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峰驼胃底腺区黏膜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方法重点观察了双峰驼胃底腺的细胞组成、分布及其组织化学特性。结果表明,双峰驼胃底腺区有发达的黏膜皱襞和厚的黏膜层,固有层中充满长而直的分支管状腺,由颈黏液细胞、壁细胞、主细胞和亲银细胞组成。颈黏液细胞分布在腺颈部,为混合黏液细胞,以分泌酸性糖共轭物为主。壁细胞十分丰富,分布于整个腺体,以腺体体部最多,细胞内含有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以及活性较强的非特异性醋酶,糖共轭物呈色均为阴性。主细胞位于腺体体部和底部,胞质中有大量的嗜碱性颗粒,含非特异性醋酶,但无糖共轭物。在黏膜褶顶部腺体体部和底部常看到不成熟的主细胞,其形态同颈黏液细胞和主细胞相似,为矮柱状或立方状,胞质有大量细小的颗粒,糖共轭物呈色反应和颈黏液细胞相似。糖共轭物呈色结果还显示,胃底腺区黏膜表面上皮仅分泌中性糖共轭物,胃小凹上皮和颊部腺上皮可分泌混合糖共轭物,胃小凹浅层上皮以中性糖共轭物为主,而底部上皮和颊部腺上皮以酸性糖共轭物为主。此外,在网状纤维染色时我们发现颈黏液细胞有明显的嗜银现象,核上胞质可见大量的嗜银颗粒,不成熟的主细胞有类似表现,但较其弱,颊部腺上皮也有较弱的嗜银性,而成熟的主细胞则无此特点,建议将此法作为颈黏液细胞和主细胞的鉴别方法。虽然双峰驼胃底腺区黏膜的微观结构及组织化学特性同其他动物和人有差异。但基本结构相似。  相似文献   

2.
采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方法对双峰驼贲门腺区黏膜的宏观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黏膜上皮和腺上皮的糖共轭物性质。结果表明,双峰驼贲门腺区黏膜表面形态结构复杂,明显不同于其他动物,由网状黏膜褶区和高而密集的纵行黏膜褶区构成,前者面积小,后者面积大,它们约占皱胃面积的4/5。虽然贲门腺区宏观分两个区域,但二者微观结构相同。黏膜表面上皮、胃小凹上皮均为柱状上皮,二者均具有很强的分泌中性糖和酸性糖共轭物的功能,前者以中性为主。贲门腺由柱状上皮、亲银细胞和少量壁细胞构成(邻近胃底腺处),为少分支的单管腺,主要分泌酸性糖共轭物,并含有丰富的活性很高的非特异性酯酶。同时还发现在贲门腺区有一带状集合淋巴小结区,说明贲门腺区黏膜还是一个重要的免疫部位。此外,本文还对双峰驼胃有腺部不同区域糖共轭物呈色结果进行了比较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织学与组织化学方法对骆驼前胃特有的三个腺囊区有腺部黏膜研究表明,其黏膜的组织结构和糖共轭物呈色反应基本相同,并和骆驼及其他动物的贲门腺区结构相似。所含腺体为黏液性腺体,呈短而直的单管状,直接开口于浅而密集的胃小凹。黏膜表面上皮、胃小凹上皮和腺上皮均呈柱状,但从黏膜表面到腺体盲端逐渐变矮,腺底部上皮核上细胞质呈弱嗜碱性,有嗜碱性颗粒。所有上皮的细胞质均可分泌中性糖和酸性糖共轭物,但呈色反应从黏膜表面上皮到腺体盲端逐渐减弱,黏膜表面上皮以分泌中性糖共回顾物为主,而腺底部细胞以分泌酸性糖共回顾物为主。在黏膜表面还附有一层很厚的混合糖共回轭物。三个腺囊区的主要差异表现在第二室腺囊区面积最小,腺囊容积也最小,但腺囊数目最多,囊底黏膜褶丰富,黏膜层厚,腺体密集,深而密布的胃沟将黏膜分成无数,腺体中的亲银细胞丰富,明显多于前、后腺囊区,提示此区尚有分泌大量5-羟色胺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双峰驼前胃腺囊区的组织学及腺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对双峰驼前胃腺囊区的组织结构和腺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双峰驼前胃3个腺囊区的组织构造基本一致,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成。每个腺囊区都可分为有腺部和无腺部。有腺部表面衬以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较厚,含较多的黏液腺,腺细胞主要为黏液细胞,另有少量的壁细胞和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的超微结构与牛、羊真胃贲门腺中的同类细胞相似。无腺部的构造与非腺囊区类似,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表层角化明显;固有层薄、无腺体分布;黏膜肌层薄且不连续。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牦牛皱胃组织结构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的规律,采用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法及透射电镜技术,对牦牛皱胃组织结构及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皱胃胃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皱胃幽门腺区胃小凹深度最深、腺体最长、肌层最厚;3个腺区肌层厚度、腺体长度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幽门腺区与胃底腺区、贲门腺区之间胃小凹差异极显著(P<0.01),胃底腺区与贲门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牦牛皱胃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和浆细胞数量,3个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肥大细胞数量以胃底腺区最多,幽门腺区最少,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贲门腺区与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皱胃各腺区固有层中均有大量的弥散淋巴细胞和孤立淋巴小结.电镜观察表明,胃小凹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幽门腺区固有层中有大量的黏液细胞,黏液细胞呈高柱状或锥体状,核位于基底部,在细胞顶端常聚集有较多的电子密度较高的颗粒.胃底腺区和贲门腺区有大量的壁细胞和主细胞.牦牛皱胃的组织结构和其他反刍动物基本相似,但各层有其明显特点.牦牛皱胃各腺区固有层中均有大量弥散淋巴细胞和孤立淋巴小结,使牦牛皱胃具有比其他反刍动物更强的黏膜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棘胸蛙消化系统结构与食性功能的关系,采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方法对其消化系统进行了宏观及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棘胸蛙口咽腔含有纤毛柱状上皮、丰富的单细胞腺体和多细胞舌黏膜腺、颌间腺体,还有味蕾结构。食道具复层纤毛上皮,无味蕾,食道腺极发达。胃上皮黏膜层中有大量胃小凹和杯状细胞,具黏膜肌;胃腺发达,胃腺细胞胞质含嗜酸性颗粒,分泌黏液类型在贲门、胃体、幽门中主要呈Ⅲ-Ⅳ-Ⅲ型变化。十二指肠绒毛细长密集,回肠、直肠逐渐缩短,在黏膜层的固有膜中无小肠腺分布,肠壁较薄,杯状细胞在肠道各段较丰富,呈高—低—高变化。直肠黏膜上皮中含有巨型杯状细胞,固有膜有管状直肠腺散布。泄殖腔为复层立方上皮,具有泄殖腔腺。肝实质中肝小叶界限不明显,肝血窦丰富,肝内有大量色素细胞成团分布。胰脏独立存在,外分泌部胰腺组织发达,胰岛分散在其中。  相似文献   

7.
应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雌性空怀双峰驼生殖道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双峰驼生殖道的基本结构与其他哺乳动物相似,但微细结构有差异。双峰驼输卵管粘膜皱襞极其发达,分支多而呈复杂的网状迷路。皱襞基部的迷路酷似固有膜而存在腺体,迷路网格内常见细胞团块。虽然双峰驼怀孕时胎儿位于左侧子宫角,但左、右子宫角以及子宫体的组织结构基本相同。子宫内膜无肉阜,上皮下陷于固有膜内,形成大量长而弯曲的单管状腺。子宫颈固有膜浅层分布有许多小腺体,深层分布有成群的较大腺体。这些腺体为分支管状腺,腺上皮PAS强阳性。阴道粘膜上皮为复层上皮。从输卵管到阴道,粘膜上皮主要为单层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局部可见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纤毛细胞由前向后逐渐减少,但在子宫颈仍可见到。粘膜上皮和腺上皮内夹有许多淋巴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后段局部甚至见到这些免疫细胞浸润于上皮细胞间。固有膜内分布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有时出现淋巴滤泡。  相似文献   

8.
双峰驼胃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峰驼胃分为前胃和皱胃。前胃分2室,第一室有前、后2个腺囊区,第二室只有1个腺囊区。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3个腺囊区的结构类似,均由界限明显的有腺部和无腺部组成,有腺部的腺体类似牛、羊的贲门腺。第一室非腺囊区、贲门、第二室食道沟及3个腺囊区的无腺部结构类似,其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表层细胞角化。皱胃分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3个腺体区,与牛、羊相应的腺体类似  相似文献   

9.
秦岭细鳞鲑消化系统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大体解剖和常规组织学方法对秦岭细鳞鲑消化系统的组织形态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秦岭细鳞鲑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等4部分组成,除口咽腔外,管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口咽腔宽大,上颌、犁骨及腭骨等处布有细齿,黏膜衬以复层扁平上皮,间有较多的黏液细胞和少量的杯状细胞及味蕾;食管粗而短,黏膜向管腔突出形成多个纵行皱襞,上皮由复层扁平上皮逐渐向单层柱状过渡,上皮细胞间可见到数量较多的粘液细胞和杯状细胞,食管腺不发达;胃体积较大,呈“U”形,包括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胃体部小凹及胃底腺结构明显,肌层发达;胃与肠相接处有63-65个幽门盲囊,肠道粗短而略微盘曲,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未见明显的肠腺。以上结果显示,秦岭细鳞鲑消化道组织结构与其肉食性功能密切相关。肝小叶界限不清;双列肝细胞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走行,肝细胞个体大、呈多边形,核呈圆形或卵圆形,1-2个。胰脏大部分环绕前肠边缘、呈细长条索状,另可见分散于幽门盲囊及胃周围的弥散部分;其外分泌部为管泡状腺,腺细胞呈锥体形,胰岛结构明显。  相似文献   

10.
探究滑鼠蛇胃、肠道的显微组织结构与特征,以便为滑鼠蛇的人工养殖与野生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常规解剖方法、石蜡制片和H-E染色技术,对滑鼠蛇的胃、肠道进行光镜下的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滑鼠蛇胃部的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内有泡状腺和单管状腺两种腺体;胃腺中Ⅱ型细胞为未分化的主细胞与壁细胞,肌层由内环行肌和外纵行肌两层构成。小肠褶皱发达;黏膜上皮由大量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小肠缺乏肠腺与黏膜下腺。大肠存在褶皱,没有肠腺。滑鼠蛇胃肠道可容纳大量食物,其消化能力弱于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11.
牦牛发情周期子宫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组织学和形态计量学的方法对发情周期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牦牛子宫壁具有3层结构,分别为黏膜(子宫内膜)、肌层(子宫肌层)和浆膜(子宫外膜)。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在卵泡期为单层柱状上皮,在黄体期上皮高度明显增加,为假复层柱状上皮。表面上皮主要由分泌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组成。分泌细胞可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2种。亮细胞呈柱状,细胞体积较大,胞质弱嗜酸性;暗细胞呈两侧压扁的细条状,胞质强嗜酸性。腺上皮的细胞组成与表面上皮相似。PAS反应可见黄体期子宫内膜表面上皮、腺上皮和基质中阳性分泌颗粒较卵泡期的多。卵泡期固有层内偶见嵌套腺管、扩张腺管和弥散淋巴组织,但黄体期固有层内仅偶见嵌套腺管。此外,与卵泡期相比,黄体期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厚度显著增加(P0.01)。黄体期子宫内膜腺管的平均直径、单个腺管的面积和周长、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总面积和总周长都较卵泡期的大,差异极显著(P0.01),而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数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可见,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在发情周期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用光栅光谱仪对健康双峰驼胃的腺体区和非腺体区粘膜层中K、Na、Ca、Mg、Fe、Zn、Cu、P等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腺体区与非腺体区在元素含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皱胃贲门腺粘膜中的多数元素含量都和瘤胃3个腺囊区接近;皱胃幽门腺区与胃底腺区的相应元素含量较接近,而皱胃贲门腺区的元素含量较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低。  相似文献   

13.
野生黄鼬消化管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组织学观察,探讨野生黄鼬消化管的组织结构特点.将8只野生黄鼬经乙醚麻醉后处死,解剖取食管、胃、小肠、大肠,制作石蜡切片,观察其组织结构.结果显示野生黄鼬食管的黏膜为复层扁平上皮,食管腺发达,肌层以骨骼肌为主.胃贲门部有发达的皱襞和贲门腺;胃底腺有大量的主细胞和壁细胞;胃大弯部的腺体以壁细胞为主,仅有少量主细胞;胃幽门部有发达的幽门腺和大量壁细胞.十二指肠黏膜层有小肠腺,内有潘氏细胞存在,黏膜下层含有十二指肠腺;空肠可见孤立淋巴小结、弥散淋巴组织及集合淋巴小结.结肠无皱襞和肠绒毛,大肠腺排列紧密,其中杯状细胞特别多;直肠固有膜内有发达的大肠腺.所以野生黄鼬消化管的特点是胃各部胃腺发达,壁细胞特别多.  相似文献   

14.
浆细胞在双峰驼消化管中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双峰驼消化道组织标本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肠道和胃的有腺部固有腺淋巴组织中含有丰富的浆细胞,并且在肠道的分布多于胃;在肠道回肠分了密集,其次是空肠后段和盲肠。从食管至回肠浆细胞分布逐渐增多,从盲肠至直肠逐渐减少;肠道和胃的有腺部浆细胞明显多于食管和胃的非腺体区,后者仅有极少量散在的浆细胞分布;胃的3个腺囊区腺体部和贲门腺区的浆细胞分布相似,并多于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浆细胞在淋巴小结,集合淋巴小结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探讨犬的生殖生理学,试验以诱导发情后母犬生殖器官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诱导发情后母犬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的形态学特点。结果表明:诱导发情后犬卵巢外观呈葡萄串状,镜下可见大量黄体、少量原始卵泡和初级卵泡;诱导发情后母犬输卵管壁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构成,黏膜上皮主要是由纤毛上皮细胞、分泌细胞构成的单层柱状上皮,黏膜固有层可见由纤毛上皮和分泌细胞围绕形成的管状腺,PAS反应可见分泌细胞的游离面和管状腺内有少量的阳性物质;诱导发情后母犬子宫壁由黏膜、肌层和外膜构成,黏膜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黏膜固有层内可见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发达的管状腺,子宫黏膜上皮细胞内含有少量PAS阳性物质,表面覆盖一层PAS阳性物质,而腺腔内含大量PAS阳性物质。  相似文献   

16.
选用96只(28±2)日龄实验用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试验Ⅰ~Ⅴ组),每组16只,雌雄各半,分别饮用添加0、40、80、160、320、640mg/L硼的饮水2个月。试验结束时,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立即解剖取舌体和胃壁,制作石蜡切片,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舌和胃黏膜组织结构变化并摄影。结果显示,试验Ⅰ、Ⅱ组大鼠舌和胃黏膜组织结构发育良好,舌黏膜丝状乳头明显增高、增粗,菌状乳头增宽,味蕾体积增大,结构完好;胃底腺体部壁细胞数量增多、排列紧密。试验Ⅲ~Ⅴ组大鼠舌和胃黏膜组织结构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其中试验Ⅴ组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最为严重,光镜下其舌黏膜丝状乳头数量减少,顶部多溶解消失,菌状乳头狭窄,味蕾萎缩,味蕾细胞数量稀少、结构模糊;胃黏膜受损严重,有的大鼠胃黏膜无腺部的复层扁平上皮出现增生现象,有的大鼠贲门腺区黏膜的单层柱状上皮化生为复层上皮;胃底腺区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甚至脱落,胃小凹结构消失,胃底腺萎缩,腺腔扩张且不规则,壁细胞和主细胞明显萎缩,胞核固缩,细胞和胞核体积大小不一。结果表明,饮水适量添加硼对大鼠舌和胃黏膜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有较明显的促进与改善作用;添加高剂量硼,则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胃底腺是胃的主要消化腺,占据整个胃底部,由主细胞、壁细胞和粘液细胞三类细胞组成。他们分别分泌胃消化酶原、盐酸和粘液。此外壁细胞还分泌一种称为“内因子”的物质,该物质与小肠钴胺素的吸收有关。幽门腺分布于幽门部,可分泌碱性粘液。胃液即是有这三种腺体和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分泌物共同组成。胃黏膜内还含有一些内分泌细胞,除了位于幽门腺区的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外,还有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分泌胰多肽的PP细胞和分泌组胺的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兽医学报》2016,(2):353-356
为研究黏膜免疫重要效应分子IgA和IgG的分泌细胞在双峰驼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中的分布规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的方法对两类细胞的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IgA分泌细胞主要沿着结膜上皮下浅层固有层呈弥散性分布,在腺体周围、圆顶区和滤泡间区仅有零星分布;IgG分泌细胞的分布特征与IgA分泌细胞相似,但浅层固有层中IgA分泌细胞的数量多于IgG分泌细胞数量。结果表明,在结膜免疫中IgA分泌细胞占优势,而IgG分泌细胞的存在提示IgG不仅参与全身性体液免疫也有可能参与局部免疫。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探讨黑熊胆囊的组织学特点,试验采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黑熊胆囊壁的微细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黑熊胆囊壁是由黏膜、肌层、外膜构成,黏膜层分为黏膜上皮和固有层,黏膜上皮主要由单层高柱状上皮细胞构成,无杯状细胞,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含有较发达的由单层矮柱状上皮细胞围绕形成的管状腺;黏膜上皮和管状腺上皮细胞核均位于细胞中下部,核上胞质内均含有PAS反应强阳性颗粒,且在黏膜上皮表面和黏膜固有层管状腺腔内可见少量PAS阳性分泌物。肌层为平滑肌,肌纤维方向不规则。外膜为浆膜。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IgM分泌细胞在家兔胃肠道中的分布特点,选取2月龄(幼年组)、5~7月龄(青年组)、36月龄(老年组)的健康日本大耳兔,采集胃肠道不同部位的组织样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这些部位中IgM分泌细胞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IgM分泌细胞在各年龄组家兔胃肠道的分布位置和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和肠腺附近,阳性细胞密度从胃底腺区至十二指肠呈增加趋势,空肠至直肠呈减少趋势。胃中幽门腺区分布密度显著高于胃底腺区(P0.05);小肠中十二指肠密度最高,回肠最低;大肠中盲肠密度最高,直肠最低。IgM分泌细胞在青年组胃肠中的分布最为丰富。提示:青年组家兔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强于幼年组和老年组,十二指肠和幽门腺区可能是家兔胃肠道黏膜免疫中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