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单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的附着基处理方式及投放时机对大竹蛏稚贝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竹蛏稚贝存活及生长对附着基的不同处理无明显选择性,实际生产中以清洗过的细海沙为附着基最为合适;投放附着基的早晚对存活的大竹蛏稚贝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但700μm以后其存活率降低,以500μm左右投放清洗好的附着基较好。  相似文献   

2.
2007~2011年间在江苏省文蛤良种场对采自吕四渔场海域的大竹蛏(Solen grandis)开展了繁育与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吕四渔场海区大竹蛏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阶段,繁殖季节为5~7月份。肥满度呈季节性变化,最大值出现在9月份,为102.94%;最低值出现在7月份,为68.30%。在工厂化育苗车间采用pH升高+流水刺激法,5年间催产25批次,总产卵量为43.86×108cell,平均孵化率为(55.14±3.34)%。共获得平均壳长(6.04±1.38)mm的稚贝4.212×108cfu,育苗成活率为(26.20±6.86)%。在水温19.5~24.5℃条件下,D形幼虫经5~10 d生长,发育变态为附着稚贝;经30 d培育,稚贝壳长生长到5 mm;经60 d培育,稚贝壳长生长到1 cm。大竹蛏生长与温度关系曲线显示,12月至翌年3月份水温在13.7℃以下时大竹蛏生长滞缓,其余时间生长明显,壳长平均月壳长增长4.723 mm。连续2年对大竹蛏的周年生长进行跟踪测定,大竹蛏养殖到第二年年末壳长达69.66 mm。稚贝生长过程中壳长与粒重的回归关系式为y=0.066 9x2.877 2,(R2=0.991 9)。研究结果为大竹蛏繁育技术的工艺化和人工养殖的开展积累数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余氯对大竹蛏稚贝的毒性及半致死浓度,设置5、10、25、50和80 mg/L 5个不同质量浓度的三氯异氰尿酸(含50%有效氯)消毒液,对大竹蛏稚贝进行毒性试验,并分别在三氯异氰尿酸处理5 min、30 min、2 h、12 h和24 h后将稚贝转移至新鲜海水中,研究及时换水对提高稚贝存活率的作用。结果表明:(1)三氯异氰尿酸对大竹蛏稚贝24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为12.21 mg/L,安全浓度为1.22 mg/L;(2)低浓度余氯对稚贝造成的死亡率较低,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3)及时发现并进行大量换水能明显降低余氯对稚贝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稚贝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大竹蛏稚贝的潜砂行为及稚贝规格对潜砂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竹蛏稚贝的潜砂行为可分3个阶段:准备期、潜砂期及结束期。大竹蛏稚贝在壳长3.00~8.50 mm内,规格对潜砂准备时间、潜砂时间及潜砂行为的影响极显著,随着规格变大其潜砂准备时间逐渐降低(10.7~4.0 s);潜砂时间则表现为先降后升,壳长(6.20±0.04) mm组的稚贝潜砂时间最短,约9.7 s;各规格组稚贝的潜沙率均为100%,壳长(5.18±0.11) mm组潜砂率100%且用时最短。建议在大竹蛏增养殖过程中,投放苗种规格宜大于5.00 mm。  相似文献   

5.
大竹蛏生产性人工繁育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7年对大竹蛏进行了生产性人工繁育试验。对亲本不同批次催产效果、不同规格亲本产卵差异、孵化密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了D形幼虫发育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幼虫发育各阶段生长规律等,结果显示,大竹蛏属分批成熟、分批产卵的潜居性贝类,不同批次个体平均产卵量(36~118)×104cell,个体总产卵量294×104cell。壳长8~10 cm的亲贝产卵量大,催产效果好。受精卵适宜的孵化密度为5~10 cell/mL。在水温21~24.5℃条件下,D形幼虫经8~5 d生长,发育变态为附着稚贝。D形幼虫壳长日生长33.33±4.22μm,1 mm前的稚贝壳长日生长108.33±22.57μm,1~10 mm的稚贝平均旬生长量2.12 mm,10.4~30.6 mm的苗种平均旬生长量为2.02 mm。当水温下降到15℃后,大竹蛏苗种生长滞缓。2007年培育出壳长11.52±0.27 mm的稚贝2 165×104cfu,平均成活率12.1%。  相似文献   

6.
2015~2017年连续3年进行大竹蛏人工繁育试验与生产,累计培育出平均壳长3~6.1 mm蛏苗1.62亿粒,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繁殖习性及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竹蛏卵子分批成熟,多次产卵。在水温18~25℃条件下,受精卵约经22~35h发育为D型幼虫,D型幼虫经6~10d培育变态为稚贝,日生长量14~25μm,成活率66.9%~73.3%。以细沙为附着基进行稚贝培育和中间育成,成活率可达53.5%~77.3%,日生长量150~166μm。  相似文献   

7.
2009-2011年进行了大竹蛏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2011年主要进行大竹蛏生产性人工育苗,分别在51m^2和312m^2附着面积中,培育出平均壳长(6.33±0.369)mm、平均质量规格220枚儋的稚贝3.12×10^6枚;(1.04±0.199)mm、477枚/g的稚贝3.28×10^8枚。7月8日开展大竹蛏人工苗种增殖放流,共投入平均壳长3mm的人工苗种1.4亿枚。  相似文献   

8.
大竹蛏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的繁殖季节、亲体暂养与催产、产卵孵化和幼体培育及变态附着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大竹蛏在人工暂养条件下无需特殊的人工催产方法,可自然排放精卵。受精卵在水温22~24℃条件下,23~24小时孵化出D型幼虫,孵化率为58%以上。受精后7~9天完成变态,发育至稚贝。以粒径400~500μm细砂作为附着基,经50天培育可达体长1cm左右的苗种。同时,对大竹蛏的催产方法、产卵行为、附着基的投放和胚胎发育、幼虫发生及生长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2016年5月在工厂化育苗池水温18.5℃、盐度26.8、pH 7.9和溶解氧6.7mg/L下,采集进水的悬浮颗粒、浮游植物、饵料藻类角毛藻、等鞭金藻、新月菱形藻和大竹蛏的D形幼虫、稚贝和幼贝(壳长5~8mm)样品,检测所有样品的δ~(13) C和δ~(15) N值,探究各种饵料在不同发育阶段大竹蛏中的贡献率。结果发现,大竹蛏的D形幼虫、稚贝和幼贝的δ~(13) C值分别为(-23.272±0.042)‰、(-22.317±0.058)‰和(-21.856±0.108)‰,δ~(15) N值分别为(9.467±0.001)‰、(9.873±0.073)‰和(10.385±0.036)‰。运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出悬浮颗粒、浮游植物、角毛藻、等鞭金藻、新月菱形藻对大竹蛏D型幼虫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1.4%、21.8%、21.1%、13.3%和22.3%;对稚贝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5.8%、19.1%、22.3%、27.7%、15.1%;对幼贝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4.0%、16.4%、19.5%、37.1%和13.0%;试验结果表明大竹蛏D形幼虫喜食角毛藻和新月菱形藻,稚贝喜食等鞭金藻和角毛藻,幼贝喜食等鞭金藻。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方案,研究光照度、盐度、pH及三者交互作用对大竹蛏幼贝滤水率的影响,并进行响应面分析,探寻大竹蛏幼贝最适生长条件组合,构造大竹蛏幼贝滤水率模型。试验期为30d,试验光照梯度为2000lx、1000lx、0,盐度梯度为30、25、20,pH梯度为9.00、8.00、7.00。结果显示,光照度、盐度及pH三者对大竹蛏幼贝滤水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通过Design-Expert 8.0软件对数据进行二次多元回归,拟合得到大竹蛏幼贝滤水率y对编码自变量A(光照度)、B(盐度)和C(pH)的二次多元回归方程:y=1.62+0.084A+0.04B-0.14C-0.38A2-0.65B2-0.68C2(r2=0.9821),软件模拟最适大竹蛏幼贝生长的条件组合为光照度1109.17lx,盐度25.12,pH7.89。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静水系统中,以大竹蛏的摄食率、耗氧率、排泄率和同化率等为指标,研究了温度、盐度和饵料密度对大竹蛏的能量收支影响,建立了不同温度、盐度及饵料浓度下大竹蛏的能量收支方程。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大竹蛏的摄食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耗氧率也随之而升高;在试验所设定的盐度范围内,在盐度28时,用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最大,生长能高;在所设定的饵料密度范围内,大竹蛏的摄食能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双壳类软体动物苗种场培育的目的,是以较短的时间,尽可能高的密度和最少的投资,培育大小几毫米无附着基的稚贝到长约1-2厘米的幼贝。苗种场培育起着从孵化场到天然环境的过渡作用,增加了稚贝存活的机会和生长时间,使稚贝长得较大而耗资较少,所以它是双壳类孵化后进一步发育成长的关键,是发展贝类养殖业的重要环节和一项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3.
稚鳖的培育     
稚鳖培育是指当年孵化的3~5克稚鳖,经1~3个月培育,越冬后至翌年4月稚鳖复苏为止,通过这一培育阶段稚鳖的规格一般可达5~15克。1 稚鳖的放养 初出壳的稚鳖应在浅水盆中暂养3~4天,待其卵黄吸收完毕并开始摄食后即可转入稚鳖池中饲养。稚鳖的饲养密度一般根据其大小以每平方米40~80只为宜,换水条件好的可适当多放,此外还要根据稚鳖的破壳时间和大小分池放养。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蛤仔稚贝期不同培育密度对生长、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2002年在大连普兰店市进行了菲律宾蛤仔稚贝期在大水体培育条件下,培育密度为260万~400万枚/m2对稚贝的日生长速度、成活率的影响试验,2001年试验中总平均日生长速度为44 7μm,出苗量为12 168亿枚,成活率为85 4%;2002年试验中总平均日生长速度为39 2μm,出苗量为15 47亿枚,成活率为90 7%。试验表明,菲律宾哈仔稚贝培育密度为260万~400万枚/m2在实际生产中是可行的,对稚贝的日生长速度、成活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1976年,我所对栉孔扇贝的室内人工育苗进行了初步的探讨。1977年作了亲贝的运输、孵化期、室内人工育苗、幼虫培育密度、稚贝出池规格及初期养育密度等项试验工作,取得了初步效果,并在4个1.78米。和1个10.6米。的水池里,培育出1毫米左右的稚贝1,100,000个。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不同盐度胁迫下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稚贝的生理状态和存活情况,了解其在不同盐度环境下养殖的可能性,研究了在7个盐度梯度下不同时间大竹蛏稚贝存活率以及抗氧化酶活力。结果表明:1)盐度为10的试验组24 h出现死亡,存活率为(94.74±5.27)%,96 h全部死亡;盐度为16试验组96 h存活率为(86.67±3.34)%;盐度为22、28以及34试验组,96 h全部存活;盐度为40试验组96 h出现死亡,存活率为(76.67±8.81)%;盐度为46试验组12 h出现死亡,存活率为(80.95±10.91)%,24 h全部死亡。可见大竹蛏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2~34。2)大竹蛏不同组织中SOD和CAT活性以肝胰腺最高,外套膜次之,鳃最低。盐度为28的试验组CAT、SOD活性趋于平缓,变化起伏小;盐度为16试验组CAT活性在6 h出现峰值,SOD活性波动振幅大,96 h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盐度为40试验组,CAT、SOD活性在3 h时出现升高,至96 h时低于初始水平。  相似文献   

17.
正大竹蛏(Solen grandisDunker)隶属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帘蛤目(Veneroida),竹蛏科(So-lenidae),生活于潮下带-20 m水深的浅海,在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沿海均有分布。大竹蛏个体大,肉质鲜美,出肉率高,而且营养丰富,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底栖海产软体动物。2015年我们在锦州市海水苗种繁育中心进行了大竹蛏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圆满完成预期目标。现将大竹蛏亲贝暂养促熟的研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同一批初始壳高(3.90±0.96)mm的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分成四份,每份10串,分别放在四个不同的养殖地点,采用浮筏养殖进行中培。每周测量一次稚贝的生长、养殖海水的温度、盐度和饵料密度,分析不同中期培育模式下香港牡蛎稚贝的中间培育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四个中培地点的水温相近且均呈下降趋势,无显著差异(P>0.05);四个地点盐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青菜头、亚公山、沙井港和海边池塘,青菜头和亚公山盐度显著高于沙井港和海边池塘(P<0.05),实验期间四个地点盐度均呈上升趋势。池塘饵料密度较高且含量稳定,沙井港饵料密度也较高但波动较大,青菜头和亚公山饵料密度较低。池塘生态中培的牡蛎稚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壳高增长(16.34±2.56)mm,存活率为93.60%;其次为沙井港、亚公山,青菜头稚贝生长最慢,平均壳高增长(6.23±1.44)mm,存活率为80.68%。池塘生态中培的牡蛎稚贝的生长率显著高于海上间的稚贝(P<0.05),效果最好,盐度和饵料密度显著影响中间培育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香港牡蛎养殖提供理论指导及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缢蛏苗种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榆县海洋渔业技术指导站采用室内外结合的方法进行缢蛏苗种生产。160米^2育苗池生产稚贝2.91亿粒(平均壳长810微米),重11.4千克,单位出苗量181.9万粒/米^2,测定时蛏苗平均规格为2.9毫米,密度达1330粒/米^2。现将第二轮的育苗技术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改进菲律宾蛤仔垦区育苗技术,设置一口池塘(A)培育高密度浮游植物并定期添加至育苗池(B),未添加藻类育苗池(C)作为对照,比较了A、B、C以及邻近自然海区(D)的水体、沉积物、浮游植物状况和池塘B、C中稚贝生长情况。结果显示,池塘A、B、C之间水质和沉积物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但三者水体中盐度、pH、溶解氧、氨氮、硝酸盐氮、活性磷酸盐和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与自然海区D差异显著;浮游植物密度ABCD,但仅A、D间差异显著;池塘B稚贝壳长和密度均显著大于池塘C。这表明垦区与自然海区环境差异大,而育苗期间通过外源补充藻类能提高稚贝的生长率和成活率,进而提高菲律宾蛤仔垦区育苗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