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昆虫取食和挥发物诱导的杨树叶片中LOX和PAL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昆虫取食诱导的木本植物体内所产生的防御反应,以合作杨(Populus simonii×P.pyramidalis,‘Opera8277’)扦插苗为实验材料,经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幼虫取食后,检测叶片中茉莉酸(jasmonate,JA)途径中的关键酶——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及苯基丙酸类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LOX和PAL的活性不仅在虫咬叶片中出现增加,在虫咬叶片上部的系统叶片中也有显著升高,表明茉莉酸途径和苯基丙酸类合成途径被激活,而且防御反应被系统性诱导。并且,与虫咬植株邻近的健康杨树叶片中LOX和PAL的增加表明,杨树间存在由昆虫取食诱导挥发物介导的信息传递。熏蒸实验也证明,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能够作为气体信号诱导合作杨植株产生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2.
从绛红褐链霉菌 YSSPG3发酵物中纯化获得抗菌蛋白 AMP,采用其稀释液喷雾或浸根诱导处理撑绿杂交竹苗,调查病情指数并测定杂交竹体内抗性相关酶活性的时序变化。结果表明:用抗菌蛋白 AMP(母液浓度为360.56μg·mL -1)的10,20,50倍稀释液叶片喷雾或浸根处理后,撑绿杂交竹病情指数都显著低于发病对照。经不同浓度抗菌蛋白诱导,植株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等抗性酶对杂交竹梢枯病菌有不同的响应。诱导并挑战接种处理的叶片内各抗性酶活性比只诱导不接种的处理上升幅度大。只诱导不接种及诱导后挑战接种,叶片内各抗性酶的活性与抗菌蛋白浓度呈正相关。POD,PPO,CAT 酶活性用浸根处理的时序变化幅度及同时期升高幅度大于喷雾处理,SOD,PAL的差异不明显。各抗性相关酶活性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抗病性在喷雾诱导处理中与 PPO,POD 和 CAT 活性相关性显著,在浸根诱导处理中与 SOD和 PAL活性相关性显著,说明抗性酶与病情指数的变化存在内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松材线虫侵染对马尾松苯丙烷类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5年生马尾松植株接种松材线虫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水平均高于对照,活性高峰通常出现在症状表现前夕,并在植株发病后下降.叶内PAL和POD活性高峰的出现晚于茎,与叶部病害发展一致.茎中酚类物质的含量随着线虫侵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至发病时达到高峰.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与PAL、POD、PPO 3种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松材线虫的侵染明显影响寄主植物的苯丙烷类代谢,由此可知,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发展与松材线虫诱导感病寄主苯丙烷类代谢的异常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甜柿在组织培养过程中极易褐化,为了防止褐变,在培养之前应对外植体进行热激处理。文中研究了热激处理后的宝华甜柿叶片在培养过程中其酚类物质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情况,并对热激处理抑制组培褐变的生理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热激处理后,宝华甜柿叶片的褐变程度比没有处理的明显减轻,其总酚含量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有所降低,但热激处理对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抑制效果并不明显,说明热激处理通过降低外植体的PAL及PPO活性,抑制酚类物质的合成及氧化,减少了褐变产物——醌类物质的形成,从而有效抑制了褐变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以甜龙竹笋为研究材料,采用植物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不同储藏时间(0、12、24、36、48、60、72 h)和不同储藏温度(0℃、4℃、常温对照)下PAL(苯丙氨酸解氨酶)、PPO(多酚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POD(过氧化物酶)、CAD(肉桂醇脱氢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常温(20~25℃)下,PAL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OD、PPO、CAT、CAD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其次,4℃以下对PAL、POD、PPO、CAD活性存在抑制作用,对CAT活性影响不大。0℃、4℃储藏对采后甜龙竹笋酶活性有降低作用,可通过低温结合其他方法对甜龙竹笋进行保鲜处理,达到延缓甜龙竹笋老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给云实悬浮细胞培养、工厂化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奠定科学基础,以健壮云实当年生嫩叶为试材,接种在最佳诱导培养基上,对其生长过程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分5个时间段研究苯丙氨酸裂解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内部变化早于外部变化,在肉眼观察到深绿色芽点之前1周,通过显微镜就已能观察到胚状体结构。PAL、POD和PPO活性在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中分别呈现逐渐增强、先增强后减弱和逐渐减弱的趋势。云实悬浮细胞培养叶片愈伤组织取材最佳时期为接种28 d左右,此时愈伤组织疏松易分离,细胞生命力最为旺盛。  相似文献   

7.
通过青枯菌无毒菌株AXY22和苯并噻二唑(BTH)诱导、接种和诱导再接种试验,研究处理后的桉树抗青枯病相关酶即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物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诱接处理后桉树叶中这4种酶活性提高最大,在高峰时分别高于对照75%,85%,17%,21.6%,而MDA的含量一直在降低,5d后达到最小值,比对照低33%;诱导和接种处理后酶活性也显著提高,均高于对照;表明POD,PPO,SOD,PAL酶活性与桉树对青枯病的抗性呈正相关,而MDA呈负相关。诱导再接种处理后能够显著提高桉树对桉树青枯病的诱抗作用,这为将诱导抗性应用于桉树青枯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甲酯诱导杨树叶片内酚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茉莉酸甲酯(MeJa)及水杨酸甲酯(MeSa)熏蒸合作杨(P.Simonii×P.Pyramibalis c.v)和黑杨(P.deltoids)植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检测杨树叶片内没什子酸、儿茶酸、邻苯二酚、咖啡酸、香豆酸、阿魏酸和苯甲酸的含量变化,分析MeJa与MeSa诱导植物叶片内酚酸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不同酚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MeJA及MeSa熏蒸后的黑杨叶片内没什子酸、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和苯甲酸含量均增加,且没什子酸含量在MeJa处理24h后达到最大量,在MeSa处理12天后达到最大量。MeJa及MeSa熏蒸后的合作杨叶片内没什子酸、邻苯二酚和阿魏酸含量也增加,儿茶酸和苯甲酸含量略有下降,咖啡酸和香豆酸在对照叶片和熏蒸叶片内都没有检测到。说明MeJa与MeSa可作为气体信号诱导植株产生防御反应。图4参23。  相似文献   

9.
以红树植物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幼苗为材料,研究了盐度及胁迫时间对其根、茎、叶中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胁迫时间下,随盐度升高,茎中的SOD活性变化小,根和叶片的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趋势;根、茎、叶的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PO活性在叶片中呈先下降后上升,根、茎中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100 mmol.L-1、200 mmol.L-1、300 mmol.L-1盐度下,分别由SOD、PPO、POD起主导作用减少活性氧积累。不同盐度下,胁迫30~60 d时,SOD、POD活性达到最大值,PPO活性也迅速上升。120 d时,在100 mmol.L-1和500 mmol.L-1盐度下SOD活性维持较高水平;在低盐度下PPO活性达峰值,500 mmol.L-1高盐度下PPO活性回升,表明红海榄幼苗要60 d适应基质盐分,在长时间盐胁迫下产生更大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离体毛竹笋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及POD和PAL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离体后毛竹笋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笋体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从笋尖到笋基部逐渐增加;PAL、POD活性笋尖明显高于笋基部.离体后贮藏的竹笋纤维素、木质素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前5 d纤维素的增加速度极快,在后5 d增加速度明显趋缓,但木质素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基本呈匀速态势增加;POD、PAL活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活性均显著增加.对离体竹笋进行低温处理(4 ℃)可显著降低竹笋的PAL、POD活性,减少木质素和纤维素合成,低温对纤维素的影响高于木质素.  相似文献   

11.
柳蛎盾蚧危害与丁香防御蛋白活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柳蛎盾蚧的未危害期(5月末)、危害盛期(6月末)、危害弱期(7月末)、危害末期(8月末),测定高抗类[什锦丁香等7种(品种)]、中抗类[西南丁香等3种(品种)]、易感类[紫丁香等2种]、高感类(红丁香)13种(品种)丁香叶中的POD,SOD,CAT,PPO,PAL,TI和CI 7种防御蛋白的活性.结果表明:危害时期,丁香种(品种)对丁香防御蛋白活力有极显著影响(P<0.01).POD活性,在危害盛期,在高抗、中抗类丁香中均显著升高(P<0.05),而在易感、高感类中应激滞后,即分别在危害弱期和危害末期升高.CAT在易感类和高感类丁香防御上起主导作用,其活性在危害盛期显著升高,而中抗和高抗类未见明显变化.SOD活性,在危害盛期高抗类丁香中无显著变化,而其余3类则显著降低.PPO活性在未危害期的高低与抗性相关,在虫害盛期诱导表达的强弱也与抗性相关;PAL活性未能反映抗性品种间的差异.TI和CI活性,在未危害期的高低与其抗虫性无明显相关性,在危害盛期的升高幅度与抗虫性呈正相关.综上所述,PPO在未危害期的活力可作为筛选丁香抗虫种(品种)的指标,危害盛期POD,PPO,TI和CI活性升高的幅度与丁香抗虫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元宝枫、火炬、爬山虎3种秋色叶植物为试材,研究了秋叶变色时期叶片花青苷的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动态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种秋色叶植物花青苷的含量决定叶片的着色程度。3种秋色叶植物花青苷含量随叶片着色呈上升趋势,火炬和爬山虎花青苷的上升速率比元宝枫快。SOD活性随着叶片着色逐渐下降,与花青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秋色叶植物叶片着色。POD活性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3种植物中POD活性与花青苷相关性不一。PPO活性随叶片着色而逐渐上升,与花青苷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PPO是秋色叶植物叶片变色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外源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 JA)诱导的蒙古扁桃抗性对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食物利用的影响。在室内对蒙古扁桃苗木喷洒0.01、0.1和1.0 mmol/L 3种浓度的茉莉酸甲酯,对照喷2.2%的乙醇水溶液,喷洒后1d,3d和5 d分别采集叶片,分析其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和饲养3龄天幕毛虫,测定其取食量、体重和排粪量,统计分析其食物消化率、转化率和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0.01、0.1和1.0 mmol/L 3种浓度的茉莉酸甲酯均使蒙古扁桃叶片脂氧合酶(LOX)、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胰蛋白酶抑制剂(TI)活性较对照增加(P0.05)。0.1 mmol/L浓度的茉莉酸甲酯诱导叶片脂氧合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高于其他两个浓度,除苯丙氨酸解氨酶外,其他酶均在处理第3d活性达到最大。取食茉莉酸甲酯诱导的蒙古扁桃苗木后,3龄天幕毛虫对叶片的消化率、转化率和利用率均有所降低,取食0.1 mmol/L浓度的茉莉酸甲酯处理后第1 d、3 d、5 d的叶片,食物利用率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6.4%、6.61%、8.21%,食物转化率分别降低18.26%、11.75%、20.22%。  相似文献   

14.
以欧榛品种巴塞罗娜为材料,进行基质和生长素的对比试验,研究生根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基质试验中,只有混合基质能够提高插穗生根率;在生长素试验中,IBA处理的插穗生根率达到60%,α-NAA 和ABT1处理的插穗生根率只有15%和20%,而对照不生根.榛子硬枝扦插生根过程可分为诱导期、表达期和伸长期3个阶段.POD活性在诱导期和表达期呈上升趋势,伸长期下降,在第20天和60天各有1个高峰;PPO活性在诱导期和表达期上升,伸长期下降;IAAO活性在诱导期缓慢上升,表达期急剧上升,伸长期下降.  相似文献   

15.
在板栗膨大期使用10 mg/L、20 mg/L、30 mg/L 3种不同浓度的“施丰乐”进行叶面喷施(清水对照),并进行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几种保护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10 mg/L和20 mg/L的“施丰乐”可以提高板栗叶片光合速率,降低蒸腾速率.10 mg/L和20 mg/L的“施丰乐”可以显著地提高板栗叶片中的SOD, POD和PPO的活性,而30 mg/L却对SOD和POD起到抑制作用.同时,这3种浓度的“施丰乐”均提高了CAT的活性,但是效果不太明显.与10 mg/L和30 mg/L的喷施浓度比较,20 mg/L是最佳浓度,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水分胁迫下华山松抗腐烂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对华山松幼苗进行诱导水分胁迫,树皮的相对膨胀度(RT值)随PEG浓度的增大而下降;且树皮内的酚类物质含量、多酚氧酶(PPO)活性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有所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说明水分状况直接影响着华山松的抗病性。4种酚类物质抑菌试验表明,一定浓度下酚类物质对腐烂病病原菌松黑腐皮壳(Valsa pirni Fr.)菌丝体生长有抑制作用,以香草醛和邻苯二酚抑菌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太白杨是松杨栅锈菌的天然寄主,DNA甲基化有可能改变太白杨抗锈性表观遗传特征,从而为揭示杨树抗锈病机理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不同浓度甲基磺酸甲醛(MMS)处理太白杨1年生幼苗和人工接种相同浓度的夏孢子悬液,统计各处理条件下,松杨栅锈菌潜育期和发病期夏孢子密度、植株的死亡率、叶片黑斑率、叶卷曲率等表观性状,分析甲基化处理对太白杨抗锈性影响;同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量各处理在病程不同时期太白杨SOD、POD、CAT、PPO等防御酶活性,分析甲基化处理对太白杨生理的影响。[结果]叶片卷曲或叶边缘内收率、叶片黑斑率、植株死亡率与MMS浓度具有正相关性,但MMS同时对长势较好的植株也起到了炼苗的效果,经MMS处理后叶片颜色加深、革质增强。MMS处理能改变太白杨对松杨栅锈菌的抗性,病菌潜育期较对照延长1■2天,夏孢子堆密度随MMS浓度显著降低,寄主太白杨防御酶活性发生相应改变。MMS诱导杨树生长情况下,SOD与POD较对照组总体趋于下调、CAT与PPO较对照组总体趋于上调,且POD与PPO活性受MMS影响最大。接种锈菌后,在锈菌侵染过程中所测定的4种生物酶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相对趋势,其中PPO与抗锈病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24)。[结论]甲基化处理可以提高太白杨的抗锈病能力的数量性状,通过延长病菌的潜育期、降低夏孢子堆密度和改变自身防御酶活性等特征,提高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抗松针褐斑病菌在湿地松子代组培苗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与其抗病性的关系,以抗病湿地松瓶内组培苗和温室1年生组培苗针叶为材料,测定PAL、PPO、SOD的活性。结果表明: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处理后,湿地松PAL和PPO活性与抗病性成一定正相关关系,SOD活性与植株抗病性在48 168 h内表现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采用热脱附气质联用技术对桑树挥发物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桑树挥发物中(顺)乙酸-3-己烯酯的含量最高,并含有甲酸、乙酸、2-己烯醛、3-己烯醇、(顺)乙酸-3-己烯酯、2-壬烯醇、2-葵烯醇等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20.
雷竹笋采后贮藏生理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雷竹笋采后在常温 (2 5℃ )贮藏期间的相对含水量、粗蛋白质含量、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活性、木质素含量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相对含水量和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 ,POD、PAL等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木质素含量不断增加。POD、PAL酶活性的提高与笋体内木质素的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