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殖水体氨氮积累危害与生物利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养殖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包括氮、碳、磷、硫四种主要物质,而后三者形成的产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对鱼类的影响程度不是太大,当氮以分子氨态或亚硝酸盐氮态存在时,却会对水生动物产生很强的神经性毒害.当前以强饲为特征的集约养殖方式加大了水体有机氮物质分解转化的负荷,微生物分解环节严重受阻,从而成为水体系统循环过程的制约瓶颈,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甚至污染,引发出诸多病害、药残、食品隐患等问题.水体系统的氨氮循环及污染治理已成为世界性关注的环境问题和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正>养殖水质的好坏,主要看以下几个水质指标:氨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pH值、化学耗氧量、硫化氢等七个指标。水产养殖水体中,如何让含氮有机物进行有效的转化,以确保养殖水质维持良好,是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养殖水体中的含氮有机物,在水体中先转为氨态氮,再转为亚硝态氮,最后为硝态氮。转化过程中,从含氮有机物到氨氮需要的时间不长,从氨态氮到亚硝酸盐的时间较短,但亚硝酸盐的转化时间比较长,这是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甲鱼养殖水体中氨氮(NH3-N)的产生、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甲鱼养殖基本上是高密度高产出的集约化养殖方式,池塘载鱼量大,水环境比较差,池塘水体中的氨氮含量相对较高,氨氮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在甲鱼养殖过程中,由于氨氮含量偏高而引起的相关疾病也经常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氨氮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如何降低氨氮在水中的含量。 一、氢氮的主要来源 1.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氨态氮。在甲鱼池塘中,投喂的甲鱼配合饲料、冰鲜鱼、螺肉等残渣以及死亡的甲鱼和其它野杂鱼的尸体都可以分解产生氨氮。 2.水中缺氧时,含氮有机物被反硝化细菌还原而产生氨态氮。反硝化作用的重要条件是…  相似文献   

4.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及精养技术的发展,池塘中的残饵、排泄物及其它有机污染物也趋增多,有机污染物分解需大量消耗溶氧,同时产生大量的有害有毒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氮、硫化物等。随着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增加,不仅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繁殖,严重的甚至产生中毒死亡。而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硫化物的浓度直接相关,如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病条件之一是水体恶化,氨氮、亚硝酸盐氮明显偏高。因此,如何有效地调控养殖水体的水质成为水产养殖业中一个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朱清旭 《科学养鱼》2007,(12):76-76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及精养技术的发展,池塘中的残饵、排泄物及其它有机污染物也趋增多,有机污染物分解需大量消耗溶氧,同时产生大量的有害有毒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氮、硫化物等。随着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增加,不仅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繁殖,严重的甚至产生中毒死亡。而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硫化物的浓度直接相关,如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病条件之一是水体恶化,氨氮、亚硝酸盐氮明显偏高。因此,如何有效地调控养殖水体的水质成为水产养殖业中一个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1水体中NH3主要来源①有机物分解产生氨态氮。在沙塘鳢工厂化苗种培育阶段投喂的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的尸体都可以分解产生NH3。②高密度养殖容易造成培育池水体呈富营养化,水中溶氧很低,温度又比较高时,反硝化微生物如棱状芽孢杆菌等会将水中的硝酸还原为亚硝酸和氮。③沙塘鳢苗种的代谢产物一  相似文献   

7.
<正>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养殖水体中的氨氮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残饵、动植物尸体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被池塘中的微生物菌分解后形成氨基酸,再进一步分解成氨氮;②当养殖水体中氧气不足时,水体发生反硝化反应,亚硝酸盐、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分解而产生氨氮;③鱼类可通  相似文献   

8.
正1.水质的好坏对淡水养殖的影响1.1水体中氨氮存在的影响水体中一般存在着诸如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等化学物质,而氨氮是游离氨和离子铵的合称。氨氮主要来自于水体中的营养物,如肥料和饲料、排泄物,以及当水体的温度、盐度和pH值升高时。底层有机物的分解,一般来说水体生态中氨氮浓度与饲料蛋白含量密切相关,这也是为何精养池中常发生"富氮"有害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在养殖水体环境中,氮元素以-3至+5多种不同价态存在,在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无机氮和有机氮之间相互转化。无机氮形式主要有溶解分子态氮(N_2)、氨氮(NH_3-N)、硝态氮(NO_3~--N)、亚硝态氮(NO_2~--N)以及一些中间产物等;有机氮形式主要有氨基酸、蛋白质、尿素和腐植酸等。亚硝态氮即常说的亚硝酸盐,可以被水体中的藻类作为氮肥吸收同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核心问题是水体的氮、磷富集,目前尚无有效的工程治理方法,本研究通过有机水产养殖减轻水体的氮、磷污染。结果表明,有机水产养殖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水体的COD、无机氮和无机磷的浓度,有机海水养殖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效果较有机淡水养殖更明显;有机养殖方式下严格而系统的管理措施及饵料质量的控制可能是减少氮、磷富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三氮”在水产养殖中的意义及其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简称“三氮”。氮是含氮有机物质分解的产物,在水产养殖学上“三氮”的主要来源是鱼虾的粪便和残饵,它们在细菌的作用下经氧化—还原作用分解,在不同的条件下分解成不同形式的无机氮。“三氮”的含量及转化规律直接关系到养殖效果,在养殖用水的管理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常用养殖水体氨氮污染及防治养殖生物氨氮中毒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微生态水质调节剂在改善水产动物的品质方面具有抗生素、消毒剂等化学药剂无法比拟的优势。枯草芽孢杆菌能产生许多胞外酶,迅速分解水体中有机物,并且能快速、彻底降解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态氮,而不会对鱼体造成不良影响,操作简单,成本低,效果显著,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以硫酸铵为唯一氮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从养殖水体中分离到的5株氨氮降解菌和5株亚硝酸盐降解菌,其中X4菌株对氨氮20小时内的降解率80%;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养殖库区水域氮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在福建省水口水库范围内主要养殖库区选取15个采样点进行每月的监测和动态研究,全面分析了不同养殖库区、不同时期水体各形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养殖库区水体总氮、氨氮、亚硝态氮平均浓度分别为1.38~2.15、0.24~0.53,0.03~0.06 mg/L。不同养殖库区水体各形态氮含量因季节更替而变化较大,总体趋势是总氮浓度冬季较高;除太平养殖库区外,其他养殖库区水体的氨氮浓度春季较高,浓度范围为0.466~0.596 mg/L;亚硝态氮浓度变化幅度不大,范围为0.009~0.031 mg/L。不同养殖区域水体中各态氮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雄江和太平养殖库区中总氮和氨态氮、亚硝态氮之间相关性不显著,黄田库区和湾口库区养殖区水体中总氮和氨态氮、亚硝态氮呈现负相关;尤溪口养殖库区水体中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正一、水体中的氮氮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之一。水体中的氮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两大类。有机氮包括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和腐植酸中所含的氮。某些微生物可直接利用有机氮。在工厂化育苗池、温室精养鱼池中有机氮占有较大的比例。无机氮包括溶解氮气、总氨(包括离子铵和非离子氨)、硝态氮、亚硝态氮,溶解于水的氮气只有在被水  相似文献   

15.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连载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复合微生物制剂:是一类多菌种的微生物制剂。在光合细菌研究的基础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又开发出许多优于光合细菌的产品应用于水产养殖业。(1)益生素:是一种全面改善水质的微生物制剂,其主要成分有芽孢杆菌、枯草杆菌、硫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它能分解水中的有机物,降解氨态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改善池底的厌氧环境,抑制水体中藻类过量繁殖,保持养殖水体微生态平衡。益生素中的硝化细菌能将水体中的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反硝化细  相似文献   

16.
正每年的七八月,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含量高,常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时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一、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形成水体中的硝酸盐还原菌在适宜的温度下大量繁殖,将池塘中的残饵、动物粪便等有机物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水体环境中硝酸盐的含量和硝酸盐还原菌的活力。在水体氮循环中,氨氮在亚硝化细菌的作  相似文献   

17.
一、水体中的氮氮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之一。水体中的氮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两大类。有机氮包括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和腐殖酸中所含的氮,某些藻类和微生物可直接利用有机氮。在工厂化育苗池、温室精养鱼池中有机氮占有较大的比例。无机氮包括溶解氮气、总铵(包括离子铵和非离子氨)、硝态氮、亚硝态氮,溶解于水的氮气只有被  相似文献   

18.
养殖水体中的氮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是有机物的主要成分,鱼类的粪便及残饵中都含有大量的氮。据研究,饲料中的氮有60%~70%排泄到水体中。氮在水体中以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淡水养殖集约化规模的扩大,水体氨氮的控制成为水质控制的关键。本文由水体的氮循环过程阐述r养殖水体氨氮积累的成因及危害,简单介绍了利用生物控制水体氨氮方法,并提出了菌藻联合调控新技术。1水体的氮素循环构成氮循环的主要环节是: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自然水体中的氮来自水生动植物尸体及排泄物的积累及腐败,含氮有机化合物通过营腐生细菌分解成氨氮、硫化氧等小分子无机物,然后由各种自养型微生物主要为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这3种氮素一方面被藻类和水生植物吸收,另一方面硝酸盐在缺氧条件下被反硝化细菌通过脱氮作用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逸出水体,大气中的氮被固氮菌利用重新回到水体。  相似文献   

20.
网箱养殖中,影响水体水质的因素主要是未食的饵料、养殖对象的排泄物以及化学药品等。未食的饵料散落在水体中,增加了营养盐和有机物,造成水体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养殖对象的排泄物排入水体造成网箱内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