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 根据1990年调查,河北、山东、河南三个省植棉面积近4700万亩,其中:麦棉两熟面积2380万亩,占棉田面积的50%以上。目前,棉区麦棉两熟栽培技术已初步配套。麦棉产量有所提高,前作小麦亩产均在300公斤以上,并已取得麦棉两熟栽培的技术经验,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1、套种配置不合理。一般麦套春棉预留棉花空档大窄,如三一式预留棉花空档不足50厘米,三二式和四二式相对更窄,并难以实行麦棉高低垄分厢种植。而麦套夏棉三  相似文献   

2.
实行“一麦一棉”发展麦棉商品生产,解决粮棉争地矛盾,这是五十年代以来广大棉农的愿望。直到八十年代丰产、优质的早熟棉品种投入生产以后,这个愿望终于获得实现。河间县自1980年开始试种早熟棉(中棉新10号)获得麦棉两熟成功后,夏播棉面积就随之发展起来,至今每年种植面积为4—6万亩,占全县棉田面积20%左右,平均亩产小麦为224.5公斤,夏播棉55.4公斤。几年的实践证明,发展麦棉两熟实行耕作改制,是提高粮棉商品生产率的可行途径。一、麦棉两熟制的推广价值 1.实行麦棉两熟可大大提高经济效益。据考察实行麦棉两熟的亩产值为322.68元,亩收益199.88元,比麦玉米两熟的亩产值增加139.73元,亩收益增加115.01元,比种一季春播棉花亩产值增加48.18元,  相似文献   

3.
扶沟县麦棉套种面积大,促进了麦、棉产量的迅速提高,1983年与1987年比较,麦棉套种面积由3万亩扩大到55万亩,小麦总产增加1.1倍,棉花总产翻了近5番,农业总产值增长一倍多。1980—1988年,全县棉花平均亩产62.7公斤,小麦平均亩产256.4公斤,麦棉均稳定在中产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 为了充分利用运城地区的光热资源,提高粮棉单位面积产量,现就麦棉一体化栽培的理论和实践、历史与现状以及发展的范围和条件、主要措施等方面谈谈我们的看法。一、麦棉一体化栽培的概念麦棉一体化栽培,麦棉两熟栽培,麦棉立体种植,尽管说法不同,实质上都是将过去麦棉一种一收变成两种两收。其基本论点是:综合利用光热土,巧妙运筹时间差,从时间上利用空间,从空间上争取时间。其差别在于,麦棉一体化栽培,着重从综合农业技术上使前后两茬作物形成最佳的群体结构,在时间、空间上最大限度地将温、光、水、气等自然资源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经济产品。二、发展麦棉一体化裁培的条件 1.自然条件根据棉花本身对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5.
<正> 实行麦棉套种,必须根据当地生产条件,劳力情况,因地制宜,结合改制,合理种植,精细管理,方能达到麦棉双丰收.一、改变生产条件麦棉套种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热,需要肥水数量相应增加.在土壤肥力不高,肥水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如盲目发展麦棉套种,则不能满足麦棉生产的需要,还会给生产带来损失.麦棉套种,由于两种作物进行共生,需要精细耕作,又不便于机械耕作,套  相似文献   

6.
淮北地区麦棉两熟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8—1992年引进麦棉品种58个,多点次安排品种区试,筛选出适宜淮北地区两熟栽培的皖夏1号、中棉17号、皖夏2号、中棉16号、徐州8785、85中33、宿育1号、徐州21号、陕农7859等棉麦品种。针对配套品种就播期、密度、肥水运筹、化学调控、套种方式等关键技术措施,进行了较系统的深入研究,总结出一套麦棉早熟丰产栽培技术,如棉茬麦栽培技术、棉花小壮苗麦后移栽技术、麦田晚春套种棉花技术、麦田初夏套种棉花技术。四年中开发推广麦棉两熟栽培面积84.2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7.
一、试验目的近几年来,麦棉套种在我省发展较快,其发展趋势是套种方式多样,带宽不一,予留棉行偏窄,麦棉间距越来越小,直接影响套种棉苗的生长发育。为此,设计了麦棉套种麦棉间距试验。通过试验研究,确定理想的麦棉间距,为建立合理的麦棉套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 1982年全省麦棉套种(以下简称麦套棉)自然面积达392.87万亩.这类棉田在棉麦共生期间,由于争水、争肥、争光矛盾突出,缺苗、迟发、贪青晚熟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品质的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近年大力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初步缓和了这些矛盾,获得麦棉较好产量.1982年又进一步对麦套棉进行地膜复盖栽培试验示范.据周口、开封两地区和新乡、民权、睢县统计,麦套棉地膜示范4686亩.现将试验示范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磷酸二铵的施用时期、数量对晚播小麦产量的影响陈雨海,刘玉文,赵新生,宋学正,刘占国,朱照明(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胜利油田农业开发公司)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麦棉、麦油等一年.两熟种植方式的发展,山东晚播小麦面积不断扩大。1991~1992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复种指数的提高,麦棉、麦菜等作物间套复种面积加大,晚茬麦的面积也不断扩大。正确掌握晚茬麦的生育特点,实施相关的配套栽培技术.晚茬麦仍能获高产。  相似文献   

11.
<正> 麦棉套种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一项有效的增产经验。商丘地区1984年麦播吋麦田留出的套种棉田达118.2万亩,将占1985年棉田面积的50%左右。麦棉套种的增产效益是显著的,但在实行这一种植制度时,应该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 1989~1992年,寿光县棉办、诸城市棉办与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协作,在贾悦镇和五台乡开展麦棉两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诸城市贾悦镇在种植制度上实行了改革,麦棉两熟高产栽培发展到5万亩,实现了粮棉双扩双增。与种植制度改革前的1988年相比,全镇粮食总产提高822万公斤,棉花总产提高112万公斤,农业总收入提高3367万元,人均收入提高327元。寿光县五台乡麦棉两熟高产栽培发展到  相似文献   

13.
在麦棉两熟制地区,为解决好麦棉常年套种的土壤肥力消耗问题,我们于1982~1984年就麦棉两熟套种两肥耕作制做了定位试验。试验田土壤为粉沙壤土,肥力中上等,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62%,全氮0.103%,速效磷13.4ppm。10月底手扶拖拉机旋耕翻埋秋绿肥,条播盐辐矮早三大麦,麦辐1.4尺(麦套棉4尺组合),麦收后麦茬铺放麦秸300斤/亩。4月中旬套种盐棉48,塑膜地面覆盖,密度3600株/亩,7月上旬翻埋棉花  相似文献   

14.
 在麦棉两熟双高产条件下,设置麦棉自然根系(根系和肥水均可相互通过)、麦棉纱网隔根(肥水可相互通过,根系不能相互通过)和麦棉塑膜隔根(根系和肥水均不能相互通过)3种套种复合根系群体,研究麦棉两熟复合根系对棉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麦棉共生期,与麦棉塑膜隔根相比,麦棉自然根系和纱网隔根复合群体中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均有所提高,其中以麦棉纱网隔根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最高。同时,麦棉自然根系复合群体中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降低,纱网隔根处理减缓了小麦根系对棉花根系营养的竞争,同时又可能是小麦根系分泌物的作用使其养分含量最高。到棉花盛蕾期,小麦已收获,麦棉复合群体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状况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麦棉自然根系复合群体的改善程度最大,其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达到最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超过塑膜隔根,但仍低于纱网隔根。麦棉套作地下部不仅存在小麦对棉花营养竞争的不利一面,同时还存在小麦根系促进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提高的有利一面,且此效应将持续影响套作棉花一生。  相似文献   

15.
张改英  李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1819-1819
当前麦棉套作面积迅速扩大,给套种棉深施磷钾肥造成一定困难,致使棉花根系从深层土壤中得不到足够的磷钾养分,产量徘徊。通过进行麦、棉全程统筹平衡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根据地力确定适量的磷、钾肥一次性深施作基肥,是麦棉优质、高产、高效益的适宜简化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麦套杂交春棉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近年来河南省主产棉区麦套杂交棉栽培技术不规范,杂交棉优势难以发挥的问题,制订了《河南省麦套杂交棉生产技术规程》。除阐述了其适宜区域和生育进程外,重点对麦棉配套品种、麦棉配置、高低垄种植、适宜的密度、育苗移栽以及加强苗期、蕾期和开花后的田间管理等提出了规范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麦棉套作的物候变化及其对麦棉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麦棉套作物候变化的研究,找出了麦棉套作的合理类型:以粮为主兼顾棉花,宜采用窄空带类型,小麦占地面积60%以上,预留空带宽53~72cm;粮棉兼顾型以单位面积产值为目标,宜采用宽空带类型,小麦占地面积50%左右,麦棉间距26.4~36.3cm,预留空带宽103~122cm(棉花窄行距为50cm)。  相似文献   

18.
<正> 麦棉套种是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夺取麦棉双丰收的有效途径。我县从1984年以来,大面积推广麦棉套种,平均亩产小麦225公斤,亩产皮棉65.3公斤,每亩收入601元,比一年种两季粮食作物亩增收入109元,比一年纯作一季棉花亩增收入132元,1989年又扩  相似文献   

19.
1992~1993年对麦套春棉麦棉共生期水分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两年试验结果表明,4种套种方式共生期田间持水量变化动态均表现为:棉行间>棉株间>麦棉行间>麦行间;在试验范围内麦棉间距≥030m时,无论麦收前有无自然降雨,棉行间、棉株间持水量与纯作棉田(CK)差异不显著,而麦棉行间、麦行间持水量显著低于CK;3—2式和4—2式用水较为经济;套种田与CK持水量等同点分布区集中在距小麦边行030~040m处,各套种方式麦棉间距以030m为宜。  相似文献   

20.
博兴县冰雹灾害分析与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博兴县冰雹灾害历史资料,通过分类统计的方法,确定了冰雹灾害的多发区,找出了高空低涡横槽是造成冰雹灾害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分析了博兴县冰雹灾害的年、月、日分布和发生规律及冰雹天气的主要侵袭路径,从工程类和非工程类6个方面提出了博兴县防御冰雹灾害的措施;通过开展防雹作业前后雹灾面积对比,对博兴县人工防雹作业效果进行评估;利用雷达观测资料,结合当地经验,提出了高炮人工防雹作业效益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