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松褐天牛、褐梗天牛是松树重要蛀干害虫,单独发生亦能引起松树枯萎并致死。松褐天牛在松材线虫的扩散侵染过程中起着携带传播、协助病原侵入寄主的关键性作用,褐梗天牛是继松褐天牛之后携带拟松材线虫能力最强的蛀干害虫。防治松褐天牛是切断松材线虫病传播蔓延危害的主要方法。2017年,长岛自然保护区应用APF-I型松褐天牛高效诱捕设备进行监测防治,效果较好。本文详细总结了防治方法、技术要求、应用结果,供其它地区开展监测防治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林间开展了释放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和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防治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试验,结果表明: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最佳益害比为4∶1,对松褐天牛寄生率达31.25%;释放花绒寄甲卵防治松褐天牛最佳益害比为8∶1,对松褐天牛寄生率达62.77%;释放花绒寄甲成虫最佳益害比为1∶1,对松褐天牛寄生率达70.69%。天敌释放区诱捕器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成虫明显少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不同海拔地区松褐天牛发生规律,给松材线虫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2019~2020年通过在不同海拔设立试验点,对松褐天牛发生规律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拔500~800 m松褐天牛数量最多,在海拔800 m以上松褐天牛数量最少。整株样木中,除伐桩外,其他部位均有松褐天牛,松褐天牛在被害树上的数量分布为树干中段>下段>上段>侧枝。因此,在5~7月开展松褐天牛防治,对控制松褐天牛虫口密度是一个关键期。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松褐天牛最佳引诱剂,有效监测和降低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密度。使用ZM-60型松褐天牛专用诱捕器,在宜昌市开展了采用APF-1型和BF-1型引诱剂诱捕松褐天牛成虫的研究。结果表明:APF-1型引诱剂效果略好于BF-1型引诱剂。松褐天牛的羽化高峰期在6月-8月,也是防治松褐天牛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5.
松褐天牛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传播的中间媒介,松材线虫疫区周围松褐天牛虫口密度直接影响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速度。防治不及时,可导致松材线虫病的蔓延。因此,要掌握松褐天牛成虫羽化、产卵、幼虫蛀食三个时期的生活特性,对做好松褐天牛危害防治工作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6.
金沙县是松材线虫病疫区,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的虫口密度直接影响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速度;总结金沙县近年来对松褐天牛的综合防治技术,并针对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松褐天牛防治及引诱技术研究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褐天牛是危害松属植物的主要蛀干害虫,并传播松材线虫病,造成松林大面积死亡。该虫在我国广泛分布,已对我国林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为此,我国对松褐天牛开展了大量的防治及引诱技术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系统分析总结了我国松褐天牛防治技术以及引诱技术的研究现状,并论述了此两项技术研究工作的前景,旨在为松褐天牛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松褐天牛又名松墨天牛、松天牛,其幼虫是松树的重要蛀干害虫,以蛀食韧皮部、木质部为生存条件,松褐天牛不仅能直接为害松树造成松树死亡,也是"松树癌症"——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对松褐天牛的防控手段主要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引诱剂防治等,其中化学防治的效果最好。生产上使用防治松褐天牛的化学农药产品主要有噻虫啉、吡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适用于贵州省马尾松林内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防治的药剂和方法,调查了松褐天牛在马尾松植株上、中、下各部位的蛀干特征。选用诱木引诱剂、APF-1、噻虫啉、白僵菌等4种新型药剂开展防治实验。结果表明,松褐天牛幼虫蛀树干上部占40.13%,蛀树干中部占37.58%,蛀树干下部占22.29%,随树干自下而上松褐天牛的数量逐渐增加的趋势。经4种药剂处理后,与对照比较,树干松褐天牛幼虫减少比例为:噻虫啉(42.46%)APF-1(37.38%)诱木引诱剂(33.78%)白僵菌(31.48%)。本文还阐明根据不同林分特征选用不同特点的药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松材线虫病是我国对森林危害和威胁最严重的病害,控制其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主要手段。作者发现的松褐天牛深沟茧蜂(Iphiaulax monochamusi Yang)是寄生松褐天牛中老龄幼虫的重要天敌。为明确松褐天牛深沟茧蜂的寄生率与寄主树木、寄主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开展了本研究。[方法]通过解剖46株松褐天牛危害致死的马尾松,调查了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与马尾松、松褐天牛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调查研究表明:寄主树木的高度、胸径和树龄对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没有显著影响,松褐天牛的数量对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亦没有显著影响,而松褐天牛幼虫龄期和松褐天牛幼虫在树干上的位置显著影响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与松褐天牛龄期呈显著正相关,其偏好寄生3~5龄幼虫;就天牛在其危害寄主树木上的位置而言,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偏好寄生马尾松主干上部和在韧皮部危害的松褐天牛幼虫,其对位于马尾松树干上部的寄主幼虫寄生率最高,达27.38%,对在韧皮部生活、危害的寄主幼虫寄生率为20.18%,显著高于位于木质部生活的寄主幼虫寄生率(5.46%)。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的关键环境因子是寄主树木的坡位和其它天敌寄生率,其中,坡位与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呈显著正相关,其它天敌寄生率与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以上研究初步明确了松褐天牛深沟茧蜂的寄生率与寄主树木、寄主害虫和天敌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利用该重要天敌控制松褐天牛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当前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结合绩溪县森林资源分布特点,分析了该县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从提高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水平、强化野外火资源管理、落实防火措施等方面入手,提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减灾效益理论角度解释森林防火投资效益,对森林防火投资效益评价进行分类,并从森林的三大效益方面,探讨森林防火投资效益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分析了湖南省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背景,介绍了湖南省松材线虫病监测预警的方法和防控措施,并从实际出发对松材线虫病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森林病害,做好松材线虫病的除治工作意义重大。文章阐述了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引入和传播机制,总结了资中县国有林场2007~2018年的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以及采取的防治对策,分析防治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后续防治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5.
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抑螺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能改善钉螺孳生环境、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与传播。文中在对血吸虫病防治方法与途径进行比较评价的基础上, 全面系统地对抑螺防病林思想的形成、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对环境因子、生物多样性和钉螺理化性质的影响等抑螺机理及其在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构建材料与优化模式的选择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 并在此基础上, 对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的抑螺机理研究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今后我国生态血防研究和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波纹杂毛虫飞机防治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波纹杂毛虫幼虫是马尾松林又一害虫.林间应用超轻型飞机大面积喷洒溴氰菊酯超低容量喷雾、白僵菌纯孢子油剂或菌药混合液超低容量喷雾,其防治效果分别为96%、85%、95%以上.上述的防治措施可作为单独的措施或综合防治中的配套措施使用,同时应用飞机防治解决了树高林密、水源缺乏、劳力工资昂贵等条件给防治工作带来的困难,是一条适应林区林业生产整体水平而又快速、高效、经济的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四川省山丘型血吸虫病疫区为研究对象,对四川山丘型抑螺防病林模式构建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山丘型钉螺分布的典型特征,即具有明显的小流域特征、山体广域分布特征和边缘效应分布特征;深入研究了山丘型抑螺防病林的作用机理,提出了控螺、阻螺、驱螺灭螺3种功能;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抑螺防病林结构模式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抑螺防病林体系布局,并调查总结了四川山丘型林业血防工程建设的5个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18.
浅谈桉树枝瘿姬小蜂防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桉树枝瘿姬小蜂是严重危害桉属植物的枝叶害虫,本文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寄主范围和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从分子遗传育种角度展望桉树枝瘿姬小蜂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详细介绍了基于GPS的广东省森林防火无线电通讯同频同播系统的组网规模、系统结构和网络配置等总体设计,以及系统功能和特点,最后归纳了系统建立之后对森林防火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白蛾(Hlyphantria cunea(Drury))是一种对林木、农作物为害严重的害虫。本文针对滦县美国白蛾为害,从其生物学特性、为害特点等方面对美国白蛾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防治措施,以期对美国白蛾防治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