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蓝园鲹     
蓝园鲹Decapterus maruadsi(Temminck et Schlegel),也称棍子、池鱼。属鲈形目、鲹科、园鲹属。是南海北部中上层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相似文献   

2.
卵形鲳鲹 Trachinotus ovatus(Linnaeus)俗称金鳎、黄腊鲳、黄腊鲹,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鲹科、鲳鲹属,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大的个体有5~10kg,肉细嫩,味鲜荚,为名贵的食用鱼类.……  相似文献   

3.
卵形鲳鲹(Trachinotus bolchii),地方名金鲳、黄腊鲹,属鲈形目,鲹科,鲳鲹属.我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为广盐、暖水性中上层鱼类.  相似文献   

4.
中上层鱼的精加工——调味冷冻鲐、鲹鱼片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鲐、鲹是二种不同科亚目的的中上层鱼类.鲐属鲭亚目、鲭科,即鲭鱼。产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和上海五省、市。鲹属鲈形亚目、鲹科,即兰园鲹,产福建.广东和广西三省。这二种鱼捕捞产量高,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基于椭圆傅里叶变换的鱼类矢耳石和听沟形态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利国  刘必林  方舟 《海洋渔业》2019,41(4):385-396
为了解鱼类矢耳石和听沟的形态特征,根据2014年3-5月采自我国南海东沙群岛海域103尾圆鲹属鱼类(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泰勃圆鲹D.tabl、无斑圆鲹D.kurroides)的矢耳石,进行椭圆傅里叶变换分析。耳石整体形态和听沟形态轮廓经图像处理后解析为椭圆傅里叶描述子,并对耳石整体形态轮廓和听沟形态轮廓重建得到20个谐次。从圆鲹属鱼类的耳石整体形态和听沟形态轮廓分别提取77个椭圆傅里叶描述子系数来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耳石整体形态主成分分析显示,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41.3%和12.4%;而听沟形态的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33.8%和30.1%。3种圆鲹属鱼类耳石整体形态的交互检验判别分析成功率为100%、95.7%、100%,听沟形态的交互检验判别分析成功率为96.4%、95.7%、95.8%。研究结果表明,椭圆傅里叶变换分析对圆鲹属鱼类耳石整体形态和听沟形态识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渔业动态     
<正> 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8月21~26日在舟山沈家门召开了鲐、鲹鱼加工利用学术会议。鲐、鲹鱼为中上层鱼类,也是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中的重要经济鱼类,我国每年产量达20~30万吨。近年来,沿海各省市在捕捞作业的同时,十分重视鲐、鲹鱼类的保鲜和加工。在这次学  相似文献   

7.
以海洋生态系营养动力学为基础,采用Steele模式估算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年生产量为86.14×10~4t,进而以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在中上层鱼类资源的比例,估算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年生产量为51.76×10~4t。Gulland和MSY简单模式估算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最大持续产量分别为25.00×10~4t和25.88×10~4t。Schaefer和Fox剩余产量模式估算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最大持续产量分别23.60×10~4t和23.41×10~4t,最大持续捕捞力量分别为1140.41×10~4kw·d和1266.66×10~4kw·d。折算为福建灯光围网渔船分别为424和471组,并从开发现状和种群生态学及捕捞死亡等参数分析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
准确掌握中上层鱼的中心渔场,是灯光围网稳产高产的关键。根据浙江沿海渔场条件和渔捞经验,分析判断鲐、鲹等中上层鱼类的中心渔场,主要有八种方法:一、根据鱼类洄游规律判断中心渔场九月前台湾暖流势力较强,中下旬后,随着气温下降,沿岸冷水团向东南海区伸展,台湾暖流向南退缩。因此.前期鲐鲹等中上层鱼栖息稳定,中心渔场偏拢;后期则陆续集群向东南外海洄游,中心渔场也随之移动。  相似文献   

9.
<正> 由于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近海资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黄海近海饵料生物丰富,是中上层鱼类天然的产卵场和索饵场。我国东、黄海中上层鱼类品种多,资源量大,主要有鲐鲹、马鲛、沙丁鱼等。据统计,鲐鱼资源量47万吨,蓝圆鲹  相似文献   

10.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主要中上层鱼类可捕规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主要中上层鱼类资源一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鲐鱼、脂眼鲱、竹(竹夹)鱼,颌圆鲹、羽鳃鲐和大甲鲹等,自六十年代中期灯光围网作业的兴起之后已经历了近30年的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目前投入该渔场的灯光围网作业单位,虽然比七十年代减少了三分之一强,其捕捞能力却较七十年代有明显提高,作业天数和投网次数也相应增加,因此灯光围网的捕捞力量已接近七十年代的水平。而近年来捕捞中上层鱼  相似文献   

11.
卵形鲳鲹的人工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Linnaeus)俗称金鲳、黄腊鲳、黄腊鲹。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鲹科、鲳鲹属。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大的个体有5kg~10kg,肉细嫩,味鲜美,为名贵的食用鱼类。分布于印度洋、澳洲、日本、美洲热带及温带的大西洋海岸及中国的黄海、渤海、东海、南海。是国内近十几年来开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重要海洋中上层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中国海洋中上层鱼类的种类繁多,近几年来,其总产量占全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0%左右。日本鲭、蓝圆鲹和鳀等中上层鱼类生活史大多为r选择型,资源更新速度一般比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较快,因此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景更为广阔。本文综述了中国重要海洋中上层鱼类渔业的发展概况,主要介绍了年产量位于前列的日本鲭、蓝圆鲹、蓝点马鲛、银鲳和鳀等5种鱼类生物学的研究进展,阐明了这些种类的种群鉴别和划分、洄游分布、越冬场、产卵场和产卵期、年龄和生长、摄食习性、生殖力和群体结构变化等资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其资源量和可捕量的评估结果,并展望了其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灯光围网捕捞是发展海洋渔业,进一步利用中上层鱼类资源的重要作业方式。我国东、黄海及南海海域均有品种较多和蕴藏丰富的中上层鱼类资源,不但有可捕量较大的兰园鲹、鲐鱼、金色小沙丁,而且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乌鲳鱼及马鲛鱼等。近年来无论是国营渔业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海洋资源的变化,传统的主要经济鱼类的渔获量日趋减少,而鲐鲹鱼等中上层鱼类产量不断增加。中上层鱼类因水份含量高,自溶酶活性强,鱼体鲜度下降快,易产生组胺;而且鱼体脂肪含量高,脂肪的不饱和程度大,易氧化变质,给加工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在鲐鲹鱼罐藏加工研究中,成功地研制出以低温干燥脱水代替传统的油炸脱水工艺技术,被生产企业采用后,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现将该加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了验证 DNA 条形码在鲹科(Carangidae)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中的适用性, 本研究自测 6 属 7 种 17 条序列, 同时筛选了 BOLD 数据库中的有效序列, 共获得 25 属 95 种 273 条鲹科鱼类 DNA 条形码序列, 通过 BLAST 比对、遗传距离和系统关系树, 构建了鲹科鱼类的 DNA 条形码分类系统。结果表明: (1)鲹科鱼类属间、种间、属内种间和种内三级分类单元遗传距离的平均水平分别为 0.186、0.169、0.090 和 0.008, 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 21 倍, 可见 DNA 条形码适用于鲹科鱼类分类鉴定; (2)运用 DNA 条形码技术可以识别出形态鉴定有误的物种, 表明 DNA 条形码可以弥补传统形态学鉴定的局限性, 可对鲹科鱼类形态学分类结果进行精准修正; (3)鲹科鱼类 DNA 条形码分析表明, BOLD 数据库中仍存在一定的“同种异名”和“异种同名”现象, 建议使用该数据库信息时应严格评估信息的准确性; (4)鲹科鱼类系统发生关系研究对物种的分类地位提出了新的见解, 即拟鲳鲹 (Parona signata)和镰鳍波线鲹(Lichia amia)亲缘关系较近, 支持将二者均归为鲳鲹亚科(Trachinotinae)。本研究旨在为丰富鲹科鱼类 DNA 条形码数据, 完善鲹科 DNA 条形码分类系统, 并为鲹科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提供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6.
拉尼娜事件会影响鱼类的生活史和多样性,导致不同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演替。为掌握拉尼娜事件对北部湾鱼类群落结构的潜在影响,根据2006年7月和2008年7月北部湾海域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拉尼娜事件发生前后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优势种为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2008年夏季优势种为竹荚鱼、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发光鲷,竹荚鱼和发光鲷为两航次共有优势种。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指数(E1和E2)在年际间差异不显著,丰富度指数(D’)差异显著。以发光鲷为代表的暖温性鱼类资源密度下降;以竹荚鱼、蓝圆鲹为代表的暖水性鱼类资源密度升高,并向北部湾沿岸方向移动,北部湾沿岸站点(C1—C22)的各指数在拉尼娜事件发生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分析和非线性多维尺度排序结果表明,鱼类群落空间分布较为稳定,主要差异在海南岛西部沿岸。拉尼娜事件引起北部湾海域水温降低、初级生产力升高,导致竹?鱼、蓝圆鲹等小型中上层鱼...  相似文献   

17.
福建近海大甲鲹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甲鲹Megalaspis cordyla属鲹科大甲鲹属,俗称“铁甲鱼”,为暖水性、集群洄游的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大洋洲、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南半岛、中国东南沿海以及日本,东海以台湾海峡为较多。据不完全统计,1971—1984年间,闽南地区灯光围网大甲鰺渔获量变动于1—2,563吨之间,年平均渔获量798吨  相似文献   

18.
南海东沙群岛海域圆鲹属鱼类矢耳石的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对采集于中国南海东沙群岛105尾圆鲹属鱼类[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泰勃圆鲹(D. tabl)、无斑圆鲹(D. kurroides)]的矢耳石形态进行了观察与测定。圆鲹属鱼类矢耳石呈长椭圆形,基叶发达,种间差异明显。长体圆鲹基叶前端略微向下弯曲;泰勃圆鲹耳石背部脊突发育明显,呈锯齿状,基叶前端略宽厚;无斑圆鲹耳石整体轮廓较光滑,翼叶发育不明显。根据形态指标(耳石长、耳石宽、基叶长、基叶宽、耳石质量、耳石面积等)对不同种圆鲹属鱼类(长体圆鲹、泰勃圆鲹、无斑圆鲹)的判别成功率分别为100%、100%、91.7%。研究结果表明矢耳石可作为鉴别圆鲹属鱼类的一种材料。  相似文献   

19.
<正>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盛产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和脂眼鲱等中上层鱼类,据近10年的统计,闽南地区机帆船灯光围网各年渔获中上层鱼类变动于35.3~113.1万担,平均70万担。其中尤以夏汛7~9月生产规模最大,渔获量最高,为13.7~53.7万担,平均31.2万担,占全年渔获44.85,是福建省海洋渔业  相似文献   

20.
鲐鱼和蓝圆鲹等中上层鱼类是我国东、黄海渔业中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这些鱼类由于鱼体嫩、体内血液多、组织酶活性强、胃溶物充满易腐败的饵料;其捕捞汛期又集中在气温30多摄氏度的夏季,所以易于变质.尤其鲐、鲹鱼,如果鲜度稍不好,则体内组胺含量增加,食后容易产生过敏反应.因此这类渔获物的保鲜加工特别重要,且难度较大. 近年来浙江省岱山县采用冷却海水保鲜方法处理中上层鱼货,质量好于冰冻保鲜鱼货.从外观上看,不仅鱼体完整,无冰伤痕,色泽鲜亮;而且肌肉硬挺,肉质紧密.经检测,鱼体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均在一级品的标准范围之内.他们将经过冷海水处理的鲐鲹鱼再装箱加冰运往杭州、宁波等城市鲜销,质量很好.虽经过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