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 莱州953是莱州市农科所1980年用复合杂交系谱法育成的小麦高产良种。1987年以来,先后经县、市、省及全国黄淮冬麦区多年多点试验示范,表现极为突出。其中1988~1991年在莱州市四年多点试验名列第一,平均亩产444.75公斤,比烟农15标准种增产39.4%,比鲁麦7号增产18.33%,比鲁麦  相似文献   

2.
<正> 鲁麦18(原代号 8641012)是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杂交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种,组合为(86026×8一038)×沛县304—1。在1989~1992年三年的省区试中,平均亩产365.1~416.3公斤,两年居第一位,一年居第二位。在生产试验中均表现增产。1992年本所1.25亩丰产田,验收组测产结果亩产509.2公斤。1992年宁阳农场140亩丰产田,平均亩产465公斤,山东国营六四农场36亩高产田,平均亩产514.3公斤。据分析,鲁麦18产量主效应值为0.39,仅次于864872,其它品种为-0.48~0.16。1993年,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鲁麦18。一、主要特点 1.综合抗性强据山东省区试和本所试验,鲁  相似文献   

3.
<正> 鲁玉10号(8112×H_(21))是莱阳农学院在选育超黄早4自交系的基础上培育的广适、多抗、中早熟、紧凑型玉米单交种,1989年5月20日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鲁玉10号.一、产量表现1987、1988年山东省区试早熟组,两年30处试验,在4500株/亩的密度下,平均亩产492.18公斤,比对照种鲁玉3号亩增48.19公斤,增产10.85%,居首位.1988年在参加早熟组省区试的同时,提升参加了中熟组全省多点生产试验.在全省六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563.15公斤,比对照种烟单14号增产  相似文献   

4.
1987~1988年,高邮县武宁乡大卢村连续两年进行了花培汕优63杂交稻百亩连片高产栽培。1987年丰产方面积为105亩,平均亩产622.5公斤;1988年丰产方面积为104.1亩,平均亩产705.5公斤,比1987年亩产增86公斤,增产13.3%。其中亩产705公斤以上的面积占56.73%,最高田块749公斤/亩,创我县水稻高产纪录。 1988年百亩丰产方的产量结构为:平均每亩有效穗17.8万,每穗总粒数160.1粒,每穗实粒142.9粒,结实率89.3%,千粒重28.6克,与1987年相比,每亩增穗1.14万,  相似文献   

5.
新香优80是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培育的不育系新香A,与该所选育的恢复系80配制而成的三系杂交早稻迟熟优质组合。该组合高产稳产.米质优,抗性好,1997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我县1998年早季引进。参加我县早杂区试,平均亩产495.5公斤,居参试9个组合的第二位,比对照威优77亩增16公斤,增产3,33%;比对照汕优016亩增19.4公斤,增产4.07%,均未达显水准;但比参试的威优89增产显,比威优016增产极显,是个具发展潜力的新组合。  相似文献   

6.
<正> 山东莒县北部16个山丘乡镇的10万亩花生,1990年列入山东省农业厅下达的、省长基金资助的中低产田开发项目。开发计划要求为:在开发前三年(1986~1988)平均亩产194.8公斤的基数上,1990~1992年,每年增产5%,三年累计增产15%。开发进展二年,10万亩开发田产量连年超计划,1990年平均亩产231.13公斤,1991年为241.06公斤,分别  相似文献   

7.
镇稻1号(原名7038)是我所用“矮黄种×农林22”杂交选育成的中粳新品种,具有优质、稳产、适应性广、综合抗性好、经济效益高等特点,1989年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广种植。 产量表现 1985~1986年参加省中粳稻组区域试验,两年的平均亩产为480.82公斤;1987~1988年参加省早稻、玉米、西瓜等不同茬口的后季稻生产试验,1987年平均亩产390.92公斤,比盐粳2号增产9.87%;1988年平均  相似文献   

8.
<正> 谷子新品种豫谷二号,原名安5498,是安阳农科所于1976年采用(安30×小柳根)×北京2122进行杂交,连续6年在我省安阳和海南岛两地交替选育,历经8个世代于1981年育成。其中在河南安阳进行5代。海南岛完成了3代。一、豫谷二号在历次区试和示范中产量表现豫谷2号1982、1983年在安阳地区区试中,平均亩产305公斤。比对照豫谷一号增产4.9%,居参试13个品种,19个试点试验第一位。1984—1985两年河南省区域试验中,豫谷二号平均亩产321.05公斤,比对照豫谷一号增  相似文献   

9.
<正> 中棉20(原名中无268)是中棉所育成的新品种。1990—1991年河南省夏棉品种区试,亩均霜前皮棉47.4公斤,比对照辽棉9号增产13.1%,居第一位。1992年河北省生产试验,比辽九增产18.1%。1993—1994年在大名县推广5.7万亩,平均亩产皮棉58.9公斤,1.2万亩良繁种子田平均亩产皮棉70.2公斤。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根据“最佳模拟配合法”原理,于1988年选择杂交晚稻协优46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几个关键性农艺因素,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进行多因素、多水平的试验研究,建立了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的综合农艺数学模型及其优化方案415套。预期亩产533.47±21.51公斤的农艺优化措施方案为:秧田亩播种量7.6~8.2公斤;秧龄40.1~41.2天;亩栽2.6~2.8万丛;亩施氮素量16.8~17.9公斤;亩施K_2O量11.6~12.5公斤。此方案经本所1989、1990两年大田示范验证,比对照(经验方案)分别增产8.6%和13.0%,证明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11.
辣椒一代杂交种具有显著的增产优势,一般可比主栽品种增产20~50%,甚至一倍以上。目前大面积推广的南京黑壳早椒×上海茄门甜椒具有早熟、高产、抗病、质好、适应性广等特点。但是种子产量低,大棚内制种一般为30公斤/亩,最低的仅15公斤/亩。徐州市奎山乡科技站,1984年制种产量达60公斤/亩,且杂交率在95%以上;1985年制种产量达67.25公斤/亩,居全省之首。目前对蔬菜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我们在峨眉山市10个镇(乡)、26个村、57个组的235户农户中进行水稻强化栽培试验示范,总面积355.4亩(1亩=1/15公顷,下同),平均实收亩产605.5公斤。比当地常规栽培亩平增产127.2公斤,增21.5%。其中,桂花桥镇前丰村110.2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28.8公斤,比当地常规栽培增产126.  相似文献   

13.
<正> 自1986年山东省政府批准莒县为出口花生商品基地,并随即进行出口花生品种及高产技术开发研究以来,筛选出鲁花3号和"78961"更换出口小花生当家品种白沙1016,种植面积10万亩,验收平均亩产250.7公斤,比前三年种植白沙1016平均亩增100公斤,其中高产示范田2941.9亩,平均亩产319.7公斤,最高达408公斤;筛选出鲁花9号和鲁花10号更换出口大花生当家品种花17,种植面积2万亩,验收平均亩产329.6公斤,比前三年种植花17平均亩增129公斤,  相似文献   

14.
长乐市古槐镇经过3年试验、示范、推广,双杂连作面积达8000亩,平均亩产1060.9公斤,比常规优质良种双季连作亩增150.6公斤,增产14.7%,3年来累计推广1.6万亩,总增稻谷24096万公斤。推广双季杂交水稻连作高产栽培模式,是今后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广阔的前景。其高产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15.
1988年,我省棉花生产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发展,出现了面积、单产、总产、收购量四增的好形势。据农业部门统计,全省880万亩棉田,比上年增加64.27万亩,增7.78%;亩产皮棉62.5公斤,比上年增产8.5公斤,增15.74%;总产皮棉55万吨,比上年增产10.62万吨,增23.78%;至1988年12月底全省收购皮棉50万吨,比上年增10.35万吨,增26.10%。1988年是我省棉花生产自1984年以后增产幅度最大、经济效益最高、群众实惠最多的一年。 1988年,我省棉花大面积增产是政策、科  相似文献   

16.
198f1年我县从龙南县引进了广东产的抄2×伦109、塘10×伦109杂交桑,经过多点栽培试验,已取得了初步成效,1987年推广栽培面积已达600余亩,平均亩产桑叶1500公斤,最高达到2000公斤以上。实践证明,杂交桑具有投产早、产叶量高,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据调查,杂交桑的产叶量比普通桑增产15~20%左右,桑叶成熟快,20~25天司采叶一次,养蚕批数多,一年可饲养8~12批,比普通桑增加3~7批。种子繁殖苗木系数大,成本经嫁接难能桑苗低70~75%。  相似文献   

17.
<正> 一、进展小麦模式化栽培运行六年,共分两个阶段:1986—1988年为第一阶段,以示范为主,全省32个县,累计示范4673万亩,平均亩产258公斤,提高32.6公斤,增产14.46%;总产增155.5万吨,经济效益7.77亿元。面积、增产和效益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1988—1991年为第二阶段,全省50个县,开展小麦模式化技术配套活动,要求三年增百斤,结果:50个县三年播种1970万亩,亩产287公斤,比前三年平均增产62公斤,增产27.51%。除徐水、安国、柏乡和沙河四县未完成计划外,其余46个县均超额完成计划.50个县累计增产24.3669亿公斤,占此间全省增产323万吨的62%。二、分析 (一)、从类型区看,变化的规律是五个区大于后三个区。  相似文献   

18.
<正> 新乡市于1988年引进种植豫麦17。为鉴定该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我们在进行区域试验的同时,还进行了大面积示范种植。现将该品种在新乡市的试验、示范情况简结如下。1988—1989年度在新乡市农科所进行区试,豫麦17平均亩产513.7公斤,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6.3%,居10个参试品种(系)的第二位。1989~1990年度继续进行区试,豫麦17平均亩产423.9公斤,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11.3%。两年平均单产为468.8公斤,较对照种豫麦7号增产8.5%。据新乡市种子管理站1989—1990年度在  相似文献   

19.
闽侯县上街镇地处福州近郊,是一个农业大镇。近年来推广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取得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常年早季推广2000亩,平均亩产506公斤,比普栽亩增34.5公斤,增产7.3%;晚季4000亩,平均亩产516公斤,比普栽亩增36公斤,增产7.5%,全年增产稻谷10.6万公斤,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栽培技术要点是: 一、旱育秧技术 1.选择秧地与肥床:选择土质较为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旱地、农家菜园地或稻田。播种前10—15天,每亩施1000—1500公斤腐熟的人畜粪尿、氯  相似文献   

20.
如东2号(原名80-331-3)元麦是如东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75年用早熟3号大麦与西欧晚熟矮秆的3500大麦杂交,1976年F_1再与浙114杂交,于1979年定型的。1980~1983年在如东县多点试验、试种,比立新1号增产9~36%。1983~1985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17个点次平均亩产为366.5公斤,比浙114增产7.27%,位居参试品种之首。据各试点反映,如东2号大麦的熟期、丰产性、抗病性均略好于浙114,其适应性、稳产性均好。1986年4月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可在淮南麦区中等肥力水平和排水良好的中晚茬口种植。1984年如东县种植面积为27000余亩,亩产比立新1号增40~50公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