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占我国天然草地的40%,研究其温室气体源汇强度及驱动因子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西藏纳木错地区开展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的生态系统呼吸、CH4和N2O通量观测,生长季内的观测表明: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呼吸分别为(283.7±14.4) mg·m-2·h-1和(275.7±20.6) mg·m-2·h-1,低于有机质丰富的沼泽化草甸,为(591.6±53.2) mg·m-2·h-1。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均是CH4的汇,其生长季均值分别为(-84.9±7.6) μg·m-2·h-1和(-39.2±4.6) μg·m-2·h-1;而沼泽化草甸是CH4的源其均值为(149.2±34.2) μg·m-2·h-1。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均为N2O的源,生长季排放量分别为(7.3±2.8),(3.0±1.1)和(2.2±4.3) μg·m-2·h-1。土壤水分总体控制着高寒草地CH4通量的时空变化,在土壤水分含量约大于30%的沼泽化草甸表现为CH4的排放源,而在土壤水分含量低于30%的高寒草原和草甸表现为CH4的汇;生长季水分含量越高,对CH4的吸收越弱。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草地温室气体通量对不同刈割强度的响应情况、优化草地利用方式及强度,本研究通过在晋西北赖草(Leymus secalinus)草地构建不同强度的刈割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定量研究了不刈割、轻度刈割、中度刈割和重度刈割对3种温室气体(CO2,CH4和N2O)通量的影响及温室气体通量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2017年和2018年生长季及非生长季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刈割强度下的草地均表现为CO2和N2O的源、CH4的汇;刈割于2018年生长季显著影响CH4和N2O通量(P<0.05);3种温室气体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P<0.05),CO2通量与土壤体积含水量、N2O通量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本研究为采用合理的草地刈割强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CO2通量年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寒灌丛生态系统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植被类型,它是青藏高原大气与地面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采用涡度相关法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结果表明:2003,2004和2005年高寒灌丛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分别为223,277和61g CO2·m-2·a-1,3年平均CO2值为187g CO2·m-2·a-1;与其他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类型相比,在为期3年的研究时段海北地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表现为大气CO2的汇。  相似文献   

4.
高寒灌丛土壤温室气体释放对添加不同形态氮素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不同形态氮素输入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土壤CO2、N2O和CH4排放的影响,采集青藏高原东部金露梅高寒灌丛土壤,设置1个对照(CK)和3个添加不同形态氮素的处理(NH4Cl,NH4NO3,KNO3),在实验室恒温15℃下进行培养,分析了土壤CO2、N2O和CH4的释放量以及土壤NH4+,NO3-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结果表明:1)所有氮素处理抑制了高寒灌丛土壤CO2的排放,土壤CO2排放量与DOC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所有氮素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N2O的排放,而且以添加NO3--N增加的N2O最为显著;3)高寒灌丛土壤N2O的产生过程以反硝化作用为主;4)添加不同形态氮素对高寒灌丛土壤CH4吸收没有显著影响。5)不同形态氮素施入后,高寒灌丛土壤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能(GWP)顺序:KNO3>NH4NO3>NH4Cl>CK。  相似文献   

5.
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CO2、CH4和N2O通量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9年8月,运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夏季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CO2、CH4和N2O通量的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原位观测。结果表明,夏季低潮滩沉积物-大气界面的CO2、CH4和N2O通量均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日通量范围分别为-18.755~43.731,-0.070~0.224和-0.002~0.008 mg/(m2·h),均值为11.630,0.079和0.005 mg/(m2·h),全天表现为三者的排放“源”;中潮滩沉积物-大气界面CO2、CH4和N2O通量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30.780~25.734,-0.111~0.100和-0.004~0.006 mg/(m2·h),均值为4.570,0.011和0.002 mg/(m2·h),全天亦表现为三者的排放“源”;中潮滩-大气界面CO2、CH4和N2O通量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46.253~102.637,-0.211~0.048和-0.008~0.008 mg/(m2·h),均值为76.656,-0.038和-0.002 mg/(m2·h),全天表现为CO2的“源”、CH4和N2O的“汇”。 本研究还发现,中潮滩的CO2通量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关系,低潮滩沉积物的CH4通量与气温、地表温度和5 cm地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关系,而中潮滩的N2O通量与气温、地表温度和不同深度地温(5,10,20 cm)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关系;沉积物基质和翅碱蓬群落是影响CO2、CH4和N2O通量特征的重要因素,而水分、盐分对于三者通量特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不同种植模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设置了苜蓿-苜蓿(L-L)、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6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对苜蓿后茬轮作不同作物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土壤表现为CO2源、N2O源和CH4吸收汇,且呈现夏秋高,春冬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L-L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最高,L-W处理较之降低了42.43%;L-C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最高,L-P处理最低;CH4吸收量以L-M处理最高,较L-F和L-L分别增加了62.71%和31.87%,综合增温潜势表现为L-L>L-M>L-C>L-P>L-F>L-W。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O2、CH4、N2O排放量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土壤水分在不同土层有显著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土壤温度、过氧化氢酶是CO2和CH4排放的主导因素,土壤温度极显著影响气体排放,N2O排放主要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综合来看,与长期苜蓿连作相比,黄土高原地区苜蓿种植一定年限之后轮作粮食作物能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弱农田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其中以小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氮(N)、磷(P)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营养元素,为探求磷添加和氮、磷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系统N2O通量及调控机制,本研究设置对照(CK)、氮添加(N:缓释尿素10g·m-2·a-1)、磷添加(P:磷酸二氢钙10g·m-2·a-1)以及氮、磷同时添加(NP)4个处理,通过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2018和2019年生长季N2O通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等寻求氮、磷及其互作效应对N2O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降低了2018年生长季N2O排放,而磷添加显著降低了两年生长季N2O排放;氮、磷同时添加削弱了单独氮或磷添加对N2O排放的抑制作用;硝态氮、铵态氮和土壤含水量是N2O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氮、磷添加对农牧交错带草地N2O通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并且受年际间温度和降水的调控,农牧交错带草地养分管理对N2O通量的影响应考虑降水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推动低碳发展建设研究,探讨实现碳达峰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当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本研究以山东省烟台市某规模化猪场为研究对象,通过测算该猪场生猪生长过程和粪便贮存过程CH4和N2O排放量、粪便农田利用过程N2O排放量,以及能源消耗CO2排放量,对生猪养殖过程中各排放源的碳排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猪场生猪肠道发酵CH4排放CO2当量仅占生猪生长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4%,而生猪呼出CO2排放占比高达93.6%;粪便贮存过程N2O排放CO2当量仅占粪便贮存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5.2%,占粪便贮存过程CH4排放CO2当量的17.9%;农田利用过程N2O直接排放量为间接排放量的10倍;耗煤、耗电、耗油CO2排放量分别占能源消耗CO2排...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湖北火烧坪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研究区农田、草地和天然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其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并对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O2均表现为排放,农田土壤CH4和N2O表现为排放,草地表现为吸收,林地不一致;土壤含水量抑制土壤CO2,促进土壤CH4产生,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CO2和CH4的排放具有显著相关性,有机肥的施用影响土壤N2O的排放;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由大到小表现为草地 > 林地 > 农田,但草地由于生物量高光合呼吸作用强,向大气排放CO2的总量则较低。因此,人工草地的建造有利于降低研究区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碳素变化的贡献,通过便携CO2/H2O红外气体分析仪EGM-4研究腐熟羊粪、磷酸二铵和生羊粪处理下青海草地早熟禾(Po apratensis‘Qinghai’)草地的土壤呼吸速率,并测定草地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肥料种类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差异显著。与各处理对照呼吸速率相比(1.27,0.99和0.42g CO2·m-2·h-1),适量腐熟羊粪表现为促进土壤呼吸(1.72,1.53和0.69g CO2·m-2·h-1),而化肥在盛花期时抑制土壤呼吸(0.99g CO2·m-2·h-1),成熟期时对土壤呼吸无影响(1.16g CO2·m-2·h-1),枯黄期则促进土壤呼吸(0.72g CO2·m-2·h-1)。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有机质含量呈指数正相关,与0~10cm土壤含水量呈线性关系。腐熟羊粪处理提高了Q10,而磷酸二铵和生羊粪对Q10无影响;磷酸二铵和腐熟羊粪处理的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比生羊粪的高。有机肥降低了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质的相关系数,而磷酸二铵对其无影响。腐熟羊粪可以提高土壤对土温的敏感性而降低土壤呼吸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黄河源人工草地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和植被群落CO2释放和固定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二者的影响因子,本文通过调查黄河源建植19年人工草地不同类型生物结皮CO2通量和植被土壤特征变化发现:藻和地衣结皮CO2通量均显著小于苔藓结皮(10.58 μmol·m-2·s-1)(P<0.05);苔藓结皮对应的植被群落CO2通量(11.55 μmol·m-2·s-1)显著低于藻和地衣结皮(P<0.05);藻和地衣结皮下的土壤CO2通量显著大于苔藓结皮(约2倍,P<0.05)。苔藓结皮叶绿素初始荧光参数F0(Minimal Fluorescence)和最大荧光参数Fm(Maximal Fluorescence)均最大;藻和苔藓结皮的PS 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Optimal/Maximal Quantum Yield of PS Ⅱ)均高于地衣结皮。CO2通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主要影响因子相似,均与禾本科高度、土壤铵态氮含量正相关,与pH负相关。因此,在研究草地碳平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物结皮的贡献,同时需注意不同类型的生物结皮的CO2通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西藏自治区班戈县的典型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田间小区控制试验,于2013-2015年施加不同数量氮磷肥(N: 0、7.5、15.0 g N·m-2, P: 0、7.5、15.0、30.0 g P2O5·m-2), 调查各处理不同类群植物生物量、分析土壤理化性质,进而评价氮磷养分添加对高寒草原草地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氮磷配施优于氮磷肥单施,不同氮磷配施处理均能提高草地质量指数(IGQ),以N1P1(7.5 g N·m-2, 7.5 g P2O5·m-2)施肥处理的草地质量指数最大(90.27),相较对照增加了67.16%(P<0.05)。2)选择土壤有机质(OM),全氮(TN)、全磷(TP)、有效氮(AN)、有效磷(AP)和pH作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 12个施肥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短期施肥主要影响土壤0~10 cm土层环境质量的变化;增施氮肥土壤pH呈下降趋势;高磷添加处理(30.0 g P2O5·m-2)增加了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但植物吸收效率下降。3)结合草地质量指数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草地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氮磷肥配施好于单施,且N1P1(7.5 g N·m-2,7.5 g P2O5·m-2)处理相对得分最高,为本试验条件下的适宜施肥量。  相似文献   

13.
李渊  王涛  周莹  杨倩  沈禹颖 《草地学报》2015,23(4):703-709
为探究栽培草地生长季N2O释放规律与其土壤水分、温度及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的关系,在黄土高原旱塬区,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早熟禾(Poa pratensi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草地生长季N2O释放通量季节动态。结果表明:3种栽培草地生长季N2O释放通量差异显著(P <0.05)。早熟禾草地N2O释放通量最高,红豆草草地次之,紫花苜蓿草地最小。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3185~0.4943,-0.4962~0.4755,-0.3167~0.4620 mg·m-2·h-1。生长季内早熟禾草地N2O累积释放通量显著高于紫花苜蓿和红豆草草地。3种栽培草地N2O释放通量在花期出现峰值,在再生期出现吸收现象。早熟禾草地N2O释放通量主要受土壤水分影响。2种豆科栽培草地N2O释放通量主要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苜蓿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研究其日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现"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峰值出现在10:00和13:00,分别为33.55和27.88μmol CO2·m-2·s-1,第1峰值大于第2峰值;蒸腾速率的峰值出现在11:00和14:00,比光合速率滞后1小时;相关分析表明,苜蓿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433**、0.8223**),与田间CO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8125**);在光照强度、CO2浓度、气温和空气湿度4个环境因子中,影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田间CO2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