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苦瓜是药食两用的特色蔬菜,具有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病毒、抑菌等多种生物活性。综述了苦瓜不同组织部位溶剂提取物对消化,呼吸等生理系统中主要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归纳其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肿瘤细胞转移、破坏肿瘤细胞能量平衡,耐药逆转作用等曰梳理了目前从苦瓜中分离鉴定的具有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的主要化学物质,包括三萜类化合物、苦瓜素,核糖体失活蛋白(RIPs),亚麻酸,核糖核酸酶和血凝集素等;此外,总结了过量食用苦瓜存在的安全风险及相应的改进修饰手段,提出了今后研究苦瓜抗肿瘤作用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苦瓜是葫芦科苦瓜属的一种蔓性植物果实,是人们喜爱的蔬菜。苦瓜营养丰富,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含有较高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人体必需矿物质,特别是维生素C的含量居于瓜菜之首。苦瓜中还含具有保健作用的苦瓜素和苦瓜蛋白,苦瓜素有降低血糖作用,苦瓜蛋白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抑制癌细胞增殖或将其杀死。尤其是苦瓜中含有抗爱滋病毒的功能成分苦瓜蛋白MP30,它能阻止爱滋病病毒DNA的合成,抑制爱滋病毒的感染与生长。由此可见,苦瓜是一种优良的功能性食品。一、材料苦瓜、氯化钙、醋酸铜、碳酸钠、白糖、嫩叶绿色素。二、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SCE和MN试验探讨苦瓜对环磷酰胺致突变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苦瓜汁对小鼠活体骨髓细胞SCE和MN无明显影响,但它可降低环磷酰胺诱发的小鼠活体骨髓细胞的SCE和MN,呈剂量—反应关系。苦瓜的叶绿素含量与环磷酸胺诱发的SCE和MN是高度负相关,且具有回归关系,叶绿素可能是抑制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苦瓜是一种特殊的蔬菜,因其味苦而得名,它是一种多项功能性蔬菜:苦瓜具有很强的清热解暑的作用,对于夏天爱长痱子、中暑发热的人很有效;苦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可以很好地预防坏血病、保护心脏;苦瓜有很好的防癌作用,苦瓜里边的有效成分可以很好地防止正常细胞的癌变;苦瓜还被称为"脂肪杀手",可以作为减肥食品来使用;苦瓜除了富含维生素C外,还富含维生素B1,可以很好地预防和治疗脚气病。苦瓜因为有这样多的功能而倍受现代人喜爱,近年栽培面积逐渐扩  相似文献   

5.
苦瓜叶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拒食活性及有效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苦瓜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活性成分苦瓜素Ⅰ和苦瓜素Ⅱ,测定其对小菜蛾幼虫的拒食和抑制生长发育活性。【方法】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依次对苦瓜叶片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结果发现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拒食活性最强。活性组分经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谱(NMR)和质谱(MS)鉴定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结果】苦瓜素Ⅰ和苦瓜素Ⅱ对小菜蛾2、3龄幼虫的取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苦瓜素Ⅱ的活性最高,对小菜蛾2、3龄幼虫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76.69μg•ml-1和116.24μg•ml-1。苦瓜素Ⅰ的活性次之,对小菜蛾2、3龄幼虫的AFC50分别为144.08μg•ml-1和168.42μg•ml-1。同时,苦瓜素I和苦瓜素Ⅱ对小菜蛾幼虫体重增长和存活也有抑制作用。【结论】苦瓜素Ⅱ和苦瓜素Ⅰ对小菜蛾幼虫有很强的拒食作用和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这些化合物的阐明对理解植物与昆虫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小菜蛾的控制潜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应用Ellman改良法和MTT法对人参水提物超滤分级后的<1 kD,1~3 kD,3~10 kD,>10 kD及总提物共5个组分进行体外乙酰胆碱脂酶(AChE)抑制活性和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保护活性筛选,对吉林省内12个样地的人参水提物<1 kD活性组分进行氨基酸检测,获得各样品的氨基酸共有峰图谱数据,并测定各样品的AChE抑制率和SH-SY5Y细胞存活率,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PLS)和灰色关联度分析(GRA)对所获得的氨基酸共有峰数据进行处理后,可有效区分人参的不同产地,并筛选出其中潜在抗AChE活性和SH-SY5Y细胞保护活性的氨基酸成分.试验结果显示,苏氨酸(Thr)和亮氨酸(Leu)在氨基酸共有峰中对AChE的抑制活性最佳,苏氨酸(Thr)、丙氨酸(Ala)及亮氨酸(Leu)对SH-SY5Y损伤细胞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揭示了人参水提物<1 kD组分具有良好的AChE体外抑制活性和SH-SY5Y细胞损伤保护作用.因此,苏氨酸(Thr)和亮氨酸(Leu)可能具有潜在的抗阿尔茨海默病(AD)活性,该成分为寻找抗AD寡肽类药物提供物质基础.此研究方法为简单、高通量的从中药中筛选抗AD的活性物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胆碱酯酶对底物分解反应的催化能力与其活性成正相关。而蔬菜中农药对胆碱酯酶的活性起抑制作用,抑制程度的大小与农药残留毒性成线性相关。因此,通过测试蔬菜样品与胆碱酯酶作用前后催化反应的速率变化,即可测试胆碱酯酶的活性变化,从而测试出样品中的农药残留。  相似文献   

8.
赤霉酸及矮壮素对苦瓜性别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兰山大白、株洲长白和英引3个苦瓜为材料进行外源激素处理对苦瓜植株性别表现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苗期进行GA325-100mg/L处理有明显的促雌效果;CCC59-200mg/L处理则有促雄效果,但雄程度因品种而异,CCC500mg/L处理对兰山大白有适度的促雌作用,外源激素处理对苦瓜植株性别分化的影响可持续80d以上,苦瓜第一雌花形成与茎尖GA3含量达到峰值有关,25mg/L的GA3处理使茎尖G  相似文献   

9.
<正>苦瓜(Momordi cacharantia L.)为葫芦科苦瓜属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自传入我国,南方一直以嫩果作为蔬菜鲜食之用,而北方则作为庭院垂直绿化及遮荫的观赏植物。近年来,随着苦瓜在降糖、抗衰老、抗肿瘤、抗病毒和抗艾滋病等方面的药用功效的不断发现,逐渐成为北方人餐桌上的佳肴,而且在北方地区形成了许多大规模的苦瓜生产基地,成为农民创收的主要瓜类蔬菜之一。苦瓜育种为科润蔬菜研究所的新兴学科,秉承服务北方市场的宗旨,在北方地区率先开展苦瓜新品种选育研究,育成了不同类型的苦瓜品种:有光泽、货架期长翠绿色保护地专用品种"圆梦08",  相似文献   

10.
苦瓜是海南主要蔬菜作物之一,白粉病是海南苦瓜生产上最主要病害,每年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有效、经济和环保的措施。本文采用室内苗期人工喷雾接种法,对海南生产上推广应用的16个苦瓜品种抗白粉病的水平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苦瓜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Z1801’、‘海研2号’、‘热研1号’、‘1号苦瓜’共4个品种表现中抗;‘顺溜’、‘丰田6号’、‘绿秀’、‘万绿’、‘东绿99’、‘Z1721’、‘福田’、‘海丰’、‘Z1745’、‘热研3号’10个品种表现感病;‘石头’与‘石头一号’2个品种表现高感。该结果为海南苦瓜生产上白粉病的防控、苦瓜品种的布局及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苦瓜耐盐资源的筛选、种质资源评价、耐盐育种及设施抗盐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个不同品种苦瓜种子在Na+浓度依次为0、34.2、68.4、102.6、136.8mmol/L的中性盐(NaCl)和碱性盐(Na2CO3)溶液中的萌发情况进行研究,分别测定盐溶液对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NaCl处理下,随着Na+浓度升高,苦瓜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发芽指数均随Na+浓度的增加而下降;Na2CO3溶液处理下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也均随Na+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且下降幅度大于NaCl处理;各苦瓜品种抗盐性大小为:X4>X1>X3>X2。[结论]Na2CO3对苦瓜种子胁迫除主要由Na+作用外可能与高pH值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苦瓜枯萎病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浙江省金华市苦瓜种植田采集到10株苦瓜的枯萎病病株,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23株病原菌菌株;根据培养性状、形态特征以及分子特征,鉴定为由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侵染引起。对该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进行了致病性及寄主专化型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对苦瓜有明显致病性,不侵染其他测试的瓜类,证明苦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孢菌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momodicae Sun & Huang)引起。  相似文献   

13.
苦瓜主要表型性状的评价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掌握苦瓜表型性状变化特点及其遗传多样性,试验对46份苦瓜种质资源的31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46份材料的31个表型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其变异系数为5.39%~89.96%,平均变异系数为28.01%;采用可变类平均法,在遗传距离12.72处,将46份苦瓜材料划分成4大类群;第2大类群在阈值10.18处又细分为3个亚类。研究结果明确了不同材料的表型特异性和遗传多样性,筛选出一些特异品种资源,这将有利于苦瓜种质的创新利用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4.
苦瓜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苦瓜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遗传关系。[方法]以141份苦瓜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对13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另外,以46份苦瓜核心种质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5个农艺性状的表型值和基因型值进行种质亲缘关系比较分析。[结果]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苦瓜种质资源4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46~1.34,9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4.90~4.94,其中9个数量性状数据分布较为分散,变异系数平均值为20.02%。[结果]核心种质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分别基于5个数量性状的表型值和基因型效应值计算苦瓜种质间的遗传距离,两种分析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基于基因型值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间遗传距离变幅为0.84~10.71,在聚类重新标定距离为8.5时,46份苦瓜核心种质被分为17个类群,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种质间的亲缘关系。[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苦瓜核心种质的有效利用和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授粉方式对苦瓜果实膨大的影响,为其设施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桂农6号苦瓜为试验材料,在设施大棚内分别进行人工授粉(套袋处理)和蜜蜂授粉,连续授粉5d,每天统计坐果率;于授粉后第1、4、7、10和14 d测量果实的横径、纵径、周径和单瓜重量,计算日相对生长率;在成熟期测定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结果]人工授粉的苦瓜横径和周径在整个生育期均较蜜蜂授粉苦瓜大,蜜蜂授粉苦瓜纵径在授粉后第14 d大于人工授粉苦瓜,两种授粉方式的苦瓜横径、纵径和周径相对生长率均呈下降趋势;授粉后第1~4d人工授粉的苦瓜横径和周径相对生长率显著高于蜜蜂授粉苦瓜(P<0.05,下同),授粉后第5~7 d则显著低于蜜蜂授粉苦瓜.蜜蜂授粉的苦瓜单瓜重在发育后期增重明显,单瓜重相对生长率在授粉后第5~7d迅速下降,此时人工授粉的苦瓜单瓜重相对生长率显著高于蜜蜂授粉苦瓜,在授粉后第10 d有小幅度上升.蜜蜂授粉的苦瓜坐果率较人工授粉低,但果实果型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高于人工授粉.[结论]人工授粉苦瓜前中期发育快,蜜蜂授粉苦瓜在后期发育较快,蜜蜂授粉可提高苦瓜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野生苦瓜与栽培苦瓜的生物学特性和光合特性差异,为苦瓜栽培、引种及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3个野生苦瓜和6个栽培苦瓜种为材料,研究不同苦瓜类型坐果后的生物学性状及坐果时的光合特性.[结果]野生苦瓜单瓜重小于或等于50g,栽培苦瓜单瓜重在300g以上;野生苦瓜的瓜瘤为刺瘤,小而密,栽培苦瓜多为条瘤或粒条相间;野生苦瓜瓜肉厚度为0.3~0.4 cm,栽培苦瓜瓜肉厚度为1.0~1.2 cm;野生苦瓜纵径在11.0 cm、横径在4.5 cm以内,栽培苦瓜纵径为20.0~48.8cm,横径为5.0~9.0cm;野生苦瓜单瓜种子数16~22粒,种子千粒重53.67~83.33 g,栽培苦瓜单瓜种子数23~47粒,千粒重180.2~206.67 g;野生苦瓜对枯萎病的抗性明显强于栽培苦瓜;野生苦瓜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为14.64~18.92 μmol·m-2·s-1、110.50~164.06 mmol·m-2·s-1、7.61~9.80 mmol·m-2·s-1和0.496~1.203 mol· m-2·s-1,而栽培苦瓜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为10.42~14.59 μmol· m2·s-1、137.85~258.00 mmol· m-2·s-1、5.63~8.08 mmol· m2·s-1、0.258~0.532 mol· m-2· s-1.[结论]野生苦瓜的瓜形小、单瓜重小、种子千粒重小,但其枯萎病抗性好、光合速率高,而栽培苦瓜的瓜形大、单瓜重大、种子千粒重大,但其枯萎病抗性相对较差、光合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几种瓜类作物抗黄瓜霜霉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瓜高抗和高感品种为对照,系统研究了节瓜、冬瓜、西葫芦、南瓜、西瓜、苦瓜对黄瓜霜霉病的抗病性。抗病性筛选结果表明:节瓜、冬瓜抗病性较差,西葫芦、南瓜较强,西瓜、苦瓜最强。以整叶透明法的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西葫芦、南瓜、西瓜的抗病性依次增强,且均大于黄瓜高抗品种。西葫芦、南瓜、西瓜的抗病性可分为坏死型和抑制型两类。其中,西瓜属坏死型,南瓜和西葫芦属抑制型。这两种类型在产孢及叶面生理学方面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江西地方苦瓜种质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苦瓜抗枯萎病品种选育及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 2018—2020年分别在江西不同地点开展苦瓜表型性状和枯萎病抗性鉴定,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筛选出商品性佳且抗枯萎病种质。【结果】多年多地表型性状和病害的综合鉴定表明,55份苦瓜种质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变异,遗传多样性指数(H')的变幅为0.091~2.122,其中第一雌花节位的H'最高,商品瓜横径和商品瓜纵径的H'次之。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资源分成四大类群,第I类群种质早熟且综合农艺性状优异,可用于苦瓜品种早熟、高产改良;第II类群多为江西地方古老种质;第III类群瓜形美观,符合江西省消费习惯,可用作改良苦瓜商品性的亲本材料;第Ⅳ类群多为野生型苦瓜,果实较小,可用作观赏和提取功能性物质。在16个表型性状中,除瓜面光泽外,其他性状间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同)相关,其中单瓜重与瓜横径和瓜纵径均呈极显著强相关,说明提高苦瓜产量可从改良瓜横径等性状着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主成分因子对表型变异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7.544%。枯萎病抗性试验鉴定出高抗材料4份,抗病材料18份,中抗材料5份,感病材料10份,以及高感材料18份。【结论】江西地方苦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育种潜力巨大,可将单瓜重、瓜纵横径、肉厚和瓜瘤大小等性状作为产量性状进行改良,以第一雌花节位和雌花数作为早熟性状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19.
在苦瓜苗期喷施天然海盐和尿素,成熟期检测苦瓜的比叶面积、矿质元素、叶绿素、氨基酸、维生素C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等生理指标,以探明叶面喷施天然海盐和尿素对苦瓜食品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尿素,降低了苦瓜的光合效率,提高了矿质元素 Mg,Si,P,K和各种氨基酸的含量,特别是苦瓜体内的叶绿素 a和 b的含量。喷施海盐显著地提高了苦瓜叶片的光合效率,促进了对 Mg,Si,P,S,K的吸收,增加了叶绿素 a,b的含量 (增量低于尿素处理),增加了天冬氨酸、缬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提高了维生素 C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尿素和海盐组合处理显著提高了苦瓜对 K的吸收,提高了天冬氨酸的含量,但其它氨基酸的含量并没有尿素处理的高。综上所述,叶面喷施天然海盐和尿素改善了苦瓜的某些品质。由于海盐和尿素单独使用的局限性,因此合理分配海盐和尿素的比例或适当补充某些矿质元素进行叶片处理,可能更有利于苦瓜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海南省菜心、苦瓜和豇豆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状况及居民的有机磷膳食摄入风险,为降低居民有机磷膳食摄入风险及农业主管部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2~2013年海南省菜心、苦瓜和豇豆3种蔬菜的市场农药残留监测数据,并根据我国不同人群的摄入量和体重数据,运用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risk软件,以风险商表征菜心、苦瓜和豇豆中的有机磷膳食风险.[结果]残留分析表明,52.82%的菜心、14.27%的苦瓜和30.52%的豇豆中含有机磷农药残留,其中12.79%的菜心和1.74%的豇豆有多残留.蒙特卡洛模拟结果显示,P995水平膳食暴露风险的排序从高到低为:菜心中敌敌畏>豇豆中对硫磷>豇豆中氧乐果>苦瓜中氧乐果>菜心中毒死蜱>苦瓜中对硫磷,通过食用海南豇豆、苦瓜、菜心摄入有机磷的风险商均小于1;不同年龄段的暴露风险较高的为2~3、4~6和7~10岁年龄段,其他各年龄段的风险均较低.[结论]海南菜心、苦瓜和豇豆中有机磷残留对我国居民不同人群有机磷残留的膳食摄入风险较低,各人群中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在可接受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