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及其杂种F1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及其杂种F1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酯酶(EST)同工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的POD同工酶可明显地分成A、B两区,共有8条相同位点的酶带,为亲本的基带,在EST同工酶谱中双亲有6条基带,从酶蛋白分子水平验证出两亲本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杂种F1的POD和EST同工酶谱主要表现为互补双亲的酶带类型,同时还丢失了部分双亲的酶带,杂种F1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有偏向母亲遗传的倾向;亲本与杂种F1的酶谱表型均有一定的差异;POD与E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陇东野生紫花苜蓿的遗传特异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雪婷  师尚礼 《草地学报》2009,17(3):343-348
为初步判定陇东野生紫花苜蓿(Native Medicago sativa L. cv. Longdong)的遗传特异性,及与其他苜蓿材料的亲缘关系,借助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包括该材料在内的41个紫花苜蓿材料进行POD同工酶酶谱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出现22条酶带,最多9条,最少5条;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出现6条酶带,其特征谱带为Rf0.26;将0,1二态性矩阵转化为遗传距离矩阵进行聚类,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单独聚为一类。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陇东野生紫花苜蓿与其他40个材料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为其在形态学上与其他苜蓿的差异提供了有利支持。  相似文献   

3.
陇东野生紫花苜蓿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技术对陇东野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cv. Longdong)及其他38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谱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供试材料间欧氏距离的计算和聚类分析,初步探讨了39个紫花苜蓿材料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表现出11条酶带,且都具有4条主酶带,其中陇东野生紫花苜蓿表现出条酶带;用组间均连法进行聚类分析,39个供试材料可聚为6类,其中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单独为一类,且与其他38个供试材料间的欧氏距离介于0.48~1.622,平均值(1.088)远远高于其他供试材料间的平均欧氏距离(0.533~1.029),表明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由此可确定陇东野生紫花苜蓿与其他供试材料间的亲缘关系较远,为一相对独立的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可通过育种途径扩大栽培品种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间偃麦草、长穗偃麦草及其杂种F1代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谱的分析,探讨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Host)Nevski)、长穗偃麦草(E.intermedia(Host)Nevski)及其杂种F1代的酶谱特征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亲本同工酶酶带数目、迁移率、着色程度等差异不大,二者亲缘关系较近。与亲本相比,杂种F1代存在POD、SOD、PPO酶带丢失现象,但正、反交植株中均产生了一些亲本没有的新生带。杂种F1代EST酶谱与亲本基本相同,仅着色程度略有差异。杂种F1代植株的POD、PPO酶谱特征有偏向中间偃麦草的倾向,而SOD酶谱特征倾向于长穗偃麦草。杂种F1代同工酶具有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后代株系目标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苜蓿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试验利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30个苜蓿品种幼叶时期的过氧化物(POD)同工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间POD同工酶酶谱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亲缘关系上供试品种可大致划分为4类,分类结果与品种的来源和地理位置有相关性。根据酶带的有无、活性差异以及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初步探讨30个苜蓿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紫花苜蓿多叶型与三叶型品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国外2种多叶型苜蓿及国内外5种三叶型苜蓿幼苗的5种同工酶进行了测定,将酶谱数量化,应用SPSS统计软件求出各品种间的遗传一致度及欧氏遗传距离,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测定的5种同工酶中过氧化物酶(PER)、酯酶(EST)、淀粉酶(AMY)具有多态性,综合此3种酶酶谱可以鉴定供试的7个品种;2)2个多叶型品种具有一共同特征酶带PER-4,国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国外品种;3)品种间的遗传一致度为0.826~0.952,欧氏遗传距离为0.500~1.118,多叶型品种间遗传一致度为0.904,欧氏遗传距离为0.500;4)等级聚类分析结果为,以欧氏遗传距离0.400为分界,供试品种分为3类,2个多叶型品种为一类,其余的5种三叶型品种分为另两类.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披碱草、野大麦及其杂种BC1F2代分蘖期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BC1F2代的POD、EST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中亲本的个别酶带有丢失现象,在EST同工酶谱中产生了1条杂种带(Rf=0.11);BC1F2代POD同工酶谱的酶带基本相同,EST酶带特征差异较大,出现双亲互补带和杂种带;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地受轮回亲本野大麦的影响,说明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F2代进一步加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Y1F2-5(7号)与P1F2-1(12号)及Y1F2-3(5号)与Y1F2-4(6号)有极其近的遗传关系,野大麦与BC1F2代多数株系有较近的遗传关系;POD与E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30份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56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稳定且多态性好的引物18个,共检测出243条扩增片段,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条带共216条,多态位点百分率88.34%,表明ISSR标记可用于苜蓿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采用类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以遗传距离0.145进行划分,可将供试材料分为6大类。30份供试材料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分布呈一定的相关性,但也有一些与地理分布不相符。表明云南的野生和逸生苜蓿资源遗传基础较广,基因型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个体间也存在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10种早熟禾属植物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10种早熟禾属植物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出现了58条酶带,但每个种的带数有所不同,最多出现8条,最少只有4条;每种植物的POD酶谱大致可分为A、B、C三区,其中酶带数量最多、活性最强、分布较为集中的是B区;各供试植物在酶谱特征以及种间相似程度上均有明显差异,POD同工酶技术对早熟禾属植物进行物种鉴定以及种间遗传距离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10种早熟禾属植物的过氧化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10种早熟禾属植物过氧化酶(POD)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出现了58条酶带,但每个种的带数有所不同,最多出现8条,最少只有4条;每种植物的POD酶谱大致可分为A,B,C三区,其中酶带数量较多,活性最高,分布较为集中的是B区;各供试植物在酶谱特征以及种间相似程度上均有明显差异,POD同工酶技术对早熟禾属植物进行物种鉴定以及种间遗传距离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马蔺不同生长阶段嫩叶POD和EST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11份不同居群马蔺种质材料叶片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同工酶的2个酶系统22个同工酶位点,分析马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的同工酶变化。结果表明,11份马蔺种质叶片共有13种POD酶带,9种EST酶带,其中,基本谱带8条,特征谱带4条;与生殖生长阶段相比较,马蔺营养生长阶段E...  相似文献   

12.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黑龙江省境内收集的24份野生桑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揭示其遗传分化关系,以利于对耐寒、抗旱类型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价值的准确鉴定和评估。从20个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4个有效引物,对24份野生桑树种质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275条带,其中多态性带273条,多态性比率为99.3%,单引物对每份种质材料扩增获得的条带数在2~5条之间。24份野生桑树种质材料的遗传距离在0.047~1.000之间,其中,杜蒙2号和杜蒙3号,宁安1号和宁安3号两组种质材料的相似性最大,杜蒙3号和宁安3号的相似性最小。24份野生桑树种质材料的亲缘关系与其地域分布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云南红壤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亲本及其杂种后代的遗传变异,采用了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分别以‘德钦’苜蓿与‘Acrora’为父母亲本的正反杂交组合的亲本、F1代和F2代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德钦’苜蓿♀与‘Acrora’♂杂交的同工酶谱带有10条,F2代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60;‘德钦’苜蓿♂与‘Acrora’♀杂交的同工酶谱带有8条,F2代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50.以‘德钦’苜蓿为母本F2代之间的变异比以‘德钦’苜蓿为父本F2代之间的变异大.不同遗传背景对紫花苜蓿后代POD同工酶酶谱特征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31份苜蓿材料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探究不同地域来源的苜蓿种质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筛选出24对引物,经PCR扩增后获得320条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有287条,每对引物组合均能扩增出7~17多态性条带,平均为11.96条多态性条带;采用类平均法(UPGMA)Nei氏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将31份苜蓿材料聚成5类,但个别同一地域来源的苜蓿品种被归到不同的类型中,表明试供苜蓿材料具有较高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野生鸭茅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范彦  曾兵  张新全  马啸 《草业学报》2006,15(5):103-108
以宝兴鸭茅和国外安巴鸭茅品种为对照,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新疆等地的32份野生鸭茅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试验筛选出引物12个,共扩增出多态性带88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带数为7.3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83.18%,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692 0~0.926 0。这说明我国鸭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研究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32份中国野生鸭茅材料分为五大类,同一地区的鸭茅品种(系)基本聚在同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并对我国鸭茅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中国西南5省区的44份野生狗牙根及8份非洲狗牙根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8对引物组合共得到扩增总条带236条,多态性条带数206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1.4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7.29%,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569~0.929,平均GS值为0.72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2份材料可聚为5类;基于Shannon多样性指数估算了8个狗牙根生态地理类群内和类群间的遗传分化,类群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63.81%,类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36.19%,表明这些抗源材料遗传差异较大,各生态地理类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其所处的生态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非连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我国北方5省区不同居群的23份马蔺(Iris lactea var.chinensis(Fisch.)Koidz.)种质材料进行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酶谱特征分析,旨在揭示其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居群马蔺种质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对迁移率(Rf)为0.041~0.875的位点处,共有40个位点检测出谱带,其中共有谱带8条,特征谱带15条,说明不同居群间马蔺种质间存在一定同源性,部分居群的马蔺种质会发生遗传变异。来自内蒙临河8号(BJCY-ML013)和吉林长岭19号(BJCY-ML028)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3726),亲缘关系较远;而新疆伊犁的14,17号和13,18号(BJCY-ML022,BJCY-ML026和BJCY-ML021,BJCY-ML027)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均最大(0.9839),亲缘关系较近,其他材料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4049~0.9678。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相似性系数为0.79时,可将23份野生马蔺种质材料划分为5大类群,分布于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马蔺种质材料基本可聚为同一大类,表明23份马蔺种质材料与其分布的生态地理环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8.
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A-PAGE)对来自中国新疆、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蒙古等地的35份野生新麦草种质进行醇溶蛋白的遗传变异分析,获得如下结果,1)电泳共检测到37条醇溶蛋白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高达100%;2)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0.827 6,平均值为0.450 9,表明供试材料具有丰富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3)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成5类,相同或者相似生态地理来源的材料能够聚在一起,表明醇溶蛋白带谱与其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种质间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Ht=0.579 6,类群平均多样性指数Hgroup=0.483 5,其中类群内和类群间的遗传变异分别为83.42%和16.58%,这可能与新麦草异花授粉的繁育方式有关。本研究结果将为新麦草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野生蚕类是我国重要的泌丝昆虫资源,研究其亲缘关系对于发掘和利用野生蚕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大蚕蛾科的柞蚕、栗蚕、野生柞蚕、天蚕、蓖麻蚕、透目天蚕间的亲缘关系,利用从54个引物中筛选出的30个重复性较好的随机引物对6种野生蚕类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632个RAPD标记,其中可变条带数为632条,单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15~27,平均为21.1。6种野生蚕类相互间的遗传距离(D)较大,说明相互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其中:蓖麻蚕和栗蚕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761 2;天蚕和透目天蚕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671 1。采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图显示6种野生蚕类聚为4类,柞蚕与野生柞蚕聚为一类,天蚕与透目天蚕聚为一类,栗蚕、蓖麻蚕各自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20.
以1份美国进口马蹄金(Dichondra repens)品种为对照,用RAPD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方法研究20份野生马蹄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发现,20条RAPD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30条,多态性比率为68.78%;22对SRAP引物扩增出175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72.31%,表明20份野生马蹄金之间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表明,RAPD标记将供试材料聚为两大类群,SRAP标记也将材料划分为两大类。两种标记下,供试材料呈现出较好的地域性分布规律,地理来源相近的材料能大致聚为一类,部分同聚为一类的材料在形态上也具有相似性。两种标记方法相关系数r0.01=0.910,二者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应用这两种技术对马蹄金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分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