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70%乙醇回流提取法制备中药提取物,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分别测定10味中药对牛支原体、鸡毒支原体及羊肺炎支原体标准株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以MTT法测定10味中药对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探讨10味中药对畜禽支原体的敏感性及其细胞毒性。结果表明,10味中药中,两面针、南板蓝根、黄连、黄芩、黄柏、甘草和白鲜皮等7味中药对3种畜禽支原体具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和杀灭作用,其中两面针、甘草、黄柏有较好的敏感性,MIC分别为3.91~15.625mg/mL,7.81~31.25mg/mL,15.625~62.50mg/mL。其余3味中药广藿香、土槿皮和艾叶敏感性最低,MIC均大于250mg/mL。10味中药中,土槿皮对Vero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最大安全浓度(the maximum safe concentration,TC0)小于0.49mg/mL,半数抑制浓度(the 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3.12mg/mL;其余9味中药对Vero细胞毒性很小,TC0在3.91~15.625mg/mL之间,IC50在47.20~104.55mg/mL之间。筛选出7味中药对牛支原体、鸡毒支原体及羊肺炎支原体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且其细胞毒性很小,为兽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猪脾转移因子(TF)与鸡毒支原体(MG)F弱毒疫苗株联合接种对SPF鸡淋巴细胞比率的影响,以活菌数达109 ccu/mL的MG F株0.033 mL/羽与TF 0.02 mL/羽分侧点眼SPF鸡,设为A组;B组以MG F株0.033 mL/羽与生理盐水0.02 mL/羽分侧点眼;C组以生理盐水0.033 mL/羽与TF 0.02 mL/羽分侧点眼;D组以生理盐水0.033 mL/羽和0.02 mL/羽对应分侧点眼,作为对照组.点眼后第7 d采血测定淋巴细胞比率.结果显示,A组(63.9%)、B组(53.8%)和C组(54.6%)的淋巴细胞比率均值分别比D组(41.5%)提高了22.4%、12.3%和13.1%.结果表明,TF与MG F株单独使用均能提高SPF鸡的淋巴细胞比率,且TF与MG F株联合使用后淋巴细胞比率提高值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3.
试验使用低剂量的鸡毒支原体(MG)培养液(液稀释至10~4CCU/mL)经卵黄囊接种5~7日胚龄SPF鸡胚,结果:鸡胚死亡高峰时间发生在孵化后期(17d以后),疫苗6/85株导致SPF鸡胚死亡情况及死亡鸡胚病理变化与MG强毒S6株和临床分离株无明显差异。从孵化后期死胚中采集不同样品进行MG分离鉴定,最终确定死胚最佳分离部位为卵黄囊膜。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中草药对3种不同血清型禽源沙门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水煎法制备黄连、黄柏、白头翁、金银花、女贞子、乌梅6种单味中草药水提液,然后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进一步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鼠伤寒沙门菌LLCL-8株对黄连、金银花和白头翁较为敏感,MIC分别为(62.50±0) mg/mL、(83.33±29.46) mg/mL、(125.00±0) mg/mL,MBC分别为250.00 mg/mL、250.00 mg/mL、大于500.00 mg/mL;鸡白痢沙门菌LLC-51株对黄连敏感,MIC为(31.25±0) mg/mL,MBC为125.00 mg/mL;肠炎沙门菌S株对黄连、白头翁敏感,MIC分别为(62.50±0) mg/mL、(104.16±29.46) mg/mL,MBC均为250.00 mg/mL。说明黄连对3种血清型禽源沙门菌具有广谱抑菌作用,且抑菌效果相对明显;白头翁、金银花对某些血清型菌株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对山东泰安地区鸡毒支原体的流行菌株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和纯化,并针对该分离株筛选体外敏感的中药,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材料。采用液体培养法与固体培养法从病鸡组织样品中分离、培养和纯化鸡毒支原体,并通过瑞士染色和姬姆萨染色、血清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株进行初步鉴定,在此基础上,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8种中药对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从而筛选到对分离菌株敏感的中药。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在鸡毒支原体液体培养基中增殖后,培养基颜色由红变黄且呈半透明状态,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后呈典型的"煎蛋"样儿菌落,均符合鸡毒支原体培养特性;瑞士染色和姬姆萨染色结果显示,菌体形态符合鸡毒支原体的特征;血清学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与鸡毒支原体阳性血清发生凝集;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所扩增的核酸序列与鸡毒支原体匹配度高达99%;MIC测定结果显示,中药黄连和黄柏对分离的鸡毒支原体的抑菌活性较强,属敏感范畴,其MIC分别为≤0.98和0.39 mg/mL,而中药金荞麦和鱼腥草对鸡毒支原体中度敏感,MIC均≥125 mg/mL,板蓝根、白鲜皮、当归、艾叶对鸡毒支原体均不敏感。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分离到1株鸡毒支原体,并且筛选出4种对该菌株敏感的中药,分别为黄连、黄柏、金荞麦和鱼腥草,为后期进一步研究防治鸡毒支原体病的中药组方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对耐达氟沙星鸡毒支原体的体外抑制效果,选择鸡毒支原体标准株S6和对达氟沙星MIC升高程度不同的突变株M1、M2和M4,分别测定泰乐菌素、大观霉素、林可霉素、泰妙菌素、替米考星和多西环素种对4株鸡毒支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并使用达氟沙星分别联合上述6种抗菌药物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除达氟沙星外,...  相似文献   

7.
为了测定不同中草药对化脓隐秘杆菌分离株的药敏试验及神经氨酸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采用煎煮法提取连翘、金银花、穿心莲、蒲公英、苍术、红花、黄连、虎杖、黄芩、蛇莓、乌梅、大青叶、杜仲、大黄和贯众等15种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测定其对化脓隐秘杆菌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以2’-(4-methylumbelliferyl)-α-D-N-acetylneuraminic acid(MUNANA)为底物测定不同中草药提取液在亚抑菌浓度下对化脓隐秘杆菌神经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翘、蒲公英、黄连、黄芩、乌梅、大黄具有良好的抗化脓隐秘杆菌活性,其中黄连作用效果最好,对4株化脓隐秘杆菌的MIC值均为0.25 mg/mL;连翘、蒲公英、黄芩、乌梅和大黄对4株化脓隐秘杆菌的MIC值在1.95~31.25 mg/mL之间;对苯唑西林耐药的化脓隐秘杆菌分离株对上述6种中草药依然敏感;另外,红花和大黄两种中草药以亚抑菌浓度作用化脓隐秘杆菌后,其神经氨酸酶活性集中在30~50个荧光单位之间;连翘、黄连、乌梅和贯众等中草药作用化脓隐秘杆菌后,其神经氨酸酶活性集中在50~100个荧光单位之间。说明连翘、蒲公英、黄连、黄芩、乌梅、大黄对化脓隐秘杆菌分离株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鸡毒支原体(MG)耐药情况,2013~2015年期间从山东不同地区分离鉴定了33株MG,并测定14种抗菌药物对具有明显血凝性的12株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通过构建的16 S r DNA系统进化树分析,临床分离株与MG S6亲缘关系最近。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盐酸沃尼妙林、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强力霉素敏感性最高,MIC平均值分别为0.028、0.167和0.29μg/m L,其次是盐酸大观霉素、水溶性氟苯尼考、酒石酸泰乐菌素、盐酸左氧氟沙星、盐酸恩诺沙星,MIC平均值在2.5~10μg/m L之间,而对盐酸林可霉素、水溶性阿奇霉素、乳酸诺氟沙星、硫酸丁胺卡那霉素、磷酸替米考星、酒石酸吉他霉素敏感性较低,MIC平均值在20~160μg/m L之间。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有效控制水产养殖动物弧菌病的中草药,本研究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100种常见中草药提取液对溶藻弧菌的抑制作用。采用t检验对其中24种有明显抑菌效果的药液pH值调至中性前后的抑菌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它们的抑菌效果下降极显著(p<0.01)。采用双倍试管稀释法测定7种中草药在pH值调至中性后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在药液pH值调至中性后,五倍子、公丁香和石榴皮能够有效抑杀溶藻弧菌。五倍子的MIC和MBC值均为7.813 mg/mL;石榴皮的MIC和MBC值均为15.625 mg/mL;公丁香的MIC和MBC值均为125 mg/mL;黄连、黄精和大黄的MIC和MBC值均为500 mg/mL;五味子的MIC和MBC均为1 000 mg/mL。  相似文献   

10.
50种中草药体外抑杀嗜水气单胞菌的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有效抑制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的中草药,以期为水产养殖业中防治该菌引起的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采用琼脂扩散法(打孔法)测定了地榆等50种中草药对A.hydrophila的抑制作用,并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抑菌效果较强的25种中草药对A.hydrophil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地榆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抑菌圈直径达20mm以上,MIC为3.91 mg/mL,MBC为7.81 mg/mL;黄连等24种中草药有一定的抑菌和杀菌效果,巴戟天等25种中草药无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地榆对A.hydrophila的体外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以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S6标准菌株不同浓度接种16日龄雏鸡,5d后用鸡新城疫疫苗(I系)诱导发病,对以鸡新城疫为诱导因子的鸡毒支原体野外环境病理模型复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鸡毒支原体S6攻毒菌液浓度为109CCU/mL,攻毒后第5天,用鸡新城疫疫苗(I系)喷雾,5羽份/只,进行激发,可成功复制出鸡毒支原体感染病理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观察中草药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本试验采用水煎煮法提取大黄、黄连和黄芩等20种中草药活性成分,利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中草药提取物对4种常见病原菌(猪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巴氏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大黄、黄连、黄芩、地锦草、石榴皮和白头翁等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较好,其中大黄和黄连的效果最好;大黄对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较好,MIC为62.5 mg/ml;黄连、黄柏和白头翁对猪链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较好,其中黄连的MIC1.95 mg/ml,MBC为31.25 mg/ml;黄连、黄柏、大黄和柴胡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较好,其中黄连和黄柏的MIC分别为3.91和15.6 mg/ml。  相似文献   

13.
信息之窗     
泰万菌素能有效治疗雉鸡败血支原体感染为研究泰万菌素(TVN)对人工诱发14日龄雉鸡感染鸡败血支原体(MG)的疗效,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测定了TVN对5株MG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确定其对TVN易感性为0.002~0.008μg/mL。将其中一株(G87/02)滴鼻接种72只14日龄雉鸡,8d后,当18只雉鸡出现临床症状时,用25mg/kg TVN给其中的9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鸡毒支原体(MGPG31)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探讨白虎汤体外对MGPG31抑制作用的机理。方法:(1)用二倍稀释法测定白虎汤对MGPG31的MIC;(2)在MIC(0.094g/ml)和亚MIC(0.0235g/ml)的条件下取白虎汤与鸡毒支原体培养48h后的样品,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支原体的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白虎汤对鸡毒支原体的MIC1和MIC2分别为0.047g/ml和0.094g/ml。白虎汤主要作用于繁殖期支原体,影响细胞膜通透性和形态而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13种中草药对临床分离的禽源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筛选出抑菌作用较好且临床常用的5味中草药,并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中草药联用后对禽源葡萄球菌的微量抑制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 index),旨在研究中草药联用对禽源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表明,13味中草药水提物中,钩藤、乌梅对禽源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最强,MIC均小于1.95 mg/m L;其次为黄连和苏木,MIC为3.91 mg/m L。在联用试验中,忍冬与诃子联用表现为协同作用,其他组合表现均为无关或颉颃作用。  相似文献   

16.
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会引发鸡的慢性呼吸道疾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CRD)。本研究从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鸡场采集的疑似支原体感染病料中分离、培养获得一菌株,经菌落形态观察、菌落红细胞吸附试验、生化特性测定及血清学鉴定等试验,证明该分离株为鸡毒支原体(MG),并命名为JL株。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从发病鹌鹑体内分离出1株支原体,通过菌落形态、pvpA基因的PCR扩增与测序分析,鉴定为鸡毒支原体。采用6种抗菌药物测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发现该分离株对泰妙菌素最敏感,MIC达0.00625μg/mL;其次为酒石酸泰乐菌素、盐酸强力霉素,对大观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的敏感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从满足鸡毒支原体生长繁殖对营养物质需求和提供高浓度繁殖生长空间两个方面着手,研究出鸡毒支原体增菌培养工艺。对MGS6株、R株增菌培养后,由于MG大量高浓度繁殖,使透明的培养液变得十分浑浊浓厚.颜色由近于黑色变成土黄色.静止数小时.瓶底产生一层乳白色MG菌体沉淀.菌数可达10^20FU/mL。10倍稀释制成油乳剂灭活苗免疫MG阳性鸡群.早期发病雏鸡免疫后15d左右临床症状消失.鸡群几乎不再发生鸡毒支原体病.并可控制减少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在鸡毒支原体培养及免疫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中草药提取液对临床分离鸡源变形杆菌抑菌效果,本试验对野菊花、穿心莲等9种中草药,采取水提法和醇提法提取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并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草药提取液对鸡源变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棋盘法对抑菌效果较佳的黄芩等5种水提液与虎杖等3种醇提液分别进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测定其FIC指数。结果表明:水提液中,黄芩抑菌效果最佳,MIC为62.5 mg/mL,穿心莲、虎杖、黄连、香薷次之,MIC均为125 mg/mL;醇提液中,虎杖、穿心莲、香薷抑菌效果较好,MIC均为125 mg/mL;体外联合药敏试验中,本试验各组合均无协同作用;说明黄芩水提液对鸡源变形杆菌抑菌效果最佳,其余药物水提液抑菌效果一般或较差;醇提取液抑菌效果为一般或较差;本试验各联合用药的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20.
从济南地区某疑似慢性呼吸道病(CRD)的鸡场分离到1株支原体菌株,经菌落形态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证明该分离株为鸡毒支原体(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