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晓军 《蔬菜》1994,(5):15-15
早辣椒大面积栽培高产技术早辣椒生产在短短的几年内即成为江西永丰县种植业中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大田种植面积由1983年的1.5亩发展到1993年的19000多亩,1993年平均亩产2627公斤,亩纯利3305元,比常规辣椒提早50~60天上市,...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慈溪县胜东乡安乐桥村承包户罗志良,种植辣椒经验丰富。1982~1987年,他种植的辣椒(品种为四川“二金条”),平均亩产干椒472公斤,亩产值1018.50元,其中:1984年种0.5亩,折亩产510.2公斤;1985年种1.1亩,亩产干椒530.9公斤;1986年种1.0亩,亩产干椒483.1公斤,产量比大田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慈溪县胜东乡安乐桥村承包户罗志良,1982,~1987年种植的四川‘二金条’辣椒,平均亩产干椒472公斤,亩产值1018.50元。其中:1984年种植0.5亩,折亩产510.2公斤;1985年种植1.1亩,亩产干椒530.9公斤;1986年种植1.0亩,亩产干椒483.1公斤。产量比当地一般辣椒生产田平均高一倍以上。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播种育苗 1.苗床准备选择背风向阳、土质疏松、排灌方便、未种过茄科作物的菜园地或肥力较好的地块作苗床。冬前深翻15~20厘米,每亩施人粪尿1750公斤,磷肥20~25公斤,结合深翻施入呋喃丹3~4公斤,防治地下害虫对幼苗的为害。 …  相似文献   

4.
我县在1979~1981年,春番茄三年平均亩产只有2148公斤,平均亩值297.58元。1982年开始,我县参加市春番茄高产协作组,进行技术攻关,7年来我县设协作点16个,试验田184.5,平均亩产4365.5公斤,亩产值819.96元。比同期全县亩产2595公斤增68.2%;亩产值增79%。据统计,1982~1988年全县春番茄平均亩产2595公斤,亩产值458.07元,比成立高产协作组前  相似文献   

5.
我乡今年种植春番茄600余亩,获得了早熟高产优质。其中先锋村第三生产队29.1亩中棚番茄,平均亩产4190kg,平均亩值4467.30元,新桥村雪更浪生产队20.93亩番茄平均亩产3631kg,平均亩值4109.90元,得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我县由于西瓜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栽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西瓜生产大发展。1985年3500亩,亩产2250公斤,1986年12000亩,亩产3250公斤,1987年20000亩,亩产3500公斤,1988年27000亩,亩产3550公斤。1987年经烟台市验收最高亩产达8525.5公斤。现已形成高产、早  相似文献   

7.
在长江流域疏菜高产协作活动的推动下,我省自1984年至1986年对辣椒高产进行了协作攻关。三年中,参加协作攻关的地市由10个增加到15个;高产协作点由67个增加到197个;面积由159.67亩扩大到354.88亩;亩产由1924.7公斤提高到3305.5公斤;总产由30.7311万公斤增加到117.3054万公  相似文献   

8.
辣椒长季节高产高效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长季节栽培可实现周年生产周年上市,年亩产嫩椒6000~8000千克,亩产值达1.5万元左右,亩效益可达万元。辣椒长季节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如下:1培育壮苗  相似文献   

9.
长丰辣椒     
辣椒一代杂种长丰,系本人在大连市农科所主持辣椒研究课题时选育成功的。长丰在大连地区经品种比较试验,7年平均前期亩产达1758.6公斤,总产亩产达4091.8公斤,分别比对照品种保加利亚尖椒增长63.5%,65.9%,高产田亩产达11424公斤,亩经济效益达  相似文献   

10.
番茄是上海蔬菜主栽品种之一,历年春栽面积在2.7万~2.9万亩之间,1979~1981年的平均亩产为1870公斤,产量不高不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82年开始,我市参加长江流域蔬莱高产协作组,组织春番茄高产协作。至1988年止,共设立56个高产协作点,协作面积646.8亩,平均亩产4584.7公斤,与7年来全市番茄生产相比,亩产增加2198.8公斤,增幅92.2%;个别高产点如上海县新泾乡马  相似文献   

11.
<正> 山地苹果综合技术推广课题是省林业厅果桑处在唐山市、秦皇岛市、承德地区进行的协作项目,于1992年开始。滦县示范区总面积1121亩,集中分布在杨柳庄镇八个山区村,其中16年生以上的盛果期苹果大树130亩,6-7年生的初果幼树991亩。在市、县、乡科技指导组的帮助下,1992年取得了显著成效,示范区苹果总产达95万公斤,平均亩产847.4公斤。比1991年总产增加56万公斤,其中富士、金冠等品种均超过高产园产量标准,仅红星、元  相似文献   

12.
三林是一个以种植蔬菜为主的乡,茄子的种植已有几十年历史,在形式上大多以露地栽培为主,播种迟,上市晚,产量低,效益差,生产水平徘徊不前.为了改变这种与现代生产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力争在生产水平、经济效益、栽培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我们从1990年起,连续5年定点于中林村季介生产队试种中棚特早熟茄子,在播种上寻求最佳播种期,在技术上摸索最佳操作规程,在上市上瞄准最佳价格行情,对中棚茄子特早熟高产栽培,实施多方面全方位的探索.经过连续5年的努力,中棚茄子特早熟高产栽培取得了一年更比一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1993年为例,中林村季介生产队种植的10亩(计30只中棚)中棚特早熟茄子,最早于2月26日上市,3月中旬—4月上旬达上市高峰.到7月上旬出地,平均亩产达28.40公担,亩值达到17685.70元.其中农户赵友良种植的1亩中棚茄子,亩产达到32.45公担,亩值达到21805.82元,创下了我乡有史以来茄子栽培早熟高产高效的最高纪录,在市郊菜区引起了较大反响.通过连续5年的不断摸索,我们已对如何种好中棚特早熟茄子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归纳如下:一、选用优良品种选用早熟、高产、抗病以及适合保护地栽培的紫绵条×条茄为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3.
无锡市从1978年起引进“京丰一号”甘蓝杂种,从1979年起进行杂交制种的尝试,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制订了比较完善可行的制种操作规程,达到了灾年稳产、正常年景高产的要求。1984年1.2亩制种田,亩产为32.5公斤;1985年0.9亩制种田,亩产为40公斤,1986年2亩制种田,亩产为45公斤;1987年3.8亩制种田,亩产达73公斤。  相似文献   

14.
张铁军  周盛泉 《蔬菜》1990,(3):11-12
大白菜低密度栽培可增加单株重,提高商品率,减轻病虫害,保障稳定、高产。1987~1988年,我县半壁店乡东沙窝村120亩大白菜采用低密度栽培(亩株数比常规栽培减少三分之一)亩产蔬莱8000公斤以上,平均单株重5公斤以上。1989年亩产蔬菜9641公斤,平均单株重5.85公斤.最高达9公斤。商品率高达91.3%。通过全市测产,在单株重方面居全市第一。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5.
陈玲  华香 《长江蔬菜》1990,(1):10-10
1987年秋末冬初,我地有8户菜农利用辣椒残株重新培育第二次结果,全部获得成功,平均亩产鲜辣椒3027公斤,其中民兵科技示范户龙志华栽植的1.1亩(丈量面积)残株辣椒,亩产高达3600公斤,亩收入2500多元。实践证明,利用辣椒残株二次结果,比新栽培的辣椒,提前上市30~40天,同时省种省工,早花早果,优质丰产,显著地增加经济收入。现将其高产技术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汉中地处秦岭以南柑桔产区的北缘地带。从1957年开始引种温州蜜柑。由于生态条件良好,领导重视,群众积极发展,效益明显。至1989年,柑桔面积已超过15万亩,总产量达1350万公斤,出现了不少高产典型,如1985年城固县桔园乡杨家营村4亩15年生温州蜜柑园,平均亩产6125公斤。同年,汉中市白庙乡大兴村0.8亩8年生蜜柑园,  相似文献   

17.
番茄秋季栽培在我县已有20多年的历史。60与70年代露地栽培秋番茄,由于受到高温、干旱、暴雨、台风和病毒病的危害,常年亩产量不到10公担。从1971年开始利用钢筋塑料薄膜大、中棚进行秋季栽培取得了较好成效。1982年有22个单位栽培秋番茄计57.45亩,平均亩产2700公斤,亩产值1056.75元。1986年全县种植秋番茄663亩,85%以上采用露地银灰色地膜覆盖。其中长征乡新星村第—生产队5亩地膜覆盖番茄,亩产量3500公斤,亩产值1280元。秋季地膜覆盖栽培番  相似文献   

18.
位于我国柑桔北缘地区的上海市南汇县老港乡大治河管理站的技术员唐天龙,1986年春天种植了二亩以早熟品系为主的温州蜜柑一年生苗,1988年就采桔2200公斤,亩产1100公斤,实现了早结果早高产,1989年继续高产,共采桔5730公斤,亩产2865公斤,创北缘地区幼年桔树的高产记录。唐天龙的经验是: 一、采用计划密植:行距2米,株距1.5米,亩植220株。到树冠密接后再分次间伐。  相似文献   

19.
仙居县寺前乡桥头村桔农吴焕湖,自1987年开始,对七年生的山地温州蜜柑1.4亩进行科学管理,连续五年来,战胜了许多次强台风和干旱的自然灾害,获得优质高产。据产量验收结果:1987年平均亩产为3125公斤,1988年平均亩产3786公斤,1989年平均亩产4340公斤,1990年平均亩产高达5107公  相似文献   

20.
中甘11号甘蓝露地制种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甘11号是目前北方地区早熟春甘蓝的主栽品种。为尽快推广这一优良品种,我们从1984年即开始试验制种。前几年由于未能很好掌握其规律,露地制种亩产仅15—20公斤。近两年由于制种技术不断改进,产量也大幅度提高。至1988年以采种基地通县胡各庄乡大面积露地制种为例,72亩制种田平均亩产达40公斤左右。其中有36户平均亩产折合62.2公斤,最高84.l公斤。这个乡不但产种量高,质量也好,种子平均发芽率达到80%左右,净度在98%以上。 获得上述高产、优质种子,除进行正常管理外,主要抓了以下三项关键技术措施的改进。 一、既要花期相遇好又要增加有效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