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尹广 《北方牧业》2011,(16):10-11
<正>1动物味觉和嗅觉生理学研究概况在嗅觉方面,有证据显示动物从水生到陆地进化时已经具有感觉空气中挥发性元素的能力。高等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类,具有较大面积的嗅觉区和较多的嗅觉细胞和嗅觉遗传基因,但人类与其他多数哺乳动物相比表现出较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轩俊丽  张莉  杜立新 《中国畜牧兽医》2015,42(12):3231-3238
良好的采食行为是动物机体维持生长发育和提高生产性能的基础,而嗅觉和味觉是动物采食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种感官感受,它们分别由嗅觉受体和味觉受体基因决定,这些受体基因家族是哺乳动物基因组中较大的基因家族,不仅在感觉器官中表达,还广泛表达于呼吸、消化、生殖等系统中。作者对中国羊肉消费和羊的饲养情况,当前嗅觉、味觉及其受体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嗅觉和味觉在动物采食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嗅觉和味觉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为研究嗅觉和味觉在动物采食尤其是羊上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嗅觉在哺乳动物的日常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嗅觉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挥发性气味分子与专门存在于嗅觉上皮细胞的嗅觉受体(OR)特异性结合,以发挥嗅觉的生物学功能。OR与气味物质的结合向大脑传递关于食物位置、潜在配偶、捕食者和有害物质的信号。嗅觉感受器也存在于鼻腔以外的器官中,其与动物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分子结合,从而引发生理反应。文章综述了OR基因的结构、分布、多态性、功能、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嗅觉在动物采食中的作用,为研究嗅觉在动物采食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动物采食生理特点及采食量调控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食量是限制动物生产性能及基因潜力发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动物采食量,尤其是猪的采食量已逐渐成为动物营养生理研究的一大热点。嗅觉和味觉(在视觉的帮助下)是辨别和摄取食物的第1感觉系统。而最终采食行为则主要依靠其口腔内的化学感受器和能快速反应食物愉悦与否的嗅上皮细胞。无机离子、单糖和多糖、氨基酸和多肽、食物中的毒素等都能影响动物的采食行为。本文综合讨论了动物的嗅觉和味觉对采食量的影响及如何对采食量进行调控,重点比较了猪与人类的嗅觉和味觉细胞受体和神经刺激方面的差异,并概述了当前和将来与适口性有关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5.
采食量是在动物生产中限制其生产性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嗅觉和味觉(在视觉帮助下)是动物识别和决定摄食的第一感觉系统。但猪的嗅觉和味觉远较人类灵敏,对嗅觉和味觉物质感觉与人存在差异。因此,不能仅根据人的感观识别来为猪选择调味剂,必须根据动物的嗅、味觉生理特点,真正从动物感观生理角度选择调味剂。本文主要根据  相似文献   

6.
饲料的适口性是动物对饲料的气味及口感等的综合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动物的采食量,而动物的采食量与生产性能有较高的正相关。气味的感知主要源于鼻腔内嗅觉神经的突起,口感的感知主要由口腔内的味觉受体来完成,主要味觉受体包括甜味受体、鲜味受体和苦味受体等。食物进入胃肠道后,胃肠道上的味觉受体感应程度可影响并调节动物对食物的吸收率和采食行为。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有关鼻腔的嗅觉受体、口腔内的味觉受体和胃肠道内味觉受体和信号传递等相关研究,并就调味剂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进行综述,为调味剂的应用及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7.
禽肉风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建军  文杰 《中国家禽》2002,24(5):32-34
风味是味觉、嗅觉和三叉神经等感觉系统对食物刺激而产生的感觉效应(Spanier et al,1993).食物中的水溶性成分与口腔味蕾上的受体相互作用产生味觉(Johnsen et el,1991).甜、酸、苦、咸是人类所能感觉的最基本味道,但鲜味也被认为是第五种基本味道(Brand et al,1994).嗅觉是食物中的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嗅觉神经而在中枢神经引起的感觉.三叉神经依赖于眼、鼻和口中的神经末梢,可接受冷、热、辣、涩等味感(Johnsen et el,1991).  相似文献   

8.
化学感受这一重要的生化过程对于昆虫的生存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昆虫的化学感受受体家族由气味(嗅觉)受体和味觉受体组成。嗅觉可以识别挥发性的化学物质,使昆虫发现食物、寻找配偶和逃避敌害;而味觉能识别可溶性刺激物,以引起觅食、交配和产卵等行为。文章主要介绍了昆虫气味受体及味觉受体家族的特性,以及目前对多种昆虫化学感受受体超家族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在动物生产中,采食量是限制其生产性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提高动物采食量一直是科学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嗅觉和味觉(在视觉帮助下)是动物识别和决定摄食的第一感觉系统。但猪的嗅觉和味觉远较人类灵敏,对嗅觉和味觉物质感觉与人存在差异。因此,不能仅根据人的感观识别来为猪选择调味剂,必须根据动物的嗅、味觉生理特点,真正从动物感观生理角度选择调味剂。本文主要根据已发表的科学文献以及西班牙乐达公司在饲料调味剂上五十多年的研究成果,阐述饲料调味剂应用方面的几个关键问题,以期更合理有效的利用饲料调味剂,调控动物采食,改善动物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0.
<正>人喜爱吃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动物呢?动物其实与人一样,对食物的色、香、味也有感官上的要求。现代研究表明,许多动物的嗅觉神经蕾在脑部占据较大的比重,它们的嗅觉和味觉通常情况下比人类灵敏,对食物的感官判断比人要厉害得多。  相似文献   

11.
鱼类诱食剂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自金 《饲料工业》2000,21(10):42-43
1鱼类采食特点 1.1鱼类采食的视、嗅、味觉 1.1.1视觉 视觉是鱼类觅食方式之一,其功能是发现食物源。不同鱼类对不同颜色、形状、大小、活动状况的食物源敏感性不同。如鲫鱼等底栖鱼类对红色(瘦水)、白色(肥水)饲料敏感,还有些鱼类对荧光物质敏感。差不多所有鱼类均喜欢活动的食物。但是鱼类是近视动物,其可感距离通常在几米到十几米内。 1.1.2嗅觉 鼻孔是鱼的嗅觉器官,能嗅到水中有气味的物质(食物、同伴或敌害等)。在阴暗条件下觅食的鱼类如鳗鲡、鳝、鲇鱼等其嗅觉发达。白天清水中摄食的鱼类视觉较发达,视、嗅觉二者互补。故…  相似文献   

12.
水产动物的摄食化学感受器及水产诱食剂的开发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端  杨春贵 《中国饲料》2002,(23):15-17
水产动物摄取食物需要通过多种感觉器和感觉器官来确认食物的方位和特征 ,化学感受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了解水产动物的摄食化学感受器有助于水产诱食剂的开发和应用。1 水产动物摄食化学感受器及摄食过程1 1 水产动物摄食化学感受器 水产动物摄食化学感受器主要包括嗅觉感受器和味觉感受器。1 1 1 嗅觉感受器 鱼类的嗅觉感受器通常是一些嗅觉上皮内陷形成的嗅囊 ,嗅囊内的嗅觉上皮通过形成褶皱 (即初级嗅板 ) ,增大表面积 ,增加其与外界水环境的接触面积 ,从而强化鱼类的嗅觉功能。初级嗅板数量的多少与鱼类嗅觉灵敏度有…  相似文献   

13.
<正>1营养成分对风味的影响风味(flavor)是衡量肉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指食物刺激味觉或嗅觉受体而产生的综合生理反应(郭锋等,2003),即摄入口腔的食物使人产生的味觉、嗅觉、  相似文献   

14.
1生物学特性狗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肉食目,但经人类驯养后,其食性发生变化,已成为以肉食为主的杂食动物,但素食也照样生长发育良好。狗的嗅觉、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但不夜盲,具有夜行动物的特征。最差的是味觉,对食物的种类、新鲜或腐败,全靠嗅觉来判断。狗有发?..  相似文献   

15.
用四臂嗅觉仪观测家蚕对非桑科植物的选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嗅觉、味觉等感受系统与其对宿主植物的识别、找寻、取食直接相关,也是研究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设计并制作观测家蚕行为的四臂嗅觉仪,应用于分析家蚕幼虫被宿主植物桑树的叶片与非宿主植物青蒿和樟树的叶片引诱而产生的行为反应。观测结果表明,非宿主植物青蒿的叶片对家蚕幼虫的引诱作用比宿主植物桑树叶片的引诱作用强,而樟树叶对2、3龄起蚕的引诱作用与桑叶无明显差异。家蚕幼虫对青蒿叶和樟树叶有咬食行为,对桑叶有持续进食行为。该结果证实:家蚕利用灵敏的嗅觉系统可识别植物挥发性气味物质,定位食物源,从而产生趋向行为;家蚕的味觉系统可能直接决定取食的初始行为及在短时间内是否持续、大量取食某种植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引言 饲料香味剂是指根据动物的嗅觉、味觉等行为特征和动物的生理机制,同时结合动物常用日粮中某些饲料的气味而开发,主要用于帮助动物认同饲料、恢复饲料芳香、掩盖饲料不良气味、提高动物采食量及饲料利用率、开辟饲料资源的一类物质.主要由具有相当挥发性的天然物质(如从植物的根、茎、花、果等提取的浓缩物)和人工合成的香味原料(如酮、醛、醇、醚及脂肪酸类化合物)配制而成.因此,对饲料香味剂的评定不能简单地从外观及气味上进行评定;对它的检测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原因为:它不仅涉及到饲料香味剂中醇、醛、酮、醚、酚和酸等进行一个复杂的化学过程(熟化),而且涉及到以粉剂的香味剂萃取某一化学成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甜味     
动物觅食受化学感应信号驱使,这种信号能检测可用食物源的营养价值。食物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吞咽之前,食物在口腔中按多种化学和物理指标受到检查和辨别。饥饿时,位于口鼻腔的化学感应系统(主要是嗅觉和味觉)感知日粮的养分,并产生  相似文献   

18.
张丹 《中国家禽》2013,35(17):1-2
不同于鸟类导航诱因性质的其它假说,嗅觉导航假说是基于放飞试验结果的解释阐述过程中发展演化而来。经典试验和新近的全球定位系统跟踪数据及飞行中鸽子的嗅觉系统激活观察结果均进一步证实了嗅觉信号在鸽子导航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尽管具体是哪种气味介导参与鸟类导航尚不清楚,但已有的研究表明,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梯度分布,能够允许基于环境气味为基础的导航模式存在。近日,意大利学者Anna Gagliardo等在《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 ogy》发文,对鸟类物种的嗅觉导航研究进行了归纳,文章提示:嗅觉导航在鸟类可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和机制。  相似文献   

19.
禽肉风味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康然  刘禄 《中国家禽》2002,24(5):29-31
1引言 肉类的风味有过许多定义,现介绍美国风味化学学会于1969年提出的定义:"风味是由吃人口中物质的性质所决定,这些物质通过刺激口中的味觉、嗅觉、痛觉、触觉和温度等受体,所形成的特定的感觉."在肉类的风味中,气味是一个重要的组成因素,因此,在风味研究中,挥发性的物质占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唾液腺(Salivary glangs),亦称涎腺、是分布于动物头部的一组腺体。从前对它的研究主要围绕分泌酌唾液可润湿食物和口腔粘膜,协助消化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动物化学通讯研究的深入发展,揭示出唾液腺又是哺乳动物嗅觉(化学)通讯气味物质——外激素(phermones)重要来源之一。外激素物质随着唾液传播于外环境,寄存于周围物体或基质上,形成气味标记点,再由标记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