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PRRS流行的国家认为该疾病的成功控制表现为该病原体在猪场是稳定,比如:在哺育期猪群中没有PRRS临床症状且在断奶年龄猪中没有病毒血症的发生。这项工作的目的是比较PRRS稳定和不稳定猪群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免疫的特征和时间过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PRRS)是一种宿主与病毒关系难以捉摸的疾病,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有病毒致病性、猪品种易感性和表型、微生物感染压力以及环境条件。PRRS流行的国家认为该疾病的成  相似文献   

2.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猪病毒性疾病,家猪死亡率接近100%。它是一种长片段双链DNA病毒,并主要在巨噬细胞的细胞质中复制,也是唯一一种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成员。这种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野猪以及某些节肢动物。ASFV储存宿主不发病并不断传染病毒。如果没有有效的疫苗,家养猪的感染可引起致命的出血性发热。识别ASFV毒力相关基因以及研究病毒逃逸宿主免疫应答机制被认为是开发疫苗的关键步骤。此外,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复制途径也为治疗这种疾病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呼吸系统疾病在牛的传染性病理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它是病毒(传染性鼻气管炎、副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胃肠炎,肠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及其它)、衣原体、枝原体和细菌对动物机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典型猪瘟病毒(CSFV)的临床暴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毒株毒力、宿主特征以及体内外环境是影响疾病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通过检测不同病毒滴度的CSFV毒株,推测毒株自身对疾病的影响,评价宿主和环境的对疾病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禽流感是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随着禽流感病毒感染宿主范围的不断扩大,从越来越多的动物及人体内分离到了禽流感病毒.野生鸟类被认为是所有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储存器,并以其特定的迁徙路线及生活环境,在禽流感的传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研究野生鸟类在禽流感发生与流行中的作用对禽流感防控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论文综述了新疆野生鸟类的种类、习性及其生态环境、迁徙路线及其对禽流感发生与流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属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成员,主要感染马、驴和骡等马属动物。其引起马属动物呈现发热、贫血、出血、黄疸、消瘦、水肿和心脏衰弱等一系列症状的传染性疾病称为马传染性贫血(EIA),简称为马传贫。EIAV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和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等慢病毒属成员在病毒基因组结构、复制分子机制、免疫机理及与宿主相互作用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因此,EIAV被认为是研究慢病毒致病机制的重要模型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作为世界上首例成  相似文献   

7.
畜禽疾病的发生与环境控制的好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鸡群处在一个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各种病原微生物并存的环境中。鸡群机体的抵抗力较高,而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较弱时,鸡群表现为健康;如果鸡群所处的环境条件较差,满足了细菌病毒的致病条件,而鸡群机体抵抗力较低时,就打破了鸡群机体和各种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则鸡群就会感染病原而发病。  相似文献   

8.
宿主和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共同进化,肠道微生物对宿主的免疫、代谢和发育有所影响,并可能通过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机体疾病。综述肠道微生物在不同日粮、环境条件下的组成和代谢与宿主生理和免疫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 1.温度 Furunchi和Shimizu(1976年)报道在高温条件下,新生仔猪对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有更强的抵抗力,因为高温限制了病毒的增殖。实验表明,病毒在8~12℃增殖最快,20~23℃只发现呼吸道和淋巴结有病毒,而在35~37℃时则未发现病毒。 Shimizu(1979年)对传染性胃肠炎的研究证明,升高温度既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又  相似文献   

10.
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病毒性疾病,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疫苗免疫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手段,目前为止尚未研究出针对猪瘟病毒(CSFV)的特异性治疗药物。CSFV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其复制严格依赖于宿主细胞,病毒与宿主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了病毒感染、复制和致病的分子基础,因此设计针对相互作用的病毒蛋白或宿主蛋白的药物有可能治疗CSFV引起的疾病。本文对CSFV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为猪瘟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药具有防治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的作用,直接抑制病毒的增殖、阻滞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入侵、抑制病毒的繁殖、增强动物机体自身免疫力、激发相关抗病毒因子产生等都可以有效地参与抗病毒作用,且不同种类的中药在不同的抗病毒途径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分析中药防治TGE的作用效果,为TGE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禽流感(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本病传播迅速且形式多样,病毒亚型多,易变异,致死率高,一旦发生,很难控制。几乎所有家禽在任何年龄段均对禽流感病毒易感。本病迄今在世界上已流行100多年,历史上每次暴发该病,均对养禽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故国际兽医局动物流行病组织(OIE)和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都将此病列为一类传染病。1流行特点1.1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和毒力的强弱、被感染禽类和环境条件以及感染途径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短的几小时,长的可达几天不等。1.2禽流感病毒(AIV)的宿主范围非常广…  相似文献   

13.
科技     
<正>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研究取得突破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笑梅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在禽类重要免疫抑制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宿主蛋白  相似文献   

14.
鸡痘又名痘疮,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死亡率虽然不高,但影响生长与产蛋。本病的病原体为痘病毒,目前认为最少有4种病毒型(鸡、鸽、鞭蓉鸟和火鸡痘毒)。在自然条件下,每型病毒只对同种宿主有易感性,存在于鸡的患部、皮屑、粪便及咳出的飞沫中。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抗力很强,能耐受高温、干燥和日光。上皮细胞屑片中的病毒,虽经完全干燥和斜射目光作用几星期仍然存活。  相似文献   

15.
正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主要侵害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该病毒进入机体后会破坏宿主的免疫系统特别是体液免疫,造成免疫抑制,使鸡的抵抗力以及疫苗免疫效果下降,造成免疫失败,增加多种疾病的易感性,是严重危害养殖业的疾病之一[2]。2015年11月广西某后备种鸡群暴发IBD,现就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无论是人流感还是动物的流感都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人流感可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引起发病,每次流感的大流行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而动物流感中尤其是禽流感的发生可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或致命性的打击。由于禽流感病毒被认为是人流感病毒的保存宿主和产生新型流感病毒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刘颖昳 《猪业科学》2019,36(9):18-20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猪病毒病。在家猪中可导致接近100%的高死亡率。ASF是由ASF病毒(ASFVirus,ASFV)引起,ASFV是一种较大的双链DNA病毒,主要在巨噬细胞的细胞质中复制,ASFV是Asfarviridae科Asfivirus属唯一的成员。ASFV的天然宿主包括野猪和Ornithodoros属的节肢动物媒介。ASFV在其储存宿主的感染通常是无症状的,并且发展为持续感染。相反,ASFV对家猪的感染可导致致命的出血热,目前且无有效疫苗。确定ASFV毒力相关基因,以及探索病毒逃避宿主免疫应答的机制,公认为是影响疫苗开发的关键步骤。此外,病毒产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与病毒复制紧密相关,为寻找防治该疾病的潜在靶标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8.
动物肠道内寄居着大量微生物,通常被称为共生菌群。它们对动物的生长、代谢和免疫状态至关重要,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都会使机体的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表现在益生菌丰度减少而有害菌丰度增加。其机制包括引发宿主的炎症反应和抑制机体的免疫细胞两方面。同样肠道菌群也会调控病原菌的感染,如肠道菌群对不同的病毒会产生颉颃或促进作用,对细菌和寄生虫分别产生抑制和促进作用。肠道菌群抑制病原菌的机制包括与病原菌竞争代谢产物和诱导宿主的免疫反应。肠道菌群促进病毒感染的机制包括3点,分别为提高病毒的稳定性及其与靶细胞的黏附作用、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和刺激靶细胞的增殖。肠道菌群促进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机制包括降低Th2细胞因子(如IL-4和IL-13)并提高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频率。肠道菌群、病原微生物和宿主不断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关系,并在感染过程中不断进化。作者主要综述了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对动物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的影响,动物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进程并分析相关机制,以期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为疫苗佐剂的研发及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动物肠道菌群与病原微生物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动物肠道内寄居着大量微生物,通常被称为共生菌群。它们对动物的生长、代谢和免疫状态至关重要,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都会使机体的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表现在益生菌丰度减少而有害菌丰度增加。其机制包括引发宿主的炎症反应和抑制机体的免疫细胞两方面。同样肠道菌群也会调控病原菌的感染,如肠道菌群对不同的病毒会产生颉颃或促进作用,对细菌和寄生虫分别产生抑制和促进作用。肠道菌群抑制病原菌的机制包括与病原菌竞争代谢产物和诱导宿主的免疫反应。肠道菌群促进病毒感染的机制包括3点,分别为提高病毒的稳定性及其与靶细胞的黏附作用、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和刺激靶细胞的增殖。肠道菌群促进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机制包括降低Th2细胞因子(如IL-4和IL-13)并提高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频率。肠道菌群、病原微生物和宿主不断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关系,并在感染过程中不断进化。作者主要综述了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对动物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的影响,动物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进程并分析相关机制,以期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为疫苗佐剂的研发及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猪的繁殖力是决定其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而病毒感染导致的猪流产问题严重影响猪的繁殖效率。了解猪流产相关病毒的致病机制有助于提高猪的繁殖效率,然而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毒与宿主的蛋白质或基因组DNA上,近年来,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从新的视角揭示了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为研究二者之间的互作关系提供了新的途径。lncRNA是一组长度>200 nt的转录本,主要通过与DNA、RNA、染色质和蛋白质互作发挥功能,在某些发育阶段、组织和疾病状态中发生特异性表达,参与机体的多种调控。lncRNA是调控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关键因子,在病毒感染宿主后lncRNA发生差异性表达,对应的靶基因富集到炎症和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参与机体的炎症、免疫和抗病毒反应。深入了解lncRNA在猪流产相关病毒与宿主之间的调控作用,对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导致的猪流产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对lncRNA及其与猪流产相关病毒的关系、宿主lncRNA与病毒的互作及调控通路展开了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猪的抗病育种、猪流产药物的开发和设计及流产类相关疾病的靶点治疗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