部位芽叶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叶片成熟度增加,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呈递增趋势。净光合速率也随叶片成熟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但以第2片成熟功能叶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随叶片成熟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以顶部一芽一叶含量最高。带成熟功能叶插穗成活率和生根率均为100.00%,而不带成熟功能叶的一芽一叶插穗和一芽二叶插穗成活率和生根率均仅为5.00%和23.33%。根系生长以带3片功能叶留梢插穗最好,生根早且根量大,10βd内就有大量白色根点从茎段基部冒出,60%~70%茶苗形成二次根仅需37βd,且地上部新形成的成熟功能叶数也最多,但是新梢高度增长值小于保留顶梢带1片成熟功能叶插穗,基部茎粗增长值小于带2片成熟功能叶插穗。成熟功能叶片数的增加有利于根系生长发育,提高成活率和生根率;保留顶梢插穗的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优于去梢插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